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中华古诗文读本·高中卷
19111500000014

第14章 第三类:羁旅思乡诗词(3)

⑤杜陵:地名,在长安城南(今陕西西安东南),古为杜伯国,秦置杜县,汉宣帝筑陵于东原上,因名杜陵。这里指长安。作者此时从长安赴襄阳投友,途经商山。这句意为:因而想起在长安时的梦境。

⑥凫(fu)雁:凫,野鸭。雁,一种候鸟,春来往北飞,秋天往南飞。回塘:岸边弯曲的湖塘。这句写的就是“杜陵梦”的梦境。

【作者介绍】

温庭筠(约812耀约870),唐代诗人、词人。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县(今山西祁县东南)人。温彦博裔孙。其富有文才,文思敏捷,然恃才不羁,生活放浪;又好讥刺权贵,多犯忌讳,长被贬抑,终生不得志。大中十三年(859),出为隋县尉。徐商镇襄阳,召为巡官,常与段成式、韦蟾等唱和。后来,归江东,任方城尉。咸通七年(866),徐商知政事,用为国子助教,主持秋试,悯擢寒士,竟流落而终。温庭筠精通音律,善鼓琴吹笛。诗词兼工,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其诗辞藻华丽,秾艳精致,内容多写闺情,仅少数作品对时政有所反映。其词艺术成就在晚唐诸词人之上,为“花间派”首要词人,对词的发展影响较大。然题材狭窄,多为妇女离愁别恨之作。其诗词简洁含蓄、情深意远,但伤之于柔弱秾艳。

现存词七十余首。在词史上,与韦庄并称“温韦”。后人辑有《温飞卿集》及《金奁集》。

【诗文串译】

黎明起床,车马的铃铎已叮当作响;出门人踏上旅途,还一心想念故乡。鸡声嘹亮,茅草店沐浴着晓月的余辉;足迹凌乱,木板桥覆盖着早春的寒霜。枯败的槲叶,落满了荒山的野路;淡白的枳花,照亮了驿站的泥墙。因而想起昨夜梦见杜陵的美好情景,一群群野雁,正嬉戏在弯弯曲曲的池塘。

【诗文赏析】

这首诗之所以为人们所传诵,是因为它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真切地反映了封建社会里一般旅人的某些共同感受。首句表现“早行”的典型情景,概括性很强。清晨起床,旅店里外已经叮叮当当,响起了车马的铃铎声,旅客们套马、驾车之类的许多活动已暗含其中。第二句固然是作者讲自己,但也适用于一般旅客。“在家千日好,出外一时难”,在封建社会里,一般人由于交通困难、人情淡薄等许多原因,往往安土重迁,怯于远行。“客行悲故乡”这句诗,很能够引起读者情感上的共鸣。

三、四两句,历来脍炙人口。宋代梅尧臣曾经对欧阳修说:最好的诗,应该“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欧阳修请他举例说明,他便举出这两句和贾岛的“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并反问道:“道路辛苦,羁旅愁思,岂不见于言外乎?”(《六一诗话》)明代李东阳在《怀麓堂诗话》中进一步分析说:“‘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人但知其能道羁愁野况于言意之表,不知二句中不用一二闲字,止提掇出紧关物色字样,而音韵铿锵,意象具足,始为难得。若强排硬叠,不论其字面之清浊,音韵之谐舛,而云我能写景用事,岂可哉!”“音韵铿锵”,“意象具足”,是一切好诗的必备条件。李东阳把这两点作为“不用一二闲字,止提掇紧关物色字样”的从属条件提出,很可以说明这两句诗的艺术特色。所谓“闲字”,指的是名词以外的各种词;所谓“提掇紧关物色字样”,指的是代表典型景物的名词的选择和组合。这两句诗可分解为代表十种景物的十个名词: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虽然在诗句里,“鸡声”“茅店”“人迹”“板桥”都结合为定语加中心词的偏正词组,但由于作定语的都是名词,所以仍然保留了名词的具体感。例如“鸡声”一词,“鸡”和“声”结合在一起,完全可以唤起引颈长鸣的视觉形象。“茅店”“人迹”“板桥”,也与此相类似。古时旅客为了安全,一般都是“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诗人既然写的是早行,那么鸡声和月,就是有特征性的景物。而茅店又是山区有特征性的景物。“鸡声茅店月”,把旅人住在茅店里,听见鸡声就爬起来看天色,看见天上有月,就收拾行装,起身赶路等许多内容,都有声有色地表现出来了。同样,对于早行者来说,板桥、霜和霜上的人迹也都是有特征性的景物。作者于雄鸡报晓、残月未落之时上路,也算得上“早行”了;然而已经是“人迹板桥霜”,这真是“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啊!这两句纯用名词组成的诗句,写早行情景宛然在目,确实称得上“意象具足”的佳句。

