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十大文豪李白
19109000000011

第11章 客死当涂

长安、洛阳,这东西两京收复以后,朝廷以为天下大定,就忙着上尊号,封功臣,享九庙,祭山川,……几乎全是虚文浮套,居然装点出一片中兴气氛,一派太平景象。中书舍人贾至的《早朝大明宫》一诗以及王维、杜甫、岑参等人的和诗,特别是其中脍炙人口的佳句:“九天闾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共沐恩波凤池里,朝朝染翰伴君王。”……更把中兴幻影装点得煞有介事,更把太平假象渲染得富丽堂皇。江夏,当时是南方的政治中心,自然也是熙熙攘攘,一片繁忙。忙的是欢庆中兴,歌舞升平,忙的是攀龙附凤,登朝入阁。竟至忙得忘记了叛乱并未完全平定,天下并未太平。安禄山死后,他的同党史思明又自为大燕皇帝。

当时朝野上下都做了一场中兴梦,李白自不例外。他在江夏也大肆忙碌一番,到处参加庆祝活动,赶赴宴会,四下里求人,八方外张罗,接连写了不少诗送给这个,送给那个。满以为自己很快就会奉诏入朝,再次待诏翰林。结果却是自讨没趣,甚至自取其辱——一个长流释放犯,有谁会荐举他,有谁敢荐举他呢?何况他已年满六十了,就是在位的人也该退休了。

李白只好又到处飘流,顺长江而下,重游金陵。金陵虽然江山依旧,但却已物是人非,几乎没有人还记得他是“赐金还山”的翰林学士,只知道他是一个又穷又乏的刑余之人。李白所遭的冷遇就可想而知了。

光阴荏苒,又是一年。暮春的一天,李白在街头遇到从甥高镇。虽是远亲,但在这人情似纸的金陵,也觉得分外亲热。特别是听说高镇当了多年进士,未得一官半职,正准备到陇西去从军,李白越发动了感情,便邀高镇到酒楼一叙。到了酒楼上,两人边谈边饮,边饮边谈,李白便将近年来受的窝囊气对着高镇一一诉说,而且越说越上气:“都说天下太平了,国家中兴了。可是你这个进士却长期闲着,无事可干;我呢,又老又穷,几乎是乞讨为生。不仅你我,好多贤才仍然不得其所。假若廉、蔺复生,恐怕三尺儿童都可以随便唾他呢!我们戴着这顶头巾干什么?还不如把它烧了!”说着,一把抓下头巾就丢在地下,又一脚踢了开去。高镇连忙给他拾起来,安慰他半天。最后酒保前来算帐,李白一摸身边,分文无有,只好把腰间的宝剑解下来抵了酒钱。又向店里讨了纸笔,写了一首《醉后赠从甥高镇》:

马上相逢揖马鞭,客中相见客中怜。欲邀击筑悲歌饮,正值倾家无酒钱。江东风光不借人,枉杀落花空自春。黄金逐手快意尽,昨日破产今朝贫。丈夫何事空啸傲,不如烧却头上巾!君为进士不得进,我被秋霜生旅鬓。时清不及英豪人,三尺童儿唾廉蔺。匣中盘剑装鱼昔鱼,闲在腰间未用渠。且将换酒与君醉,醉归托宿昊专诸。高镇看到最后一句,“醉归托宿吴专诸”,以为李白真要去结交游侠,找人来替他报仇雪恨。欲待劝他,又见他已大醉,只好扶他回去休息。第二天,高镇放心不下,又去看李白。此时李白酒已醒了,苦笑道:“这不过是醉后写诗,你竟当了真!”高镇说:“你不是说过诗以真为贵么?”李白说:“诗中之真贵在情,而不必实有其事。”过了一会,他又说道:“即使专诸再生,聂政复活,一柄宝剑,或一把匕首,就能削尽世上的坎坷,消却我胸中的不平么?”

