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撒拉族
19108200000034

第34章 撒拉族的信仰文化(5)

死亡是指灵魂与肉体分离,是从一种状况转换到另一种状况或从一个居所到另一个居所。穆斯林认为死亡只是一个转换过程,是从暂时的今世生活过渡到永恒的后世生活,或者可以说死亡是从虚幻的生活进入到真实生活的起点。因此,我们常听到穆斯林说:“某人已迁居于真主的恩泽中。”死亡的只是躯体,而非人的灵魂。由此可见,人类是被造化为永恒的存在体,但必须经过死亡这一关口;与其说死亡是毁灭,不如说是获得第二次生命的开始。这并不意味着穆斯林的观点是厌恶今世并渴望死亡,正如先知穆罕默德所说:“你们不要渴望死亡,如果是行善者,但愿他能更上一层楼;如若是行不义者,但愿他能得以悔悟。”而是应当祈求真主说:“主啊!如果生命对我有益,求你使我活着;假如死亡对我有益,求你使我死亡。”另一则“圣训”鼓励人们说:“你应当努力地为今世而工作,就如你将永生;你应当勤奋地为后世工作,就如你明天即将死亡。”正如《古兰经》教导穆斯林要经常祈祷真主说:“我们的主啊!求你在今世赏赐我们美好的〔生活〕,在后世也赏赐我们美好的〔生活〕,求你保护我们,免受火狱的刑罚。”(2:201)

穆斯林在死亡来临时的态度是乐观的,并乐于觐见真主;先知穆罕默德说:“谁喜悦觐见真主,真主也喜悦与他见面;谁厌恶见到真主,那么真主也将厌恶见到他。”而害怕与真主见面的只有两种人:一是不信仰后世者;另一种人则虽然信仰,但却害怕因自己在今世所做的罪恶行径受到报应。

此外,穆斯林还认为:生死只是一种考验,正如《古兰经》所说“多福哉拥有主权的主!他对于万事是全能的。他曾创造了生与死,以便他考验你们谁的作为是最好的。他是万能的,是至赦的。”(67:1~2)所以“绝不要让今世的生活欺骗你们”(31:33)。先知穆罕默德说:“你应当在五件事来临之前利用好五件事:在老迈之前的青春,在疾病之前的健康,在贫穷之前的富有,在繁忙之前的空闲,在死亡之前的生命。”

在伊斯兰教那里,它肯定今世生命的价值,更高扬后世生命的价值,其实质是追求永恒生命的价值,实现终极关怀。

首先,伊斯兰教承认今世生活的合理性。它并不否认人们对物质生活的享受与追求,不提倡禁欲主义和悲观厌世主义,“阿丹的子孙啊!每逢礼拜,你们必须穿着服饰。你们应当吃,应当喝,但不要过分,真主确是不喜欢过分者的。你说:‘真主为他的臣民而创造的服饰和佳美的食物,谁能禁止他们去享受呢?’你说:‘那些物品为信道者在今世所共有,在复活日所独享的。’”(7:31~32)万物为真主创造,真主并不反对人们享受他的创造物,人只要努力将自己的私欲和意向控制在真主许可的范围内就可以了。此外,《古兰经》不仅构建了后世生活的宏伟蓝图,还事无巨细地勾勒了现世理想的生活方式。

其次,伊斯兰教禁止轻生。因为生命本来是真主赋予的,人可以丰富或者充实自己的生命,但是无权结束自己的生命:“不得真主的许可,任何人都不会死亡;真主已注定各人的寿限了。”(3:145)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伊斯兰教将现世生命价值的实现,作为来世生命归宿的依据,所以对自身生命的戕害,实质是贬低自己生命的价值,逃避真主对其的考验,所以必然遭到谴责。

再次,伊斯兰教实际上是从整体上去理解生命和把握生命,把生命价值建立在永恒性与超越性的基础之上。诚然,它并没有否定对现世生活的追求。但是,一方面,在伊斯兰教那里,现世生命毕竟是有限的,与后世生命相比,其价值等级必然要低。“今世生活,只是欺骗人的享受。”(57:20)“其实,后世是更好的,是更久长的。”(87:17)另一方面,今世的生活虽然短暂,但是毕竟作为后世生命归宿的依据,构成了因果关系,所以又显得特别重要。今世对真主的虔敬与否以及宗教修行决定着后世的归属,也决定着生命的永恒价值。《古兰经》教导穆斯林:“人人都要尝死的滋味。在复活日,你们才得享受你们的完全的报酬。谁得远离火狱,而入乐园,谁已成功。”(3:185)肉体生命的死亡,是相对生命迈向绝对生命的中介,是联结今世生活和后世生活的纽带,是生命大流行的重要一环。同时这也意味着,生命的价值并不在于肉体生命本身,而是在肉体生命的超越之上,提升自我的灵魂,实现生命的永恒价值。

