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撒拉族
19108200000039

第39章 撒拉族对伟大祖国的贡献(5)

大坂山隧道1998年竣工通车,当时施工阶段创下高寒地区公路隧道多项亚洲之最,荣获国家“詹天佑大奖”,青藏铁路高寒隧道施工也借鉴了该隧道的保温措施。但由于该地区气候自然条件恶劣、地质条件差,隧道内出现了严重渗漏水等情况。就目前而言,能成功治理高寒隧道渗漏水危害尚无先例,为了彻底根治大坂山隧道渗漏水危害,他曾外出考察宁夏六盘山隧道、四川省鹧鸪山隧道危害整治情况,并邀请国内公路隧道专家进行研讨论证,提出渗漏水危害整治的建议意见,被设计单位采纳。为今后高寒地区公路隧道整治、养护与管理提出了科学的依据。

(三)玉树地震后为通路作出贡献的韩进辉

2010年4月14日晨青海玉树发生两次地震,最高震级7.1级,地震震中位于县城附近。玉树地震后,一场与死神竞速的生命大救援在“黄金救援时间”里争分夺秒地展开。但山体发生滑坡,数量巨大的塌方、落石堆积到公路上,通往玉树的公路受阻。公路交通作为这场大救援的生命线,危急关头,青海玉树公路总段总段长韩进辉带领玉树公路总段广大干部职工团结协作,拼搏奋战,用最短的时间抢通了国省干线公路,全力保障了抗震救灾生命线的安全畅通。

韩进辉是一位体格健壮、性格刚毅的撒拉族汉子。玉树大地震对他是一个噩梦:办公楼瞬间坍塌、亲密的同事撒手人寰、公路严重损毁……一个个噩耗像一枚枚重磅炸弹,不断轰击着这位在这片热土上奋战了20多年的公路人。

震后不到一个小时,在韩进辉的统一安排部署下,玉树公路总段组成七个抢险保通突击队,并抽调技术人员对管辖路段公路桥梁、涵洞进行了一次全面调查,对地震发生后的公路交通采取了必要的防范和处置措施,并在重点山头、重点路段的急弯、塌方路段设立了醒目的标志牌,组织职工及时上路清理塌方,确保公路安全畅通。

G214线是连接玉树灾区的“生命线”“保障线”,能不能在第一时间确保“生命线”的安全畅通,为救灾部队、救援物资、医疗救援队顺利到达灾区提供良好的公路通行条件,关系到抗震救灾取得决定性胜利,关系到灾后新牧区、新玉树的建设。韩进辉迅速组织总段机关、结古、花石峡、囊谦、黄河沿公路段、杂多养护项目部、治多养护项目部所有干勤人员和一线养护职工共计140人于第一时间赶赴灾情现场,并与青海省收费公路管理处、武警交通一支队和青海省公路建设总公司救援队密切配合,共同组成了800余人的抗震保通突击队,在青海省交通厅领导的统一安排部署下,在长达近100公里的“长蛇阵”上拉开了清塌方、除路障、搬石块的抢险保通序幕。特别是对造成交通中断、塌方严重的东线通天河至结古公路段的50余处,南线西杭至巴塘机场公路段30余处大面积塌方、落石进行全力以赴的清理,共清理塌方40000平方米。他们冒着余震频发、滑坡落石不断的危险,克服机械设备不足、油料缺乏、食品短缺、高寒缺氧、人员连续疲劳作战等种种困难,连夜抢险保通,机械操作人员驾驶装载机清理塌方、落石堆积物,开通被阻道路;养路职工挥舞着铁锹洋镐,争分夺秒地清除道路塌方,被阻公路艰难地一米一米向前延伸。至15日凌晨5时,两线全部通车,抢险保通初战告捷。

紧急的抢通部署有了阶段性成果,随着源源不断的救灾物资陆续抵达玉树灾区,G214线作为抗震救灾物资运输的生命线,所承担的保障畅通使命显得更为重要。玉树总段按照“保重、保主、保通”的原则,道路抢通攻坚战全面铺开,及时进行桥涵隐患排查,加固受损桥梁和涵洞。韩进辉15日率领180名保通人员,装载机3台,不顾余震和落石带来的危险,对治多哈秀山、红土山、隆宝镇前后路段的塌方、涵洞坍塌进行了突击性保通。15日天上下着大雨,公路旁的山体在不断的余震中随时都有坍塌的危险。受地理环境的制约,公路上只容得下一台装载机清理塌方。旧的塌方尚未清除,新的塌方又涌上公路,给原本就十分艰巨的抢修工作增加了难度。抢险队员们在险象环生的处境下冒着生命危险奋力抢险。

