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中华古诗文读本·高中卷
19111500000028

第28章 第五类:山水田园诗词(5)

“雨里鸡鸣一两家”。写出了山村的特殊风味,山村村民居住分散,人户不多。“鸡鸣一两家”,写出山村之“幽”,恰到好处。

“竹溪村路板桥斜”。写出了山村的“深”,并让读者随诗句的向导,体验山村的趣味。在蒙蒙细雨中沿着山村的小路一边走,一边看那翠竹,一边听那潺潺溪水声,该有多么舒心。不知不觉来到一座小桥前,看到这座歪歪斜斜的板桥,更显出了山村天然的原始景致。

“雨过山村”四字,景色全都写了。诗人转而写到人物:“妇姑相唤浴蚕去”。“浴蚕”,指古时用盐水选蚕种。在这淳朴的山村里,妇姑相唤而行,显得多么亲切,关系多么和睦,她们彼此招呼。“相唤浴蚕”的时节,也必有“相唤牛耕”之事,只写一例,不难想到其他。那优美的雨景中写一对“妇姑”,比写一对兄弟更有诗意。

田家少闲月,冒雨浴蚕,就把倍忙时节的农家气氛表现得更加够味。但诗人存心要锦上添花,挥洒妙笔写下最后一句:“闲着中庭栀子花”。事实上就是没有一个人“闲着”,但他偏不正面说,却要从背面、侧面落笔。用“闲”衬忙,通过栀子花之“闲”衬托人们都十分忙碌的情景。同时诗人写“栀子花”,又丰富了诗意。此花又名“同心花”,诗中向来用作爱的象征,故少女少妇很喜欢采撷这种素色的花朵。此诗写栀子花无人采,主要在于表明春深农忙,说明农忙时节没有谈情说爱的“闲”功夫。这含蓄不发的结尾,实在妙机横溢,耐人寻味。

【相关练习】

(1)诗的一、二两句描写了山村怎样的特点?

(2)你认为诗的三、四两句中哪个字最为精练传神?请结合全诗的内容加以赏析。

14.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咏山泉

[唐]储光羲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恬澹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作者介绍】

储光羲,唐代诗人。生卒年月不详。润州延陵(今江苏金坛)人。祖籍兖州(今属山东)。开元十四年(726)进士,授冯翊县尉,转汜水、安宜等县尉。仕宦不得意,隐居终南山的别业。后出山任太祝,世称“储太祝”。迁监察御史。天宝末,奉使至范阳。当时安禄山兼任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强兵劲卒,正积极准备发动叛乱,而唐玄宗委任权宦,荒于政事。储光羲途经邯郸,作《效古》二首写途中所见:“大军北集燕,天子西居镐。妇女役州县,丁壮事征讨。老幼相别离,哭泣无昏早。稼穑既殄灭,川泽复枯槁。”并自抒怀抱说:“翰林有客卿,独负苍生忧。中夜起踯躅,思欲献厥谋,君门峻且深,足空夷犹。”忧念时局,语意颇深切。又有《观范阳递俘》诗说:“四履封元戎,百金酬勇夫,大邦武功爵,固与炎皇殊。”对朝廷的昏聩,安禄山的野心,洞若观火。安史乱起,叛军攻陷长安,他被俘,迫受伪职,后脱身归朝,贬死岭南。

【诗文串译】

山中有(一股)泉水,我向别人询问(这股)泉水叫什么名字,却没有人知道。天空倒映在(泉)水面上,整个地(水)面的颜色和天空的颜色是一样的(与王勃的“秋水共长天一色”有异曲同工之意),泉水从高高的山崖上飞流直下如雨声作响。(这股)泉水自高山流出,涨满了一条条山涧和小溪,分出的支流也注满了一个个山村的小池塘。泉水的清静和淡泊没有人看见,(但不论你是否看见,也不在乎你是否看见)泉水年复一年地依旧是那么清澈。

【诗词鉴赏】

储光羲以写田园山水诗着称,其诗多描绘农家生活、田园风光,抒写个人情怀、朋友情谊,笔调质朴、自然、生动。《咏山泉》可谓诗人吟咏山水的着名诗作。

作为一首较为工整的五律,本诗的内容组合与行文结构颇具特色。首联叙事点题,紧扣“泉”字,起得平和自然。静寂的深山里,一股清泉徐徐流动,给这僻远之所平添一分活气。面对此番景象,诗人真想问山泉有无一个让人记得住的名字,可是无从知晓。其既惊喜又遗憾的心情充溢于字里行间。颔联承接上文,从正面立意,描绘山泉的出俗形象。诗人从广阔的立体空间着笔,生动地摹绘出山泉的澄澈与灵动:它流淌在平地之时,恰似一面新亮的镜子将蔚蓝的天宇尽映水底;它飞泻于山下之际,又如潇潇春雨般泼洒半空,煞是壮观。此联取景清晰,摹象精致,对仗谨严,通过大胆的想象,细腻的刻画,把飘逸的山泉的形象描绘得生动可感。颈联从反面角度立意,转写山泉遭遇冷落的境况:尽管山泉清净而鲜活,可是当它流入深涧,水满溢出,分引到小池的时候,山泉原先的那种清澄和那种灵气,被这窒息的环境遮盖了,仿佛有谁不愿意看到山泉的“映地”“飞空”。这些描写,意在为后文蓄势。

