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五千年宰相之谜全集
19110300000081

第81章 清(5)

春去秋来,花开花落,乾隆朝自有其得宠的权臣,雍正朝的权臣已然成为过客,事实上张廷玉已经处理得很好,没有像鳌拜、明珠等招来横祸,得以安享晚年。

乾隆打击张廷玉

张廷玉深受雍正的喜爱,一次,清世宗问群臣:“朕臂痛,尔等知否?”群臣不解,世宗说:“大学士张廷玉最近患病,其人乃朕之股肱,岂不是臂痛?”一年春节,世宗问廷玉,可有春联?廷玉答无,世宗亲笔书写:天恩春浩荡,文治日光华。张家一门以此联贴至终生,天下荣之。

世宗临崩,遗诏以廷玉和鄂尔泰配享太庙,以皇帝遗诏而命大臣当此殊荣者,古来无有。乾隆即位,以廷玉位列总理大臣之中,时称“天下缙绅,张姚二家占尽其二”。乾隆深忌之。

此后,乾隆开始对张廷玉有计划地打击,张廷玉一直想把世宗的遗诏关于自己配享太庙一事落实,乾隆就非常不高兴,廷玉乖觉,借机告老,然而,乾隆因为其人长期入值内廷,宫闱之事知之甚详,不愿意放他回安徽老家,而廷玉居然老而昏聩,坚持回原籍,惹得乾隆大怒,做诗讽之。但是,因为皇考的遗诏所关,乾隆尚不能对廷玉大张挞伐。

然而不久,因为乾隆亲许廷玉可以身后配享,廷玉竟然不来当面谢恩,只派了儿子,乾隆就此发难,大骂张廷玉。不料,廷玉的门生汪由敦以大学士身份秉笔在侧,暗中派人告知廷玉,次日,廷玉上殿谢恩,乾隆大感惊诧,后来一旦深究,乃知是汪由敦泄密,乾隆早就对廷玉门生遍天下深加忌讳,于是就此大张旗鼓地进行收拾,汪由敦以斩监候罪名定,廷玉革去伯爵。乾隆还不算完,命人把廷玉生平事业开列,让廷玉自己说是否适合身当配享的荣宠。

廷玉自康熙入仕,未受如此大辱,立刻回复请予革去配享。此后丢官罢爵,一世的生名就此完结。

乾隆二十年南巡,廷玉以接驾来迟,再度受到乾隆的大骂,此时廷玉已然恍惚。二十年三月病故于家,乾隆追命,仍以廷玉配享世宗庙。其实,非是乾隆独恶廷玉,而是乾隆新政,鄂尔泰、张廷玉各张一党,积不相能,朝廷以鄂尔泰、张廷玉为意,不重君命,乾隆因而动怒,以诗抄事件打击鄂尔泰,以配享事件打击张廷玉,自此,君权再度拔升,以致神圣。

鄂尔泰——改土归流,抚镇边疆

鄂尔泰,字毅庵,姓西林觉罗氏,满洲镶蓝旗人。康熙十九年(1680年)生。先人投归努尔哈赤,为世管佐领。祖父图彦突官户部郎中,父亲鄂拜为国子祭酒。

鄂尔泰6岁入学,攻读四书五经,8岁开始作文,练习书法,16岁应童子试,次年中秀才,19岁补廪膳生,20岁中举,即进入仕途。21岁袭佐领世职,充任侍卫。此后官场蹭顿,到康熙55年(1716年)37岁时,才出任内务府员外郎。可是又淹滞不进,这时他很为自己的官场不利而烦恼。康熙六十年元旦,鄂尔泰42岁,他作诗自叹:“揽镜人将老,开门草未生。”又在《咏怀》诗中吟道:“看来四十犹如此,便到百年已可知。”

他对自己的前途很悲观,绝没有想到后来能出将入相。

时来运转

鄂尔泰官运的转机是在雍正帝继位之时。雍正元年(1723年)正月,他被任命为云南乡试副主考,五月,被越级提升为江苏布政使,成为地方大员。雍正三年又晋升为广西巡抚。在赴任途中,雍正帝觉得他仍可大用,改封为云南巡抚,管理云贵总督事,而名义上的云贵总督杨名时却只管理云南巡抚事。所以,鄂尔泰在西南开始官职虽为巡抚,而实际上行使着总督的职权。雍正四年十月,鄂尔泰获得总督实职,加兵部尚书衔,六年改任云贵广西总督,次年得少保加衔,十年内召至京,任保和殿大学士,居内阁首辅地位。后又以改土归流之功晋封伯爵。同年,因清政府在西北两路用兵,他出任三边经略,赴陕甘前线督师,数月后回京复命。十三年,贵州改土归流地区土民叛乱,雍正帝以其对此经理不善,削伯爵,但对他信任如故。雍正帝死后,鄂尔泰出任总理事务大臣。乾隆间,除大学士职务以外,他又兼任军机大臣、领侍卫内大臣、议政大臣、经筵讲官,管翰林院掌院事,加衔太傅,国史馆、三礼馆、玉牒馆总裁,赐号襄勤伯,乾隆十年(1745年)病逝,享年66岁。乾隆帝亲临丧所致祭,谥文端,配享太庙,入祀京师贤良祠。十一年之后,即乾隆二十年(1755年),因其侄鄂昌与门生胡中藻之狱,被撤出贤良祠。

