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中华古诗文读本·高中卷
19111500000027

第27章 第五类:山水田园诗词(4)

【诗词鉴赏】

本篇是一首写景之作,作品描绘了诗人幽居山林,超然物外之志趣。以接舆比裴迪,以陶潜喻自己,人与秋景巧妙融合,形成了物我一体的艺术意境,流露了闲居的乐趣,抒发了对朋友之间的真切情谊。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开篇直接写景。在诗人的笔端,时节虽已深秋,然而山却变得更为“苍翠”,水也流得愈加“潺湲”,“寒山”不寒,“秋水”亦不幽了。其景非但没有一丝寒冷凄切之感,反而令人对秋山秋水产生了一种难得的爱恋;尤为值得注意的是一“转”字,恰切地写出了秋山色彩变化的动感形态。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两句是在写人,也是在写情趣。“倚杖柴门”干什么?凝望远处日渐苍翠的“寒山”;“临风”又为何?听“暮蝉”的鸣唱,流露出了诗人当时特有的那种悠闲,那种自由自在,那种超然物外享受山林幽居生活的闲适和乐趣。有必要提及的是,按照律诗的格律要求,颔联应该是对仗的,首联不必对仗,但诗人为了表达的需要,突破了格律的束缚,反格律而为之,变成了首联对仗,而颔联则不对仗。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一联中诗人又回过头来,再写秋景。在描写的事物上,选择“落日”和“孤烟”,是很有目的性的,既交代了时间点——傍晚时分,又点明了诗人的着眼点——极具代表性的水边的渡口和远处的村落;一幅秀美壮观的山村日暮图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最后“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两句诗人再次写人写情。这里写的是诗人遇到了一个喝醉了酒的人,是裴迪,诗人的好朋友。“复值”,又碰到之意。喝醉了酒的“接舆”——裴迪,在“五柳”——诗人面前狂歌。乡村风情人情,活生生的生活画面呈现在了读者眼前。

这首诗既描写了优美的山村秋景,又刻画了鲜明的人物形象,同时还采用了景物、人物交错描写的行文方法,景物与人物相映成趣,描写与抒情有机融合,形成了一个物我一体、情景交融的音乐、诗画完美结合的艺术境界。

【相关练习】

(1)本诗写景有何特点?

(2)简析颔联、尾联的人物形象特点。

(3)全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1.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回答问题。

水仙子·咏江南

[元]张养浩

一江烟水照晴岚,两岸人家接画檐。芰荷丛一段秋光淡,看沙鸥舞再三,卷香风十里珠帘。画船儿天边至,酒旗儿风外飐,爱杀江南。

【作者介绍】

张养浩(1270耀1329),元代散曲作家。字希孟,号云庄,山东济南人。幼有义行,好读书,初被荐为东平学正。后拜监察御史,历官翰林学士、礼部尚书、参议中书省事等职。因父老辞官,屡召不赴。文宗天历二年(1329),关中大旱,特拜陕西行台中丞,前往救灾,到任四月,劳瘁去世。张养浩着有散曲集《云庄休居自适小乐府》传世。据《全元散曲》所辑,今存小令161首,套数2首。

【诗文串译】

满江的烟波和岸边山中的雾气相映,两岸人家屋檐相连。江面上荷花丛生秋光恬淡,看沙鸥正在江面上飞舞盘旋。微风轻指,携来阵阵香气,原来它在远处翻卷过家家户户的珠帘。画船儿好像从天边驶来,酒旗儿迎风招展。真爱死个人啊,江南!

【诗词鉴赏】

此曲写江南水乡秋色。风格清逸,情调欢快,音律和谐。

首句“一江烟水照晴岚”展示出一幅天然美景:江面经晴日照射,氤氲荡漾,更显出烟水迷茫之致。次句“两岸人家接画檐”写出在烟水迷茫中描画精雕的房舍密接不断。景物迭出,各具情态,诗情画意,美不胜收。

接着作者又把注意力放到自然景物上,“芰荷丛一段秋光淡”的“淡”用得好,把温柔乡的浓郁春光冲淡了,仿佛有抿去嚣扰的意味,更增添了几许诗意盎然的摇曳之姿。“看沙鸥舞再三”则平添了几分闲适自得的怡然之味。

“卷香风十里珠帘”暗示了其所在的富丽,和前面的画檐人家相呼应。“画船儿天边至,酒旗儿风外飐”两句不仅字面相对,所描述的情景也恰成对应,一方频频召唤,一方倦旅来投。最后一句“爱煞江南”总结心得,由客观观察转到主观感受。