尾联关合全诗,由叙而议,点明诗旨:山泉的“恬淡”无人关注,可它仍然年复一年,自洁自清,保持着一尘不染的秉性。

由此看来,《咏山泉》是一首别致的山水诗,其独特的艺术技巧可与王维的《山居秋暝》相媲美:全诗形象生动,画面清新鲜丽,诗人既泼墨渲染,又精雕细刻,把清泠丰溢的山间清泉逼真地展示于读者面前。《咏山泉》又是一首有所寄托的咏物诗——作品采用拟人手法,寓情于景,写山泉的“不知名”,说山泉的“无人问”;写山泉的“恬淡”,说山泉的“长自清”。这一切,都在暗示人们:山泉即诗人自己,山泉的特点即诗人要追求的个性,其崇尚恬淡自然、飘逸出俗的高洁境界了了可观,耐人回味。总之,咏山泉与明心志的高度和谐统一,使本诗“格高调逸,趣远情深,削尽常言”。

【相关练习】

(1)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的妙处。

(2)这首诗中的“山泉”具有什么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怎样的情怀?

15.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春暮西园

[明]高启

绿池芳草满晴波,春色都从雨里过。

知是人家花落尽,菜畦今日蝶来多。

【作者介绍】

高启(1336~1374),明代着名诗人,字季迪,长洲(今江苏苏州)或吴县人,祖籍开封,家居山阴。元末隐居吴淞江畔青丘,因自号“青丘子”,做过张士诚幕僚。明洪武元年(1368),应召入朝,授翰林院编修,以其才学,受明太祖朱元璋赏识,复命教授诸王,纂修《元史》。

高启为人孤高耿介,思想以儒家为本,兼受释、道影响,厌倦朝政,淡漠功名利禄。因此,洪武三年(1370)秋,明高祖拟委以户部侍郎,他却以年少未习理财辞归,返青丘以教书治田自给。此前,高启《题宫女图》一诗,招惹谗臣挑唆诬以讥讽君王,致高祖耿耿于怀。后来,苏州知府魏观“复浚锦帆泾”,营建衙府,高启为其撰写《上梁文》,引来杀身之祸。

高启为明初着名诗人,与杨基、张羽、徐贲合称“吴中四杰”。其文学思想,主张取法于汉魏晋唐各代,师古之后成家。认为要“兼师众长,随事模拟,待其时至心融,浑然自成,始可以名大方而免夫偏执之弊”(《独庵集序》)。《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评道:“高启天才高逸,实据明一代诗人之上。”《明诗纪事》中也有赞誉:“高启天才特绝,允为明三百年诗人称首,不止冠绝一时也。”

高启着作,诗歌数量较多。初编有五集,两千余首。后自编为《缶鸣集》,存诗九百余首。景泰元年(1450),徐庸收集遗篇,编为《高太史大全集》,今通行《四部丛刊》中,《高太史大全集》即据此影印。高启的词编为《扣舷集》,文编为《凫藻集》,另刊于世。

【诗文串译】

芳草碧绿,池水清澈,站在池边,满眼都是绿水春波,一场春雨刚刚下过,天蓝风清,无边的春色都映在这绿色的池塘里。那些快乐翻飞的蝴蝶,早就知道是人家院里的花已落尽,就纷纷赶着趟儿来到眼前这片菜畦中嬉戏。

【诗词鉴赏】

这是一首田园诗,写的是晚春时景。首句“绿池芳草满晴波”,“绿”“芳”,从视觉和嗅觉两个角度描绘了绿水盈盈、芳草萋萋的春天美景,“晴波”即阳光,“满”字形象地写出阳光洒满水池的景象。次句“春色都从雨里过”,点明春天的气候特点以及春色将尽的情景,从春天的多雨更衬托出阳光的可贵。三句“知是人家花落尽”,“花落尽”进一步说明已是暮春时节,“知”字表明“花落尽”是作者的推测,为虚写。末句“菜畦今日蝶来多”暗点西园,诗人不因春光逝去而感伤,而是描写“蝶来多”,写出尽管春尽,但仍充满生机和盎然情趣。全诗语言清新自然,通畅流转,意象动静皆备,丰富唯美,写景状物虚实相生,形象地表现了作者对美好的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相关练习】

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本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