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五千年宰相之谜全集
19110300000025

第25章 三国(2)

从教导刘禅的“申子、韩非子、管子及六韬”看,这些书极具譬例繁多,适合引起兴趣的启蒙初导,当成看故事说书也行。而在与刘备会谈之隆中对、向刘琦献策脱身、诣孙权说同盟战赤壁、劝进立王称尊号及议吴称帝不绝盟时,诸葛亮引用大量的历史前例,所知时代早已超越春秋战国,见识广阔而多方涉猎。相传《将宛》及《便宜十六策》为其兵法作品,记载对治军、用将、君臣及政事的各项见解,议论大于文饰,贯彻“治实而不治名”讲究实际的作风。因此诸葛亮治学似乎没有固定学派,反而为齐众家之大成。

《魏略》多误

目前流传有两种以上不同的记载彼此冲突,在未能肯定谁是谁非之前,不宜铁口直断,骤下结论。正史《三国志》谈刘备“三顾茅庐”寻访诸葛亮,《出师表》也谈刘备“三顾茅庐”寻访诸葛亮,《魏略》却谈诸葛亮“北行见备”。不过《魏略》的地理位置错乱,宛如《三国演义》的“关公过五关斩六将”,方向感有误。刘备若屯兵于樊城,造就成诸葛亮“北行”的条件必须是诸葛亮身在樊城的南方,但诸葛亮隐居于隆中,隆中却在襄阳的西北方,可参考习凿齿的《诸葛亮宅铭》及盛弘之《荆州记》:“襄阳西北十许里,名为隆中,有诸葛孔明宅。”如果诸葛亮从隆中到樊城,方向就变成“东行”或“南下”;或者诸葛亮必须人在樊城的南方,才有办法完成“北行”的任务。樊城的南方有襄阳及江陵等,不知诸葛亮何时何故离开隆中专程南下,再来“北行见刘备”。

《魏略》还提到刘禅被卖,再由张鲁送回及立太子事,按刘备称汉中王后始立太子,时间在刘备战胜曹操之后,其中曹操还收降张鲁,刘备反而还没机会攻打张鲁。称王登基这种大事所知之人甚多,不会因为消息不详而搞不清楚,那么其他旁门左道的小事,反而知道得太仔细,或许有问题。像《魏略》就把刘禅的名字写成“刘升之”,难怪裴松之对《魏略》传闻之言亦有微词。

诸葛亮葬身之处为何无人知?

诸葛亮是我国历史上着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人们称他神机妙算,用兵如神。但他死后究竟葬身何处无人知晓,这与他的神机妙算有关。

他的墓地,据《三国演义》和历代的一般说法,均认为是陕西勉县的定军山。其实,定军山并不是他的真墓。

原来诸葛亮自五丈原一病不起后,自知寿数已尽,便对后事作了精心安排。他早已料定,蜀汉不久将被魏所亡,自己与司马懿交兵多年结有深仇,如果自己的墓地被敌人知晓,尸首肯定不会得到安宁。于是,他密奏后主刘禅:“若臣一旦死后,当以不搞厚葬、不择地安葬为宜。只需将臣尸装入棺木,用新绳新杠抬着,一直往南走,等到绳杠断烂之时,就是臣的葬身之地。”公开却又放出风声,说他死后一定葬在定军山。

诸葛亮死后,部属按其遗嘱,在定军山大张旗鼓地操办后事,以掩人耳目。其实定军山只是他的一处“衣冠冢”。

后主刘禅按诸葛亮的生前安排,悄悄命四名关西壮汉抬着棺木往南走。四人走了一天一夜,棺木越来越重,抬得个个腰酸背痛,但丝毫不见绳杠有断烂的迹象。

这四人商议,如果这样抬下去,岂不是要到猴年马月才能交差?便决定择一荒山野岭无人之处,悄悄将棺木埋了。回到成都呈报刘禅,说是绳杠已烂断,已将丞相尸体就地掩埋。刘禅开始信以为真,后来一想不对,怎么新绳新杠仅一两天便断了呢?其中一定有诈!

