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水汤汤,阔野平畴;居银川平原腹地,得黄河灌溉之利。这里土地平整,宜耕、宜牧、宜渔,是名副其实的塞上江南,承平时代,人们的生活完全可以很富足。驻足四望,沃野千里,贺兰山脉居盘西部,山川、沙漠、湖泊等自然景观尽收眼底,一派雄浑辽阔的北方风光,而每当夏秋时节,良田万顷,绿色满目,有水乡泽国的神韵。
第一节自然资源
纳家户是宁夏回族自治区永宁县杨和镇的一个回族聚居村,如今这是一个闻名遐迩的地方。显贵的宗族传承、古老的清真寺、淳厚的风俗民情,使她显要地拥有回族的各种元素,成为回族文化的一个符号。
河水汤汤,阔野平畴;居银川平原腹地,得黄河灌溉之利。这里土地平整,宜耕、宜牧、宜渔,是名副其实的塞上江南,承平时代,人们的生活完全可以很富足。驻足四望,沃野千里,贺兰山脉居盘西部,山川、沙漠、湖泊等自然景观尽收眼底,一派雄浑辽阔的北方风光,而每当夏秋时节,良田万顷,绿色满目,有水乡泽国的神韵。
纳家户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优势明显。距离自治区首府银川市20公里、银川河东机场50公里,全部由高速公路相连。京藏高速公路由北向南穿越村境,并与银(川)福(州)高速在附近交会。东部紧靠北京至拉萨的109国道,南近太中银铁路,西距包兰铁路20公里。纳五公路(东起109国道纳闸桥路口,西至胜利乡五渠村)从纳家户穿境而过,村内有纳北路(纳家户清真寺至北全村)连贯村庄东西。
纳家户地理坐标为:东经106°14′58″,北纬38°16′57″,海拔1122米。全村总面积5.25平方公里,地形由西南向东北倾斜,东西最宽2.49公里,南北最长2.13公里。这里土层深厚,地势平坦,属于永宁县较好的土壤类型,土壤以灌淤土为主,适宜于粮食、水果和瓜菜的种植。地下水埋深1.8米,水解氮57.8ppm,速效磷17.3ppm,熟化土层平均105.3厘米。按土地等级的地墒、地力、土壤结构等标准划分,基本可分为:一类2000余亩,多属常年旱田;二类1000余亩,多属高产的麦稻轮作田;三类500余亩,多属产量较低的麦稻轮作田;四类700余亩,多属黄河岸边的河滩地。
因为靠近县城,20世纪80年代以来,非农用地不断攀升,土地被各种经济实体、公共服务设施、公路交通设施、居民住宅等征用,耕地呈锐减趋势。1985~1996年,纳家户村被征土地391亩。1987~1996年,仅批准用于住房建设的土地面积就达120亩。由此,土地面积、耕地面积逐年减少,人均占有耕地的面积呈下降趋势。1984年,纳家户村耕地总面积5137亩,人均占有耕地1.32亩;2011年,纳家户村总面积为5.2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049亩,人均占有耕地只有0.42亩。
纳家户属内陆荒漠草原气候带,具有明显的大陆气候特征,四季分明,冬寒漫长,夏暑短,春暖快,秋冻早,雨雪稀少,昼夜温差较大,日照充足,年平均气温8.7℃。
气候干燥,风大沙多。年平均降水量200.35毫米,1979~2009年,平均降水量只有86毫米,1980年只有77.9毫米。降水主要集中在4~9月份,因此,农业生产主要依赖引黄灌溉。纳家户得黄河灌溉之利,引黄灌溉历史悠久。东临黄河5.3公里,南距黄河水利枢纽青铜峡40公里。西汉时期开挖的汉延渠从纳家户村东边流过,黄河水自流灌溉。村内现有土渠、大双渠、郭子渠3条大渠,一条斗渠即宋子渠,支干渠167条,沟渠纵横,排灌系统四通八达。
在纳家户村方圆几十里的范围内,布满了大大小小十多个湖滩,有鹤泉湖、珍珠湖、白沙湖滩、瓦湖滩、碱湖滩、朱家湖滩、松吉子湖滩、大小洼湖滩等。每到夏季,碧绿的湖里边长满了一墩墩郁郁葱葱的芦苇,随风摇摆,婆娑作响。湖边长着高高的蒲草等水生植物,湖里鱼儿成群结队,在水中打着涟漪,引来大批的大雁、野鸭、鱼丢丢(鱼鸥)、白鹭等水鸟在这里繁殖生息。
优越的气候、水土条件,使纳家户村成为永宁县着名的产粮区之一和繁荣富庶之地。林茂粮丰,瓜果飘香,是名副其实的塞上江南、鱼米之乡。
