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五千年宰相之谜全集
19110300000080

第80章 清(4)

平定“三藩”叛乱以后,康熙帝开始解决台湾问题。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福建水师提督施琅奏请自行进剿台湾。康熙帝征询大臣意见,明珠认为:“若以一人领兵进剿,可得其志。两人同往,则未免彼此掣肘,不便于行事。照议政王所请,不必令姚启圣同往,着施琅一人进兵,似乎可行。”明珠进一步指出当时的形势:“郑经已死,贼无渠魁,势必衰微。”康熙帝同意明珠对形势的分析,表示“施琅相机自行进剿,极为合宜”。施琅攻占台湾后,便疏陈善后意见:台湾有地数千里,人民十万,其地十分重要,如果放弃,必为外国占据,奸宄之徒可能窜匿其中,应该设官兵防守。康熙帝认为:不能弃而不守,但镇守之官三年一易,亦非至当之策。于是命议政王大臣会议。明珠代表议政王大臣奏报:施琅请守已得之地,设兵防守为宜;郑克塽、刘国轩、冯锡范、陈允华等头目及近族家人,不便安置在外省,应带来编入旗下。康熙帝表示同意。明珠还上奏:施琅之功实大,应加封为侯,授为将军,其属下官兵应加等议叙。康熙帝认为“此议甚当,即依行”。在统一台湾的战争中,明珠是康熙帝的得力助手。

治理黄河

治理黄河是清朝的一项重要政务。康熙二十一年,萧家渡决口,工部尚书请令河道总督靳辅培修,遭到康熙帝拒绝。明珠极力推荐靳辅参与治河事宜。他说,“靳辅历任既久,所见必真”,应令来京会议。次年,河水复归旧道,康熙帝甚为赞赏。明珠说:“河道既深,挽运无阻,往来商贾皆得通行,真国家之福。”康熙二十四年十月,靳辅提出治黄河方案:挑浚高、宝等七州县下河,引水入海,又筑高家堰堤岸,修整黄河两堤。康熙帝征求明珠意见,他回答说:“臣等意谓,最宜修治,但钱粮陆续给与,似为有益。”十一月,在会议治河时,为防止海水倒灌,靳辅主张开大河,建长堤,高一丈五尺,束水一丈,以敌海潮。于成龙则主张开浚故道。明珠赞成靳辅治河方案,上奏:“于成龙居官虽清,但河工事宜,未能阅历。靳辅久任河务,已有成效,似应从靳辅之议。”王熙认为:“于成龙所议是一旧说,乃照明朝河臣潘季训《河防一览》之法。靳辅所议是一创建之策。”以后康熙帝听信汤斌所言,赞成于成龙治河方案,而靳辅主张未能施行。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明珠被劾与靳辅结党,靳辅被免职离任。

对俄交涉

明珠任大学士时,参与筹划抗击沙俄侵略,并亲自与沙俄使者交涉。康熙二十年(1681年),蒙古正红旗副都统缺员,明珠推举彭春,“人亦颇优,不但副都统,即将军亦可”。康熙二十二年,明珠认为:“萨布素甚优,与将军职任相宜。”彭春、萨布素在首次抗击沙俄侵略,收复雅克萨城的战争中立下了战功。康熙二十五年,清朝再令萨布素率兵包围被沙俄第二次占据的雅克萨城。沙俄派使臣到北京请求解围,明珠奉命在午门前接收文书,并负责谈判。康熙帝决定和平解决,令萨布素将包围雅克萨城之兵,撤回驻地,为签订《尼布楚条约》做准备。

隆科多——成也“畅春”,败也“畅春”

隆科多(?-1728年),清康熙、雍正时大臣,满洲镶黄旗人。佟国维三子,圣祖孝懿仁皇后佟佳氏弟。隆科多于康熙朝累官理藩院尚书,兼步军统领,掌握京师警卫武力。清圣祖玄烨临终,王大臣受顾命者,唯他一人。他参预清世宗胤禛夺权。世宗之立,外得力于年羹尧,内得力于隆科多。世宗即位,以拥戴殊勋,被任命为总理事务四大臣之一,官至吏部尚书,加太保,备极宠任,呼为舅而不名。铨选官吏,不经奏请,任意为之,号为“佟选”。随后,被解除步军统领一职,以削弱其过分庞大的权力。隆科多平素与川陕总督年羹尧交结甚厚。雍正三年(1725年),隆科多以党附年羹尧、徇庇查嗣庭获罪,削太保。四年,罢尚书,令料理阿尔泰等路边疆事务。寻命勘议俄罗斯边界。五年六月,私钞玉牒事发,被罗织罪状,于畅春园外筑屋三楹,永远禁锢。六年六月,卒于禁所。

身世显赫

隆科多的祖父佟图赖入关以后多次出征山东、山西、河南、湖广等地,军功卓着,历任定南将军、礼部侍郎,晋爵至三等子,死后又特赠为一等公,原因是“父以女贵”,是皇太后的父亲。

