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中华古诗文读本·高中卷
19111500000026

第26章 第五类:山水田园诗词(3)

【诗词鉴赏】

首句点明水光天色都是一片清虚,接着就水来写,紧扣“西溪”二字。一切都是那样的安静,没有人声,甚至没有一丝微风,所以溪面上波纹不起。颔联写得非常细致。水面长满浮萍,本无所见,而水底小虫或游鱼微动,使得浮萍绽开,随意一瞥,竟映出山影。岸边的草丛本和溪水一样宁静,但不经意间,仍能听到虫儿活动时的窸窸窣窣的声响。这两句,一写目睹,一写耳闻,极形大自然之静,却又显示出生命力量的无所不在。颈联照应题面“无相院”,以入郭之尘反衬禅院之清,以人行鉴中表现物我两忘,是诗歌境界的进一步深化。末联回应“积水涵清”,以担心芦苇长高,影响观赏溪中之月作结,使我们想起了“千江有水千江月”的禅典。写禅意而无禅语,此诗的高明之处就在此。

张先在当时就有一个绰号,叫做“张三影”,意谓他在词中写过三句带“影”的名句。其实并不止三句。如《天仙子》:“沙上并禽水上瞑,云破月来花弄影。”《青门引》:“那堪更被明月,隔墙送过秋千影。”

《归朝欢》:“娇柔懒起,帘押卷花影。”《剪牡丹》:“柳径无人,堕飞絮无影。”《木兰花》:“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应该说,此诗“浮萍破处见山影”也一样精彩。看起来,这位作者在词和诗上的追求是一致的。

【相关练习】

(1)这首诗多处写到“影”,有的是明写,有的是暗写。请找出两处暗写“影”的诗句,并加以说明。

(2)第二联是怎样写景的?请简要分析。

7.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滁州①西涧于

[唐]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③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注释】

①滁州:今安徽省滁州市。

②西涧:滁州城西郊的一条小溪。

③春潮:春天的潮汐。

【作者介绍】

韦应物(737耀792),唐代诗人。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出身世族,自天宝十载(751)至天宝末年,入宫为三卫郎。安史之乱后,玄宗奔蜀,他流落失职,始立志读书。大历十三年(778)任鄂县令。建中年间出任滁州刺史。贞元元年(785)改江州刺史。贞元四年(788)入朝为左司郎中。次年出为苏州刺史。贞元七年(791)退职,寄居苏州永定寺。世称“韦左司”“韦苏州”。

韦应物青年时代侍卫玄宗,生活不拘小节,豪横放荡。中年后久历州县地方官吏,目睹百姓疾苦和社会时弊,思想渐趋成熟,成为一个清廉的地方长官。他的诗歌在唐代已有盛誉,白居易《与元九书》云:“近岁韦苏州歌行才丽之外,颇近兴讽。”如《采玉行》《夏冰歌》《杂体五首》等诗,揭露王侯贵族的享乐生活,反映采玉、采冰人和寒女的疾苦,可以说是元、白新乐府的新声。然而韦应物诗中最为人称道的是其山水田园诗,后世将其归入山水田园诗派。其代表作如《淮上即事寄广陵亲故》《赋得暮雨送李胄》《游开元精舍》等,写景优美自然,于平淡之中道出人所不易表达的感受。其山水诗中亦不乏雄豪的气势,如《西寒山》的“势从千里奔,直入江中断。岚横秋塞雄,地束惊流荡”,则充分显示了大家手笔和才华,非一般田园诗人所能比。

