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哈辛是什么地方的“宣慰司副使”呢?正史资料无载,只有几种家谱资料如康乾本《青郡赵氏宗谱》“圣裔赵氏家乘序”、济南回族赛氏《咸阳族谱》中说:“哈散,授普安路同知。”元代回回人译名混乱,一般来说,哈散或忽先都是今“哈桑”的音译,而“哈辛”“忽辛”是今“侯赛因”的译名。但这两者有时也是混淆的,比如伯颜有个弟弟叫“忽先”,《元史·纳速剌丁传》作“忽先”,《元史·英宗本纪》又作“忽辛”。几种家谱既在同一辈中列出“忽先”“哈辛”两人,明确说前者是“云南行省平章政事”——此与正史吻合,忽辛是至治三年(1323年)任云南行省平章的;后者当然就是这位宁夏纳姓回族的先祖“哈辛”了。普安路,治在今贵州省盘县东旧普安镇,下路。原为南诏东部边地,居住着东爨、乌蛮等七个部落,后来爨酋阿宋赶走其他部落独居此地,称于失部。蒙哥汗七年(1253年),于失部内附,蒙古立于失万户。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7年),元朝改于失万户设普安路总管府;至元十四年(1277年),改立招讨司;十六年(1279年)改招讨司为宣抚司;二十二年(1285年)罢宣抚司仍为普安路。方国瑜先生认为,普安路应归曲靖等路宣慰司管辖。纳速剌丁从至元二十一年至至元二十八年(1284~1291年)任云南行省平章,诸子中有多人在云南任职,哈辛曾在此任职当然是可能的。家谱资料中记载哈辛一为宣慰司副使,一为普安路同治,合理的推测是:他先任为普安路同治,从五品;后迁为曲靖等路宣慰司副使,秩级升为四品。
汉文史籍中目前再没有发现关于哈辛的记载,但拉施特《史集》在记述中国十二省时说:第八,龙兴府省,这是蛮子地区的一座城,一边靠近唐兀惕地区,该处的长官为伯颜平章的一个兄弟哈散平章,以及剌真平章的一个兄弟,亦名哈散。
龙兴府省相当于江西行省,治在龙兴(今南昌);伯颜平章指纳速剌丁长子赛典赤·伯颜,当时任中书平章。何高济、陆峻岭两先生据此将《元史》中提及的纳速剌丁七子又补充了一人成为八人。但哈散既为平章,秩级很高了,何故《元史》在讲纳速剌丁诸子时无载?当然我们可以说这正是该书简陋的地方;名字也对不上号,“哈散”即“忽先”,也是纳速剌丁之子,至治三年(1323年)任云南行省平章,按《史集》的成书年代是不可能收载的。或许此人就是赛典赤之子忽辛,如果说《史集》1311年定稿,他在至大元年至二年(1308~1309年)任江西行省平章有可能收录。但此人是伯颜的叔叔而不是兄弟,如果拉施特表述为“该处的长官为伯颜平章的一个叔叔哈散平章”,虽然人名仍嫌混乱,马马虎虎也就可以了。总之,这个问题还有进一步考察的必要。
但哈辛的真实身份恐不仅如此。他除了是一位官员和将军,还主要是一位极有造诣的宗教学者。这两者的身份并不矛盾,应该注意的是,在蒙元时期的“回回军”中,必然存在随军的经师——他们的身份也可能是兼职的。“上马不离阿叶特,出战先提舍合德”,不妨看作是回回军征战生活的写照。
在赛典赤家族人物的研究中,钱大昕《济渎重建灵异碑记》一文曾屡被提起,因为它提供了赛氏“始祖”为“赛天知·苦鲁马丁”(应为“苦马鲁丁”)这一从未见于正史记载的珍贵材料。现在看来,其被忽略的重要价值可能在于帮助我们揭开哈辛作为宗教学者的身份之谜:
济渎重建灵异碑记
后至元五年九月钱大昕