“槲叶落山路,枳花照驿墙”两句,写的是刚上路的景色。商县、洛南一带,枳树、槲树很多。槲树的叶片很大,冬天虽干枯,却存留枝上;直到第二年早春树枝将发嫩芽的时候,才纷纷脱落。而这时候,枳树的白花已在开放。因为天还没有大亮,驿墙旁边的白色枳花,就比较显眼,所以用了个“照”字。可以看出,诗人始终没有忘记“早行”二字。

旅途早行的景色,使诗人想起了昨夜在梦中出现的故乡景色:“凫雁满回塘”。春天来了,故乡杜陵回塘水暖,凫雁自得其乐。而自己却离家日远,在茅店里歇脚,在山路上奔波。“杜陵梦”,补出了夜间在茅店里思家的心情,与“客行悲故乡”首尾照应,互相补充;而梦中的故乡景色与旅途上的景色又形成鲜明的对照。眼里看的是“槲叶落山路”,心里想的是“凫雁满回塘”。“早行”之景与“早行”之情,都得到了完美的表现。

【相关练习】

(1)“枳花照驿墙”一句中的“照”用得很妙,请说出妙在何处。

(2)前人评论“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一联为“意象具足,始为难得”。请结合全诗对此加以分析。

7.阅读这首诗,回答问题。

寄远

[唐]杜牧

南陵水面漫悠悠,风紧云轻欲变秋。

正是客心孤回处,谁家红袖凭江楼?

【注释】

这首诗收入《樊川外集》,题一作“南陵道中”。杜牧在文宗开成年间曾任宣州团练判官,南陵是宣州属县,诗大约就写于任职宣州期间。

【作者简介】

杜牧(803~853),晚唐杰出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大和年间进士,授宏文馆校书郎。多年在外地任幕僚,后历任监察御史、史馆修撰、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最终官至中书舍人。诗以七言绝句着称,人谓之“小杜”,和李商隐合称“小李杜”,以别于李白与杜甫。杜牧擅长文赋,其《阿房宫赋》为后世传诵;注重军事,写下了不少军事论文,还曾注释《孙子》。有《樊川文集》二十卷传世,为其外甥裴延翰所编,其中诗四卷;又有宋人补编的《樊川外集》和《樊川别集》各一卷,《全唐诗》收杜牧诗八卷。

【诗文串译】

南陵的水面澄清,江水悠悠漫过。风吹得紧了,云变得轻了,秋天就要到了。正在客人内心孤寂回转的时候,那是谁家的女子在江边的楼上倚栏眺望呢?

【诗文赏析】

题称“南陵道中”,没有点明是陆路还是水程。从诗中描写看,理解为水程似乎切当一些。前两句分写舟行所见水容天色。“漫悠悠”,可见水面的平缓、水流的悠长,也透露出江上的空寂。这景象既显出舟行者的心情比较平静容与,也暗透出他一丝羁旅的孤寂。

一、二两句之间,似有一个时间过程。“水面漫悠悠”,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时的景象。过了一会,风变紧了,云彩因为风的吹送变得稀薄而轻盈,天空显得高远,空气中也散发着秋天的凉意。“欲变秋”的“欲”字,正表现出天气变化的动态。从景物描写可以感到,此刻旅人的心境也由原来的相对平静变得有些骚屑不宁,由原来的一丝淡淡的孤寂进而感到有些清冷了。这些描写,都为第三句的“客心孤迥”作了准备。正当旅人触物兴感、心境孤迥的时候,忽见岸边的江楼上有红袖女子正在凭栏遥望。

三、四两句所描绘的这幅图景,色彩鲜明,饶有画意,不妨当作江南水乡风情画来欣赏。在客心孤迥之时,意绪本来有些索寞无聊,流目江上,忽然望见这样一幅美丽的图景,精神为之一爽,羁旅的孤寂在一时间似乎冲淡了不少。这是从“正是”“谁家”这样开合相应、摇曳生姿的语调中可以感觉出来的。但这幅图景中的凭楼而望的红袖女子,究竟是怀着闲适的心情览眺江上景色,还是像温庭筠词中所写的那位等待丈夫归来的女子那样,“梳洗罢,独倚望江楼”,在望穿秋水地历数江上归舟呢?这一点,江上舟行的旅人并不清楚,自然也无法向读者交代,只能含蓄地书其极目所见。但无论是闲眺还是望归,对旅人都会有所触动而引起各种不同的联想。在这里,“红袖凭江楼”的形象内涵的不确定,恰恰为联想的丰富、诗味的隽永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这似乎告诉我们,在一定条件下,艺术形象或图景内涵的多歧,不但不是缺点,相反地还是一种优点,因为它使诗的意境变得更富含蕴、更为浑融而耐人寻味,读者也从这种多方面的寻味联想中得到艺术欣赏上的满足。当然,这种不确定仍然离不开“客心孤迥”这样一个特定的情景;因此尽管不同的读者会有不同的联想体味,但总的方向是大体相近的。这正是艺术的丰富与杂乱、含蓄与晦涩的一个重要区别。

