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中华古诗文读本·高中卷
19111500000042

第42章 书牍类(2)

《后汉书·光武帝纪》:“降者更相语曰:‘萧王推赤心置人腹中,安得不投死乎?’”汉兵诛王郎,得吏人与郎交关谤毁者数千章烧之曰:“令反侧子自安。”反侧子:指心怀鬼胎,疑惧不安的人。此谓梁朝以赤心待人,对一切都既往不咎。不假:不借助,不需要。“朱鲔”句:朱鲔(憎侑蚤)是王莽末年绿林军将领,曾劝说刘玄杀死了光武帝的哥哥刘伯升。光武攻洛阳,朱鲔拒守,光武遣岑彭前去劝降,转达光武之意说,建大功业的人不计小恩怨,今若降,不仅不会被杀,还能保住官爵。朱鲔乃降。涉血,同“喋血”,谓杀人多流血满地,脚履血而行。友,即兄弟。《尚书·君陈》:“惟孝友于兄弟。”此指刘伯升。“张绣”句:据《三国志·魏志·武帝纪》载:“建安二年,公(曹操)到宛。张绣降,既而悔之,复反。

公与战,军败,为流矢所中。长子昂、弟子安民遇害。”建安四年,“冬十一月,张绣率众降,封列侯。”剚刃:用刀刺入人体。往哲:以往的贤哲。与:赞同。不远而复:指迷途不远而返回。《易经·复卦》:“不远复,无祗悔,元吉。”先典:古代典籍,指《易经》。攸高:嘉许。“主上”二句:桓宽《盐铁论·刑德》:“明王茂其德教而缓其刑罚也。网漏吞舟之鱼。”

吞舟:这里指能吞舟的大鱼。松柏:古人常在坟墓边植以松柏,这里喻指陈伯之祖先的坟墓。不剪:谓未曾受到毁坏。“高台”句:桓谭《新论》云:雍门周说孟尝君曰:“千秋万岁后,高台既已倾,曲池又已平。”此指陈伯之在梁的房舍住宅未被焚毁。雁行:大雁飞行的行列,比喻尊卑排列次序。佩紫怀黄:指佩带官印。紫:紫绶,系官印的丝带。黄:黄金印。“赞帷幄”句:指在军中出谋划策。赞:佐助。帷幄:军中的帐幕。《史记·留侯世家》:“运筹策帷幄中,决胜千里外。”乘轺建节:指拿着符节出使国外。轺:用两匹马拉的轻车,此指使节乘坐之车。建节:将皇帝赐予的符节插立车上。疆埸:边境。刑马:杀马。

古代诸侯杀白马饮血以会盟。传之子孙:这是梁代的誓约,指功臣名将的爵位可传之子孙。面(皂蚤伲灶)颜:厚着脸。毡裘:以毛织制之衣,北方少数民族服装,这里指代北魏。长:头目。这里指拓跋族北魏君长。慕容超:南燕君主。晋末宋初曾骚扰淮北,刘裕北伐将他擒获,解至南京斩首。东市:汉代长安处决犯人的地方,后泛指刑场。姚泓:后秦君主。刘裕北伐破长安,姚泓出降。面缚:面朝前,双手反缚于后。西都:指长安。霜露所均:霜露所及之处,即天地之间。异类:古代汉族对少数民族带侮辱性的称呼。姬汉:即汉族。姬,周天子的姓。旧邦:指中原周汉的故土。杂种:古代汉族对少数民族带侮辱性的称呼。“北虏”句:北虏指北魏。虏是古代汉族对少数民族带侮辱性的称呼。僭:假冒帝号。“多历”句:拓跋珪386年建立北魏,至505年已一百多年。年所:年代。

燋烂:溃败灭亡。燋:通“焦”。伪孽:这里指北魏统治集团。昏狡:昏瞆狡诈。自相夷戮:指北魏内部的自相残杀。501年,宣武帝的叔父咸阳王元禧谋反被杀。504年,北海王元祥也因起兵作乱被囚禁而死。携离:四分五裂。“酋豪”句:酋豪:即部落酋长。猜贰:猜忌别人有二心。蛮邸:外族首领所居的馆舍。藁街:汉代长安街名,是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蛮邸即设于此。“而将军”二句:李善注引袁崧《后汉书》朱穆上疏曰:“养鱼沸鼎之中,栖鸟烈火之上,用之不时,必也焦烂。”飞幕:动荡的帐幕,此喻陈伯之处境之危险。“见故国”四句:语出李善注引袁晔《后汉记·汉献帝春秋》臧洪报袁绍书:“每登城勒兵,望主人之旗鼓,感故交之绸缪,抚弦搦矢,不觉涕流之复面也。”畴日:昔日。辈辏讹“所以”句:事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居梁久之,魏不能信用。赵以数困于秦兵,赵王思复得廉颇,廉颇亦思复用于赵”。思赵将,即想复为赵将。“吴子”句:据《吕氏春秋·观表》:吴起为魏国守西河(今陕西韩城县一带),魏武侯听信谗言,使人召回吴起。吴起预料西河必为秦所夺取,故车至于岸门,望西河而泣。后西河果为秦所得。励:勉励,引申为作出。良规:妥善的安排。白环西献:李善注引《世本》载:“舜时,西王母献白环及佩。”楛矢:用楛木做的箭。《孔子家语》载:武王克商,“于是肃慎氏贡楛矢石砮。”肃慎氏:东北的少数民族。夜郎:今贵州桐梓县一带。滇池:今云南昆明市附近。均为汉代西南方国名。解辫请职:解开盘结的发辫,请求封职,即表示愿意归顺。昌海:西域国名,即今新疆罗布泊。厥角受化:接受教化。

