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撒拉族
19108200000044

第44章 撒拉族的文化传承(3)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撒拉族才真正有了自己的作家群,韩秋夫首先敲开了撒拉族现代文学殿堂的大门,他的第一首诗《二月的庄子羞了》发表于《延河》杂志上,标志着撒拉族作家文学的正式诞生。紧接着,他连续发表了《早开的花朵》《爱的几何》《朝雾》《对望》《秋的印象》《伴灯》《落叶》等,显示了诗人卓尔不凡的文学才华和写作功底,引起青海文坛界的关注。他在诗歌创作的同时,于1956年与文友们积极创办纯文学刊物《青海文艺》,第二年改扩为《青海湖》杂志,然而,好景不长,正当秋夫在诗歌创作上日趋成熟时,却被错划成右派,发配到柴达木接受劳动改造,长达23年。

改革开放迎来了新时期撒拉族文学的繁荣期,文学领域不断拓宽,出现了大量的文学作品,而且形成了自己的作家群,如秋夫、马学功、马学义、闻采、韩新华、翼人、韩文德、马梅英等。就体裁而言,有诗歌、散文、小说、报告文学、评论剧本等;就作品而论,出版的诗集有《秋夫诗选》(韩秋夫着)《家园的颂辞与挽歌》(马丁着)《被神放逐的誓文》(翼人着)、《撒玛尔罕的鹰》(韩文德着)等,小说集有《命运的呼唤》(马学义着),散文集有《指甲花》(马梅英着)等,报告文学集《撒拉尔传人》(翼人着)等。据不完全统计,改革开放以来的30多年中,撒拉族作家在省级以上报纸杂志上发表的文学作品1500余篇,其中不少作品分别获得全国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奖、青海省政府文学奖、青海省青年文学奖等。撒拉族的作家队伍在全国少数民族作家队伍中是一个有实力的队伍。

第三节民族艺术创新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随着人民经济生活的逐步改善,一些文艺工作者有意识地用歌舞来反映撒拉族人民的幸福生活。20世纪50年代由一些业余文艺工作者表演的《伐木号子》,参加了在北京举行的“群英会”。这一舞蹈伴随着雄壮有力、节奏明快且具有浓郁的撒拉族生活气息的伐木号子,配之以较为简单的舞蹈动作,反映了撒拉族人民敢于战胜困难,勇往直前的乐观主义精神。

改革开放以后,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反映这些生活的歌舞也应运而生,诸如《摘苹果》《摘花椒》《养鸡姑娘》《打墙》《驼泉》《阿丽玛》等。其中由省民族歌舞团编导焦福才同志创作的舞蹈《阿丽玛》曾代表撒拉族参加了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并赴土耳其等国访问演出,获得了成功。

在所有这些舞蹈里,曾经参加过全国乌兰牧骑文艺会演的舞蹈《打墙》,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民族特色,体现了撒拉族男子的乐观向上、敢闯敢拼、勤劳勇敢的性格特征和精神面貌。

《中国撒拉尔》是一部由省民族歌剧院独立创作完成的反映撒拉族风情的歌舞剧。在2009年召开的全国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工作经验交流会上,作为专门为会议打造的剧目获得了首演成功。2010年3月,随省政府组织的“大美青海台湾行”旅游推介会赴台,博得台湾观众的满堂喝彩。5月份,在广州举行的第九届中国艺术节上精彩亮相。该剧以撒拉族独特的人文历史和民族文化为背景,在编导、音乐、灯光、舞美设计等方面运用了现代和多元艺术手段,将撒拉族历史、文化中典型的题材进行整合。该剧除序幕《走过遥远》和《追赶太阳》外,共有五幕七个章节,再现了古老民族走过的沧桑岁月,通过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舞台场景设计和演员表演,表现了撒拉族儿女创建幸福家园,向往美好明天的精神追求和时代情怀。当然,因为是应景之作,难免仓促,其中的最大缺憾是没有能将撒拉族波澜壮阔的历史和开拓进取的民族精神表现出来,至于如何完善,在“撒拉族文化发展愿景”部分有详尽的意见。