【相关练习】

(1)首句中“悠悠”在诗中有何作用?

(2)本诗后两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变化?请作简要分析。

8.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踏莎行

[北宋]欧阳修

候馆①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于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③近处是青山,行人更在青山外。

【注释】

①候馆:迎候、接待宾客的旅舍。《周礼·地官·遗人》:“五十里有市,市有候馆。”注云:“候馆,楼可观望者也。”

②草薰风暖:江淹《别赋》:“闺中风暖,陌上草薰。”薰:指草香。

③平芜:平坦地向前伸展的草地。

【作者介绍】

欧阳修(1007耀1072),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和诗人。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自称庐陵人(吉州原属庐陵郡)。天圣进士。仁宗时,累擢知制诰、翰林学士。英宗时,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神宗朝,迁兵部尚书,以太子少师致仕,卒谥“文忠”。其于政治和文学方面都主张革新,既是范仲淹“庆历新政”的支持者,也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导者;又喜奖掖后进,苏轼父子及曾巩、王安石皆出其门下。其创作实绩亦灿然可观,诗、词、散文均为一时之冠。诗风与散文近似,重气势而能流畅自然;其词深婉清丽,承袭南唐余风。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又喜收集金石文字,编为《集古录》,有《欧阳文忠公文集》。

【诗文串译】

馆舍庭院里的梅花已经凋残,小溪边柳树枝条迎风飞舞。微风吹着青草,摇动行人的马上辔头。

离家渐渐遥远,我的愁绪也越来越浓,就像一路奔腾的春水一样连绵不断。思念的人儿柔肠寸寸,任泪水盈盈流过粉脸。画楼太高,不要凭倚高栏,因所见到的情景更令人伤感。眼前眼界到处是春山,而那位心上的人,却在春山更远处。

【诗文赏析】

此词写离情。梅残、柳细、草薰、风暖,暗示着离别。征人之路,渐行渐远。闺中人的愁绪,愈益深重,直教人揪心落泪,肝肠寸断。

上阕从远行人着笔,写他途中见到恼人的春色而引发的愁绪。旅舍周围的梅花已然凋谢零落,溪畔桥边的柳丝弱不禁风。起首二句写征人旅途中所见初春景象。在这早春风暖的美好季节里,征人却不得不离家远行。一个“摇”字既写旅途颠簸之苦,更写孤独跋涉心神不定的糟糕心情。“离愁”二句直接表达心中离愁。随着离去的路途越来越远而愈益加重加深,宛如春水绵绵不断、无穷无尽。此以春水喻愁,正如李后主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两个“渐”字,承接紧凑而又对比鲜明,形象真切,符合情理。

下阕转向闺中人,在心上人离开以后登高望远,遥念离人,泪眼迷茫,哀怨满怀。起首三句生动描绘她登高远眺时脸上的表情,心中的感受。“寸寸柔肠,盈盈粉泪”,工整的对偶,恰当的叠字,一个断肠美人儿的楚楚动人形象如立眼前。尤其妙在“楼高莫近危阑倚”句,既似怨妇心中怨语,亦如远行人遥遥传来的劝慰。结末二句由近及远,由人及景,意味幽远,意境开阔,是情景俱佳的妙句。哀而不伤,俨然一幅隽永的写意画。

【相关练习】

(1)这首词表现了什么人的什么情感?

(2)文字以少胜多,用一字而神态毕现,境界全出,叫“炼字”;使思想出众,句意警人,叫“炼意”。

古人评诗,有“炼字不如炼意”的说法。请选出本词中炼字或炼意的一个例子并作简析。

9.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①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②,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③。

【注释】

①十五夜:指农历八月十五的夜晚。

②中庭:即庭中,庭院中。地白:指月光照在庭院的地上,像铺了一层霜一样。栖:歇,休息。

③秋思: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怀人的思绪。落:有些版本作“在”。此处以《全唐诗》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