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撒拉族
19108200000021

第21章 撒拉族的民间文化(4)

四、泥塑

泥塑是撒拉族儿童的传统手工制作之一,在泥塑中,较有代表性的有泥笛(撒拉语称之为“则高”)。制作泥笛时,先用黏性较强的泥巴捏成两块喇叭花状的凹片,粘在一起。然后在合缝处掏一个小孔作吹孔,两边各掏几个指头按音的小眼,晾干即可吹奏。泥笛一般由在野外放牧的撒拉族儿童所享用,常吹泥笛来消除寂寞,解愁解闷。

五、剪纸

剪纸是撒拉族地区过去最普遍的民间美术之一。因为它所使用的工具和材料最简单、最普遍,使用范围又很广,或者被直接贴在窗户、门楣上,或用于婚嫁喜庆传统节令的装饰美化,或用做鞋、枕头等刺绣的底纹,或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欣赏品。所以,剪纸成为撒拉族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重要的民间美术。首先,从撒拉族民间剪纸的历史来看,它是真正的劳动群众,尤其是撒拉族农村妇女的创作,正因为这样,剪纸艺术的题材内容,是与广大的撒拉族劳动群众,特别是农村生活密切相关的如喜闻乐见的山水花鸟以及一些喜庆寓意的题材。在这些题材上生动地体现了广大撒拉族群众饱满、亲切、纯真的思想感情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其次,从撒拉族民间剪纸的制作技法来看,由于制作条件上受到“剪”和“纸”的限制,只能通过镂空而形成的红白对比和物体的连接来刻画形象,不可能表现出很大的场面和复杂的层次。所以,剪纸艺术主要靠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和高度集中的概括力,抓住现实生活中动人的、最能表达内容的形象,用夸张、变形等手法和简练的线条,创造富有装饰性的艺术形象。单纯质朴的造型、巧妙而富有概括力和想象力的艺术构思、简练的结构,以及明快鲜艳的色调,就成为撒拉族民间剪纸艺术的重要特点。再次,以撒拉族民间剪纸的风格来看,天真浑厚中含玲珑剔透,粗犷豪放中见飘逸秀美。最后,从撒拉族民间剪纸的样式上来看,可分为窗花和鞋花。窗花是粘贴在窗户上的一种剪纸,鞋花是用做刺绣鞋面(或鞋垫)底样的一种剪纸。

六、雕刻

雕刻是撒拉族颇具特色的一种工艺美术,主要用于建筑装饰、生产农具,也有专供欣赏的陈设品。从雕刻的表现手法来看,主要有浮雕、高浮雕、圆雕等,从制作技法来看,清真寺建筑雕刻注重大的形体把握,而家具雕刻则精雕细刻,做到形象玲珑剔透,呼之欲出。从风格来看,有的浑厚古朴,有的遒劲刚毅,有的舒展自然。总而言之,撒拉族雕刻工艺用途广泛,不过最能代表雕刻工艺精品的算是古清真寺建筑和现代民居上的雕刻(木雕和砖雕)。在循化,清水清真寺以精美逼真的木雕艺术着称,塔沙坡清真寺以千姿百态的砖雕艺术见长。清水清真寺最精彩的建筑工艺是木雕装饰。礼拜殿的梁柱,檐面上皆刻植物花卉,形象生动,独具匠心。尤其是殿内隔间,后殿墙壁上,以柳木贴雕,将《古兰经》文、八宝花纹、各种花树纹体紧贴板面,图案丰沛。西壁中央拱尖形壁龛框边雕饰双层深雕火烟纹,南配房檐面雕饰镂空葡萄图案,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叫人垂涎欲滴。塔沙坡清真寺最突出的就是它的砖瓦雕饰。大殿正脊背中央安置葫芦形宝瓶,两端为降龙体吻头圆雕,屋脊为以二方连续花卉图案的高浮雕。山花墙面上垂悬菱形石榴图像高浮雕。唤礼楼底层墙面为方形花草图案的浅浮雕。依大门左右墙上砌饰植物动物图案,现存最完整、最有寓意性的是左墙拐弯处的壁胸凸雕《松鹿延年》图案,其上下竖边四角还雕刻蟠叶四纹,整体效果令人赞叹不已。再说生产生活农具方面的雕刻也是相当多的,农具本身是一种雕刻的工艺品,木雕农具有播种用的犁铧、骑马用的鞍子、运土用的架子车、背水用的木桶等。石雕农具有碾场用的碌碡,捣麦用的石槽,磨面用的磨盘石等。

撒拉族是一个爱美的民族,他们总是在生活生产的每个细微处表达着对美的追求和向往,在平淡中发现美、创造美、欣赏美,尽可能地使自己超越枯燥乏味而生活在美的世界里。

第六节民间体育

撒拉族是一个活泼好动的民族,撒拉人从小喜爱文体活动,喜欢竞技比赛,他们同恶劣的环境、艰苦的生活以及残酷的封建统治压迫的抗争过程中,逐渐养成了粗犷强悍、勇敢无畏的尚武精神。

