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科学中国五千年地理之谜全集
19110100000041

第41章 谜案重重的考古寻踪(1)

鸟是由恐龙演变过来的吗

最近,广东河源市被中国地质调查局地层与古生物中心授予“中华恐龙之乡”牌匾。与此同时,吸引全球目光的国际恐龙学术研讨会在这里隆重举行。来自美国、法国、韩国、日本、德国、加拿大、比利时和我国的40名古生物专家欲解恐龙万古之谜。

专家冒雨踏访“地球霸主”遗址

被称为国际恐龙蛋化石研究泰斗的中国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教授赵资奎说,中国的恐龙蛋化石发掘量约占全世界的1/3,河源的恐龙蛋化石保存完好,资料相当完整。

近日专家们,仔细考察了拟建的河源恐龙遗址公园、“黄氏河源龙”化石点、出土恐龙蛋化石现场和河源市博物馆馆藏恐龙蛋、骨骼化石。美国南方卫理公会大学地球科学系教授路易斯·杰克布斯(louisjacobs)考察后分析,河源的地形地貌与其他各大洲恐龙化石出土地不一样,对研究亚洲的恐龙之谜意义非比寻常。

小孩“发现”改写历史

河源馆藏恐龙蛋化石近1.1万枚,馆藏量已获吉尼斯世界纪录,尤其是河源同时发现和挖掘出恐龙蛋化石、恐龙骨骼化石和恐龙脚印化石,引起国内外地质和自然考古专家的密切关注,而“发现”者竟是4位小孩。

1995年12月16日,小学生吴贤科、吴剑科、邹阳、邹亮到市区城南南湖山庄工地玩耍,一不小心,吴贤科被绊倒,一屁股坐在一块大石头上,他扭身一看,发现所坐的那块石头表面有许多圆球。“这不是《恐龙战士》那本书里所说的恐龙蛋吗?”吴贤科天真地联想起来,随即叫3个小朋友拿起石头把小圆球砸开,看看“蛋”里面到底有什么。邹阳的爸爸、源城区啸仙中学老师邹火荣发现孩子们砸的小圆球与周围的鹅卵石不同,便找来塑料袋,将被砸烂的石头表面冲洗干净装起来。随后,邹火荣又拿来相机拍照,把一枚脱落下来的“蛋”和一枚被孩子们敲打下来的“蛋”带回家,将另几枚镶在石头里的“蛋”则又重新掩盖好。后来,邹火荣把发现写成文字,连照片一起寄给当地一家报社,但因为没有权威专家的鉴定,一直没见报。直至1996年3月3日,经广东省文物考古所两名专家现场断定,这是一窝恐龙蛋化石。说起当年那段往事,如今已24岁的吴贤科依然兴奋不已。

“黄氏河源龙”揭开鸟由恐龙演变

在人类迄今所发现的恐龙化石大家族中,河源出土的恐龙足迹化石是一个小型肉食兽脚类恐龙的新品种,中国地质调查局地层与古生物中心博士吕君昌在美国杂志《脊椎动物古生物学》(2002年第四期)发表的《记中国南方晚白垩纪一新的窃蛋龙》一文中,将之称为“黄氏河源龙”,以“彰显河源市博物馆馆长黄东为此所作的重大贡献”。

虽经过6500万年的演变,在河源石峡发现的脚印化石保存得相当完整清晰,实属罕见。专家称,“河源黄氏龙”全世界目前发现只分布于内外蒙古以及河源3个地方,资料收集保存最多的是河源市博物馆———这里发掘的8具恐龙骨骼化石中有7具是“黄氏河源龙”。另外恐龙足迹化石中也大部分属“河源黄氏龙”,从而构成了完整的“河源黄氏龙”体系。目前,“黄氏河源龙”被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根据骨骼结构作出的模拟图显示,“黄氏河源龙”像驼鸟,名为窃蛋龙,体长约2至3米,善于捕猎蜥蜴、小型哺乳动物,上下颌均无牙齿,具有鸟类的生活习性。吕君昌博士认为,这种窃蛋龙后来演变成了鸟。当大批恐龙在中生代晚期相继灭绝时,其间有一支或几支,正试图离开陆地向空中发展。目前中外相当部分专家支持这一观点。支持这一观点的物证还有,1996年8月发现的辽西中华龙鸟,它既保留了小型兽脚类恐龙的一些特征,又具有鸟类的一些基本特征,成为恐龙向鸟类演化的中间生物。而“黄氏河源龙”的骨骼特征与中华龙鸟相似。

