书城经济中国入世与战略应策
19108100000057

第57章 农村“入世”态

中国“入世”后,在全球经济化的挑战下,传统封闭的中国农村将面临着更大的挑战。从上世纪开始世界就进入到一个农村城市化的浪潮,从英国早期的“圈地运动”开始,到上世纪末期,世界大多数国家已经完成了农村城市化的进程,在西方发达国家人们很难发现城市与农村的区别,农村人口所占的比例,都在10%以内。

但是与世界城市化的比例相比,中国仍然存在很大的距离。从农村走向城市,这是人类历史留下的轨迹,也是人自身的天然倾向。城市是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人类的物质生活水平和精神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大概是曾经出于对战争(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威胁依然存在的顾虑,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前30年,国家都没有把发展城市放在牵动各行业发展的龙头的重要地位上,城市发展的速度之缓慢,远远不适应国情的需要。又加上实行严格的户籍管理,农村与城市之间人口的自然流动,完全被杜绝。相反,由于城市发展的速度缓慢,远远不适应国情的需要,城市待业人数逐年递增,国家通过行政的手段把上千万的城市知识青年下放到农村去。从城市流向农村,既背离历史的规律,又背离人的自然天性,虽然经过行政的方式强制执行,哀怨之声,遍及城乡。1980年左右的知识青年大返城,实际上宣布了这种从城市流向农村的逆向流动是不足取的。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农民虽然有了伸展手脚、云游四方的可能,出现了百川归海,各路农民络绎不绝涌进城市的大流动、大迁徙。这股涌进城市的农民,被学界称之为“盲流”。到90年代末,“盲流”急剧增至一亿多人数,约占农村人口总数的10%,使农村与城市的人口之比从原来的8∶2变为趋近于6∶4,从农村城市化的历史进程来看,这是一个大进步。

中国加入WTO以后,农村城市化的进程,将是世界接轨的一个重要标志,这就意味着中国需要加快农村城市化的进程,从农村到大城市,中间应该有无数的过渡链,形成由无数个阶梯组成的金字塔形的大中小城市布局,才是合理的。因此,无论从国家经济布局的战略角度考虑,还是顺应农民的自然要求,发展农村集镇,使农村集镇城市化,都是大势所趋。

常言道:形势喜人,形势逼人。一亿多“盲流”涌进城市,这在城乡封闭的时代,是不可思议的,而今,不仅没有压垮城市,反而促进了城市建设的欣欣向荣。进城务工的农民为农村家庭挣回了上千亿元的收入,促使了农村集镇商品经济的发展。农村集镇城市化,不仅是一种可能,而且已陆续成为现实。农村集镇城市化的作用在于:

1.农村集镇城市化后,成为衔接农村与城市的枢纽,既是乡村农副产品集中和输出的基地,又是接收城市扩散工业品,进一步向农民服务的唯一场所。过去农户家庭分散经营,产生了对资金、技术、市场、信息和资源的广泛需求,但经营的地域分散和组织分散与这种需求相矛盾,使农村经济规模效益趋下。而农村集镇的建设,能够完成资金、技术、产品、信息等经济要素的汇集与扩散,促使农村经济的发展,又能直接承接和吸纳大中城市的扩散和集中功能。

2.农村集镇城市化是一项大的工程。既是大城市某些优点的化身,又是农村农产品以及农民入城的基础。它可以接纳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农民进人集镇。农村人口的暴涨,已经增加了土地的负荷,大量的开发仍然存在许许多多的劳动力处于剩余状态,或者半剩余状态。因此这些农民的出路在建设集镇。在大城市,安排一个就业人口大约需要的固定资产投资是:1952年为1197.4元,1978年为6942.7元,1991年大约需要1.5万元,1999年大约为2万元。而安排在农村集镇上,一般的估计,除自带口粮外,公共设施投资一人大约需要5000元,住房等自己负责。如此推算,建设一个万人的小集镇,需要5000万元的公共设施费用。如果住房、家具等按人平均2000元的水平,约2000万元,加上土地费用,估计一个小集镇大约在亿元左右。如果按劳动力价值折算,大约每安排一个集镇人口,就要3年多的劳动时间,也就是说可以安排3个劳动力就业。

3.促进城市良性循环。既减少城市人口流动的压力,又减少农民无事生非的压力。而且集镇发展还有助于农村商品化流通,城市工业化流通。农民进集镇开展第二、三产业就业,逐步增加收入,与城市居民缩小收入差别、城乡差别以及工农业产品剪刀差差别。同时,改善城市工业布局偏重拥挤和减少分散布局的损失等。

农民在集市自发的聚集,有的摆摊设点,有的经营日用杂品,有的经营服装布料,有的经营糖烟酒等。据有关资料报道:全国有千万以上农民在搞流通,而一些进城设点做生意者不下3000万人。农民向往进城市,或在集镇搞二、三产业,脱离农村种田的现状,这已是一个公认的历史潮流。1992年四号文件下发以后,各地纷纷开门出售城镇户口,有的县城5000元一人上户,有的8000元一户,有的3000元一户。一般一个县都可以卖出1000~2000人的户口,有的区、镇便宜一些。据行家估计,在这种出钱买户口并安排修房屋的浪潮之下,全国可能因此增加城镇居民户口上200万人,而由此变卖的土地在50万亩以上,国土和户口钱总共在400亿元以上。