撒拉族民间体育形式多样,种类繁多,独具民族特色,其主要项目有:拔腰、打缸、摔跤、射箭等。

一、拔腰

拔腰是撒拉族人民引以为自豪的传统体育活动。活动方式简便易行,它不受场地、器材的限制,对一个人灵敏度和柔韧性训练等都有益处。比赛时,双方面对面站立,然后各自稍微弯下腰,等裁判发出“开始”的信号后,双方争先抢抱对方腰部,全力以赴向上抬拔,当一方的双脚离开地面时,便被认定为输。角逐的结果,胜利者被观众高高抬起,以示祝贺,胜利者往往会受到同村同族人的敬佩。

二、打缸

打缸是县境黄河沿岸的撒拉族青少年普遍喜爱的体育比赛。先在地上画一条1米长的横线,中间立一块石头或砖块为靶,靶前3~4米处画一道直线,比赛时把石头放到脚、头、膝、手、肩、腿下打向石靶,并要求把石靶打翻。有右侧打、正打、立打、平打、背打等各种动作,最后以动作熟练程度和完成的快慢及打翻石靶的数量多少决定胜负。这种活动对锻炼人的臂力、腿力、提高射击能力都有很大的帮助。

三、蹬棍

蹬棍是撒拉族群众喜欢开展的活动。比赛时双方坐在平地上,伸直腿,双脚掌互相顶住,双臂伸直用两手横握一根70厘米长的木棍,开始用力拉动,要求膝关节不得弯曲,拉到臀部离地者算输。以三局两胜,五局三胜评定胜负。

四、射箭

射箭是能体现撒拉族尚武精神的一种竞赛活动。从前的撒拉人经常举行射箭比赛,射艺超群被认为是男子的最高荣誉之一。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撒拉人酷爱射箭。其原因一是循化东部的撒拉人历来以打猎和伐木为生,打猎需要翻山越岭,东奔西跑,更重要的是要具备好的射艺才能捕获猎物。二是为了自卫。撒拉族人口较少,居住环境复杂,这种情况要求较强的自卫能力,而射箭便是当时最好的自卫武器和手段。

五、踢瓦片

踢瓦片是撒拉族传统的儿童体育竞赛项目,撒拉人叫“阿合咱侯奥依那”。竞赛前,先要在地上画7个(横排两个,竖排5个)方格,为“T”字形,然后,推选的裁判伸出两拳头,(一只拳头内为空,一只拳头内为石子)让参加比赛的两个人以猜石头来确定谁先进行。进行时,先把小瓦片扔到脚下的第一个方格内,然后,比赛者抬起左脚,用右脚(单腿)跳起进入格内,将小瓦片踢到第二个方格内,再从第二个方格踢到第三个方格,一直踢到第七个方格后,按原路踢回。接下来,把小瓦片扔到第二个方格内,比赛者用单腿跳进第一个方格,再跳进第二个方格将小瓦片踢到上一个方格内,至按原路踢回。以此类推,比赛者最终将小瓦片扔到最高处的第七个方格内,并顺利踢回,才算踢瓦片结束,谁先踢完谁为胜。若在踢瓦片的过程中,参赛者的脚(或者是小瓦片)要是踏了方格线,或者从方格一侧踢出时,则视为失败,轮到对方上阵。

六、打蚂蚱

打蚂蚱是撒拉族青少年酷爱的一种体育活动,每逢农闲时节,三五成群的孩子们来到较大的场地,一边欢歌,一边打蚂蚱。打蚂蚱的器具是蚂蚱和拍板。蚂蚱是由将长约7厘米,粗约2厘米的木棍两头削尖即成。拍板约70厘米,扇形,似大刀,是木制做成。比赛方法分单打或者双打,在确定场地后,就地画一个直径约两米的圆圈为雷区,并商定比赛板数,先达到预定板数者为胜方。比赛时,将蚂蚱放在雷区内任意地方,拿拍板击蚂蚱一头,蚂蚱便弹起,在落地前,用拍板使劲将蚂蚱拍出雷区,蚂蚱击出雷区边线有效。拍打中拍板脱手为犯规,丧失进攻权。比赛时,先用拍板的面猜卜,争夺进攻权。攻方在雷区上将蚂蚱击出,在蚂蚱落地前,守方跑动中设法将蚂蚱接住,接住蚂蚱取得攻击权,否则,得将蚂蚱从落地处掷向雷区,投进雷区,双方互换攻守位置;如果掷不进雷区,攻方用拍板将蚂蚱拍向与雷区更远的区域,然后用拍板丈量蚂蚱与雷区的距离,先达到规定的板数者为胜。最后优胜者罚负者单腿跳一段距离,或唱支歌,或表演节目。