鄂尔泰着有《西林遗稿》。雍正帝编着的《朱批谕旨》收有《鄂尔泰奏折》,汇集了他在云贵广西总督任上的奏疏。

鄂尔泰的原配夫人早卒,续娶的是大学士迈柱的女儿。鄂尔泰与迈夫人感情甚笃,不娶妾,生有六子二女。长子鄂容安,官两江总督,娶布政使博尔多之女。次子鄂实,官前锋统领,娶大学士高斌之女。三子鄂弼,充西安将军,娶领侍卫内大臣哈达哈之女。四子鄂宁,位至云贵总督,娶内大臣海望之女。五子鄂圻,娶庄亲王允禄之女。六子鄂谟,娶迈柱之孙女。一门高官厚禄,联姻望族。

刘统勋——被乾隆帝称做“真宰相”的唯一一人

刘统勋(1699-1773年),字尔钝,号延清,清代大学士,高密县逄戈庄(原属诸城)人,刘棨之子。

刘统勋雍正二年(1724年)举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后授编修。乾隆元年(1736年)升为内阁学士,奉派赴浙江从稽曾筠学习海塘工程。在浙期间授刑部左侍郎。乾隆三年(1738年)刘统勋回京,即命掌武英殿修书处事。翌年因母病逝告假回籍守丧。乾隆六年(1741年),他服阙还朝,任都察院左都御史,以敢谏着称。他曾上疏皇帝,要裁抑亲信大臣讷亲的权力,又提出安徽桐城张、姚二姓入仕者过众,主张今后三年内停其升转,使其他官员得有晋升机会。此举深得皇帝赞许。

乾隆八年(1743年),刘统勋再赴浙江勘察海塘,督修河防,消除隐患,利于民生。乾隆十九年(1754年),为早日平定厄鲁特,他奉派西去署理陕甘总督以加强战备。他在陕西神木至巴里坤沿线设置驿站,并筹划向前线运送军马给养等事宜。清军攻下伊犁后,由于阿睦尔撒纳叛变,清军退往哈密。他上书皇帝,请尽弃哈密以西之地,皇帝十分恼怒,以违命、用兵失利罪将其逮系来京。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获赦。同年,授刑部尚书,充经筵讲官,加太子太保,后调吏部尚书,晋工部尚书,赐紫禁城骑马。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授协办大学士,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晋升为东阁大学士,并为尚书房总师傅,国史馆总裁官,同时为《四库全书》总裁官,曾前后四次任会试正考官。

他为人刚毅正直,久值机密,献计推贤、黜奸,为百余年名臣第一。服官50年,数十亩家田,一区敝庐不增寸尺。卒后,赠太子太傅,谥“文正”。着有《文正公诗集》。

得古大臣风,终身不失正

刘统勋为官廉洁公正,很受乾隆信任,不仅被委以军国重任,还多次奉派审理官员贪渎案件,所拟判决通常皇帝皆予核准。

清代新任命的地方大员,总是自己培植一批亲信,以备日后任用,他们往往形成私党。刘统勋为改革此弊端,上书朝廷,认为封疆大吏自应有“真知灼见”,就是“干练之才”,不能先派人为耳目四下打探消息,再和几个心腹密谋,然后找机会上奏提拔他们,建议今后一律停止这种做法。如果所在之省缺乏人才,可以按正常渠道向吏部保荐,以杜绝上司偏袒下属,下属四下钻营的习气。此建议得到乾隆的批准,并交吏部实行。

刘统勋一生历任高官要职,但他身体力行,体念升斗小民。有一次,户部上奏,各省州县管理钱粮库官吏多不尽职,弊端甚多。乾隆考虑将不尽职者尽行罢免,而以笔帖式(秘书)代为管理仓库钱粮,并向统勋商讨此事,统勋缄默不言,乾隆追问,刘遂缓缓推诿道:“对聪思至三日,臣昏耄,诚不也遽对,容退而熟审之。”第二日乾隆又召统勋,刘说:“州县治百姓者也,当使身为百姓者为之。”意为州、县官为百姓父母官,只要州、县官能够为百姓效力,那么仓库之事自然可以解决,乾隆点头同意刘的看法。

刘统勋是个学识渊博的文人,同时在军事上也有独到的战略眼光。当时,西蜀金川的土司莎罗奔,恃强欺弱、攘夺分杀、对抗朝廷。刘统勋考虑到金川自然条件恶劣,曾建议改用政治手段解决。好大喜功的乾隆坚持用兵,结果大败,乾隆急召刘统勋,刘考虑到连年用兵,金川亦巨,不若一鼓作气,彻底平息动乱,解决土司制度,因而答曰:“日前兵可撤,今则断不可撤。”并推荐阿桂接任温福,果然取得金川胜利。

