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科学中国五千年地理之谜全集
19110100000033

第33章 意蕴幽远的景观览胜(1)

颐和园暗含图案是巧合还是人为

虽然您不止一次去过颐和园,但在园林里隐藏着古建筑的多处机密,恐怕您还是头一次听说吧?不信,您就看右面的这张卫星照片,照片上的昆明湖霎时变成了一个寿桃,万寿山忽然展翅成了一只蝙蝠,连十七孔桥也成了一只长长的龟颈。这些精妙的设计到底是古人有意建造还是种巧合?

当年修建颐和园是为了给慈禧祝寿,皇帝下令要在园林中体现“福、禄、寿”三个字,雷家第七代雷廷昌却巧用心思,完成了皇上交代的任务。他设计了一个人工湖,将这个人工湖挖成一个寿桃的形状,在平地上看不出它的全貌,但从万寿山望下去,呈现在眼前的就是一个大寿桃。而十七孔桥连着的湖中小岛则设计成龟状,十七孔桥就是龟颈,寓意长寿。至于“福”字,雷廷昌将万寿山佛香阁两侧的建筑设计成蝙蝠两翼的形状,整体看来成了一只蝙蝠,蝠同“福”,寓意多福。

昆明湖确实酷似一只寿桃,只见寿桃的“歪嘴”,偏向东南方向的长河闸口。寿桃的梗蒂,是颐和园西北角西宫门外的引水河道。最为称奇的是,斜贯湖面的狭长的西堤,构成了桃体上的沟痕。而万寿山下濒临昆明湖北岸的轮廓线,则恰似一只蝙蝠,振翅欲飞。

昆明湖北岸的轮廓线,明显地呈一个弓形,弓形探入湖面的部分,形成蝙蝠的头部。弧顶正中凸出的排云门游船码头,像是蝙蝠的嘴。向左右伸展的长廊,恰似蝙蝠张开的双翼。东段长廊探入水面的对鸥肪和西段长廊探入水面的渔藻轩,适成蝙蝠的两只前爪,而万寿山及山后的后湖,则共同构成了蝙蝠的身躯。

万寿山,原名“瓮山”。昆明湖,原名“瓮山泊”,又名“西湖”。早在辽金元三代,这处有山有水的佳境,就已成为皇家园林。明代,曾在此处营建“好山园”。

据史料记载,清代乾隆十五年三月十三日(1750年4月19日),乾隆皇帝为迎接其生母崇庆皇太后于次年到来的60岁大寿,决定在好山园旧址挖湖堆山、大兴土木,营建清漪园。乾隆将瓮山更名为“万寿山”,在山前建造了为母祈福祝寿的“大报恩延寿寺”。又将瓮山泊更名为“昆明湖”,取汉武帝在长安开挖“昆明池”,以操练水军、策划攻略滇池之滨的昆明之典。

但不幸的是,清漪园等“三山五园”(圆明园、畅春园、万寿山清漪园、玉泉山静明园、香山静宜园)在1860年10月18日,遭英法联军纵火焚毁。到了光绪十二年六月初十日(1886年7月1日),垂帘听政的慈禧太后宣布,将于次年正月“撤帘”,由年将16岁的光绪皇帝亲政。慈禧乘机提出,要重建清漪园,以作为自己“离退休养”的场所。

两年后,光绪皇帝将重建中的清漪园命名为“颐和园”。他说,“朕自冲龄入承大统,仰蒙慈禧皇太后垂帘听政十有余年,万几余暇,不克稍资颐养……”其清漪园旧名,改为颐和园。“颐和”一词,即是供慈禧“颐养天和”之意。

当年,颐和园工程由清代着名宫廷设计师“样式雷”的第七代传人雷廷昌主持,复建了昆明湖北岸的长廊,在大报恩延寿寺的基址上建造了园中正殿排云殿,在石舫上重建了二层舱楼,在被焚毁的“八方阁”台座上营造了“佛香阁”。

看起来,巧妙的设计似乎有一定的道理。但寿桃蝙蝠之谜,是不是古人有意为之还不能过早下定论,必须找到有力的证据。古人的历史感责任感都很强,做一件事都会向后人有交代。那么,颐和园里的碑文对此有记载吗?到目前为止,颐和园里的几个碑文中,都没有提及这个东西。

景山的建筑格局是一个坐像吗

今年五月间在北京景山公园的绮望楼大殿中,举办一个特别的摄影展,其中一幅航空遥感的景山公园园林景观照片特别酷似一尊闭目盘坐的人像,展现在人们的面前。无论是五千分之一的影像,还是两万五千分之一彩色红外影像图上,形象都很逼真,人们不禁问,这是巧合、还是有意的建造的呢?

经过仔细辨认,这个图像的边框是由景山公园四周的内外围墙构成,近似于最美的黄金分割比例,它的面积是0.23平方公里,如果真是一幅人像的话,那它将是世界最大的用人工的建筑组成的人像。

遥感是一种不接触地探测被考察物体的性质的技术。通过遥感发现的这幅近似于人像的图形,为什么会在北京中轴线上的景山公园呢?