隆科多的父亲佟国维既是康熙的舅舅,也是康熙的岳父,地位自然尊崇。他又曾三次跟从康熙亲征噶尔丹,立功颇多。因此,佟国维也是仕途一路畅达,历任侍卫、内大臣、领侍卫内大臣,晋爵一等公。佟国维还有一个女儿做了康熙的贵妃。

隆科多姑姑、佟图赖的女儿,是顺治皇帝孝康章皇后。孝康章皇后为顺治皇帝生养的孩子便是日后的康熙皇帝。

隆科多的一个姐姐和一个妹妹嫁给了康熙皇帝,分别成为康熙皇帝的皇后和贵妃。

此外佟氏家族还有多人官至高位,当时有“佟半朝”之称。隆科多生在这样的家庭,注定了他一生位居极品,成为康熙、雍正两朝的关键性人物。

因其祖父和父亲的缘故,隆科多与康熙皇帝也有着双层的亲戚关系,既是康熙皇帝的表弟,也是康熙皇帝的内弟,自然受到重用。

少年得志的隆科多

历史上记载的隆科多的崛起是在1688年,也就是康熙二十七年。这一年,他开始担任康熙皇帝的一等侍卫。

但是,在此之前的隆科多,他出生于哪一年,小的时候又干过什么事情,这一切,我们都不得而知。只是据说金庸先生写的小说中的人物韦小宝的原型就是隆科多。那么,据此看来,隆科多还应该是康熙皇帝训练的少年摔跤手,在擒拿鳌拜这场重头戏中立下过汗马功劳。

隆科多担任一等侍卫之后不久,就被提拔为銮仪使兼正蓝旗蒙古副都统。

1705年,康熙皇帝“因所属人违法妄行,谕责隆科多不实心办事,革副都统、銮仪使,在一等侍卫行走”。但到了1711年,他又重新受到重用,得授步军统领的重要职位。

步军统领,俗称九门提督,负责维持京城防卫和治安,并统帅八旗步军及巡捕营将弁,权责重大,由皇帝特简满洲亲信大臣兼任。由此可见康熙皇帝对其亲信程度。

隆科多的崛起

康熙皇帝处治托合齐,为什么要提拔隆科多接任步军统领一职?康熙为何让曾被斥为“不实心办事”的隆科多接替这么重要的一个职务呢?

分析起来,有如下原因:

第一个原因:康熙皇帝任人唯亲的因素。

康熙皇帝晚期,诸皇子争夺皇位继承权的斗争愈演愈烈,甚至直接威胁到康熙本人的生命安全。而步军统领官阶从一品,相当于京城卫戍司令,手握重兵,它的重要性凸现了出来。康熙就曾经指出:“鄂伦岱、隆科多、顺安颜,与大阿哥相善,人皆知之。”而隆科多生于身世显赫之家,三代为清廷效忠,又有两个姐姐是康熙的皇后和贵妃,在情理上不会逼迫康熙下台。

第二个原因:隆科多本人善于伪装。

隆科多绝对不是无党的君子。此前他就与大阿哥相善,而大阿哥是皇八子胤禩集团中的人物,在太子首次被废后曾积极为八弟谋取储位。康熙皇帝发觉后,予以严惩。康熙皇帝还特地就此事斥责隆科多,说你与大阿哥相好,人们都知道。那意思似乎是警告隆科多不要卷入皇子结党。此后,隆科多表现得很安分。1716年,皇八子病重,康熙皇帝让平素与其关系密切者皆去看望,此中甚至包括极力与胤禩疏远的胤禛,却唯独没有隆科多。看来,隆科多的中立功夫做得很到家了,以致康熙皇帝不再将他看为胤禩的同党。

第三个原因:隆科多的确有才。

当然,隆科多个人的才能也是康熙看重的。隆科多是康熙皇帝的所有外戚中最有才能的一个人,曾被康熙称赞为“能够做将军的人”。

总之,康熙认为隆科多不会对自己起异心,所以才选择他。

隆科多出任步军统领后,康熙通过朱批,语重心长地告诫他:“你只须行为端正,勤谨为之。此任得到好名声难,得坏名声易。你的兄弟子侄及家人之言,断不可取。这些人初次靠办一两件好事,换取你的信任,之后必定对你欺诈哄骗。先前的步军统领费扬古、凯音步、托合齐等,都曾为此所累,玷辱声名。须时刻防范。慎之!勉之!”字里行间中透露出康熙对隆科多的关爱之情。但是康熙也同时指出,隆科多必须同自己的家人以及朋友保持距离,不参与结党才可以保住步军统领的位子。朱批中的告诫之语也让隆科多如头上高悬“达摩克利斯之剑”,唯事时时谨慎。

隆科多的谨慎行事得到了回报。1720年,康熙皇帝提拔隆科多“擢理藩院尚书,仍管步军统领事”。在步军统领的职责之外,康熙皇帝还交给他秘密的任务,不仅专门委派他秘密监视被圈禁的废太子和大阿哥,随时密奏二人的有关消息,还让他秘密监视京师内的宗室王公和部院重臣的动向。这个时候的隆科多尽职尽责,表现出色,康熙皇帝生前曾多加赞赏。

