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中华古诗文读本·高中卷
19111500000040

第40章 论说类(2)

现在陛下罗致昆山的美玉,宫中有随侯之珠,和氏之璧,衣饰上缀着光如明月的宝珠,身上佩带着太阿宝剑,乘坐的是名贵的纤离马,树立的是以翠凤羽毛为饰的旗子,陈设的是蒙着灵鼍之皮的好鼓。这些宝贵之物,没有一种是秦国产的,而陛下却很喜欢它们,这是为什么呢?如果一定要是秦国出产的才许可采用,那么这种夜光宝玉,决不会成为秦廷的装饰;犀角、象牙雕成的器物,也不会成为陛下的玩好之物;郑、卫两地能歌善舞的女子,也不会填满陛下的后宫;北方的名骥良马,决不会充实到陛下的马房;江南的金锡不会为陛下所用,西蜀的丹青也不会作为彩饰。用以装饰后宫、广充侍妾、爽心快意、悦人耳目的所有这些都要是秦国生长、生产的然后才可用的话,那么点缀有珠宝的簪子,耳上的玉坠,丝织的衣服,锦绣的装饰,就都不会进献到陛下面前;那些时髦优雅艳丽多姿的佳丽,也不会立于陛下的身旁。那敲击瓦器,拍腿弹筝,呜呜呀呀地歌唱,能快活耳目的,才是真正秦国的地道音乐了;那郑、卫桑间的歌声,《昭》《武》《象》等乐曲,可算是外国的音乐了。如今陛下却抛弃了秦国地道的敲击瓦器的音乐,而取用郑、卫的淫靡悦耳之音,不要秦筝而要《昭》,这是为什么呢?难道不是因为外国音乐可以快意,可以满足耳目官能的需要么?可现在陛下对用人却不是这样,不问是否可用,不管是非曲直,凡不是秦国的就要离开,凡是客卿都要驱逐。这样做就说明,陛下所看重的,只在珠玉声色方面;而所轻视的,却是人民士众。这不是能用来驾驭天下,制服诸侯的方法啊!

我听说地域广的,粮食必多;国家大的,人民必众;武器锋利的,兵士一定勇敢。所以泰山不拒绝土壤,方能成为巍巍大山;河海不遗弃溪流,方能成为深水;称王的人不抛弃民众,才能表现出他的德行。所以,地不分东西,民不论国籍,一年四季都富裕丰足,鬼神也会来降福。这正是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的原因啊!现在陛下却抛弃百姓以帮助敌国,拒绝宾客以壮大诸侯,使天下之士退出秦国而不敢往西,裹足不敢入秦,这正是人们所说的把粮食送给强盗,把武器借给敌人啊!

许多东西并不产于秦,然而可当作宝物的却很多;许多士人都不出生在秦国,可是愿意对秦尽忠心的却不少。现在驱逐客卿而帮助敌国,减少本国人口而增加仇人的实力,结果在内使自己虚弱,在外又和各国诸侯结怨,像这样做而想使国家不陷于危境,这是办不到的啊!

【练习广场】

1.李斯《谏逐客书》能够说服秦王收回逐客成命的根本原因是()

A.排比对偶联翩,行文气势充沛。B.论据充分,事实胜于雄辩。

C.反复正反对比,纳客逐客利害昭彰。D.论证切中秦王急于统一天下的心理要害。

2.《谏逐客书》的中心论点是()

A.秦国依赖客卿才强大起来。B.重物轻人不是统一天下的正确方略。

C.驱逐客卿必将造成秦国的危亡。D.驱逐客卿是错误的。

3.《谏逐客书》列举秦国历史上四位君王重用客卿而取得巨大成就的事实,来证明驱逐客卿是错误的,这种论证方法是()

A.归纳法

B.演绎法

C.对比法

D.类比法

4.在《谏逐客书》中,李斯用秦王所喜好的珍宝美色都出产于其他诸侯国,来证明驱逐客卿是错误的,这种论证方法是()

A.例证法

B.演绎法

C.对比法

D.类比法

5.李斯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他的目的达到了吗?

6.秦国历史上的国君很多,李斯为何在文章中独独以穆公、孝公、惠王、昭王为例来说明用客的重要性?本文在选材上有什么特点?