韦应物的诗歌创作成就最高的是五言古体诗,其风格冲淡闲远,语言流畅简洁,在当时及对后世均有较大影响。

【诗文串译】

令人怜爱的空谷幽草默默地生长在涧边,欢快的黄鹂在幽深的山林中婉转啼鸣。春潮伴着暮雨急急地涌来,只有孤独的小船横在荒凉的渡口。

【诗词鉴赏】

这首诗是作者在任滁州刺史任上所写,时为建中四年(783)春季。该诗是一首山水诗的名篇,也是韦应物的代表作之一,写的是诗人暮春郊游之所见所感。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写的是春光明媚的胜春时节,群芳已谢,诗人闲行至涧,但见芳草萋萋,甚是钟爱,因而才有“独怜幽草”。“幽草”虽然不及妩媚娇艳的鲜花,但它那既不甘寂寞,又不趋时悦人的品格,恰恰赢得了诗人的喜爱。“独怜”一词,感情色彩浓郁,是诗人别有会心的感受,它表露了作者闲适恬淡的心境。古之贤人常以花草自喻,宋代理学家周敦颐有“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①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之说,当与“独怜幽草”异曲同工。如果说“独怜幽草涧边生”写的是静景,那么“上有黄鹂深树鸣”则写的动景。树丛深处莺啼婉转,显然是在说明那一天是个春光明媚的日子,是个响晴天。另外,草是“幽”的,“黄鹂”是在“深树”婉转啼鸣,一静一动,一幽一鸣,写出了诗人随缘自适、怡然自得的开朗和豁达。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集中笔墨写荒津野渡傍晚阴雨的景色。在这里,作品笔锋一转,与上文构成了鲜明的对比。上文是涧边“幽草”茂盛,“深树”“黄鹂”啼鸣,好一派明媚春光;而此处无人的“野渡”原本小舟“自横”,却又偏偏赶上“晚来”“春潮带雨”,给人的感受可想而知。不过诗人要表现的情怀并非悲凉和伤感,细细品味,不难看出“春潮带雨晚来急”从某种程度上却又渗透着某种希望与寄托,“野渡无人舟自横”之“自横”也有自爱、自赏意蕴。

这首诗在结构安排上对比鲜明,别具匠心,在感情表达方面也不乏独到之处。前两句“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环境鲜明、欢快而又幽深、宁静;“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又构成对比,与上文形成因果关系;“急”与“自”两字互为照应,准确地表达出诗人内心的情感意识,把描写客观景物和抒发内心感受巧妙地融为一体,含蓄而又明了。

【相关练习】

(1)诗的第一句表明了作者对涧边草的什么情感?最能体现这一情感的是哪个字?

(2)后两句历来为人们称道,这两句描绘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又创设出一种怎样的意境?表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3)这首诗用了什么手法?表现出诗人怎样的情怀?

8.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庆全庵桃花

[南宋]谢枋得

寻得桃源①好避秦,桃红又见一年春。

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于来问津。

【注释】

①桃源:桃花源。

②渔郎:打鱼人。

【作者介绍】

谢枋得(1226耀1289),南宋文学家。字君直,号叠山。信州弋阳(今属江西)人。其父谢徽明抗元战死,枋得由母亲桂氏教养,自幼颖悟,“每观书,五行俱下,一览终身不忘”。宝佑四年(1256)与文天祥同科中进士。次年复试教官,中兼经科。又应吴潜征辟,组织民兵抗元。同年任考官,性好直言,因得罪贾似道而遭黜斥,咸淳三年(1267)赦还。德佑元年(1275),以江东提刑、江西诏谕使知信州。元兵犯境,战败城陷,隐遁于建宁唐石山中,后流寓建阳,以卖卜教书度日。宋亡,寓居闽中。元朝屡召出仕,坚辞不应,福建参政魏天佑强之北行至大都(今北京)。在大都悯忠寺(今北京法源寺),坚贞不屈,绝食而死。门人私谥“文节”。有《叠山集》,存词一首。

【诗文串译】

(我)找到了一处世外桃源可以躲避像秦朝那样的暴政,红艳艳的桃花又是一年春天。花儿凋谢,花瓣千万不要随着流水漂去,恐怕有渔郎看见了也会到这里来问路。

【诗词鉴赏】

南宋亡国后,谢枋得仍然积极招集义兵抗元,但终因寡不敌众而失败。由于元军的追捕,他隐姓埋名逃入武夷山中隐居。这首诗借桃花引出桃源故事,力图把自己隐居的山间转化为陶渊明笔下的理想世界,以抒发自己不向元朝统治者低头的决心。

“寻得桃源好避秦”,诗人找到了这一处世外桃源自然不是“避秦”,而是“避元”。诗人为了躲避元朝的追捕和笼络,只身一人流落在山间。这里虽然没有世外桃源那样的“屋舍俨然,鸡犬相闻”,但是,在躲避暴政这一点上却是相同的。“桃红又见一年春”,则是诗人孤寂生活中的一大乐趣。桃红时节,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自然的美丽和人世的沧桑形成了鲜明对比,坚定了诗人避世的决心。一个“又”

字,既点明了诗人辗转流落已经多年,又暗藏着岁月流逝、英雄无奈的慨叹,意味无穷。

第三、四句笔锋一转,由对桃花的欣赏转为深深的忧虑:当年那个渔人不就是因为看见“落英缤纷”而“缘溪行”才发现世外桃源的吗?他受到了桃源人的热情款待,却不顾他们“不足为外人道”的请求,企图引太守来打扰桃源的宁静。眼前这飘零的花瓣啊,请千万不要随着流水漂去,以免那些“渔郎”来打扰这片清静的土地!这两句诗含蓄地表达了自己誓不仕元的决心。

元朝统一中国后,先后五次派人来诱降谢枋得,但都被他用严词拒绝。后来谢枋得被人强行押往大都,他誓死不降,绝食而死。谢枋得用他的诗歌和行为,丰富了中国古代“桃源”的内涵。

【相关练习】

(1)首句化用了什么典故?次句中“又”字有什么作用?

