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对纳家户清真寺建造年代提供一些信息的还有“清净光明”匾额以及群众口碑传说中清真寺的首任教长“呵比部”一名。
纳家户清真寺从建成到现在已500多年,期间清真寺的开学阿訇累计成百,《纳家户村志》所记述从民国初期到现在不到百年时间就有17位,也可能还有遗漏,但人们还记得首任清真寺教长是“呵比部”,这引起了我们的兴趣。白寿彝先生曾通过对晋江清真寺、杭州真教寺、南京净觉寺、西安清修寺的考察,提出“伊斯兰教在七世纪时虽已为中国人所知,并且当时已有穆斯林到中国来,但一直到十四世纪,中国境内主要礼拜寺仍为外来阿林主持,而他们在礼拜寺内所建立的制度对后来这个礼拜寺有很大的影响,这是值得注意研究的”。其中西安清修寺(今大学习巷清真寺)哈马鲁丁在永乐三年(1405年)以后主持寺务,摆都而的也在此主持寺务,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去世。从宁夏地区来看,明代是有外来“阿林”的,今位于贺兰山滚钟口的克马伦丁长老拱北就是明证。克马伦丁·本·欧斯曼长老是阿拉伯也门人,据传16世纪末远涉重洋来到中国,在银川等地传教、坐静修行30余年,今贺兰山滚钟口尚留有他坐静的3处山洞。克马伦丁于1628年农历七月十三日归真,就地安葬,当地穆斯林为纪念他,在贺兰山滚钟口建起拱北清真寺。每年农历七月十三日,来此上坟的穆斯林络绎不绝。我们在调研中发现,永宁县纳家户、贺兰县通贵的回族对克马伦丁的纪念日尤为重视,代代相沿;从克马伦丁的行迹来看,其为苏非的修行者,而今纳家户的格迪目遵行中也有苏非的倾向。这都是很有意味的,值得我们再三琢磨。由此来看,纳家户群众传说中对“呵比部”这个名字印象这样深刻,是不是由于他属外来的阿林?在此提出这个问题留待以后作进一步的考察。
目前没有任何资料能够推翻纳家户清真寺建于明嘉靖三年(1524年)的说法,反而有些材料还能够证明其说不误,该寺建于嘉靖三年是可以认定的。
回回人不可一日无寺,但只有人口聚集到一定规模、经济条件达到一定水平才有较大规模的清真寺产生。由纳家户清真寺建造于明嘉靖三年,可以推知,纳家户村落的历史形成还应再早一些。
下面,我们对纳家户的历史沿革和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地名变迁作一简要说明。
明代设立堡寨,纳家闸隶属于宁夏卫领屯的11个堡寨之一的杨和堡。
清雍正二年(1724年)十月,设立宁夏县、宁朔县,纳家闸隶属于宁夏县的杨和堡。
纳家户1941年4月1日,成立永宁县,纳家户隶属永宁县26个乡之一杨和乡。
纳家户乡1949年9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九兵团先头部队从永宁县黄河仁存渡口进入永宁县,纳家户解放;同年10月,全县废除保甲制,成立7区55乡,纳家户属第一区(杨和区)10个乡之一的第五乡(纳家户)。这是纳家户在历史上第一次设乡。
纳家户民族自治乡1954年,为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将一区(杨和区)的纳家户乡,五区的通南、通贵、通北共4个回族聚居乡改为民族乡。这是纳家户历史上第一次设民族自治乡。
朝阳合作社1955年11月撤区并乡时,永宁县原55个乡合并为19个乡。纳家户民族自治乡撤销,成立大东乡,驻地牛王庙(今县城新区宁和家园正东)。大东乡辖永红、朝阳(纳家户)两个农业生产合作社,纳家户改新地名为“朝阳”。
朝阳生产队1958年,永宁县成立红旗(驻地王太堡)、和平(驻地杨和堡)、胜利(驻地望远桥)、星火(驻地掌政桥)4个人民公社,和平人民公社辖杨和、北全、永丰、朝阳(纳家户)4个生产队。1959年,红旗、和平、胜利、星火4个人民公社改名为王太、杨和、望远、掌政4个人民公社,杨和人民公社辖杨和、王太、永丰、朝阳(纳家户)、北全5个大队共48个生产队(大队)。
纳家户大队1982年5月1日,将杨和人民公社的朝阳大队更名为纳家户大队,将仁存公社的向阳大队更名为许桥大队,将杨和公社的永丰大队更名为观桥大队,均恢复原地名。
纳家户村民委员会1983年4月11日,杨和人民公社在全县率先改为杨和乡,纳家户大队改为纳家户村民委员会。2003年7月,杨和乡改为杨和镇,纳家户村委会隶属未变。
第四节回民反清斗争中的纳家闸
清同治年间,西北爆发大规模的回族反清斗争,宁夏回族反清斗争持续十年之久。纳家户(清代官修材料中称为“纳家闸”,下文一律按此称呼)作为一个回族聚居区,周围有王疃庄、王弘堡、王元桥、李俊堡、通贵堡、吴忠堡等回民聚居区,并保持着日常往来,也全程参与了这次斗争。今依年代顺次,编录纳姓回族及纳家闸反清斗争的过程。
1862年夏天,陕西回民军“唯甘肃省边邑处处与陕接壤,该回匪已有传单到甘,且宁夏府属之灵州有回民入境买马、制造军器之事,情殊叵测”。宁夏回民反清斗争从盐茶厅平原所(今同心县豫旺镇)清军回族把总马兆元开始,接着固原以纳三阿訇为首,盐茶以王大桂、田成吉为首,纷纷发动武装抗清,而“灵州所属之金积堡、吴忠堡两处回民同时倡乱,势甚猖獗”。在反清斗争的初期,纳家闸就加入反清斗争的行列。
同治二年二月(1863年4月),宁夏府城的纳姓回族首领纳清泰等率兵与其他回民军一道,攻克宁夏北部的平罗宝丰、石嘴山等处。
同治二年(1863年)十月二十四日,纳家闸、王疃庄、王元桥、王弘堡、宁朔县李俊堡等地回民5000多人,在武举人郝文典、千总马万选率领下,与投归回民军的王锡爵(回族,系灵州花马池分州守将,清军游记)相互配合,城内回民及府城千总纳万有做内应,里应外合进攻银川,一举攻克汉城(今银川老城东)。回民军占领银川府城后,在银川小南门打死清将陈天仁,推举马万选、郝文典为地方官,坐镇银川管理民事。
十二月十日,回民军进攻满城,乘夜攀入城内,打死左领官员牛录,缴获一批资财、军械而归。宁夏县知县彭庆章、驻防军游击保立,投归回民军。他们联名张贴告示,号召军民响应回民军,并致函洪广营游击宁贵,劝其投顺回民军。同治三年(1864年)五月十二日,回民军于夜间放水淹宁夏满营,并乘水势攻城。因满城易于排水而未得手。五月二十日,李俊堡回民军首领张堡龙投降清军。六月十日,回民军攻打玉泉营,玉泉营游击赵周诰在抵抗中阵亡。
清陕甘总督恩麟得到庆昀告急求援文书,命令定边副将赵延出兵攻取银川并解平罗之围,但赵被回民军打得溃不成军。恩麟又急忙派提督马德昭星夜驰援宁夏,也被回民军击败。慈禧太后得奏后大怒,痛斥恩麟“剿叛无能”,撤总督职,命都兴阿督办陕甘军务。都兴阿亲率清军3000人,数次进攻宁夏府城,均未能克,十分被动。因纳家闸“剿匪”失利,革副都统常升、协领依铿额、左领庆霖职,仍留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