撒拉族受伊斯兰教的影响,热爱生活,珍惜生命,以最大限度开发生命的价值为荣,以糟蹋和浪费生命为耻。撒拉族热爱生活表现在多方面,如,乐观地看待生活的艰难困苦和挫折,具有百折不挠、愈挫愈奋的精神,逃避苦难、一死了之者,闻所未闻;心胸狭窄、自寻短见者,几乎没有。相反面对困难,想方设法,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生存能力极强;面对挑战,从不畏缩,敢于冒险,敢打敢拼,从不服输,从不言败。

三、生态观

伊斯兰教已经渗入到撒拉族的骨髓里面,撒拉族的生态环境理念与伊斯兰教的宇宙观、生态观是分不开的。

伊斯兰教认为,真主创造的世界是一个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和谐有序的完美世界。《古兰经》中说:“他以大地为你们的席,以天空为你们的幕,并且从云中降下雨水,而借雨水生许多果实,做你们的给养。”(2:22)“他创造了牲畜,你们可以其毛和皮御寒,可以其乳和肉充饥,还有许多益处。”(16:5)“教人观察自己的食物吧!我将雨水大量地倾注下来。然后,我使地面奇异地裂开,我在大地上生产百谷,与葡萄和苜蓿,与和海枣,与茂密的园圃,与水果和牧草,以供你们和你们的牲畜享受。”(80:24~32)“他以大地为你们的安息之所,他为你们在大地上开辟许多道路,以便你们达到旅行的目的地。”(43:10)

伊斯兰教不仅将爱护真主所创造的自然生态环境作为善功,而且还将之作为衡量人是否顺从主命的标准之一。它主张凡是敬畏真主者,必须爱护自然生态;破坏生态环境,就是对真主恩赐的亵渎,就意味着人的自我毁灭。《古兰经》中说:“凡你所享的福利,都是真主降赐的;凡你所遭的祸患,都是你自讨的。”(4:79)“行善者自受其益,作恶者自受其害。然后,你们要被召归于你们的主。”(45:15)“灾害因众人所犯的罪恶而显现于大陆和海洋,以致真主使他们尝试自己的行为的一点报酬,以便他们悔悟。”(30:41)

伊斯兰教整体和谐的生态观还表现在“乐园”所代表的理想生态境界上。伊斯兰教把“乐园”作为人与自然和谐交融的最高理想境界。这里风光旖旎、绿树成阴、百花盛开,人与自然景物相得益彰、融为一体,构成了一幅和谐而美丽的生态风景画,生动地表现了人与自然环境亲密无间、和睦共存的动人景象。从这种乐园的自然美中,可以看到伊斯兰教对人类与自然和谐生态美的崇尚。

伊斯兰教生态观既要求考虑现在,又要求着眼于将来,确保子孙后代的繁荣昌盛。人类相对于自然而言,其生命是短暂的,犹如无尽的历史长河中的一滴水珠,而自然环境则需要无数代人去遵循其运行规律、共享其恩赐。伊斯兰教主张人类应该不断寻求自我发展与保护自然生态的平衡点,达到人类与自然和睦相处、长期共存的境界。

伊斯兰教主张爱护生态环境,强调把开发自然与保护自然结合起来。对于自然资源,不但在匮乏时需要节约,在富余时也不能浪费。伊斯兰教认为,无节制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是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因此禁止穆斯林从事破坏环境的活动。在伊斯兰教看来,过度利用自然资源是一种浪费,而浪费这一行为在《古兰经》中是受谴责的:“阿丹的子孙啊!每逢礼拜,你们必须穿着服饰。你们应当吃,应当喝,但不要过分,真主确是不喜欢过分者的。”(7:31)人类文明的发展不能以破坏自然生态环境为代价,否则终尝恶果的还是人类自己,“你们不要自投于灭亡”(2:195)。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应该珍惜人类的生存条件,努力保护自然生态的平衡。“创造天地,是比再造人类更难的,但世人大半不知道。”(40:57)

伊斯兰教在强调人类要爱护自然、保持与自然界和谐关系的前提下,主张把握自然的本质和规律,通过对自然界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为人类造福。《古兰经》强调,人类的智慧正是体现在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理解中。伊斯兰教主张既要改造自然,又要顺应自然,通过改造自然以使之适合人类需要。既不屈从于自然,又不破坏自然,以自然与人类的和谐共处为最终目标。

先知穆罕默德也认为:“我们的信士,凡是栽一棵树或播下种子,将来的果实被鸟、人或兽取来充饥,无不认为是施舍。”

自然环境的要素包括动植物、水、大气、阳光、土壤等。《古兰经》中说:“他创造诸天,而不用你们所能见的支柱;他在大地上安置许多山岳,以免大地动摇,使你们不安;他在大地上散布各种动物。他从云中降下雨水,而在大地上滋生各种优良的植物。”(31:10)

