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撒拉族
19108200000045

第45章 撒拉族的文化传承(4)

二、循化撒拉族教育发展基金会

青海循化撒拉族教育发展基金会创建于20世纪末,创建人是青海华宁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韩克明。随着公司业务的不断拓展,韩克明的活动半径越来越大,视野越来越开阔。他深切体会到,资金、设备等固然是一个企业必不可少的财富,但最大的财富是人才,而人才的培养靠教育。鉴于撒拉族公众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尚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他想动员和组织社会力量来关注教育、重视教育。于是在他的号召下,他和自家兄弟及其他企业家、社会知名人士,共同发起组建了青海循化撒拉族教育发展基金会,他本人亲任会长。该基金会自成立迄今,在党和政府的亲切关怀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共收到社会各界捐助款320万元(其中60%来自于韩克明会长捐资),捐赠物价值300万元,包括课桌、板凳5600套,办公桌椅200套,床铺280套。救助大学生76名,留学生18名,中小学生2800多名,农村文化扫盲班学生3600名。同时,基金会利用发放救助款、节假日等各种机会,邀请专家学者和社会贤达给学生和学生家长及当地群众深入浅出地诠释教育对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民族和一个国家的重要性,在解决困难、送去温暖的同时,鼓励学生努力学习,将来报效国家,服务社会。启发家长和群众重视教育,积极送子女上学,为民族、为国家培养有用之才。所有这一切努力,在很大程度上,不但解决了许许多多因家境贫寒面临辍学的学生的上学问题,而且对于循化撒拉族地区强化人才意识、教育意识,营造尊师重教的教育软环境产生了深远的积极的影响。该基金会和基金会会长,赢得社会的支持和尊敬,连续荣获西宁、临夏、同仁、循化、格尔木等地区各级政府授予的“捐资助学模范”“慈善使者”“先进单位”等多个荣誉称号。

该会在当地政府的支持和韩克明会长的领导下,各项捐赠救助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成果显着,有力地支持了社会公益事业和广大贫困群众,赢得了当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和鼓励。2004年韩克明被循化县委、县政府授予“助学先进个人”称号,2003年被街子学区授予“助学义举引路人”称号,2004~2005年被查汗都斯乡党委、乡人民政府授予“为发展民族教育献爱心”“仁慈为怀功德显”等荣誉。

2005年,循化街子清真大寺藏经楼动工兴建,工程宏大、费用紧张,韩克明会长慷慨解囊,出资70万元及时送到筹建领导委员会。2009年,基金会共收到社会各类捐助款89.8万元(其中:天课款33.99万元,捐助款55.81万元),去年结余款22.4万元,共计112.2万元。2010年发放总款104万元,其中发放农村文化扫盲救助款25.5万元,宗教文化救助款21.5万元,各地农村贫困救助款10.8万元,投资基金款41.2万元。

三、青海省兴旺爱心救助会

青海兴旺爱心救助会是由青海兴旺建工贸(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韩兴旺先生创办的。创办该救助会是为了建立长效的救助机制,让更多的贫困地区和弱势群体得到救助,弘扬中华民族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热心救助全省范围内的困难群众及失学儿童,减轻政府负担,为构建和谐青海作出贡献。

(一)捐资助学,为数百名学子圆了上学梦

兴旺救助会每年都会从各地方民政部门了解情况,资助家庭困难的学生。2006年,向贫困地区提供助学补助2407.29元。在近3年的金秋助学活动中,资助初高中生、大学生及留学生近200名,资助金额近54万元。

2006年在尕楞藏族乡捐助会上,救助会了解到该乡的比塘学校基础设施极差,当场为该校师生资助现金7300元,并为每位教师配备一张床、一张办公桌及教学所用的办公、体育器材等价值3万元的教学用品。

在2006年循化县庆祝第23个教师节活动中,该会资助2.2万元。镇党委、政府为感谢兴旺集团多年对教育事业的支持,为救助会赠送了“兴教育事业,旺循化人民”的牌匾。

(二)修建基础设施,为老百姓谋幸福

2007年,街子地区150户困难群众为摆脱贫困,自己想办法办起了养殖业,建设育肥牛羊基地,但是在投资基地基础设施方面遇到了困难,缺乏充分的建设经费。兴旺爱心救助会为该项目投资了23万元,解决了基地的基础设施建设经费,使街子地区的养殖业步入了正轨。

