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撒拉族
19108200000022

第22章 撒拉族的民间文化(5)

十三、下方

下方是撒拉人普遍喜爱的一种对弈比赛活动。俗称下方,方有10余种,有狼吃羊,5路、7路等。比如狼吃羊,下方前,先要在地上画出下方的5道方格线(横竖各5道),在方的一边正中向外画出一个倒立的三角形,并其中画出一个“十”字线。下方时,摆好下方物(14个小石子或短树枝)和一个大石子,横竖对齐,先由置于方正中的大石子(代表狼)往前跳一步,随后小石子(代表羊)逼近,大石子向前进攻,循环移动,若依大石子的一个小石子后面出现空挡,那么,大石子则可跳过去,同时吃掉跳过去的那一个小石子。以此类推,以至吃完全部小石子,才算下大石子者为胜;若小石子最后逼近大石子到了顶端三角处走投无路时,算下小石子者为胜。

十四、抽陀螺

撒拉人叫“得思更洽后”,是撒拉族青少年经常在村落的麦场上进行的一种体育活动,它是由陀螺和抽鞭组成。制作陀螺时,把一根直径约4厘米的圆木棍截成5厘米左右的一个圆柱体。然后,从这一圆柱体的二分之一位置向一头削成圆锥体即可。打陀螺时,持鞭者把鞭绳缠住陀螺,弓腰,陀螺尖部一触地,迅速拉开鞭绳,这时,陀螺就会直立旋转起来。随之,要不间断地进行抽打,直到陀螺倒下去才放手。比赛时,双方同时打陀螺,若谁的陀螺先停止转动,则视为输,那么,输者要背胜者转麦场一圈。

十五、抛石索

撒拉语称之为“草热麻吾日”,它是历史上的撒拉人作为放牧和护牧防兽工具,后来转变为娱乐工具。这种抛石索一般为约2米长的绳索,中间连接一块较宽的布或软皮条,为置放石球的部位。使用时,将绳索的一端勾套在右手食指上,石球裹放在中间的布或软皮条上,另端绳稍握在右手里,在头顶上加速旋转几圈,然后对准目标,将握在右手里的绳一头猛一放,石球便射向前方,射程可达200多米远。抛石索比赛一般在野外的草滩上进行,根据射程距离的远近来决定胜负,负者则唱一首歌或背胜者十多米以示惩罚。

第七节民间游戏

一、秀背背

过去这是撒拉族儿童聚集在一起做的一种游戏。具体做法是:大家先推选两个人,这两个人背靠背,胳膊套胳膊,你背我,我背你,坐下来,再起来,期间用撒拉语哼唱。

秀背背(背背上)

好纳背背(你背我,我背你)

斯格力达然后(细篦子)

艾买侯苦古(馍馍袋子)

好西(这里指叹词,瞬间背靠背,胳膊套胳膊坐下来)

奶娜奶娜(阿奶,阿奶)

金将得西地日(照上灯盏)

得西得日道(照上了没有)

得西得日吉(照上了)

才尼好古日木(你起来吗)

买你好古日(我起来)

看木好才不拉(谁起来都一样)

二、数脚尖

是广大撒拉族青少年普遍喜欢的一种民间游戏,用撒拉语称之为“丢丢班奥依那”。游戏开始时,众儿童靠墙站立,前面一个人从队伍的一头开始算起,算的时候一面用自己脚尖轻点一下他们的脚尖,一面从嘴里不停地念歌谣:“吉/吉/吉吉/盘,脑/尼/克才/盘,三巴拉后;搞也;下马;自力旦;自力教后。”当念到最后一个字时,点到谁的脚,谁就将那只脚收回,一直玩到最后只剩下两个人为止。接下来众儿童在一旁自觉地围成一圈坐下来,把数脚尖后最终剩下的两个人扮演成瘸子(左手腕和左小腿腕捆绑)和瞎子(用一块布条蒙住双眼)推到圈里,让他俩表演,以示对他俩的惩罚。他俩表演时,瘸子用右手掐瞎子的腿。这时,瞎子利用这一瞬间要摸着抓住瘸子,若抓不住,就等待第二次捏腿的时机,以此类推,直到抓住,才算游戏结束。若是继续进行这一游戏,那么则从头开始。

三、老鹰抓小鸡

是撒拉族儿童们特别喜爱的游戏活动。做游戏时,有一人扮做老鹰,另一个当做母鸡,身后众儿童按从大到小站成一行当小鸡,抓住前面的人的上衣后下角部分,形成链体,最前面的人张开双臂不停地向左右、前后跑动,千方百计挡住老鹰不能抓小鸡,等到老鹰把小鸡从后到前一个个抓完,只剩下母鸡时,众儿童围成一圈坐下,双手放到地上,叉开指头。这时,母鸡问老鹰:“到哪里去取火?”老鹰回答:“到厨房去取火。”于是,母鸡用双手在众儿童的指头间刨开,刨上一圈后撒腿就跑。众儿童倏地站起围过去抓住母鸡,接下来,众儿童排成一行,让母鸡从每个人的前面走过去,母鸡走过去的一瞬间,每个人往母鸡头上拍手,以示惩罚。