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十一月,当乾隆皇帝得知东阁大学士刘统勋去世的消息后,十分悲痛。他哭着对诸臣说:“朕失一股肱!”又说:“如统勋乃不愧真宰相。”遂赠太傅,祀贤良祠,谥文正。乾隆皇帝之所以对刘统勋如此器重,那是由于刘统勋虽久历相位,然“不蹈科名积习,立朝侃然”,为官清正廉洁,颇“有古大臣风”。

刘统勋去世当天,乾隆皇帝得知其走东华门时在肩舆上发作痰疾,曾特派御前大臣、尚书公福隆安携药前往看视,终未得救。刘统勋成为清朝大臣中初殁即得谥“文正”的第一人。

乾隆从不轻易称赞他的大臣,而刘统勋则是被乾隆帝称作“真宰相”的唯一一人。其原因就在于刘统勋的清廉正直,不结朋党。清代礼亲王昭梿称赞他说:“公(刘统勋)性简傲,不蹈科名积习,立朝侃然,有古大臣风。”道光《诸城县令》也称赞刘统勋说:他“刚毅笃棐,允直机密,襄赞纶扉,随事献纳,推贤黜佞,为百余年名臣第一。数谳大狱,无纵无枉。家故有田数十亩,敝庐一区,服官五十余年,不增尺寸……”刘统勋死后,与其子大学士刘墉、孙吏部尚书刘镮之葬故乡诸城白家庄祖坟,无着述传世。

刘统勋斥贿惩贪官

刘统勋秉性耿直,敢于进谏,乾隆时累官至东阁大学士兼军机大臣。为乾隆皇帝所倚重。刘曾多次查看黄河、运河河工,均能革除积弊,兴修水利。刘统勋还充任《四库全书》正总裁,四任会试正考官。

有一官宦子弟任湖北巡抚,年末派仆人给刘送去不少钱财。刘统勋将其仆人唤入,严肃地告诉他:“你的主人因和我世代友好,互通问候,名正言顺。我在官府任职,不需要这些财物。你回去告诉你的主人,留着接济那些亲朋故旧中的穷人吧。”

还有一个以钱买官的人,晚上登门拜访,刘拒而不见。第二天一早,在处理公务的“政事堂”上,刘统勋唤那个人前来,责备他说:“深夜叩门,正派人是不这么干的。你有什么说的,可在众人面前讲讲。即便是我的过失,也可以大胆批评。”那个人吞吞吐吐,欲言又止,最后满脸羞愧地退下堂去。

刘统勋曾以宰相身份监督河南黄河工程。一天晚上出驻地,微行河岸,看见几十个用大车送秫杆的老百姓,都露宿在河旁,人和牲畜疲惫不堪,有的大人孩子相对而泣。

刘统勋惊奇地询问是怎么回事,那些人回答:“我们是某县的老百姓,离这里有三天的路程,奉县官的命令,运送秫杆到这里。可是负责收料的某官员每车索钱数贯。钱拿不出,料便不能入。我们都是穷人,哪里来的钱,在这里滞留已近十天,所带的盘费已花完,打算逃跑,又走不了,所以在这里哭泣。”刘统勋听后半信半疑,然后灵机一动,告诉他们:“我也是来送料的,与某官手下人是老相识,一会便将料缴完,现在我去替你们代缴。”说完便赶起一辆车前去。

到了收料场,拜见了某官员。某官员见他面色细润,衣着整洁,便断定他是乡间富绅无疑,于是加倍索取十余贯钱。刘统勋略与争辩,某官员便大发雷霆,命令随从挥动皮鞭将其驱出,并将其牛车扣留。

刘统勋一见某官员的所作所为,比老百姓反映的有过之而无不及,便急忙赶回驻地。一面命随官持令箭绑某官员前来,一面召集河帅(管理治理河工程的官员)开会。不一会儿,某官员被押至,刘统勋略加审问,即令推出候斩。河帅长跪为其请罪。好久,刘才命令将其押回,以大杖杖数十。然后戴上重刑具,沿河示众。各料场官员闻讯惊恐万状,从此,对来料随到随收,再也不敢欺负老百姓了。

和珅——权倾一时,盛极而衰

和珅(1750-1799年),字致斋,原名善保,钮祜禄氏,满洲正红旗人。他生于乾隆十五年,父亲名常保,曾任福建副都统。他祖上是今辽宁清原县人,清初随清帝入关,住在北京西直门内驴肉胡同。

和珅出生在一个并不富裕的武官家庭,但他与弟弟和琳从小都受到较好的教育,十来岁时被选入咸安宫官学,接受儒学经典和满、汉、蒙古文字教育。和珅天资聪颖,勤奋努力,成绩突出,因而得到老师吴省兰等人的器重。

乾隆三十四年,20岁的和珅继承祖上三等轻车都尉的爵位。第二年,参加顺天府科举乡试,没有考中举人。不过,没有功名的和珅,后来却因颇有才学主管了许多文化、教育事业。

乾隆三十七年十一月,23岁的和坤被任命为三等侍卫(正五品),成为他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受乾隆宠信之谜

和珅究竟是凭借什么功夫,讨得乾隆皇帝如此欢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