4月19日晚至20日晨,青海南部地区出现小到中雪天气,玉树公路总段管养的G214线喀拉山至长石头山段路面积雪达10厘米,积雪路段长达近400公里,给大批量救灾物资车辆的顺利运行带来了一定影响。得知灾情后,韩进辉吃了一包方便面,拿起一瓶矿泉水,马不停蹄地前往积雪路段,组织养护职工撒铺防滑料,抓紧处置积冰积雪,确保了通往灾区“生命线”的安全畅通。

五、煤炭地质事业方面

撒拉族中也有许多人奋斗在煤炭地质岗位上,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聪明才智,而马国林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1988年他从北京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甘肃煤田地质研究所从事煤田地质专业技术研究工作。从此,他整天地风里来、雨里去、钻山沟、爬大山,一次偶然的机会使他更坚定了干地质工作的想法,热爱起煤田地质工作来。那是一次他和一位老地质工作者在野外搞地质填图时,他们对填图地区的地质构造和地层有了重新认识,并发现了将近5000万吨的煤炭资源。

如果每吨煤按60元价值计算,发现的煤炭资源价值整整有30多亿元,多么了不起的发现!他眼前的天空突然亮了起来,心也变得舒畅了,他突然意识到自己工作的重要性,便下决心要用一辈子的时间搞好煤田地质工作。从此工作积极性大增,每次只要有出野外工作的机会,他就主动请战。到了野外又坚持多跑、多问、多观察、多记录、多测量,使自己的野外工作经验和实际踏勘能力迅速丰富和提高。

他组织本单位技术人员,承接一个又一个国家和省上安排的重点科研和勘探项目,为甘肃省的经济发展不断贡献着自己的一份才华和热情。由他亲自主持和参与的地质报告和科研课题等已达二十多项,其中,参与的《鄂尔多斯盆地聚煤规律及煤炭资源评价》项目在甘肃庆阳地区预测煤炭资源1300多亿吨,获煤炭工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参与的《甘肃省第三次煤田预测》项目,在甘肃全省境内预测煤炭资源1400多亿吨,为后来甘肃省内找煤指出了许多新的靶区,获甘肃省煤炭工业科技进步一等奖;主持完成的《甘肃榆木山地区遥感构造解译及控煤规律研究》,为该地区利用新的构造理论和方法进行找煤指明了方向,经专家鉴定为国内领先水平;参与的《甘肃省平凉市西北部地下水资源勘察》项目(1996年)获中国煤田地质总局新资源发现奖;参与的《基于小波变换利用测井资料提高煤田地质资料分辨率及精确估算煤层厚度》科研课题(2000~2001年)获甘肃省煤炭工业科技进步特等奖;2003年11月主持完成的《甘肃省岷县清水电站工程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获当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成果三等奖;参与的《兰州市西固油库改扩建工程岩土工程勘察》项目2004年10月被评为甘肃省优秀工程勘察设计三等奖。他所主持或参与的项目和课题成果应用于实践,均取得了较为显着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如主持完成的《民乐北部滩地区找水》项目,在该地区找到了丰富的适合人畜饮用和农田灌溉的地下水,解决了近5万居民的人畜饮水及20万亩耕地的灌溉问题;主持完成的《甘肃省张掖市平山湖地区找煤》及《甘肃省山丹花草滩矿井勘察》,在缺煤形势非常严峻的甘肃河西地区找到了近3亿吨的优质动力用煤,有力地支持了甘肃河西地区电网支撑点张掖电厂的立项及建设。

20年的地质工作经验,在他脑海中已形成了甘肃省煤炭资源活的地图。走上甘肃煤田地质局副局长,兼任甘肃煤炭地质勘察院党委书记、院长的领导岗位后,他不断站到新的高度去审视自己和本单位的工作,认为甘肃煤田地质事业要有大的发展,就必须主动融入地方经济建设之中。为此,他结合自己掌握的丰富资料及工作经验与甘肃经济的发展紧密联系,主持编制了《甘肃省煤田地质勘察“十五”规划》《甘肃省煤田地质勘察“十一五”规划》《甘肃省陇东煤田地质勘察规划》等。