拟投资10亿为恐龙建安乐窝

在历经6500多万年的风雨后,恐龙如今在河源受到了呵护和礼遇。自1996年开始大量发现恐龙蛋化石以来,当地政府就下文并教导全市民众保护恐龙化石。去年,河源市政府将石峡恐龙蛋化石埋藏地及周边2.26平方公里区域划出,其中1平方公里为核心保护区,其余土地作为围绕“恐龙文化”主题的配套设施用地,筹建恐龙遗址公园。

在近日举行的第三届“山洽会”上,河源恐龙遗址公园终于被国有资产运营企业——广东广晟资产经营有限公司相中,该公司拟在5年内投资10亿元建设世界一流的集旅游休闲、科普教育、文物保护于一体的“河源恐龙遗址公园”。初步评估,“河源恐龙遗址公园”全部建成营业后,每年接待游客可达200万人次,年营业收入将达2亿元以上。

世界上最凶猛的恐龙“暴龙”起源于中国吗

暴龙,是一种体型庞大、性情凶猛的肉食性恐龙,它的化石首先发现于北美,我国山东、河南、新疆等地也有发现。

暴龙的拉丁学名是“凶暴的蜥蜴”,顾名思义它是当时陆地上称王称霸的一种恐龙。它的身体全长可达17米,站立起来有6米高。估计活着的时候至少有10吨重,和三只大象的体重差不多。

暴龙不仅是白垩纪晚期的凶残动物,而且是古今陆地上最大的肉食性动物。1977年,在我国四川省永川县境内,也发现过一具1.4亿年前侏罗纪晚期的肉食龙,名字叫永川龙。永川龙的体长在8米以上,站立起来约4米高。

最近,在我国新疆准噶尔盆地五彩湾的一处上侏罗纪地层发现了“五彩冠龙”化石,化石项目的美方负责人、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生物系古生物学副教授詹姆斯·克拉克说:“化石向我们展示了暴龙的祖先是如何从小型食肉动物,向大型凶猛恐龙进化的过程,这一过程花费了大约1亿年的时间。”

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和古人类研究所徐星博士为首、美国和加拿大科学家参加的研究小组,将这一成果发表在9日出版的英国《自然》杂志上。根据研究成果,科学家们在中国准噶尔盆地的一处河床湿地中发现了2具“五彩冠龙”化石,分别将其编号为IVPPV14531和IVPPV14532(IVPP是中科院古脊椎动物和古人类研究所的缩写)。

据徐星博士的学生邢立达介绍,化石保存的特征表明,V14532在一片平坦河床形成的湿地中死亡,而后V14531也重蹈覆辙,在同一地点死亡,并在死后相当长的时间内暴露在地面。

邢立达向晨报介绍说,对两具“五彩冠龙”化石的组织学分析表明:

V14531年龄相对比较老,它用7年的时间达到了完全成年的体型,死的时候为12岁,属于“稳定晚期”的个体。而V14532可能年仅6岁,研究表明这只恐龙正处在积极生长阶段,处于发育的高峰期。然而它们都在距今1.6亿年前的某一天不幸死亡,并最终长眠并保存在这片神秘地层之中。

美科学家惊呼发现从未有的新东西

在美方新闻发布会现场,公众首次目睹这一1.6亿年前生物的复原像。从图片上看,“五彩冠龙”巨头、长颈,生有一对翅膀似的前肢,浑身长满羽毛,看上去既像恐龙,又像鸟类,还长有锋利牙齿。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它头部长有一个红色冠状物,令人联想起公鸡头上的鸡冠。

“这可能是冠龙用以展示自我的道具,”克拉克解释道,科学家们在复原过程中有意把头冠涂成红色,其本色可能并非如此。此外,五彩冠龙身上亮紫色羽毛亦出自科学家想象之笔。

“我们不知道冠龙是否有羽毛……但迹象显示,暴龙家族另一成员身上长有羽毛。因此较能肯定‘五彩冠龙’也是有羽毛的动物,”克拉克说。

暴龙被认为是最凶猛的一种恐龙。自1905年对其命名以来,人们对它的研究就长盛不衰。

此前,科学家发现的最古老的暴龙属距今1.5亿年的祖母暴龙,但该物种的化石材料极为有限,仅为一块耻骨的残片。之后是距今1.3亿年的帝龙,帝龙的骨骼相当完整,是此前发现的最确凿的原始暴龙类恐龙。