正是由于康熙皇帝的信任以及自身的办事精明,在康熙皇帝驾崩之时,隆科多是除皇子外在康熙皇帝身边的唯一大臣,在皇位继承时起了关键性的作用。

但在康熙皇帝身后,就不一样了。隆科多正好在康熙皇帝逝世后才发挥步军统领的关键作用,没按康熙皇帝可能有的遗愿拥立新君,而是从自身的荣华富贵出发,当机立断,就近拥立皇四子胤禛,遂成为雍正初年政坛上风云显赫的人物。

张廷玉——雍正宠信,乾隆打击

清朝雍正皇帝宠信过的王公大臣,自然有不少;但宠信时间久、始终信任如一的,则是允祥、鄂尔泰、张廷玉等少数几人。

张廷玉,字衡臣,安徽桐城人。康熙十一年(1672年)生,三十九年(1700年)中进士。康熙朝历任检讨、直南书房、洗马、侍讲学士、内阁学士、刑部侍郎、吏部侍郎等职。雍正元年(1723年)升礼部尚书,次年转户部尚书,翰林院掌院学士,国史馆总裁,太子太保。三年(1725年),署大学士事。四年(1726年)晋文渊阁大学士,仍兼户部尚书、翰林院掌院学士,并任康熙实录总裁官。六年(1728年),转保和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七年(1729年),加少保。同年,因西北用兵,设军机房于隆宗门内,雍正任命怡亲王允祥、张廷玉及大学士蒋廷锡负责其事。

张廷玉身为大学士、军机大臣,兼管户部、吏部、翰林院,又担任国史馆和其他好几个修书馆的总裁官,职务繁多,工作忙碌,这是可想而知的。他自己说,雍正经常召见他,一天召见二三次,习以为常。西北用兵以后,“遵奉密谕,筹划经理,羽书四出,刻不容缓”。从内廷出来,到朝房办公,属吏请求指示和批阅文件的常达几十上百人。他经常坐在轿中批览文书,处决事务。傍晚回到家中,仍然“燃双烛以完本日未竟之事,并办次日应办之事,盛暑之夜亦必至二鼓始就寝,或从枕上思及某事某稿未妥,即披衣起,亲自改正,于黎明时付书记缮录以进”。雍正也说他和鄂尔泰二人“办理事务甚多,自朝至夕,无片刻之暇”。

张廷玉明哲保身得善终

古人有言“伴君如伴虎”,在皇帝身边,不如远眺皇帝的画像来得安全。

张廷玉也是众多争权夺利、勾心斗角的清朝官员之一,乾隆皇帝甚至在他死后削去其伯爵封号。

张廷玉的死对头是鄂尔泰,鄂氏字毅庵,满洲镶蓝旗人,康熙三十八年举人,官至大学士,于乾隆十年四月卒,谥文端,配享太庙。张廷玉字衡臣,江南桐城(今安徽)人,康熙三十九年进士,同样官至大学士,于乾隆二十年三月卒,谥文和,也配享太庙。鄂尔泰与张廷玉同是雍正朝重臣,二人同于雍正末年受顾命辅助弘历(即乾隆)登基。

在雍正朝中,由于二人居高位日久,权力相若,一满一汉,逐渐形成两股势力,互相争权夺利。朝中文武诸大臣多结党“埋堆”,互相攻讦,是以汉臣多依附张廷玉,满臣则多依附鄂尔泰。一般来说,皇权并不理会大臣之间势力互相抗衡,因这只会更有利于制衡统治,但当大臣形成党羽,尾大不掉,则恐使帝王大权旁落,影响其“干纲独断”的威严,这就会惹来最高统治者的扫荡,杀其威风,灭其党羽,以免日后为患了。

是以乾隆对鄂、张两派植党营私早有戒心,到了乾隆二十年,鄂氏已死,张氏也衰老不堪,但两派党羽人多势众,一时之间不易清除。于是乾隆选择拿胡中藻来开刀,胡乃鄂尔泰门下攻讦张廷玉最有力者,又与鄂氏之侄鄂昌为好友,二人相与同游写下很多诗句,都被乾隆命人取来逐句审视,正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结果那《坚磨生诗钞》竟酿成文字狱!其中有诗句云:“天所照临皆日月,地无道理是西东。”这在当年来说确实是被抓到辫子了,盖日、月为“明”,遂遭指摘为前朝大明彰目,有反清复明之意。结果胡中藻遭处斩,鄂昌被勒令自尽,满人大兴的文字狱竟也有满人遭殃,也可算怪异了。

莫以为乾隆此举只是打击鄂派,实际上对张廷玉派系也有震慑作用。因为张廷玉自知身为汉人,向来未敢如满人鄂尔泰般放肆,还算比较谦恭谨慎,所以乾隆没拿他来开刀,只是敲山震虎而已。可惜张廷玉居高位日久,晚年一时不察形势已经逆转,在其乞请归辞的奏折中,请当今皇上依雍正遗命让其死后配享太庙,这就惹起乾隆的怒气,削去其伯爵封号,这算是既没有违反雍正的遗命,也在某种程度上杀了张廷玉的威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