第二节人文资源
一、人口总量及变动
2011年,纳家户村民委员会辖11个村民组(队),有农户1474户4723人,其中回族4601人,占总人口的97.42%。
据《永宁县志》等当地历史文献记载,新中国成立初的1951年,纳家户村总人口仅1968人,1959年人口发展到2001人。1960年,全县进入“三年困难”时期,1962年全县总人口比1958年减少3404人,下降4.2%。纳家户村人口在此期间也有所减少,1960~1963年,纳家户总人口分别是2023人、1987人、2042人、2011人,其中纳家户村的三队,四年出生人口仅存活了3人。1965~1978年,纳家户村总人口由2075发展到3378人,是人口增长的高峰期,即人们常说的“生育补偿期”。
新中国成立以后至20世纪70年代末,纳家户村人口有几次规模较大的外迁:
第一次是土地改革时期。1951~1952年,实行土地改革,纳家户村土地较少,没收地主的土地无法满足众多缺少土地农户的需求,一部分无地农民自愿或被调整到邻近土地较多的乡村参加土地改革。因此,一些村民迁出了纳家户村。
第二次是三年经济困难时期。1959~1961年,由于粮食“低标准”和宁夏开展的“双反”(反坏人反坏事)运动,迫使上百人流落到新疆、内蒙古等地谋生。后来有的村民返回原地,有的没有返回,还有的返回后并没有回到纳家户,而是到纳家户村的邻近村队安家落户。据该村老年人讲,历年来落户新疆的人口有一二百人,如果加上他们的后代,有数百人之多。
第三次是1964~1972年,为了缓解纳家户村越来越突出的人地矛盾,政府曾两次有组织地动员600余村民迁移到永宁县的通桥公社东升大队和县农场落户。“贫下中农自愿走,地富反坏赶着走,四类分子勒着走”,这些人在20世纪70年代末与80年代初绝大部分返回,但仍有少数农户至今没有返回。
当地有“半个纳家户的人在外”的说法,不免有些夸大,但也反映了部分事实。
由于纳家户村紧靠县城,人口城镇化的条件较好。改革开放以来,一部分农民包括失地农民先后举家迁往县城、银川市或其他城市。据统计全村11个村民小组,到1996年,举家迁往城镇的达30户。
考虑以上因素,若以1951年的人口总量为基数,纳家户村目前的人口底数应该达到五六千人。
二、人口及家庭结构
民族结构1958年前,纳家户是一个纯回族村庄。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时,纳家户属永宁县和平人民公社朝阳大队。当时因土地调整,邻村有少量汉族划归朝阳大队。由此,少量汉族入居纳家户村,分布在该村的一、十一村民组(生产队)。2011年,汉族人口数量为全村人口比重的2.6%,纳家户的回族常常戏称这些汉族是“少数民族”。
性别结构从永宁县档案馆保存的该村三组1964年人口普查资料看,当时的人口性别比为104.4(以女性人口为100,下同)。2009年男性2502人,女性2178人,人口性别比为114.9;同期全国人口抽样调查的人口性别比为119.45。
年龄结构据1964年人口普查资料,当时全村人口平均年龄24.4岁,19岁以下的占一半,最大年龄者82岁。劳动适龄人口在人口中的比重,称为抚养指数,表示每个劳动适龄人口的负担程度。当时,成年人抚养系数为0.83人,其中少年儿童抚养系数为0.75人,老年人的抚养系数为0.08人。2011年,纳家户村总人口4723人,其中未成年人和60岁以上老人共1651人。每186个成年人育养小孩、老人100人,人口老龄化的趋势是明显的。
纳家户村人口年龄结构图(2011年)
家庭结构历史上,纳家户村民三代同堂、五代同堂的很多。有的结婚成家另住后还在一起生活。据当地老人讲,新中国成立前的家庭规模很多在10人以上。从20世纪50年代起,家庭规模基本稳定在6人以下。20世纪80年代以来,家庭规模一般在5人以下。1996年的一份调查资料表明,大家庭也有一定数量,6~10人的较大家庭占14.5%,这说明受传统家庭观念影响,几代同堂的情况还是存在。
纳家户村103户抽样调查规模构成表(1996年)