同时乡镇企业的发展也是农村城市化的一项重要内容。在中国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地方。乡村已建厂众多,产值上亿元,几乎80%以上是工业为主,农民大都成了工人,有的是老板,甚至大量招用外地劳力做工。1992年春夏二、四号文件下发以后,全国经济发展出现高潮。在沿海大量引进外资合资建厂,在内地则大搞乡镇企业,县办企业等,要项目、批项目、办公司、办服务事业的人员一下子暴涨,已经初步形成农村城市化的格局。

在农业人口城市化方面,广东乡村城市化建设速度迅猛,走在全国的前面。

广东乡村城市化的发展,是以小城镇群体和经济特区的崛起为主要特征的,而小城镇和经济特区的崛起,又是以商品的发展、农业商品率的提高为前提的。据统计,在1978年到1990年这12年间,广东农业商品率从43.7%提高到67%,珠江三角洲地区高达80%。商品经济的发展,市场扩大了,经济活动的频率加快,产业结构在快速地转换和调整,人们就业机会增加。居住集中,对生产、流通、消费、服务和沟通信息等诸多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些方面的发展,又转过来起作用,形成了良性循环,使乡村向城市化、集镇化发展。

广东农村城市化的进程,是从特区建设开启的。深圳、珠海特区的建设为农村城市化树立了榜样。改革前,深圳、珠海只是一个不显眼的边陆小镇和渔村,到1990年,两地人口由3万左右猛增至35.1万和15.6万人,城区达到69和39平方公里,一跃而为中等城市。两地实现乡村城市化,仅用了10来年时间。

另一个方面,农村乡村城市化就是乡镇企业的发展。1990年,广东全省到乡镇企业做工的农民为658万人,其中到小城镇落户的农民过100万人。外省民T大约有300多万人,就业于珠江三角洲一带,都有“暂住户口证”。

在乡村的城市或城镇中,几乎广州有的,各地城镇都有,而且水平越来越高,茶楼酒店林立,饮早茶、午茶、晚茶的习惯同广州一样,任何时间都可以找到地方吃东西。城镇有星级宾馆、房间里有空调、彩电、程控直拨长途电话。交通方便,出租车、小公共汽车、旅游车,扬手即停。还办了电视台和广播电台,信息灵通,电话普及率高。今天,一些乡村城市化的地方,你已无法从外表上区别他是城市人还是乡村人,大家都成了现代的城市居民。

乡镇企业的发展,农民向城镇涌人,以及集镇各种摊点已成雏形等状况,给农村集镇城市化提供了一个现实基础,几乎完全是自发性质的。国家的职能就是使人们的自发行为转变成国家行为,为加速农村集镇城市化而配套的政策应及时出台。而随着中国“入世”,农村集镇化和城市化的现象将更为加快。目前在大多数发达国家,农村已经城市化,农村人口只占全国人口的百分之几,随着中国与世界经济接轨,农村城市化将是农村发展下一个重点。

目前,中国农村城市化人口大约以每年已4%左右的速度增长。虽然城市化水平并不算高,但这个每年增加2000至3500万人的转移速度,难度很大,几乎相当于目前世界城市人口的转移量。由此速度推算,到2050年,中国城市化人口将达到80%以上,到那时,如果把城市化人口增长速度绘成曲线,与世界上86个市场经济国家的经济增长与城市化人口增长的曲线高度吻合。在中国经济走向全球化的过程中,农业人口以这个规模转移,将是最壮丽的一页。然而,写好这一页,难度相当大。

在加入WTO以后,为了促进农村城市化,中国需要进行如下改革对策:农民户籍制度的改革。中国现行户籍制度,是建立在以稳定区域人口居住和稳定就业为目标基础上的管理制度,这种管理对人的自由择业和居住权利严格限制,阻碍了人口和劳力的合理流动,不宜于农村人口流动。农村城市化建设的基本条件之一就是要让农民自由流动,或者有流动的权利,不然,流动不了,或者只是临时性的流动,根本就无法让人放心地建设集镇。

给予农民平等竞争的权利。现在农民进城办实业,或到国营部门就业要受到歧视,或者根本不可能,要扩大农民在劳动就业中的平等竞争权利。否则,农民在集镇就会处于进去了出不来,或进不去的状况。同时,在劳动制度上和劳动保险上,要逐步放开或缩小企业统包的范围,扩大失业保险和养老保险业务,解除农民离土的后顾之忧。

粮食供给问题。必须大力发展粮油批发市场和农产品交易市场。没有农副产品供应,乡镇建设将陷于困境,农民进集镇也将成为空谈。农民与城市居民不平等分配供应问题也要进行合理调整。

发展农村商品经济。只有商品经济充分发展,农产品供应才完全,同时,农村流向集镇的人口才能解决后顾之忧。甚至就劳动力市场形成方面也应相当充分,才能保证城镇建设的后备资源。

集镇开放性体系的建立和集镇长远规划问题都应先行一步。集镇开放性体系包括人事制度、贸易体制、人口流动等,必须实行开放性的、充分发挥竞争选择的自由。集镇长远规划特别要将集镇规模、交通、邮电、市场、人口以及其他供应方面都须设计好。并按阶段实施,组织修建,必须适合当地情况,反对急躁冒进,或条件不成熟就大上规模。

农村集镇建设的主要目的是要建设新农村,要遵循农村现代化规划、安排农村剩余劳力和搞活流通这样的思路进行安排筹划。同时,还应包括:发展城市金融合作,沟通资金流通渠道。主要是引导农民的投资取向,使其向规模效益高的区域行业流向。开放和发展集镇的土地、房产市场,使具有规模效益的城镇更有吸资、招商能力、增加发展农村集镇的投资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