(2)请简要分析“桃花”在全诗中的作用。

9.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如梦令

[南宋]严蕊

道是梨花不是,道是杏花不是。

白白与红红,别是东风情味。

曾记,曾记,人在武陵微醉。

【作者介绍】

严蕊是南宋中叶女词人,生卒不详。原姓周,字幼芳,出身低微,自小习乐礼诗书,后沦为台州营妓,改艺名严蕊。善操琴、弈棋、歌舞、丝竹、书画,学识通晓古今,诗词语意清新,四方闻名,有不远千里慕名相访者。南宋淳熙九年(1182),台州知府唐仲友为严蕊落籍,回黄岩与母居住。其词作多佚,仅存《如梦令》《鹊桥仙》《卜算子》三首。

【诗文串译】

说是梨花,但不是;说是杏花,也不是;颜色红白相间,此花的风韵别具一格,超凡脱俗!还记得吗?在武陵的那一醉?(这就是《桃花源记》里)武陵源的桃花啊!

【诗词鉴赏】

“道是梨花不是,道是杏花不是。”发端二句飘然而至,虽明白如话,但绝非一览无味,须细加玩味。词人连用梨花、杏花比拟,可知所咏之物为花。道是梨花——却不是,道是杏花——也不是,则此花乍一看去,极易被误认为梨花,又极易被误认为杏花。仔细一看,却并非梨花,也并非杏花。因此可知此花之色,有如梨花之白,又有如杏花之红。

“白白与红红”紧承发端二句,点明此花之为红、白二色。连下两组状色的叠字,极简练、极传神地写出繁花似锦、二色并妍的风采。一树花分二色,确非常见,此花实在别致啊!

“别是东风情味”上句才略从正面点明花色,此句词笔却又轻灵地宕开,不再从正面着笔,而从唱叹之音赞美此花之风韵独具一格,超拔于春天众芳之上。实在少此一笔不得。可是,这究竟是一种什么花呢?

“曾记,曾记,人在武陵微醉。”结笔仍是空际着笔,不过,虽未直接点出花名,却已作了不管之答。

“曾记,曾记”,二语甚妙,不但引起读者的注意,呼唤起读者的记忆,且暗将词境推远。“人在武陵微醉”,武陵二字,暗示出此花之名。陶渊明《桃花源记》云:武陵渔人曾“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华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终于来到世外桃源。原来,此花属桃源之花,花名就是桃花。句中“醉”之一字,写出此花之为人所迷恋的感受。词境以桃花源结穴,余味颇为深长。它可能意味着女词人的身份(宋词习以桃溪、桃源指妓女居处),也可能有取于桃花源凌越世俗之意。

【相关练习】

(1)这首宋词用了一个着名典故,它出自谁的什么作品?由此可知这首宋词抒写的是什么事物?

(2)请就这首宋词表达的感情和运用的写法谈谈你的看法。

10.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唐]王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①醉,狂歌于五柳前。

【作者介绍】

王维(701~761),字摩诘,盛唐时期的着名诗人,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原籍祁州(今山西祁县),迁至蒲州(今山西省永济),崇信佛教,晚年居于蓝田辋川别墅。其诗、画成就都很高,苏轼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着有《王右丞集》,存诗400首。善画人物、丛竹、山水。唐人记载其山水面貌有二:其一类似李氏父子,另一类则以破墨法画成,其名作《辋川图》即为后者。

王维在诗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无论边塞、山水诗,无论律诗、绝句等都有流传人口的佳篇。王维在描写自然景物方面,有其独到的造诣。无论是名山大川的壮丽宏伟,或者是边疆关塞的壮阔荒寒,小桥流水的恬静,都能准确、精炼地塑造出完美无比的鲜活形象,着墨无多,意境高远,诗情与画意完全融合成为一个整体,着有《王右丞集》二十八卷。

【诗文串译】

寒山变得格外苍翠,秋水在日日夜夜慢慢悠悠地流淌。我时常独自一人拄着拐杖伫立在茅舍门外凝望着秋山的苍翠,在秋风中聆听暮蝉的吟唱。在渡口那边的太阳快要落山,村子里一缕缕的炊烟袅袅地升起来的时候,我又遇到了如同接舆的醉酒狂徒裴迪。他站在我的面前,疯狂地吟诗唱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