资料来源:宋志斌、张同基主编:《一个回族村的当代变迁》,宁夏人民出版社,1998年9月,第170页。
三、人口素质
寿命2009年纳家户村人口平均期望寿命为72.83岁,其中男性72.91岁,女性71.94岁。就此问题,我们选择几个年份与全县的人口平均期望寿命做了一个比较。
资料来源:永宁县党史县志办公室:《纳家户村志》,宁夏人民出版社,2010年6月。
从中可以看出,纳家户村的男性平均寿命高于全县水平,女性略低于全县水平。
新中国成立后,纳家户村先后出现过10多位百岁以上的寿星。其中男性多于女性,最高年龄达113岁(女性)。1996年有两位百岁老人,最大年龄106岁(男性)。2009年,70岁以上的老人133人(男性65人),80岁以上的老人54人(男性27人),共计187人,占总人口的4.10%。
劳动力中国一般规定男子16~60岁、女子16~55岁期间的人口为劳动适龄人口。在中国农村,超过劳动年龄但实际仍然从事劳动生产的情况十分普遍,严格意义上的“在业”和“不在业”是不存在的。超过劳动年龄的老人,还有小孩,都在从事力所能及的生产劳动,只不过劳动能力有大小之分罢了。就社会劳动力而言,2011年全村共有4723人,其中劳动力2698人,占总人口的57.1%。
纳家户村总人口和劳动力结构
(单位:人)
资料来源:2011年本课题组的实地调研。
受教育程度民国时期,纳家户村居民中文盲人口男性占70%~80%,女性占95%以上。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在农民中开展扫除文盲活动,举办各种类型的识字班、识字组,开展夫教妻、子教父、兄教弟等互教互帮的群众性识字活动,文盲开始减少。据1964年纳家户村三队人口普查登记,全队14~65岁人口中,受过不同程度文化教育的人口占该年龄段人口总量的25.6%,占总人口的5.1%。其中受过高中、初中教育的人口分别只有1人和4人,分别占1.2%和1.8%。文盲率在该年龄段人口中达74.4%。
20世纪80年代以后,这种情况有了明显改变。2011年,纳家户全村4723人中,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166人,高中文化程度的805人,初中文化程度的1515人;大专以上在读的54人,高中在读的284人,初中在读的348人,小学在读的468人。在2698个劳动力中,有小学文化程度的755人,初中文化程度的1025人,高中文化程度的809人。
第三节物产资源
纳家户村农业环境优越,物产丰富。这里是永宁县土地肥沃的引黄灌溉区,排灌便利,生产条件优越,是农产品的理想生长地。
一、农副特产
珍珠米纳家户村的大米相传在清代曾居“贡米”之列。相传,康熙访宁夏时,到过正觉台(望远镇政台村)、显圣寺(杨和镇大观桥),钦点纳家户村的大米为宴席主食,被称为“珍珠粳米”,又誉为“朔方贡米”。自此以后,永宁县的大米满誉中外,成为款待亲友的佳品。永宁大米不仅产量丰盈,而且品质优良,具有粒圆、色洁、油润、味香四大特点,蛋白质、脂肪含量高,极富营养价值。用其蒸制的米饭,味香适口,饭粒完整,洁白如脂,粒粒晶莹,余润香口。特别是纳家户村早年盛产的“白皮水稻”加工后的精米,粒圆饱满,更是珍品。近些年来,随着农业产业化进程的推进,“昊乡贡米”“广夏大米”等品牌也很受青睐,永宁县纳家户等地的优质水稻是其原料来源之一。
面粉永宁县盛产小麦。用本地及灌区的优质小麦加工而成的“塞北雪”等品牌面粉,洁白似雪,已形成手擀长面、揪面片、饺子、包子、挂面、饼子、蒸馍等10多个专用面粉,畅销宁夏区内外,很受欢迎。
胡麻油胡麻是纳家户食用油的主要原料,春季播种,夏季开花,亮蓝色的花朵似海洋一般,美丽壮观。胡麻籽榨出的香油清香入鼻。20世纪80年代以前是纳家户的主要食用油,80年代后,由于胡麻产量低,食用油被其他油品代替,胡麻种植面积逐年减少。胡麻秸秆被当地人称为“胡麻柴”,是加工亚麻纺织品的好原料。早年银川市建有亚麻厂,一部分原料就来源于纳家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