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中华古诗文读本·高中卷
19111500000015

第15章 第三类:羁旅思乡诗词(4)

【作者介绍】

王建,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字仲初,颍川(今河南省许昌市人)。大历(唐代宗年号,公元766~779)间登进士第。他是张籍的挚友,而且身世也与张籍有相似之处。出身寒微,虽曾进士及第,却只作过几任小官。他也以乐府诗着称于世,写下了许多从不同侧面反映社会矛盾和民间疾苦的作品;风格上也和张籍有相似之处,善写七言歌行,绝少直发议论,语言通俗明快,凝练精悍,确有独到之处,所以世称“张王乐府”。现有中华书局出版的《王建诗集》。

【诗文串译】

八月十五的夜晚赏月,中秋的月光照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霜雪那样白。树枝上安歇着乌鸦。夜深了,清冷的秋露悄悄地打湿了庭中的桂花。人们都在望着今夜的明月,不知那秋天的思念之情会落到谁的心中。

【诗文赏析】

题中的“十五夜”,结合三、四两句来看,应指中秋之夜。诗题,有些版本作《十五夜望月》,此处以《全唐诗》为准。杜郎中,名不详。在唐代咏中秋的诗词中,这是较为着名的一首。“中庭地白树栖鸦”,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了一层霜雪。萧森的树荫里,鸦鹊的聒噪声逐渐消停下来,它们终于适应了皎月的刺眼惊扰,先后进入了梦乡。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的清冷之感,使人不由联想起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树栖鸦”,应该是十五夜望月时听出来的,而不是看到的。因为即使在明月之夜,人们也不大可能看到鸦鹊的栖宿;而鸦鹊在月光树荫中从开始的惊惶喧闹(周邦彦《蝶恋花》词有句“月皎惊乌栖不定”,也是写这种意境)到最后的安定入睡,却完全可能凭听觉感受出来。“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练,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冷露无声湿桂花”,这句诗让人联想到冷气袭人,桂花怡人的情景。由于夜深,秋露打湿庭中桂花。

如果进一步揣摩,更会联想到这桂花可能是指月中的桂树。这是暗写诗人望月,正是全篇点题之笔。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味。他选取“无声”二字,细致地表现出冷露的轻盈无迹,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润之久。而且不只是桂花,那树下的玉兔,那挥斧的吴刚,那“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嫦娥,也是如此。

诗句带给读者的是十分丰富的美的联想。“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普天之下又有多少人在望月思亲。在家乡的人思念远离的亲人,离乡之人遥望家乡亲人。于是,水到渠成,吟出了这两句。诗人不再正面写自己的思亲之愁,而是用一种疑问式的委婉语气道出那绵绵的愁念会落在谁家。

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第三句才点明望月,而且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但是,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清,引出了入骨的相思。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浓挚的。然而,在表现的时候,诗人却并不采用正面抒情的方式直接倾诉自己的思念之切,而是用了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谁家”,就是“谁”,“家”是语尾助词,无实义)。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偏说“秋思在谁家”,这就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似乎秋思唯诗人独有,别人尽管也在望月,却并无秋思可言。这真是无理之极,然而愈显出诗人痴情,手法确实高妙。后两句不直抒自己入骨的相思之情,而是用委婉的问句表达,这样便有言外之意,即“在望月的许多人中,秋思最深的恐怕只有我啊!”在炼字上,上海辞书出版社的《唐诗鉴赏辞典》录此诗,末句的“在”作“落”字。徐竹心认为,“落”将秋思拟人化了,新颖妥帖,不同凡响,它给人以动的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全唐诗》录此诗,“落”字作“在”,就显得平淡寡味,相形见绌了。

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

【相关练习】

(1)这首诗前两句写景,请分析当时诗人的心境。

(2)诗评家认为此诗妙在后两句,请从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两方面作简要分析。

(3)《全唐诗》录入此诗时,“落”写作“在”字,请你说说是“落”字好,还是“在”字好?