刘禅对四人严刑拷问,四人只得将实情招了。刘禅大怒之下,以“欺君之罪”将四人问斩。人被杀后,刘禅才发觉杀人之前未将墓址问清,后悔不已。于是,诸葛亮葬于何处就永远无人知晓了。其实,一切早在诸葛亮的预料之中。

蒋琬——古代第一位湘籍宰相

蒋琬(公元168-公元246年),字公琰,三国湘乡蒋市街(今属湖南省双峰县井字镇)人,古代第一位湘籍宰相。

蒋琬是湘乡人,这在西晋陈寿《三国志》第四十四卷中有明确记载:“蒋琬,字公琰,零陵湘乡人也。”东汉时,湘乡县属零陵郡辖,故称“零陵湘乡”。

清同治刊《湘乡县志》卷三载:“蒋公祠,在县北门,内祀汉蒋丞相琬,其地即公故宅也。”清康熙十三年修《湘乡县志》卷一载:“在治北,有蒋琬旧宅,有庙,祀蒋公琰。”祠内奉有蒋琬雕像,祠外有伏虎井,相传为蒋琬少年时开凿。清道光典史袁宪健刻“伏虎古井”石碑于井侧。井口圈以石环,周围地面铺以青石板。井深约一丈二尺,内径约四尺,井水清澈如镜,四时不枯。祠后有一小池塘,叫漂纱池,相传蒋琬少时常在池中为母漂纱。在蒋公故宅旁,立有大石碑,刻“汉大司马故里”于上,今已无从寻觅。县文人朱增元曾题碑诗:“才名三峡内,赞语四人中;坐倚龙城秀,居传虎井通;植根归雅性,讨贼效孤忠;相业承诸葛,难忘国士风。”

社稷之器

蒋琬勤学好读,博览群书,20岁时,即以才学闻名于郡县。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刘备占据荆州并攻取了湘乡县后,蒋琬到了刘备部下。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十二月,他以州书佐随刘备入川,刘备领益州牧,他任广都(今四川双流县)长。蒋琬考虑到蜀中战乱初平,民心思安,便实行“无为而治”,“予民休养生息”。一次,刘备突然来到广都视察,碰上蒋琬在喝酒,误认为他尸位素餐,不理政事,一怒之下,欲治杀罪。军师诸葛亮为他说情:“琬,社稷之器,非百里之才也。其为政以安民为本,不以修饰为先,愿主公重加察之。”刘备素来尊重诸葛亮的意见,便不马上处置蒋琬,只撤除了他的职务。但不久又委任蒋琬担任什邡(今四川什邡)县令。刘备称汉中王升琬为尚书郎。章武三年(公元223年)四月,刘备去世,刘禅即位,诸葛亮以丞相主持朝政,选定蒋琬为丞相府东曹掾。在任东曹掾其间,他举贤荐能,任人唯贤。由于蒋琬具有高尚品质,又有才华,于建兴五年(公元227年)迁为参军。诸葛亮伐魏进驻汉中,他与长史张裔留在成都统管府事。三年后,琬代张裔为丞相长史,加抚威将军。每逢诸葛亮出征,蒋琬常足食足兵以相供给,深得诸葛亮赞赏,说:“蒋公琰托志忠雅,当与我共赞王业。”并密表后主刘禅:“臣若不幸,后事宜以付琬。”

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八月,诸葛亮出斜谷,屯田于武功,想在渭南作久驻的长远计划,不幸病逝于五丈原的军营之中。蒋琬代亮执政,领益州刺史,迁大将军,录尚书事,封安阳亭侯。成为继诸葛亮之后总揽蜀汉军政大权辅佐后主的首要人物。延熙元年(公元238年)十二月,蒋琬受诏进驻汉中,次年三月,复加拜大司马。以后,他以主帅身份,统驭蜀军,屯兵边地,垦植自给,养精蓄锐,伺机伐魏。