尤其是在“十一五”规划中,根据甘肃省经济发展及煤炭工业形势,和甘肃煤田地质局其他领导一道适时提出了甘肃煤田地质工作要“加快陇东,稳住中部,鼓励河西”的思路和加快陇东大型煤炭基地建设的建议,得到了省上领导的认可,使得近几年得以相继开展了《甘肃省正宁南部煤炭资源普查》《甘肃省宁县南部煤炭资源普查》《甘肃省宁县中部煤炭资源勘察》等,三年内共探获煤炭资源量近68亿吨。其中正宁南近9亿吨的煤炭资源探矿权拍卖价款为47.5亿元,中国华能电力集团公司拟投600亿元开发该地区煤炭资源。鉴于他的突出贡献,2001年2月被甘肃省煤炭工业局授予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2004年底被国土资源部授予全国矿产资源补偿费矿产勘察项目管理工作先进个人称号,2004年度他被评为甘肃省煤田地质系统优秀共产党员称号,获2006年、2007年甘肃省煤田地质系统双文明标兵荣誉称号。

第四节献身文化体育法治建设

文化、体育、卫生、科研等社会事业向来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必须重视的重要领域,标志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程度和思维高度。撒拉族在这些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但限于篇幅,不可能面面俱到,一一介绍,只能梳理一些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的贡献。

一、人文社科研究方面

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面,撒拉族学者涉足的领域主要有民族学、宗教学、历史学、文化学、民俗学、语言学、经济学等,在这些领域有一定成就者均在“撒拉族文化人物”中加以介绍,此处着重从全国视野叙述有全国性影响的贡献。

(一)宗教学、民族学、文化学等领域

在宗教学、民族学、历史学、文化学和文明对话领域,马明良教授及其所领导的西北民族大学伊斯兰文化研究所作出了令人瞩目的贡献。

全球化时代,是各种文化和各种宗教之间相互交流、相互激荡、相互竞争的时代,此间西方一些媒体对伊斯兰教和穆斯林进行妖魔化宣传,而把伊斯兰教说成是恐怖主义的宗教,这在国际国内造成很大的消极影响,特别是对构建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带来严重冲击,比如有些人对媒体报道信以为真,人云亦云,以讹传讹,认定伊斯兰教就是恐怖主义的宗教,混淆视听,有些民族干部和知识分子在舆论的误导面前抬不起头,自卑感越来越重,有些穆斯林在盛怒之下,口无遮拦,与西方和国内有些怀有偏见的人互相对骂。而西北民族大学伊斯兰文化研究所所长马明良教授带领其学术团队,面对挑战,不辱使命,冷静思考,沉着应对,以严谨的学术规范和高质量的学术成果,全面阐述伊斯兰的理念,有理有据地驳斥“伊斯兰恐怖论”,彰显伊斯兰的和平、和谐、合作精神,还原伊斯兰真相,消除误解,增进了解,为促进社会和谐作出了突出贡献,赢得了学术界和社会各界的认同。2010年该所被评为西北民族大学科研先进集体,该所所长马明良教授因科研成果近年来在该校人文社科类成果中名列第一而受到表彰奖励。

马教授及其学术团队从传承文明,弘扬优秀文化,促进社会和谐的高度出发,瞄准国际伊斯兰研究前沿,结合中国实际,踏踏实实做学问,努力占领学术制高点和科研高峰,付出了艰辛的劳动,结出了丰硕的果实,推出了一批有价值的成果,有些成果在全国占有领先地位,获得了权威专家的认可,如《伊斯兰文化丛书》,由国家级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另外还出版8部专着和译着,如《伊斯兰文化新论》《简明伊斯兰史》(入选北京大学季羡林先生主编的“世界性文化工程”)《东方文化集成》)《伊斯兰文明与中华文明的交往历程和前景》。《撒拉族简史》修订本等。在《世界宗教研究》《世界宗教文化》《中国宗教》《西亚非洲研究》《回族研究》《西北民族研究》《阿拉伯世界研究》等国内外有影响的权威和核心期刊发表200篇论文,其中许多论文被国内媒体转载。马教授和他的学术团队积极倡导伊斯兰的中正和谐理念,提出伊斯兰的核心价值观是“敬主爱人,普慈众生”。多次举办“伊斯兰中正和谐理念”研讨会,与伊斯兰世界顶尖学者、世界穆斯林学者联合会主席格尔达维教授面对面交流沟通,就非伊斯兰国家的穆斯林少数民族相关问题达成广泛共识,从思想理论上为消解极端主义、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民族团结作出了特殊贡献。

研究所学者还应邀给相关党政领导和统战系统及北京大学、厦门大学、香港浸会大学等高校作关于伊斯兰文化的学术报告,澄清事实,消除误会,增进理解,搭起了沟通的桥梁,也邀请一些伊斯兰世界着名学者来该校面向全校师生作学术报告,进行学术交流,取得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