第八节民间造型艺术

撒拉族的民间造型艺术体现在清真寺内的山水壁画和阿拉伯文篆字以及撒拉族家庭里家具上的漆画和堂屋墙面上所挂的中堂上。如清水清真寺和孟达清真寺有多幅经文篆字,精美庄重,别具一格。木厂清真寺和科哇清真寺殿内有花卉、楼阁等壁画,色彩鲜艳,是保存至今难得的艺术珍品。另外,撒拉人喜欢在家具上(如面柜、衣柜等)请画匠绘山水花鸟图案。喜欢索取阿拉伯文中堂、四条屏等挂在堂屋的正面墙上,有的知识分子还喜欢挂名人书画作品。

在民间重视书画艺术的同时,官方也十分关心自治县的书画事业。每逢重大节庆活动,组织举办大型书画展,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为广大撒拉族书画爱好者提供了施展才艺的平台。近几年来,涌现出不少书画人才。撒拉族书法家韩连成,自幼习书,投考昆仑中学后,在着名书法家李德渊的教诲下,从学唐楷入手,临习颜真卿《多宝塔》、柳公权《玄秘塔》等,行书学王羲之传本墨迹《兰亭序》等,草书学唐代孙过庭《书谱》等。他主攻楷、行、草。书艺上主张中锋运笔,但时用侧锋取险,作品纵收得体。1987年,参加全国农民书法展,并荣获三等奖。查汗都斯乡苏志村马奴日玛尼的阿拉伯文书法在县内外很有名气。他9岁随父习写,27岁已练就一手好的笔法,至今省外一些地方和西宁、循化、化隆等地有些清真寺、拱北、穆斯林家中有他书写的经文横幅、四条屏、中堂等作品,还赠送给外国友人。马建新是接受过高等艺术教育的知名书画家,他的油画、国画具有很强的现代意识,洋溢着“天地人融贯一体,过去、现在和未来一脉相承”的宏观审美氛围,整个作品中没有时下流行的那种故弄玄虚的东西。他的画传达了新一代撒拉人丰富的内心世界,他组合的纯情意象泛涌着青天黄土的深情。同样,他的书法也是引人注目的。他书写的甲骨文意态飞动;他的金文渗透着舞女的造型,剑戈般粗细有度;他的行书草书笔墨畅达,点画生动;楷书工整遒劲,高贵雅致。几年中,他的佳作赴日本、新加坡等国展出,并多次在国内外书画大赛中得奖,获取“国际银奖艺术家”“全国十杰书画家”等荣誉。县文管所韩立军同志是一位年轻有为的撒拉族画家,系青海省美协会员,擅长写意花鸟,作品曾在《青海日报》《驼泉》等报纸杂志上发表,多次参加地区、县级书画展并获奖。

第九节民间歌舞艺术

歌舞也和其他艺术门类一样,其主要的源泉是人类的劳动实践。人们为了表现劳动后的喜悦,或为了反映某种思想感情,往往模仿劳动动作,或为了猎取野兽而模仿动物的动作,从而产生了最初的歌舞。所以我们说,劳动是歌舞艺术产生的最主要的源泉,好多民间歌舞都是以劳动动作为基础,加以提炼、概括,来表达作者的情感的,这已为很多的歌舞作品所证明。撒拉族歌舞更是如此。

在撒拉族民间,有着可供挖掘、提炼、加工的雄厚的歌舞基础。在别具特色的婚嫁丧葬和门类众多的生产劳动中,蕴藏着大量可资借鉴的有独特风格的动作,诸如婚礼中的“阿丽玛”“奥些儿,芒阿奥些儿”、丧葬中的抬尸填墓、种地时的撒种、打碾时的打连枷、围墙时的打墙等,均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民族特色。

《阿丽玛》是撒拉族传统婚礼中的一种歌舞。开场时,由两位男青年相对而立,一腿端起,两手心相对于腹前,比喻姑娘的俊美,或将脚做“大踏步”动作,显示英武之气,或抖动双手,以示欢乐等。不论做什么动作,都有指压脚跟及身体的颤动,虽然舞蹈动作简单,却很有生活气息。

“奥些儿,芒阿奥些儿”也是撒拉族传统婚礼中的一种歌舞。开场时,一般有两名男青年表演,表演过程中有时即兴发挥,手舞足蹈,有时以双手戴冠,左右撩抖衣襟,伸臂展衣,指裤示鞋等动作,将经过一番新装扮饰的“我”展现在人们面前。