10.阅读这首诗,回答问题。

春日登楼怀归①

[北宋]寇准

高楼聊引望,杳杳一川平。

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

荒村生断霭,古寺语流莺。

旧业于遥清渭,沉思忽自惊。

【注释】

①此诗约作于太平兴国五年(980),诗人时年十九,进士及第,初任巴东知县。

②旧业:这里指田园家业。清渭:指渭水。

【作者介绍】

寇准(961耀1023),北宋政治家﹑诗人,字平仲。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太平兴国五年(980)进士,授大理评事,知归州巴东、大名府成安县。累迁殿中丞、通判郓州。召试学士院,授右正言、直史馆,为三司度支推官,转盐铁判官。天禧元年(1017),改山南东道节度使,再起为相(中书侍郎兼吏部尚书、同平章事、景灵宫使)。皇佑四年(1052),诏翰林学士孙拚撰神道碑,帝为篆其首曰“旌忠”。寇准生活比较奢侈,多有微议,能诗,七绝尤有韵味,今传《寇忠愍诗集》三卷。

【诗文串译】

我登高远眺,放眼所见的是一片广袤无际的平野。四野空旷无人,不见渡者,也不知船家何往,尽日只有那条孤零零的渡船横躺在水里飘荡。已近黄昏,远处的荒村,村里有人家大约在生火做饭,冒出缕缕轻烟。不远处的古寺那边,传来黄莺婉转清脆的啼鸣声。那遥远的地方,有自己的田园家业,我仿佛置身故乡,但随后又从幻想中惊醒过来。

【诗文赏析】

诗的前三联写春日登楼的见闻,尾联由见闻而怀归。

首联首句即点明登楼。聊,姑且。引,长,引申为“远”。次句至颈联写望中之景。次句写诗人登高远眺,放眼所见的是一片广袤无际的平野。

颔联俯瞰,写楼前景色,一条河流,一条渡船,四野空旷无人,不见渡者,也不知船家何往,尽日只有那条孤零零的渡船横躺在水里飘荡。此联明显化用了韦应物的“野渡无人舟自横”句,两者意境相近,寇诗着一“孤”字及“尽日”一词;尤其后者,更强调了其持续时间之长,再加上“野水”的意象,其意境比韦诗要来得更为丰厚些。

颈联写抬眼所见。霭,轻烟。断霭,谓烟时起时没。诗人登高览景,当目光投向荒村时,已近黄昏,村里人家大约已在点火做饭了,故冒出缕缕轻烟。不远处的古寺那边,不时传来黄莺婉转清脆的啼鸣声。眼中所见的“野渡”“炊烟”之景,耳边所闻的“流莺”之声,引发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尾联写诗人不由得怀念起故乡来:在那遥远的地方,有自己的田园家业(故业)、自己的亲人。迷离恍惚中,诗人仿佛置身故乡,看到了家乡的流水、家乡的渡船、家乡的村舍……诗人陷入了沉思之中。末句则写诗人从对故乡的沉思遐想之中惊觉的情状。

本诗的颔联、颈联对仗工整,意象鲜明,写景生动形象。颔联“野水”对“孤舟”“无人渡”对“尽日横”,浑然天成;颈联以“荒村”对“古寺”“生”对“语”“断霭”对“流莺”,严谨工整。从诗人思想感情的变化看,首句“聊”字表明其并非因怀归而登楼,而是由登楼见闻引发怀归之情,进而进入沉思遐想;末句一“惊”字,生动地揭示了诗人由遐思默想到突然惊觉的心理变化过程,蕴含着游子对故乡的依恋之情。

【相关练习】

(1)从首句的“聊”到末句的“惊”,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变化?请联系全诗进行分析。

(2)北宋翰林画院曾用“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作为考题,夺魁者画的是“一船夫睡舟尾,横一孤笛”。你认为这幅画能表现这两句诗的内容吗?请说明你的理由。

11.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新年作

[唐]刘长卿

乡心新岁切①,天畔独潸然于。

老至居人下,春归在客先。

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③。

已似长沙傅榆,从今⑤又几年。

【注释】

①切:急迫。

②潸然:流泪貌。

③风烟:风尘,比喻纷扰、艰辛的世俗生活。

④长沙傅:即汉代贾谊,其为大臣忌谤,贬为长沙王太傅,故称。

⑤“从今”句:指被贬生活不知又要度过多长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