七、划皮筏

皮筏是撒拉族古老的渡河交通工具。过去的撒拉族人,从事过羊毛生意,驾驭皮筏的撒拉尔汉子们把收购的羊毛、皮子装进牛皮筏子里,凭着顽强的毅力和高超的板桨技术,在黄河浪尖上奋力拼搏越过险礁,顺激流而下,最终到兰州、吴忠、包头等地销售,换上生活用品之后沿羊肠小道返回。制作皮筏时,先民们先将牛宰好,把皮子囫囵剥下,烫去毛,皮子上面涂少许食油并用双手使劲搓揉,待皮子变得柔软为止,然后将三脚和脖颈处扎紧,从剩下的一脚处吹气,使皮袋鼓起后马上扎口。接下来把鼓起的数个皮袋连在一起,上面排放几根圆木扎好,才算牛皮筏子制作完成。岁月如梭,社会在发展进步,如今,随着地方交通事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在古老的黄河峡谷中再也看不到筏子客的身影,划皮筏只能作为一项水上表演项目,在循化县每年举行的黄河极限挑战赛上一展风采。

八、耍石子

撒拉语称之为“带绕后奥依那”,是撒拉族青少年最痴迷的一项趣味性活动。有双人比赛,也有多人比赛的,不论哪一种比赛,每人所准备的小石子数量(一般为20个或是30个)必须相等。比赛时,先把每个比赛者所准备的石子混在一起乱撒到地上,然后,以压指头的胜负来决定谁先耍石子。耍石子时,先手拿一个小石子,把这一石子抛向上空,在这一瞬间里,抓起地上的小石子(一般为三个)并立刻接住抛向上空后落下的那一小石子。然后,把手掌中的三个小石子放到身边,一小石子继续抛上,以此类推。若接不上抛上去的小石子或是抓不起地上的三个小石子时手指触动了其他的石子,就算失败。这时,轮到对方来进行耍石子。最终,获小石子最多的为胜者,最少的为输者。胜者按小石子多出对方多少,就往输者的手臂上用手指敲打多少,以示惩罚。

九、摔跤

撒拉语叫“巴拉西”,是撒拉人酷爱的一项竞技项目。比赛不仅在村子内部人员间进行,有时还与其他村进行集体对抗赛,甚至与周边藏族村落进行这种活动。摔跤方式有两种:一是两人直接抱在一起,通过臂腰的力量用扭、撺、拉等方式将对方摔倒在地;二是用手拉、推,用脚绊,而不抱在一起。如果哪个青年男子不敢摔跤,就会被人讥笑,看不起。因此,撒拉族男子从儿童时代就开始练摔跤,从小培养强悍的勇武之风。

十、赛马

赛马是撒拉人展示民族精神的一项传统体育。骑射为主的兵民合一制曾是突厥民族重要的军事制度,它对定居的、主要从事农业的撒拉族早已失去了作用,但撒拉族在早期曾经营过一定规模的畜牧业,且为纳马之族,因此撒拉人都爱养马、骑马、赛马。每逢农闲时节,聚集一起进行赛马比赛,参加者多为年轻人,马匹一般不备鞍鞯、笼头和缰绳,在旷野上,按规则加鞭驰骋,向指定目标飞奔,尤其是夺冠者,深受众人的敬佩和爱戴。新中国成立后,凡在县上举行的重大节庆活动上,总有撒拉人的赛马比赛一展风采。参加赛马比赛的马匹从小就进行训练,每天把马头吊在树桩上,以养成昂首挺胸的习惯,并进行爬坡、越沟、跳河、过桥的训练。待马匹稍大,就每天清晨骑着它行走十几公里。因为比赛时,主要看马的姿态是否健美,走姿是否轻快、是否平稳舒适等。

十一、掏窝石

撒拉语称之为“八里保”,是具有浓郁趣味的一种撒拉族民间体育活动。比赛之前,先要在地上挖出两排小坑,每排为五个坑,每坑圆直径约10厘米,深5厘米左右,每坑里放蚕豆般的小石子五个。比赛时,对方各1人用掰手腕的胜负来确定谁先走石子。走石子者可以任意拿起一窝中的全部石子并以此窝为起点,按顺时针方向为每窝放一个石子,手中的最后一个石子放下后,若前窝有石子,就得继续拿起前窝里的全部石子依次投下,若前窝无石子,那么,空窝前方的一窝石子归运石子者所得。所得石子取出窝,放在所得石子者旁边,得石子者是否继续拥有运石子权,就看下一窝。若下一窝有石子或连续两窝是空的,则失去运石子权。这时轮到对方运石子,这样双方经过反复进行,最后以得石子多者为胜。

十二、踢毽子

撒拉语称之为“桃奥后奥依那”,是撒拉族女孩最喜欢的一种传统娱乐活动。毽子用鸡毛(一般用公鸡胯部上的羽毛为佳)和有孔的铜钱做成。有双人对赛,也有分组赛。形式有单项和成套两种,动作有踢、进、盘、跳等。单项由数量多少、成套以完成先后定胜负,输方将毽子抛向胜者,胜者任意踢出,输方用手接住后才算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