厥角: 以额角叩地。“掘强”二句:《汉书·伍被传》记伍被说淮南王曰:“东保会稽,南通劲越,屈强江、淮间,可以延岁月之寿耳。”掘强,即倔强。中军临川殿下:指萧宏,时临川王萧宏任中军将军。殿下:对王侯的尊称。茂亲:至亲。指萧宏为武帝之弟。揔兹戎重:总揽军事大权。戎重:军事重任。揔:通“总”。吊民洛汭:慰问洛汭地区老百姓。汭:水流隈曲处。洛汭:洛水汇入黄河的洛阳、巩县一带。秦中:今陕西中部地区。遂:因循。輫辑讹聊布往怀:聊且陈述往日交情。往怀:往日的友情。

【作者介绍】

丘迟(464~508),字希范,南朝梁文学家,吴兴乌程(今浙江吴兴)人。八岁便能属文。初仕齐,以秀才迁殿中郎;入梁后,以文才为武帝所器重,官至永嘉太守、司空从事中郎。诗文传世者不多,所作《与陈伯之书》,劝伯之自魏归梁,是当时骈文中的优秀之作。明代张溥辑有《丘司空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

陈伯之,睢陵(今江苏省睢宁县)人,梁时为江州刺史。梁武帝天监元年(502年)起兵反梁,兵败后投降北魏。天监四年(505年),梁武帝命临川王萧宏领兵北伐,陈伯之屯兵寿阳与梁军对抗,萧宏命记室丘迟以个人名义写信劝降陈伯之。《与陈伯之书》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写成的一封政治性书信。

【知识链接】

中国有句老话:“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历史上的南北朝时期可以说是中国内战不断,纷争不休最为严重的时期之一。在江南以建康(今南京)为中心,相继建立过宋、齐、梁、陈四朝;在北方经历了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五朝。南北朝不是外部入寇就是权臣造反,上演了一幕幕你刚唱罢我登场的历史闹剧。丘迟向陈伯之劝降的《与陈伯之书》就诞生在北魏与梁的战争之中,给后人留下了笔杆子战胜枪杆子的千古杰作。

丘迟和陈伯之本来都是齐朝大臣,一个官至太中大夫,一个是冠军将军、骠骑司马。往远里说,丘迟八岁就会写文章,长大后更是以文采出众而为世人称道。陈伯之幼时就臂力过人,但游手好闲,不肯从事农业生产,每逢稻熟的时候就持刀抢夺,长大后沦为海盗,抢劫时被船主砍掉了左耳。后来投奔同乡车骑将军王广之,因作战勇敢屡有战功,逐渐升迁为冠军将军、骠骑司马。丘、陈二人虽是同朝为官,却是文武相对,德行相反。也正是因为这样,才有后来丘迟《与陈伯之书》的产生。

齐朝的东昏侯萧宝卷继承皇位后,昏庸无德而嫉贤妒能,杀害了抵抗北魏进攻的功臣尚书令萧懿,并派人刺杀其弟雍州刺史萧衍(即梁武帝),萧衍被迫起兵造反。东昏侯令陈伯之讨伐萧衍反被萧衍劝降,后来陈伯之降梁后又首鼠两端,想再叛梁降齐。梁灭齐以后,陈伯之被封为丰城县公、征南将军、江州刺史。遗憾的是这位赳赳武夫目不识丁,治理江州无方,怕梁武帝处罚,又举兵反梁,投奔了北魏。

北魏是鲜卑族经过长期的战争,打败了羌、氐、羯、匈奴以及汉和鲜卑的其他政权,统一北方后建立起来的政权。这时又经过着名的北魏孝文帝元宏的汉化改革迁都洛阳,北魏的国力日渐强盛。为了统一全中国,北魏从孝文帝时就开始用了十五年的时间南征齐朝。