第四节民族社团

一、青海省回族撒拉族救助会

青海回族撒拉族救助会于2004年3月1日经省民委批准成立,2004年6月1日在青海省民政厅依法注册,是一家非营利民间慈善公益社会团体。会长由韩文科担任,副会长由马明良、韩克明、马文才等担任。6年来,在各位领导的正确领导和政府各级主管部门的大力扶持下,在救助会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下,群策群力,围绕教育救助、医疗救助、扶贫济困等方面做了大量实实在在的工作,是民族社团中群众基础最广泛、活动最活跃、工作最扎实、社会参与度最高、受益面最广的一个社团。具体表现在:

(一)教育救助

截至2010年2月23日,资助大学生(包括研究生)1210名;中小学生794名。从2005年1月起,与数所省内外高校的青年大学生志愿者合作,开展了“了解青海、支援西部”的社会实践及支教助学活动,287名志愿者为民和、循化、化隆、湟中、大通、祁连等7县的29所中小学校的4240余名学生进行了支教助学活动。参加支教助学活动的志愿者有汉族、藏族、回族、撒拉族、蒙古族等。2006年寒假还有一名来自中央民族大学的畲族姑娘参加了支教助学活动。另外,还和中央民族大学团委达成了长期合作的意向,和青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签订了合作开展此项工作的有关协议。2007年以来,在化隆县开展应届大学生专项资助活动,累计资助大学生60名,该县县委书记傅曾泰对该会工作给予高度评价。2009年1月,5名志愿者深入祁连县开展支教助学活动,为那里的70余名藏族、回族、蒙古族、汉族等中小学生进行支教助学,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医疗救助

从2005年开始,救助会和青海红十字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医院、青海省康乐医院等开展面向边远地区贫困人群的“送医送药”义诊活动,截至2010年3月,已累计为431名少数民族贫困患病群众减免医疗费用达43万余元。深入民和、湟中、大通、贵德、循化、化隆、平安等地开展了多次医疗义诊活动,出动车辆36台/次,行程达4300余公里,225名医疗义务工作者和医院医护人员主动放弃节假日的休息,携带便携式B超、心电图等医疗设备参加活动,其中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的医护人员参加活动达36人次,近5000名回族、汉族、撒拉族、藏族等民族的患病群众受益。在与上述医疗机构合作中,根据该会在回族、撒拉族群众中的影响力,在尊重事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的前提下,及时化解各类医疗纠纷5起,使医患双方都避免了因旷日持久的诉讼带来的巨大经济和精力损失,得到医患双方的认可和肯定,为促进社会和谐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三)扶贫济困

从2005年开始,求助会每年组织近60余万元的捐赠物资(主要是面粉、大米、清油和牛羊肉等),慰问3000余户边远山区的贫困户,雪中送炭,解决问题,每到一个地方都得到当地政府的积极配合与大力支持,也会受到当地群众的欢迎和好评。

救助会工作的出发点只有一个,就是在主管单位和有关政府部门的统筹安排下,努力协调和动员民间力量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慈善事业,为促进民族地区的社会和谐和教育发展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

(四)灾害救助

2010年4月14日7时49分,青海玉树县发生7.1级强烈地震,伤亡群众数万人。4月15日,救助会工作人员紧急出动,采办救灾物资4吨。15日凌晨,装着价值6万余元的救灾急需药品和54000元的救灾食品等车辆从西宁出发。4月16日,经过一天的长途跋涉,傍晚时分,救助会一行9人到达结古镇。在结古清真寺,救助会和当地州政府一位副秘书长取得联系,进行了简单沟通并达成了共同的意见。第一,清真食品等救灾物资可以以清真寺为主就地安置和发放。第二,要和以当地民政部门为主组成的总指挥部群众生活组取得联系,在政府的统筹安排下,有序地进行救灾慰问。