而徐星等科学家发现的“五彩冠龙”化石更新了帝龙是原始暴龙祖先的理论,成为迄今最确凿、最古老的原始暴龙类恐龙,比帝龙足足早了3000万年。另外,科学家此前发现的体型巨大的暴龙,大部分生活在距今8000多万年的白垩纪,而“五彩冠龙”则真正生活在距今1.6亿年的侏罗纪,填补了暴龙进化中化石证据的一大空白。以至于美方科学家克拉克在发现化石后惊呼:“我们发现了从来没有过的新东西!”

暴龙可能起源于中国

徐星的学生邢立达9日在接受晨报采访时说,此次“五彩冠龙”的发现有如下三大意义:

第一,这是迄今最确凿的原始暴龙类恐龙,比帝龙早了3000万年。这一发现,支持了暴龙等食肉兽脚恐龙是在进化中逐渐巨型化的假说。

第二,这一发现意味着暴龙可能最先起源于中国,打破暴龙起源于北美的传统观点。

第三,“五彩冠龙”的骨质冠非常特别,与现代许多鸟类头部的求偶标志非常相似,这可能是鸟类与兽脚恐龙起源于同一祖先的证据之一。

据悉,冠龙化石的发现纯属巧合。研究小组一名成员偶然发现一段化石标本裸露在土层外。几经努力,科学家在此发掘出两具几近完好的恐龙化石,一头叠压另一头。

人们发现,其中一具化石头部具有不同寻常的薄冠,另一具化石头部上则没有,但有碎裂痕迹。科学家推测,从裂痕来看,这具恐龙化石头骨上的薄冠可能已经脱落。

北美大陆被认为是暴龙化石的传统发现地,但这次在中国西北地区发现如此稀有的暴龙的骨骼化石,将使科学家把更多的目光投向中国。

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的马克·诺莱尔说:“这个发现填补了暴龙研究的一项空白,因为只在一个大陆发现化石,很难完整地展现它的全貌。”

据徐星博士介绍,此项研究是多国科学家开展的大型恐龙研究计划的一部分。这一研究计划从2000年展开,研究者来自中国、美国、英国、加拿大和墨西哥等多个国家。“五彩冠龙”的化石于2002年被挖掘出,科学家们随后对其进行整理和研究,并绘制出复原图。徐星博士表示:“中国是目前恐龙研究发展最快的国家,并已成为世界恐龙研究的一大中心。”

徐星,发现恐龙最多的中国科学家

中国的徐星博士是这篇宣布发现“五彩冠龙”论文的第一作者,他自1998年开始已在《科学》和《自然》等杂志上发表了十几篇有关恐龙研究的论文,是目前发现有效恐龙种类数量最多的考古学家。

1969年7月,徐星出生于中国新疆新源。1992年,他在北京大学地质学系获学士学位。同年考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攻读硕士学位。1997年至2000年,徐星被聘为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助理研究员,2000年至今被聘为副研究员。

1992年以来,徐星在中国以及蒙古进行多次野外勘查和发掘工作,发现和采集到大量重要脊椎动物化石标本。研究工作主要涉及中生代恐龙化石及地层学的研究,已发现和命名15个恐龙新属种。1997年以来,徐星在英美德加等国着名学术刊物及国内核心刊物上发表近40篇学术论文。2001年,徐星入选美国国家地理学会“丰田计划”,成为全球11位入选科学家之一。

化石解读空洞巨冠华而不实

化石证据显示,“五彩冠龙”只有约3米长,站立起来也不到1米,和白垩纪长10多米、高达4米以上的暴龙完全不能相比。但它的形貌却与暴龙非常相似,同样拥有强壮的后肢、类似鸟一般的头部和锐利的牙齿,这表明它是一种凶猛的食肉恐龙。另外,“五彩冠龙”可能与帝龙一样,前肢覆盖有羽毛。专家认为,这一发现支持了暴龙等食肉兽脚恐龙是在进化中逐渐巨型化的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