北魏景明四年(503)农历四月,北魏又发动了对梁朝的大规模南征,战争在四个地区同时展开:第一是寿县、凤阳、宿迁至东海县一线;第二是以信阳为中心的大别山至桐柏山之间;第三是南阳至襄阳之间;第四是南郑及入蜀道路上的各要点。经过一年多的战争,四个战区逐渐转化为东西两大战场。西战场多是旱地,北魏把鲜卑族骑兵部署在西战场,用于向梁军的快速突击;东战场多是水网地区,不利于骑兵行动,北魏则主要用陈伯之等降将率领以汉族为主的步兵、水兵在东线作战。由于梁军无法抵抗北魏骑兵的冲击,西战场的形势日益有利于北魏。在北魏军就要占领四川的时候,北魏政权却日益混乱。魏宣武帝下令停止西战场的进攻,引起北魏将领的不满和叛降,造成西战场北魏军的全线崩溃。

梁武帝天监四年(505),梁朝开始反攻北魏。农历二月,梁武帝萧衍下令卫尉卿杨公则进攻寿县,六月令豫州刺史王宗超进攻含山县,两军皆败。九月扬州刺史临川王萧宏统军北伐,在东战场全线进攻,陈伯之成为梁军的主要对手。因梁朝知道陈伯之是个反复无常唯利是图的小人,便放弃了单纯的军事进攻,而改用政治攻心为主,军事威胁为辅,希望用枪杆子得不到的能用笔杆子去得到。第二年农历三月,萧宏令其记室(秘书)丘迟给陈伯之写信(即《与陈伯之书》),向陈伯之劝降。陈伯之收到这封劝降信后,为书信的情理所慑服,不久就率八千之众投降。

丘迟的《与陈伯之书》发挥了四六句骈体韵文的优长、全文合辙押韵,对仗工整,读起来朗朗上口,文字流畅易懂的特点,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环环相扣,鞭辟入里,步步紧逼。引经据典,无可辩驳。

从其个人的前途和乡国之情打动对方,产生了强烈的说服、感染力量,成为千年传诵不衰的名篇,丘迟也因劝降陈伯之有功,升为中书郎。

本文是丘迟写给陈伯之的一封书信。陈伯之于南朝齐末曾为江州刺史,梁武帝萧衍起兵攻齐,招降了他,任命其为镇南将军、江州刺史,并封为丰城县公。梁武帝天监元年(502),陈伯之听信部下邓缮等人的挑唆,起兵反梁,战败后投奔北魏,为平南将军。天监四年(505)冬天,梁武帝命其弟临川王萧宏统率大军伐魏,陈伯之前来抵抗。时丘迟在萧宏军中为记室,萧宏让他以私人名义写信给陈伯之,劝其归降。丘迟在信中首先义正辞严地谴责了陈伯之叛国投敌的卑劣行径,然后申明了梁朝不咎既往、宽大为怀的政策,向对方晓以大义,陈述利害,并动之以故国之恩、乡关之情,最后奉劝他只有归梁才是最好的出路。文中理智的分析与深情的感召相互交错,层层递进,写得情理兼备,委婉曲折,酣畅淋漓,娓娓动听,具有摇曳心灵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因此,“伯之得书,乃于寿阳拥兵八千归降”。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白居易《与元九书》),本文围绕着“情”字作文章,注意遴选那些饱含情意的细节及相关的事物纳入篇中,让陈伯之感到丘迟处处是在为他着想,是在真心实意地帮助他弃暗投明,摆脱困境。全文濡染着作者热爱祖国,挽救故人的真挚感情,具有荡气回肠的感人力量。

本文虽是骈文,但用典较少,而且力求摒弃晦涩冷僻之典,尽量写得明白晓畅,具体实在。全文基本使用偶体双行的四六句式,但注意参差变化,具有音乐美及和谐的节律感。文章内容充实,感情真挚。作者突破了骈文形式上的束缚,克服了南朝骈文大多形式华美、内容空洞的弊病,而自出机杼,写出了这篇流传千古的优秀骈文。今天读来,仍能给我们以美的艺术享受。

【参考译文】

丘迟拜上:陈大将军足下,(一向)安好,万分荣幸。将军的英勇是全军之首,才能也是应世的豪杰。您摈弃(庸人的)燕雀小志(及时脱离了齐国),仰慕(贤能的)鸿鹄高飞的远大抱负(而投奔了梁王)。当初(您)顺应机缘,(改换门庭),碰上了贤明的君主梁武帝,(才)建立功勋,成就事业,得以封爵称孤,(一出门)有王侯们乘坐的(装饰华丽的)车子,拥有雄兵,号令-方,又是多么雄壮、显赫!怎么一下子竟成了逃亡归降异族的(叛逆),听见(胡人的)响箭就两腿发抖,面对着北魏的统治者就下跪礼拜,又(显得)多么卑劣下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