(五)经济救助与文化救助相结合

救助会确立的一个重要理念是:面对贫困人口,经济救助是非常必要的,但经济救助往往杯水车薪,还需要文化救助,走经济救助与文化救助相结合的路子。因为,经济救助解决燃眉之急,文化救助解决根本问题;经济救助解决眼前,如自然条件、地理位置、历史欠账等,此外还有意识和观念问题,说到底,经济的贫困是由于思想的贫困,所以,解决思想认识问题、价值观念问题也不容忽视。为此,救助会从多方面入手来践行文化救助理念:

第一,办救助会会刊《绿荫》杂志,组织高质量的文章,多数文章根据伊斯兰文化的价值观,引经据典,结合实际,倡导正确的价值观念、做人理念和人生准则,培养积极进取、自食其力、自力更生、造福人群、服务社会、引领未来的思想观念。克服散漫拖拉旧习,树立时间效率观念;克服不求进取、与世无争的思想,树立竞争观念;克服闭塞、盲目等旧习,树立信息观念;克服不计成本习惯,树立成本核算观念;克服凑合习惯,树立质量观念;克服因循守旧习惯,树立创新观念。毕竟,在中国这样一个资源有限的国家,物力、财力是十分有限的,不可能把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长期“供养”起来。只有建立自身“造血”机制,充分利用贫困地区自身的资源优势和成本优势,发展区域特色优势产业,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第二,举办大学生寒暑假培训班,进行品德和能力建设。然后送大学生到各个县乡基层做助教工作,辅导中小学生的数理化和外语、历史、语文等,也引导给他们正确的做人准则。第三,救助会利用自身专家荟萃、学者云集的优势,适时地到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劳务人员较多的城市作演讲,引导他们转变观念,积极进取,树立良好的服务意识、质量意识、卫生意识、教育意识,提升自身素质,努力培养好子女,不但使自己做一个优秀的穆斯林,而且还要做一个优秀的公民。第四,举办论坛。于2009年7月28~31日,由本会和中国人民大学宗教学系主办,《中国民族报》、西北大学伊斯兰文化研究所等机构协办的“教育与宗教慈善暨第三届宗教与公益事业”论坛在西宁开幕。来自全国各地宗教界、教育界、慈善界的专家与学者和相关人士等300余人,齐聚在美丽的高原夏都,共同就教育与宗教事业的理论与实践,特别是伊斯兰教在教育事业上的创新与经验等内容进行了学习交流和探讨。国家宗教局、中国伊斯兰协会等有关负责同志和省政协副主席马长庆等出席了论坛开幕式,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救助会的工作得到了上级部门和社会各界的肯定和赞许。2005年12月28日,青海省民政厅和青海省民间组织促进会联合召开全省先进民间组织及优秀民间组织工作者表彰大会。经青海省民委的大力推荐,救助会被评为青海省先进民间组织。2007年1月15日,被青海省民间组织发展促进会评为2006年度自律与诚信建设先进民间组织。2008年1月23日,被青海省民间组织发展促进会评为2007年度自律与诚信建设先进社会组织。同时,会长韩文科当选为青海省民间组织促进会的常务理事。2008年11月,青海省文明办、青海省民政厅、青海省慈善总会授予救助会“青海省最具爱心机构”称号,省委常委、宣传部长曲青山到会讲话,对青海慈善公益事业的发展给予了肯定,并提出了新的要求,救助会很受鼓舞。2009年7月15日,救助会被中华慈善总会授予中华慈善先进机构奖。2010年2月被国家民政部评为全国先进社会组织。2006年2月中央电视台英语频道、2007年9月中国国际广播电台、2008年2月《中国民族报》等媒体都从不同角度对救助会的工作进行过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