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2)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3)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4)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讳辩

[唐]韩愈

愈与李贺书①,劝贺举进士于。贺举进士有名,与贺争名者毁之,曰贺父名晋肃,贺不举进士为是,劝之举者为非。听者不察也,和而唱之③,同然一辞。皇甫湜曰榆:“若不明白,子与贺且得罪。”愈曰:“然。”

律曰:“二名不偏讳⑤。”释之者曰:“谓若言‘徵’不称‘在’,言‘在’不称‘徵’是也⑥。”律曰:“不讳嫌名。”释之者曰:“谓若‘禹’与‘雨’、‘丘’与‘蓲’之类是也。”今贺父名晋肃,贺举进士,为犯二名律乎?为犯嫌名律乎?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夫讳始于何时?作法制以教天下者,非周公孔子欤?周公作诗不讳,孔子不偏讳二名,《春秋》不讥不讳嫌名,康王钊之孙,实为昭王。曾参之父名晳,曾子不讳昔。周之时有骐期,汉之时有杜度,此其子宜如何讳?将讳其嫌遂讳其姓乎?将不讳其嫌者乎?汉讳武帝名彻为通,不闻又讳车辙之辙为某字也;讳吕后名雉为野鸡,不闻又讳治天下之治为某字也。今上章及诏,不闻讳浒、势、秉、机也。惟宦官宫妾,乃不敢言谕及机,以为触犯。士君子言语行事,宜何所法守也?今考之于经,质之于律,稽之以国家之典,贺举进士为可邪?为不可邪?

凡事父母,得如曾参,可以无讥矣;作人得如周公孔子,亦可以止矣。今世之士,不务行曾参周公孔子之行,而讳亲之名,则务胜于曾参周公孔子,亦见其惑也。夫周公孔子曾参卒不可胜,胜周公孔子曾参,乃比于宦者宫妾,则是宦者宫妾之孝于其亲,贤于周公孔子曾参者邪?

【注释】

①李贺(790~816):字长吉,唐代着名诗人,因避父讳,不能应试出身,只做过奉礼郎之类的小官。

着有《昌谷集》。于进士:唐代科举制度分常科和制科。常科是定期分科举行的考试,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等名目;制科是皇帝临时特设的考试。③和而唱之:一唱一和。榆皇甫湜:字持正,元和年间(806~820)进士。曾从韩愈学。⑤律:此处当指唐代某项法律条文。唐代法典总称《唐律》,分十二篇五百条,其中未见“二名不偏讳”及下引“不讳嫌名”等条文。“二名不偏讳”最早见于《礼记》的《典礼上》及《檀弓下》,意为二字之名在用到其中某一字时不避讳。⑥“谓若”二句:孔子的母亲名“徵在”,孔子在说“徵”时不连用“在”,在说“在”时不连用“徵”。意即只要不连用,就用不着避讳。如唐代律文中有“二名不偏讳”的条文,则二句为律文的释文。这条释文袭用《礼记·檀弓下》正文及《礼记·曲礼上》郑玄的注。嫌名:指与名字中所用字音相近的字。音近则有称名之嫌,所以叫嫌名。余“谓若”二句:亦袭用《礼记·曲礼上》郑玄注。禹、雨,丘、蓲,都是同音字。禹即夏禹,丘为孔子名。为:是。法制:礼法制度。周公:西周初年政治家,名姬旦,周武王的弟弟,帮助武王灭殷(商),又辅佐周成王,主持制定了周朝的典章制度。他和孔子都被历代统治者尊崇为“圣人”。诗:《诗经》。《诗经·周颂》中相传为周公所作的诗,其中有“克昌厥后”“骏发尔私”等句,而周公之父文王名昌,周公之兄武王名发,所以说“周公作诗不讳”。孔子不偏讳二名:孔子不避单独用的“徵”或“在”字。如:《论语·八佾》中孔子曾说“杞不足征也……宋不足征也”,《论语·卫灵公》中又说“某在斯”。《春秋》:春秋时鲁国的编年史书,相传经孔子删订,为儒家经典之一。讥:讥刺,非难。“康王”二句:周康王名钊,其孙继位,谥“昭”。《春秋》对此未提出异议。曾参:春秋时人,字子舆,孔子弟子,以孝行着称。《论语·泰伯》记曾子说:“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骐期:春秋时楚国人。杜度:东汉时人,字伯度,齐国丞相。“汉讳”句:汉武帝名刘彻,当时为避讳,将彻侯改为通侯,蒯彻改为蒯通。吕后:即吕雉(zhi),当时为避讳,改雉为野鸡。章:章奏,臣下给皇帝的报告。诏:诏书,皇帝颁发的文书命令。