经过这几年的慈善捐赠活动,兴旺爱心救助会深刻体会到仅仅给予捐款毕竟是有限的,只能解决老百姓的“一时之困”,不能长久解决老百姓的困难生活。所以,经爱心救助会研究讨论,由原来的“输血”变“造血”,为当地老百姓找项目,找钱赚。2008年,兴旺爱心救助会投资180万元,协助循化县街子镇三立房村办起了养殖公司,使得全村老百姓都成为该公司的饲养员,每年的收入有了保证。同时,还为三立房村修建田间道路捐款13.4万元,为三兰巴海村自来水工程捐款1.2万元,资助新建村村民种植经济作物,每亩补助200元现金。

(三)投资文化事业,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

篮球一直是循化县广大农牧民青年十分青睐的一项体育运动,该县在青海有“篮球之乡”之美誉。兴旺爱心救助会在2006年、2007年海东全区政法系统“平安杯”篮球锦标赛、“兴旺杯”全省迎新春农牧民篮球邀请赛中分别捐款4万元和6.8万元。同时还对循化地区的文体场所建设给予了大力帮助,先后捐献了30多万元。

(四)关注弱势群体,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由于循化部分地区比较穷困,很多老人因营养不良而体弱多病。了解到这样的情况,爱心救助会把关爱老人、帮助老人作为慈善活动的重要内容。救助会延续了自2005年兴旺集团为60岁以上的体弱老人每人每天发放1斤牛奶补助的活动,并于2007年10月份为街子乡三立房村和新建村60岁以上老人发放营养补助金5.47万元,发放扶贫金18.59万元。兴旺爱心救助会承担了老人们牛奶营养补助的工作,让老人们拥有一个更加美好幸福的晚年生活,这得到了广大群众的高度赞扬。

(五)播撒爱心种子,搭建社会公益的桥梁

2008年,当南方遭受百年不遇的雪灾的时候,兴旺爱心救助会通过青海省红十字会为抗击雪灾捐款1万元。在“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害后,兴旺爱心救助会号召兴旺集团全体员工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伸出援助之手,一次性为灾区群众捐款11.047万元。

四、撒拉族文化论坛

2010年1月23日,高原古城西宁寒风刺骨,而西宁青藏假日饭店的会议室里却暖意融融,气氛热烈。来自循化县、西宁市、民和县和兰州市的撒拉族各界人士和汉族、回族、东乡族代表欢聚一堂,畅谈撒拉族文化的历史、现状和未来,首届撒拉族文化论坛在此隆重举行。

论坛由西北民族大学伊斯兰文化研究所所长马明良教授主持,青海省民委副主任马文彪,青海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民族文化专家翟松天,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政协主席陈明范,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韩海峰,自治县副县长韩秀兰,街子清真大寺教长,民和县法院院长马有诚,撒拉族诗人翼人,青海民族歌舞剧院编导董素琴,循化县文化馆民间音乐专家詹晋文,撒拉族企业家韩明连,撒拉族企业家刘辉,建设银行青海分行机关党委书记韩光华,青海省检察院马爱国,青海省民委副处长马秀兰,青海电视台编导马有福,青海回族撒拉族救助会会长韩文科,青海民族大学教授朱刚,撒拉族青年代表达乌提·嘎勒莽,以及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政府相关部门和乡镇负责人等60多人出席。乐都县副县长韩兴斌等撒拉族官员和作家发来了贺信。

在此次论坛上,马明良教授作了一个简短的开场白,他说,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引领民族前进的旗帜和灯塔,是民族凝聚力的保证,是民族创造力的源泉,也是经济发展的引擎、动力和磁场。一个优秀的民族必然是文化品位高的民族,一个轻视文化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我们必须像抓经济建设那样抓文化建设。举办首届撒拉族文化论坛的初衷就在于集思广益,群策群力,让撒拉族文化事业成为全民族的事业,人人参与,人人出力,共谋共享共有,最终使撒拉族文化探讨走向大众化、常态化、机制化。之后,大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省民委副主任马文彪说:“《撒拉族简史》修订本的出版是撒拉族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撒拉族历史上第一部由本民族学者撰写的撒拉族历史书,对于了解民族历史,弘扬民族精神,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等都具有重要意义。撒拉族是一个非常优秀的民族,希望撒拉族学者对撒拉族的民族精神进行再挖掘,再提炼,再升华。”

青海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民族文化专家翟松天教授说:“我与撒拉族有缘,在撰写《青海通史》和《青海经济史》的时候参考过有关撒拉族的书籍。我敬重这个民族。我希望小民族做大文化。《撒拉族通史》一定要写好,要做长期的积累和充分的准备。希望县领导有意识地培养文化干部、专家,也希望非专业人士从事、研究各方面的文化,调动和团结所有致力于撒拉族文化事业的各界人士,共同推动撒拉族文化的发展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