作为皇城宫苑园林,景山从辽代堆山,金代建园,逐步成为北京城南北轴线的中心点。景山园林的建筑除了按照皇宫相同规制建造以外,还有许多值得一看的地方,这里有明代崇祯皇帝自缢处,景山万春亭也是欣赏古都风貌最佳位置。

明清两代,先后对景山进行了大规模的建设,使景山逐步形成了优美而独特的园林景观,今天的景山基本上保持着乾隆盛世时的园林风貌,故称景山为皇宫屏障、都市中的山林。

1983年北京要进行一次全城的拍摄,结果拍回来以后发现,那幅图像成了一个带有笑容的一张相片了。

如果把景山公园这部分做成一张图,经过辨认,发现景山山体组成人盘坐的身体,寿皇殿建筑群组成了人的头部,两只眼睛是内宫墙,眉毛由树组成,两边非常对称的三角形树林组成了胡须,但它被寿皇殿外墙隔开了。

景山的植被非常茂密,其中古树就达九百多棵,所谓古树胸径一般都在40厘米以上,树龄也在二百年以上。这些树木对景观的构成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对于围墙与树木是否构成人像,在景山公园工作多年的沈方园长,经过仔细考察以后认为:寿皇殿的东偏门,门口就有一棵六百多年的古树,按常理说,古人不可能把这个树种门口,这也说明树在先,而建筑在后。

那么景山这幅人像,到底是不是古人有意为之,如果是,这个人像到底又是谁呢?紫禁城里面会不会有相同的人像呢?

钦安殿是故宫中轴线上最北端的一座宫殿,始建于明代永乐年间,许多年都没有对外开放了,那里供奉着被称作水神的玄武帝的造像。“玄”意为黑色,“武”古人解释为乌龟壳。玄武在“五方”中代表北方,在“五行中”代表水。打开沉重的大门,似乎打开尘封已久宝藏,端坐在中央的水神玄武帝和殿内饰物仍然保持明代的原貌。

如果把钦安殿里的玄武神与景山人像作一对照,确实有些相像。但有的学者认为,玄武神是披散着头发,身穿着黑袍,手持宝剑,这个形象和景山的这幅图像来对比并不相符。

景山坐像是不是古人有意为之不能过早下定论,必须寻找有力的证据。

这证据就是要寻找有关能够反映古代景山整体建筑格局的宫城图纸。经过努力有关人士找到了一张康熙十八年间的宫城卫戍图。

从康熙十八年这张宫城卫戍图上发现,景山的寿皇殿和今天的位置并不一样,而是偏东了十几米。这是怎么回事呢,为什么和现在格局不一样呢?

历史记载乾隆十四年,寿皇殿建筑群曾经进行过改造,寿皇殿从五开间改建为九开间,这与太庙规格是一样的。那么这次改造将寿皇殿搬到中轴线上,会不会有这样一种记载,说寿皇殿建筑群改造与人的造像有什么关系,如果有它会记在哪里呢?

在寿皇殿两侧各有一座碑亭,历史上真正进过这个碑亭的人极少,到底这个碑文写的什么内容,还没有人提到。这样一来寿皇殿两侧碑亭里的文字记载就成了了解建造寿皇殿建筑群是否与座像有关的关键了。

北京市园林局园林文化专家耿刘同曾经说过,中国人的历史感责任感是很强的,做一件事情要向后人有交代。比如古人搞一个建筑,什么时候建的,由谁建的,花多少钱,哪一年重修,在工程完成以后,都会有记载,或者把它刻在碑上。

那么乾隆皇帝究竟知不知道,曾经在他的脚下有一尊体态雍容面带微笑的坐像呢?如果这是刻意建造的,依照古代建筑的习惯,一定会有相关的碑文记载流传下来。可是从乾隆皇帝建成这个碑亭以来,很少有人真正目睹过碑文的全貌。

实际上古建筑中也有按照人的意愿实现建筑格局的,比如颐和园的前身是清漪园,清漪园在万寿山的东部的山顶上,也就是现在景福阁的那个位置上,原来宗教建筑叫昙花阁,乾隆那个时候就是建昙花阁供佛,这个昙花阁的平面是一朵六瓣的花的形状,那时候明确讲是仿造的。

那是不是造这张像的人有意的把这张图纸故意隐藏起来不让人知道呢?只可惜的是,这样的依据一直没有找到。

后来有学者找到一张乾隆十五年的京城全图,从这张图上看,寿皇殿的两侧都有许多房屋,西侧有七百多间房屋,东侧有一百多间房屋,还有两套院落,如果这东西侧的房屋和院落同时存在的话,对景山形成人像的形成也会有一些影响。对于景山人像是否是古人有意为之,不少专家学者也提出了看法,并且到景山公园实地考察。

