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撒拉族
19108200000040

第40章 撒拉族对伟大祖国的贡献(6)

该所与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系政府智库)于2008年6月中旬共同主办以“伊斯兰文化视野下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为主题的研讨会,并就国际民族宗教问题与国内民族宗教问题经常交流与沟通,将达成的共识和研究成果上报中央有关决策部门参考。马教授在2009年和2010年两次“中国民族宗教高层论坛”上,就解决西北民族宗教问题提出独到见解,受到高层重视,他呼吁要保持来之不易的社会稳定,必须警惕和防止“两极”,即政治上的极“左”和宗教上的极端,引起强烈共鸣。

目前,马教授和他的学术团队承担着12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如国家社科基金“‘圣训’研究”、国家社科基金“《宗教学的复兴(伊赫亚亿)》翻译研究”等。“圣训”是伊斯兰教的第二大经典,其价值不言而喻,《宗教学的复兴》是具有世界影响的学术名着,是人类文化的宝贵遗产。这些科研项目的研究和已经取得的成果,使该学术团队在全国学术界占据了一席之地,为社会贡献了高质量的精神文化产品,满足了人们的内心需求。

(二)经济学、城市化研究领域

在经济学、城市化研究领域,青海民族大学马维胜教授提出了独特观点,推出了极具特色的成果,如《青藏高原城市化模式研究》,比较系统地勾勒出了青藏高原城市形成发展的历史,全面分析了青藏高原城市化历史进程和发展现状,青藏高原城市化发展的基本条件;探讨了青藏高原在全国的功能定位问题,提出青藏高原最大的功能在于其显要的生态保障功能、无可替代的生态服务价值和突出的地缘政治地位;提出了青藏高原应实施“生态城市化模式”的思路,全面阐述了生态城市化模式的含义和特征;对生态城市化模式所追求的目标进行系统分析;提出青海省城市空间和规模布局构想;以生态城市化模式的基本精神为指导,对青藏高原城市形象设计和建设进行典型研究;提出实施生态城市化模式的制度和政策建议。

该成果提出:在青藏高原地区实施生态城市化模式,并把青藏高原作为“生态特区”加以保护和建设的思路,有助于促进青藏高原乃至全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对全面理解青藏高原的功能,明确青藏高原在全国的定位,促进区域和谐发展具有一定的实践价值;有助于促进对青藏高原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研究,对青藏高原各级政府特别是为青藏两省区政府部门推进城市化进程,促进区域现代化提供理论参考和政策建议;对提升青藏高原区域功能的认识,推动青藏高原地区城市化发展的研究,促进高原可持续发展,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进步产生积极影响。该成果经专家鉴定其等级为“良好”。

二、文学艺术方面

(一)文学

中国撒拉族文学是以传统的民间文学作品和作家文学作品两部分组成。民间文学在相关章节已作介绍,而作家文学的出现当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而撒拉族的书面文学史,正是从20世纪50年代由撒拉族诗人韩秋夫的第一首诗《二月的庄子羞了》开始的。在那个年代,诗人不仅发表了一系列的诗作,而且秋夫与程秀山等人是新中国青海文艺的开拓者,1956年积极参与创办了青海省第一个文学刊物《青海文艺》,翌年更名为《青海湖》,沿用至今。可以说,韩秋夫为青海的文学发展尽了自己一份天职。在历尽23年沧桑后复出文坛,他又写下一系列精美的诗篇。1986年出版的《秋夫诗选》,荣获“全国第三届少数民族文学奖”优秀奖。改革开放以后,撒拉族作家文学进入了繁荣时期,不仅拓宽了文学领域,出现了大量的文学作品,而且形成了自己的作家队伍。

在小说创作上出现了马学义、闻采等作家。在诗歌创作上,除了老诗人秋夫以外,还有马毅(翼人)、马学功(马丁)、韩文德(撒玛尔罕)、马梅英等优秀中青年诗人。在散文创作上有马学功、韩新华、韩文德、马梅英。就体裁而言,有诗歌、散文、小说、报告文学、文学评论、文学剧本等,据不完全统计,发表在全国报纸杂志的诗有1400余首,散文约70篇,小说20余篇,报告文学十数篇,文学评论30余篇。其中,诗歌创作占绝对优势,全国性刊物《民族文学》创刊20年来,撒拉族作家发表的作品居人口较少民族首位,而且以诗歌为主。撒拉族的诗歌创作在人口较少民族文学创作中已处于领先地位。

进入21世纪以来,很多作家的创作势头更猛,作品不断在《诗刊》《中国作家》《民族文学》《诗选刊》等国家级刊物发表,在全国文坛掀起一波又一波的微澜。马丁获得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韩文德连续获得青海省第六届文学艺术创作奖和《青海湖》文学奖以及其他奖项。翼人的作品选入《香港大陆青年诗人诗选》《1991年诗歌导读丛书》《第三代诗人诗选》《西部交响曲》等多种诗歌选集;组诗《古栈道上的魂》曾荣获青海省首届青年优秀作品奖,《蜃景:题在历史的悬崖上》曾荣获全国首届当代文坛力作一等奖,诗集《被神放逐的誓文》荣获第四届(1988~1991)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优秀作品奖,长诗《遥望:盛秋的麦穗》荣获青海省第四届文学艺术创作评奖优秀作品奖;2010年又获得“中国当代十大杰出民族诗人”称号,评委会如此评价阿尔丁夫·翼人的诗:“阿尔丁夫·翼人的诗歌富有信仰的灵魂,如血脉一样尊贵,他以30年对诗歌的坚守与勤奋创作承袭了伟大的撒拉族的精神气质。在他诗歌庞大的心灵气象里,我们能够感知他的赤诚与深厚的精神依托。他由此成为青藏高原上独树一帜的优秀诗人。阿尔丁夫·翼人的诗歌,是对生命信仰的提炼与锻造,他的诗歌形如预言,属于久远。由于阿尔丁夫·翼人重要的诗歌成就,特授予中国当代杰出民族诗人诗歌奖。”2011年1月26日,翼人发起成立了青海民族文化促进会,这是为繁荣文化作出贡献的良好契机,文化界的人士对他寄予很高的期待,希望以他为会长的促进会扎扎实实做一些促进文化的工作,联合广大文化工作者,在搞文化活动的同时,多出文化产品,尤其是精品,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二)文艺和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艺事业和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事业方面,中国艺术研究院科研处处长马盛德研究员作出了贡献。他长期从事中国少数民族舞蹈和宗教舞蹈研究,着有《人神共舞——青海宗教祭祀舞蹈考察与研究》(合着),撰写《西北地区撒拉族、回族、维吾尔族婚俗民间舞蹈比较研究》《论回族宴席舞的式微》《二十世纪中国舞蹈的回顾》《古代舞蹈的当代遗存——於菟》《藏族舞蹈在藏戏艺术中的运用与发展》《热贡的“巫风舞祭”》《从“堆依奥依纳”的消失看撒拉族艺术发展缓慢的原因》《民族民间舞蹈的风格动作》等论文数十篇,发表或转载于《西北民族研究》《回族研究》《文艺理论与批评》《新华文摘》《人大报刊复印资料》等重要学术期刊。曾任文化部第二届文化艺术科学优秀成果奖评委,《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舞蹈学科分支主编,第六届全国舞蹈比赛评委,2004~2005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剧目评委,第五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民族民间舞评委。鉴于其突出贡献,现为国家重点课题“西北人文资源环境基础数据库”专家组成员,主持“西北民间舞蹈数据库”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