这年初秋,贼势复炽,睢阳再陷。天下兵马副元帅李光弼出镇临淮,准备去收复睢阳,阻止贼军南下。睢阳(今商丘)是李白多年往来客居之地,特别是和宗氏结婚以后,这一带更成了他的家园。因此消息传来,他不禁热血沸腾,忘记了他已是年逾花甲的老人,竟决定马上赶往彭城行营,请缨杀敌。他想:“李光弼军纪严明,战绩赫赫,不啻是汉代的周亚夫。若能在他帐下效力,哪怕把我这副老骨头抛在沙场也是快事,总算偿了我报国的心愿,也雪了我蹭蹬一世的耻辱。”于是他把从酒店赎回来的宝剑擦了个雪亮,又把从古董店买来的戈矛上拴上一把红缨,还特地穿上待诏翰林时赐给他的宫锦袍,跨上从朋友处借来的一匹老马,就雄赳赳、气昂昂地从金陵出发了。他想,到了彭城,李光弼一见他,一定会像汉代名将周亚夫得到大侠剧孟一样,高兴地喊道:“李太白已在我幕中,我料定敌人的末日不远了!”……谁知“亚夫未见顾”,“天夺壮士心”,李白走到半途,就连人带马都病倒了。

李白勉强挣扎着回到金陵,竟然无处可去。想来想去,只好就近投靠当涂县令李阳冰。李阳冰官虽不大,却以篆书名闻天下。李白和他非亲非故,但彼此都闻名已久,估计不会遭到拒绝。

李阳冰热情的接待,使李白在穷途末路之际感到莫大的安慰。但潜伏已久的“腐胁疾”终于使李白倒床了。阳冰不惜重金延医诊治,但由于病已深沉,一时难见速效。自秋至冬,李白淹卧病榻之上,眼看就快到年底。偏偏这时李阳冰任期已满,要离开当涂了。

李白自感不久于人世,便将后事托付给了李阳冰。李白唯一需要托付的后事就是他的诗稿,他希望阳冰为他编成集子,并为他写篇序文。

李阳冰也觉得这是李白的临终嘱托了。他听了李白的身世,深感同情,他读了李白的诗稿,深受感动。他觉得李白的诗言浅意深,言近意远,言小指大,充分地继承和发扬了《诗》《骚》的优秀传统。这样的诗歌,非同凡响!所以他在序文的最后写道:“论《关雎》之义,始愧卜商;明《春秋》之辞,终惭杜预。”显然是把李白的作品比作是当代的《诗经》和盛唐的《春秋》了。

李阳冰这篇序文最后署明的时间是:“宝应元年十一月乙酉”,指的是序文定稿之曰,并非李白逝世之期。

次年春天,传来了安史之乱完全平定的消息,李白居然战胜了病魔,从病床上起来了,而且接受了田家的邀请,拄着手杖,游了城南的青山,还在归途中口吟小诗一首:“沦老卧沧海,再欢天地清。……”

天地再清,李白却面临绝境。他既无俸禄,又无恒产,李阳冰临去时给他留下的生活费也快用完了。于是李白拖着衰病之躯又出游附近郡县,借以维持他短促的残生。

李白究竟死于何年何月何日,至今难以确定。只知道唐代宗广德二年(764)正月,朝廷下诏,命天下各州府县荐举人才时,他曾受到荐举,官拜左拾遗,但诏书下达之曰,他已离开了人间。范传正所撰写的《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中有这样的记载:“代宗之初,搜罗俊逸,拜公左拾遗。制下于彤庭,礼降于玄壤,生不及禄,殁而称官。呜呼,命欤!”据此估计,李白大概是在广德元年(763)冬天去世的,终年六十三岁。

李白在他最后一首诗《临终歌》中写道:

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余凤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左袂,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在这首绝命辞中,他仍以大鹏自喻。虽然为自己的壮志未酬发出悲叹,却对自己的诗歌作了豪迈的预言,预言他的诗歌将永垂不朽。

如今,这预言已实现,李白已成为世界文化名人,他的诗歌已传遍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