谦恭大雅

蒋琬为政遵诸葛亮遗风,明察善断,循法治国,不喜阿顺,不听谗毁,故群臣悦服,乐于效命。

掌管军吏的杨戏为人坦诚直爽,与人言谈时,从不随声附和,更不肯信口予以褒贬,蒋琬有时与他谈话,他亦常常不予理睬。蒋琬问侍卫单镐:“我自执政至今,在治理国政、整军肃伍方面有何不周?府中属官有何议论?”单镐答道:“大司马日理万机,功高盖世,众人皆服,只是您对属官太宽容了。”并举例说:“您身为大司马,位崇言尊,连后主也要谦让几分,而府中杨戏官不大,架子却不小,竟然连您讲话也爱理不理,对这种傲慢无礼之官,若不治罪,岂不过于宽容?”蒋琬听到此话,心中坦然,耐心地解释道:“人们的思想就好像人们的面孔不同一样,不要当面顺从,背后又说相反的话,这是古人所告诫的。至于杨戏这个人,我是了解他的,他从不违心地恭维别人,我说的话,也不可能句句在理。杨戏要赞许我吧,又不是他的本心;要反对我吧,又宣扬了我的错误,所以他就默默不语了,而我正是从他不理我言之中觉察到自己不足之处,这有何不好呢?为何要治他的罪呢?”单镐见大司马有如此雅量,感动地说:“丞相真是虚怀若谷,雅量过人!”

事隔不久,府中督农官杨敏私下说蒋琬“做事愦愦(昏乱糊涂),诚不及前人”。有人把这话汇报给蒋琬。主管法纪的官员请求对杨敏追究治罪,蒋琬不同意,说:“我实在不如前人,没有什么罪可以追究他的。”并叹曰:“普天下人,皆知前丞相诸葛亮神武赫然,威震八荒,功盖宏宇,我怎能及他?我本无丞相之能,却任丞相之职,身居如此高位,怎么会没有处事不当之时!而处事不当,那自然就是糊涂了。”后来,杨敏因犯法坐了监牢,蒋琬心里不存妒忌,对他从轻发落。蒋琬说:“敢于直言参政的人,正是我求之不得的!”

蒋琬豁达大度,秉公执法,从不徇私枉法,从不计较个人恩怨得失,责己从严,责人从宽的高雅品德,赢得了文武百官的敬重,民众的爱戴,从而取得了政通人和,“边境无虞、邦家和一”的政绩。

陆逊——出将入相,文韬武略

陆逊(公元183-公元245年),三国时期吴国将领、大臣。字伯言,吴郡吴县人。他是开创江东基业的“小霸王”孙策的女婿。从21岁步入吴国政坛后,他先后多次领兵敉平吴国不服从孙吴号令的山越部众。夷陵大战前,陆逊已任宜都太守、抚边将军,战后加封荆州牧、辅国将军。公元228年,陆逊又领兵打败来犯的魏国大司马曹休,次年,陆逊被拜为上大将军,这是吴国的最高军职。公元244年,陆逊又兼任丞相一职,丞相是吴国的最高文职,陆逊达到了他个人事业的巅峰,从此以后,陆逊走上了下坡路,他失去了孙权的信任,所谓功高震主,第二年,陆逊就在各种压力的逼迫下郁郁而死,时年63岁。

陆逊死因之谜

根据正史《三国志·吴书·陆逊传》记载,陆逊的死因,与他跟孙权在立太子一事上的意见分歧很有关联。公元229年孙权称帝时,立长子孙登为太子。孙登以嫡长子的身份被立为储君,合情合理,没有人会说三道四,可是谁会想得到,孙登却先于孙权而死,于是孙权又立他宠爱的王夫人的儿子、19岁的孙和为太子,这件事本来很正常,可偏偏孙和有个弟弟叫孙霸,孙权对这个儿子情有独钟,把他封为鲁王,对孙霸的待遇和太子孙和的简直不相上下,更不妙的是,太子和鲁王不睦。这样一来,政局的平衡打破了,也给某些阴谋家提供了投机的机遇。

像陆逊、诸葛恪、顾潭、朱据等手握重权、奉礼而行的大臣坚决支持太子,但也有一些大臣眼见鲁王得宠,就积极投靠鲁王——他们把赌注押向鲁王。他们知道一旦日后鲁王真的登基,那么此刻他们的拥戴行为就是今后仕途发达的资本。太子和鲁王的明争暗斗,最终导致吴国的大臣分化为对立的两派,或拥太子,或拥鲁王,于是今天这个上疏,明天那个进谏,一时间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大家勾心斗角,阴谋在暗中酝酿。最后,孙权终于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了,盛怒之下,他断然采取措施,废黜太子,赐死鲁王,而另立了孙亮为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