撒种子是撒拉族妇女们从事的一种劳动,他们一只手腕里挽着装有麦种的提篓,一只手一把一把地将麦子撒向地里。娴熟、自然、优美的手势动作,认真庄严的神态,充分反映了她们此时此地的心情和希望来年丰收的心理状态,很有舞蹈性。

打连枷是打碾时的劳动动作。劳动时,男女夹杂在一起,先围整个麦场打一圈,然后面对面站成两排,交叉而打,此起彼伏。此时,伴之以节奏感舒缓的打碾号子,并慢慢地加快节奏。这个特定场面的特定劳动动作节奏快、旋律起伏大,形体动作舒展性强,特别是劳动节奏舒缓时,人的腰部、胯部有轻微的扭动,脚步一进一退,双腿稍加弯曲,同时身体颤动,很有舞蹈动作的韵律感。

打墙是撒拉族人民又一较为红火的劳动场面。打墙时本“孔木散”(同一血缘系统的人组成的一个社会组织)的所有男子都来帮忙,一部分人运土,一部分打墙,打墙者动作不那么丰富,这个劳动环境决定了不可能有更多的丰富的动作出现;但仅有的一点动作却很有特色。先看装束:头戴白圆帽,手搭腰背,有时还搭在同伴的肩上,裤脚上捋,赤足踏墙,动作颤动性较强,特别是腰的扭动,腿的弯曲,脚步的自然进退,轻快细腻,给人很美的舞蹈感。

背水是撒拉妇女的一种传统生活劳动。过去,由于撒拉族村落没有自来水,为此,妇女们要到村落脚下的黄河或是山谷间的小河里去背水。她们背着空桶到了水边,便从身后取下木桶蹲下,接着一手扶桶,一手拿木勺往桶里舀水。水灌满后,她们用吊在颈上的皮绳套住木桶腰部站起来,用双手掂住桶底,向前走几步,放在一处较高的石台上,转过身,背腰垫住桶底,反手扶桶,把水抬回家里,先把水桶放在缸边,然后转过身,抱住水桶弓腰往缸里倒水。从这舀水、背水、倒水等一系列动作中,使人感悟到一些生活雏形的舞蹈来。

另外,割麦子、划皮筏、拉木头等劳作中,也或多或少地表现出舞蹈动作。

撒拉族民间为数不多的原生态舞蹈,如《骆驼舞》《阿丽玛》《伊秀儿、玛秀儿》《连枷舞》等,由于原生态环境的逐渐散失,目前正处于自然消亡的边缘。如何加以传承保护使之不被湮灭,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

舞蹈文化是与人类生命最贴近的文化。撒拉族民间原生态舞蹈之所以濒临消亡,是因为原生态环境迅速塌陷所致。

既然撒拉族人民也在与时俱进,那么企望产生于这个民族的原生态舞蹈永远“原汁原味”、一成不变是不可能的。即便采取一些“圈护”措施(诸如建立民俗文化生态村之类),那也只是在“鱼缸”中养鱼,不会有很强的生命力。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的变化将不可避免,民族的心理结构和审美情趣也必然发生改变。作为与人类相伴的原生态舞蹈,也只有求新图变,在拓展与创新中求生存。否则,就只能是最终走向消亡或作为僵死的化石被封存起来。

由于受宗教、地理环境和长途迁徙来到一个陌生区域定居等因素影响,撒拉族的民族心理趋于“内敛”,尤其是妇女的思想行为更是受到相当程度的禁锢。因此民间的原生态舞蹈虽然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民族特点(如《连枷舞》《打墙》等就是对劳动场面的模仿),但舞蹈动作一般都比较简单,舞蹈语汇不够丰富,显得古朴而稚拙。在当前的文化大背景下,这些原生态舞蹈的观赏性和审美价值日趋衰减。若不求新图变,那么被冷落和遗忘以致最终消亡只是迟早的事。

第十节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民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围包括:口头传统以及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传统表演艺术(含戏曲、音乐、舞蹈、曲艺、杂技等);民俗活动、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等。

撒拉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有以下几类:

语言类:撒拉族的文字已经失传,只保留了民族的语言(详见本书第一章)。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加之撒拉族人口较少,与其他民族的交流日益增多,撒拉族语言中的好多词汇逐渐消失,汉语借词越来越多,撒拉语迫切需要保护。

口头文学类:撒拉族“民间文学”比较丰富,特别是口头传述的民间传说较多,但挖掘、整理还不够。

传统民间艺术类:音乐方面的“打墙号子”“伐木号子”“连枷号子”“花儿”“口弦”和舞蹈方面的撒拉族“打蚂蚱”“骆驼舞”等。

传统工艺与技艺类:撒拉族的“绣花腰带”“香包”“刺绣”“木雕工艺”“羊皮筏子”制作工艺以及“花花”“油香饼”“菜包”“凉粉”“甜麦子”“搅团”等撒拉族饮食技艺需要进一步巩固。

民俗类:主要是撒拉族婚礼、祝婚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