本诗用看似数量很少的数词表达出了“很多,范围很大”的意思。如“看沙鸥舞再三”中的“再三”一个“三”字写出了荷塘边上沙鸥的活跃,轻舞频频。“卷香风十里珠帘”一句中的“十”字,看似范围很小,区区十里,可细细品味,可以感觉到作者笔下的何止是十里,百里都不止,可见秋光中荷香香飘极远。本文中的“一段”中的数词是个例外,作者用“一段”来写荷丛,把秋天荷塘的那种消瘦,萧瑟表现得淋漓尽致。

本曲中“一”“两”“再三”“十”等数词,集中表现了江南风物明丽隽美的特点。由于选择的数词不同,富于变化,增强了生动活泼的情韵。

在写景的层次上,作者以荷塘为中心,再写荷塘堤上起舞的沙鸥,然后又由荷香延伸到周围,进而延伸到天边,由中间到四周层层展开,一点到面连及整个江南,美极,妙极!

前五句写景由远而近,从大到小,写家人、荷塘、水禽,第六句写远方的画船,第七句又近写村落酒店酒旗,极富条理性和层次感,表达了欢快的格调。

【相关练习】

(1)这首元曲在景物描写手法上主要有什么特点?试做分析?

(2)古典诗歌的意境,有“无我之境”与“有我之境”之分,你认为此曲属何种意境,这样表现有什么好处?

12.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访隐者

[宋]郭祥正

一径沿崖踏苍壁,半坞①寒云抱泉石。

山翁于酒熟不出门,残花满地无人迹。

【注释】

①坞:山坳。

②山翁:此处指隐者。

【作者介绍】

郭祥正为北宋诗人,生卒年不详。字功父,自号谢公山人,又号漳南浪士。当涂人(今属安徽)。少有诗名,梅尧臣称赞他是李白的后身。举进士后,熙宁年间曾知武冈县(今湖南武冈),签书保信军节度判官。他赞成王安石实行新法,然又为王安石所不满。后通判汀州(今福建长汀),知端州(今广东肇庆),又弃官隐居于当涂青山。

着有《青山集》,有道光九年刊本,三十卷,另振绮堂有钞本三十卷。钱钟书曾指出:“郭祥正《青山集》续集里的诗篇差不多全是孔平仲的作品,后人张冠李戴,错编进去的。”(《宋诗选注》)

【诗文串译】

我走在一条沿着山崖伸向山中的小路上,脚踏着长满青苔的崖壁,云朵飘满在半山坳里,显得很冷清,只有山泉绕石而过,发出淙淙的响声。隐者饮着自己酿制的好酒不出家门,残败的花朵落满地面,没有人的行迹。

【诗词鉴赏】

在首联中,与诗题相呼应的最关键的一个字是“踏”。沿着一条长满苍苔的崖边小路进入到幽寂的深山中,朵朵白云飘在半山坳中,山下泉水淙淙,绕石而过。“踏”字交代了作者的寻访路径“山翁酒熟不出门,残花满地无人迹。”通过描写隐者独饮自己酿造的酒,足不出户;门外落花满地,无人造访、无人洒扫的隐居生活,表现了隐者避世脱俗,随性自然的情怀。

【相关练习】

(1)在诗句中,与诗题相呼应的最关键的一个字是。

(2)结合第三、四句,赏析“应”。

13.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雨过山村

[唐]王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中庭栀子花。

【作者介绍】

王建,字仲初。唐代诗人。生卒年月不详。颍川(今河南许昌)人。门第衰微,早岁即离家寓居魏州乡间。20岁左右,与张籍相识,一道从师求学,并开始写乐府诗。贞元十三年(797),辞家从戎,曾北至幽州、南至荆州等地,写了一些以边塞战争和军旅生活为题材的诗篇。在“从军走马十三年”(《别杨校书》)后,离开军队,寓居咸阳乡间,过着“终日忧衣食”(《原上新居十三首》)的生活。元和八年(813)前后,“白发初为吏”(《初到昭应呈同僚》),任昭应县丞。长庆元年(821),迁太府寺丞,转秘书郎。在长安时,与张籍、韩愈、白居易、刘禹锡、杨巨源等均有往来。大和初,再迁太常寺丞。约在大和三年(829),出为陕州司马,世称“王司马”。大和五年(831),为光州(治所在今河南潢川)刺史,贾岛曾往见赠诗。此后行迹不详。王建的乐府诗和张籍齐名,世称“张王乐府”。王建的着作,今传刻本有《王建诗集》《宫词》。

【诗文串译】

雨中有一两户人家传来鸡鸣,小溪两边夹满竹子;乡村的小路越过小溪,木板桥歪歪斜斜。村里的妇女相互呼唤去浸洗蚕子,庭中的栀子花却无人欣赏。

【诗词鉴赏】

这是一首山水田园诗,富有诗情画意,充满劳动生活的气息,值得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