浒势秉机:这四字与唐高祖李渊之父(名虎)、太宗李世民、世祖李昞、玄宗李隆基名同音。谕:与代宗李豫的名字同音。士君子:指官僚及其他有社会地位的乡绅、读书人等。质:对照。稽:检核。国家之典:指上文所举汉代讳武帝、吕后名,唐朝章奏、诏令不避“浒势秉机”等例。止:意为到达顶点。务行:致力于实行。比:类似。

【作者简介】

韩愈(768~825),字退之,孟州河阳(今河南孟县)人,唐代杰出的文学家,与柳宗元创导古文运动,主张“文以载道”,复古崇儒,抵排异端,攘斥佛老,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出身于官宦家庭,从小受儒学正统思想和文学的熏陶,并且勤学苦读,有深厚的学识基础。但三次应考进士皆落第,至第四次才考上,时年24岁。又因考博学宏词科失败,辗转奔走。唐德宗贞元十二年(796)起,先后在宣武节度使董晋、徐州节度使张建封幕下任观察推官,其后在国子监任四门博士。贞元十九年(803),升任监察御使。这一年关中大旱,韩愈向德宗上《论天旱人饥状》,被贬为阳山县令。以后又几次升迁。唐宪宗元和十四年(819),韩愈上《谏迎佛骨表》,反对佞佛,被贬为潮州刺史。唐穆宗长庆元年(821)召回长安,任国子祭酒,后转兵部侍郎、吏部侍郎,后世称为“韩吏部”。韩愈死后谥号“文”,故又称为“韩文公”。有《韩昌黎集》。

【知识链接】

封建时代对于君主和尊长的名字谥号等,不能直接写出或说出,必须用其他字来代替,如汉高祖名邦,改“邦”为“国”;唐太宗名世民,改“世”为“代”,改“民”为“人”,尚书六部中的“民部”,则改为“户部”,等等。刻印古书时,也要把当世应讳的字改掉或缺笔,这叫做避讳。避讳的要求很严格,违犯者会招致非议,甚或得罪。唐代着名诗人李贺,才气横溢,少年成名,但因为他的父亲名晋肃,在他准备参加进士科考试时就遭到了非议(晋、进同音),终于不能如当时其他读书人那样取得功名。韩愈曾鼓励李贺应进士试,也被人指责。面对这种陈腐的时尚,韩愈十分愤慨,《讳辩》就是为这件事而写的。韩愈不敢反对避讳,他只能巧妙地引用经典和法律依据,找出矛盾,从而反对将避讳搞得过滥。文章层层设问,一波三折,语言辛辣,说理痛快。全文没有一句从正面说出作者的主张,读者却可从中得出同作者相一致的结论。

【练习广场】

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贺不举进士为是

举:推荐

B.稽之以国家之典

稽:查核

C.作人得如周公孔子,亦可以止矣

止:到达顶点

D.周公、孔子、曾参卒不可胜

胜:超过

2.下列各项中加点虚词用法和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为犯二名律乎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

B.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C.与贺争名者毁之曰微斯人,吾谁与归

D.乃比于宦官宫妾家祭无忘告乃翁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驳斥毁谤者观点的一组是()

①律曰:“二名不偏讳”。②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③作法制以教天下者,非周公孔子欤。④康王钊之孙,实为昭王。⑤不闻又讳“治天下”之“治”为某字也。⑥惟宦官宫妾,乃不敢言“谕”及“机”。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②⑤

D.③④⑥

4.对本文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李贺参加进士考试,有人为打击竞争对手,借口他父亲名晋肃,如果他参加进士考试,就犯嫌名讳,企图让他放弃考试。

B.韩愈曾经鼓励李贺参加进士考试,在李贺遭到恶意毁谤,他本人也因鼓励李贺应考而受到指责的情况下,写下本文进行辩驳。

C.韩愈认为,李贺参加进士考试,既不违犯“二名律”,也不违反“嫌名律”,毁谤者和附和者的言论,在法理上是没有依据的。

D.韩愈认为,周公、孔子、曾参都不避父母的名讳,而毁谤者和附和者却想超越这些古圣先贤,过分强调避讳,实在荒谬可笑。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听者不察也,和而倡之。

(2)若不明白,子与贺且得罪。

(3)不务行曾参、周公、孔子之行,而讳亲之名务胜于曾参、周公、孔子,亦见其惑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