在伊斯兰教看来,人类应以公正、友善的态度对待天地万物,尤其要珍惜爱护同处于生态系统中的动植物。《古兰经》和“圣训”倡导人们要对一切自然之物存有仁爱之心,禁止人们无故宰杀幼畜、砍伐幼苗。伊斯兰教还规定在斋戒期间和禁地之内不准打猎。先知穆罕默德禁止人们滥伐树木,滥捕野生动物,且下令将麦加、麦地那和塔伊夫三城及其周边地区定为保护区,不允许人们砍伐树木、捕猎野生动物,并号召人们多植树,美化环境。后来,穆斯林法学家收集早期的“圣训”和规章,制定了包括保护动物、树木、水源等一系列法律,这些法律成为伊斯兰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伊斯兰教虽未禁止杀害动物,但严格限制盲目杀生。动物同人类一样,有生命、有感觉、有意识,也是真主的造化之物。“圣训”中多次提到穆斯林要尊重动物的权利和尊严,尤其对待与人类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动物,如骆驼和马等。先知穆罕默德曾说:“每一匹马的额头上都记录着它的功绩和福气,直到复活的那一日。”“家畜在自己的主人面前拥有六项权利,骑过后主人应当给它饲料、经过水源时应让它饮水、主人不得无缘无故地打它、不要让它驮超重的货物、不要让它走超出它能力范围的路和不要过久地骑它。”伊斯兰教允许穆斯林屠宰动物并且食其肉,但不允许虐待活着的动物。先知穆罕默德曾规定,屠宰时一定要尽量减少动物的痛苦和恐惧,屠刀要锋利,动作要迅速,不要当着动物的面屠杀其同类。各种动物对维护自然环境的生态平衡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伊斯兰教教导穆斯林要善待自己的家畜,哪怕对于危险的动物也不要轻易伤害它。

伊斯兰教教导人们要珍惜土地和土地上的一草一木。由于土地是人和其他生物所共有的,人类因而有责任保护它们。现代社会人类对土地破坏性的开发,对动植物斩尽杀绝,都有悖于伊斯兰教所持的基本态度。真主允许人类开发新的处女地,是因为地球上蕴藏的一切资源只有被人类开发才能满足人类的生活需要,才能体现其价值。于是,伊斯兰国家根据“圣训”精神,对凡是开发新土地的人均给予优惠。正如先知穆罕默德所说:“谁把一片死亡的土地成活了起来,他开发了那里的荒地,他便获得了那里的恩赐。”伊斯兰国家的法律给予开荒的人所有权和使用权,但需要指出的是,合理有节地开发和利用土地绝不意味着肆意的掠夺和破坏。

穆圣曾指出:“真主造化的大地,是我崇拜真主的清真寺,也是我净化身心的地方。”在穆圣时代,人类的生产文明已经相当发达。但穆圣还规定,必须在人类生活的区域之内留有自然生长的区域,即“喜玛”和“哈俩姆”,也就是自然保护区。具体而言,“喜玛”相当于现代的野生动物保护区和原始森林区,区内的野生动物和植物品种因得到保护而不会有灭绝的危险;“哈拉姆”相当于公共保护区,区内按条例实行集体管理,允许公众使用,但不允许私人占有或过分开采和滥用。

水是生命之源,也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元素。水对于世间各种生物的繁衍生息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但遗憾的是,水的重要性并未得到足够重视,水资源污染、浪费等现象也屡见不鲜。目前,世界许多地方都面临缺水问题。《古兰经》明确强调水是生命之源,“真主用水创造一切动物……”(24:45)“天地原是闭塞的,而我开天辟地,我用水创造一切生物。”(21:30)“你们告诉我吧!你们所饮的水,究竟是你们使它从云中降下的呢,还是我使它降下的呢?假若我意欲,我必使它变成苦的,你们怎么不感谢呢?”(56:68~70)

除陆地淡水资源外,伊斯兰教对海洋资源也非常重视,“他制服海洋,以便你们渔取其中的鲜肉,做你们的食品;或采取其中的珍宝,做你们的装饰。你看船舶在其中破浪而行,以便你们寻求他的恩惠,以便你们感谢。”(16:14)挖掘水井、建设水利工程在伊斯兰教看来是可以得到很多报偿的善行。先知穆罕默德对水资源的保护尤其是净化有许多教诲,上文提及的“喜玛”和“哈拉姆”自然保护区就是一例。另外,穆圣还禁止任何人在水源中大小便,并批评做小净时浪费水的人。“圣训”中多次提及用水量的问题,如一次拜功前不许做两次以上的小净,在一次小净中,每个净洗的动作都不得超过三次等。

恰恰是伊斯兰教的教义促成了撒拉族的生态环境理念,受其影响,撒拉族对生态环境有敬畏之心,保护之举,比如,极力倡导保护水源,严禁污染水源,谁要是在民众饮用的泉水中、水渠里洗涤脏物,必然会冒犯众怒,大家群起而攻之;谁要是砍伐了公有林木,必然受到惩罚。平时庭院、巷道都打扫得干干净净,谁要是乱扔垃圾,影响了环境卫生,会遭到舆论的谴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