罗哲文先生是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组组长,着名建筑大师梁思诚的爱徒,从事中国古典园林建筑艺术六十余年,在中国建筑界有着崇高的威望。

他认为,现在关键是古人当初设计或改建时景山园林的时候,是不是有意识地把它做成为一个人像。目前仍然找不到原始设计图纸,从许多文献上也查不到,罗老说这就是谜之所在。但是景山人像作为探索话题是有意义的,起码令人感兴趣。

有的学者认为,景山是不是个坐像,在我们人类思考的问题过程中已经变得不是特别重要了,重要是我们有没有一个科学的态度,有没有一个科学探索的一种思维。正如面对一座山,搞地质的人,他首先想到这个岩石是什么年代形成的;画山水的画的人,他就想到用中国画的哪种皴法去表现它更合适;如果山里一个牧民到那里,他会想到这个地方是放牛好还是放羊好;假如来一个搞军事的人,他一看这个山,一定会考虑这山是易攻还是易守。实际上这都是一个看问题的角度问题。至于景山坐像是有意为之,还是偶然的巧合,目前还没有结论,重要的是一种科学的解析方法。

护珠塔因何倾斜千年不倒

在我国上海松江的天马山有一座护珠塔,这座塔除了具有千年历史之外,更为神奇的是,它也是一座斜塔,而且竟然比比萨斜塔还要斜。1986年秋,在上海松江文物保护部门工作的林晓明偶然间来到了天马山,看到护珠塔倾斜欲倒的样子,一种强烈的好奇心击打着林晓明。这座塔是开始建造时就是斜的,还是后来斜的呢?带着这个疑问,林晓明在当地开始调查护珠塔倾斜的秘密。林晓明从地方史志上查询到,松江博物馆馆藏一本书叫《干山志》,志书中有明确记载,这座塔建造年代是南宋绍兴27年,建塔人叫周文达,因为征战有功,高宗就赏赐给他两件宝贝。一件是打仗用的银色盔甲,另外一件是五色舍利子。

舍利子是古代修炼有成的高僧在火化后,遗留下的骨头。周文达拿到宝贝后,一直希望把这两件宝贝供藏起来,选来选去终于把藏宝地点选在了自己的老家松江天马山。于是,他在山上建了一个家庙,把银盔甲供在家庙里,然后专门为保藏舍利子在山上建了一座塔,取名护珠塔。出于对皇家赏赐的尊重,林晓明分析周文达不可能建一座斜塔。为了进一步证明自己的判断,林晓明又找到了一幅明代描绘天马山风景的古画,从画中可以看出,护珠塔的形象是垂直耸立在山间的,这说明护珠塔至少在明代时不倾斜。那到底是什么原因使护珠塔倾斜成这样?

在当地走访中,林晓明了解到一个挖宝传说。几百年前一个漆黑的夜晚,几个神秘人来到护珠塔脚下。他们用镐在塔底刨个不停,一阵忙碌后,他们好像找到了什么。于是只要到了夜晚,护珠塔脚下就会经常出现挖宝人。终于有一天,护珠塔塔底被挖了一个大洞。

于是一种恐怖的说法开始流传,护珠塔的镇塔之宝被人挖走了,护珠塔就要倒了。根据这个传说,林晓明认为传说中被挖走的镇塔之宝很有可能是舍利子。

但这颗舍利子真的是在塔底被偷的吗?按照江南古塔的结构,五色舍利珠应该藏在塔叉顶部,塔砖结构有一个天宫,天宫里有一个银匣藏在里面,然后盖顶时把它封起来。经过查找资料,林晓明似乎找到了答案。“乾隆五十三年,护珠塔经历了一场火灾,塔顶全部烧毁,木结构荡然无存。”据传说,护珠塔之所以会发生那次大火,也是与塔藏着舍利子有关。

传说塔里埋藏了舍利子后,人们都来朝圣,所以很长一段时间香火非常旺,到了乾隆年间,朝拜时焰火掉在塔心里,就造成了火灾。难道舍利子也被烧化了吗?舍利子是佛教修行高僧火化后的结晶,再厉害的火焰也不能把它熔化。

既然舍利子没被烧化,那么它是不是被人盗走了呢?林晓明突然意识到,也许舍利子根本就没有藏在天宫里,很有可能藏在另外一个地方,那个地方叫地宫。根据这种猜想,林晓明又对护珠塔进行了多次考察,他发现,从塔的建筑结构和史料来看,护珠塔根本就没有建过地宫,也就是说舍利子不可能藏于地下或其它地方。

村民挖到的宝物究竟是什么呢?为了弄清真相,林晓明对周围居民进行了走访。终于从一位老人那里得知人们挖宝凿洞的真相。“这个洞三米见方,一个盗宝贼听说塔里有宝贝,就拼命往里凿,结果在砖缝里发现一个唐代的通宝元宝,拿回家给妻子摸了摸,当时他的妻子正养不出儿子,结果他家里后来得了子。一传十十传百,洞也越挖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