右《济渎重建灵异碑记》,为孟州达鲁花赤也列夫追述其叔祖忽辛祀济渎灵异事。所载世系云:“始祖赛天知·苦鲁马丁,追封世王。子一人,赛天知·赡思丁,云南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政事,追封咸阳王,谥忠惠。子三人,长赛天知·纳速儿丁,云南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政事,追封延安王,谥宣靖;次忽辛,江西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政事;犹子赛天知·乌马儿,江浙行中书省平章政事。”也列夫则乌马儿之子也。“赛天知”,《元史》作“赛典赤”,《中堂事纪》作“赛典只儿”。盖回回贵族之称,子孙世以为号。赡思丁,父曰苦鲁马丁。《元史》本传不载。“纳速儿丁”,本传作“讷速剌丁”。其谥“宣靖”,亦史所失载也。史称赛典赤,别庵伯尔之裔。考刘郁《西征记》:“报达之西,马行二十日有天房,内有天使,神胡之祖葬所也,师名癖颜八儿。房中悬,以手扪之,心诚可及。不诚者,竟不得扪。经文甚多,皆癖颜八儿所作。“癖颜八儿”即别庵伯尔,彼国中圣人也。
也许钱氏对于回回人物的“灵异”觉得荒诞不经,所以没有抄录原文,这是很遗憾的。依文中所记,孟州达鲁花赤也列夫是乌马儿的儿子。在此追述的是他叔祖的事,乌马儿之弟无论嫡亲或堂兄弟都是也列夫的叔祖,属赛典赤的孙辈。马注所列赛典赤之二十三孙为:伯颜、乌马儿、阿立普舍、法儿、忽先、哈辛、砂的查尔丁、阿容、伯颜察儿、母帖儿、月鲁帖睦儿、帖威失列、赛伯杭、曲列、马哈只、以速甫、八木尔砂、砂不丁、舍黑乌苏满、教化的、怯烈、木儿威失列、法鲁虎丁,叫做“哈辛”的,只有一人;再从各种家谱资料看,赛典赤孙子辈的也没有重名的“哈辛”或“忽辛”的人。在纳速剌丁诸子中,乌马儿排行老二,排行老六的哈辛正是也列夫的嫡亲叔父。该碑文所记,正是哈辛的故事。
能够证明哈辛作为宗教人物的另一个重要材料,是家谱中说他奉旨到长安守祖墓这件事。在回族伊斯兰教的传统中,守墓是专注宗教功修的代名词。守墓者必须是品学兼优,特别是“阿林”(经学知识)深厚的人,没有“阿林”的“瞎汉”为亡人守墓上坟,那是不可思议的。
宁夏纳姓的先祖就是哈辛。哈辛之后,还可能有他的儿子矣郊。矣郊实际上是他弟弟沙的的独生子过继给他的。《南滇赛氏族谱》记载:“哈辛,宣慰副使兼宿卫将军。公生一子矣郊(附此。系沙的公子——原注)。”
沙的,各种家谱资料中或记作“砂的查尔丁”,《元史》中有记载:“云南行省左丞”。能将自己的独生子托付给并非在政治上位高权重的兄长,他看重的是什么呢?唯一的解释是哈辛的宗教学者身份和宗教的传承。需要补充的是:哈辛有在云南生活的背景,矣郊更应是地地道道的云南人。明白这一点是必要的,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宁夏纳家与云南有割不断的历史关系,存在深层的心理认同。
沙滩拱北的守护者纳连成老人,一生致力于辑录宁夏纳家史料、研究纳姓回族历史来源。他从宁夏、云南两地用语方面谈过自己的体会:
我的奶奶在世时曾把鸡叫牲口,而老宁夏回族人称牲口为头口。
1986年我去云南出差,在昆明市顺城街(音gāi)一处回民食堂吃饭,吃完饭后服务员送出门,说“你请去(音ke)”,我随即用老宁夏话回敬说“不用客(音kā)气”。服务员心领神会地笑了笑。
云南人把父亲称爹,宁夏纳姓人把父亲也称爹;云南人把自己父亲的大哥称亲爹,宁夏纳姓人至今尚叫亲爹;云南人把叔叔按顺序排列称二爹、三爹、四爹,宁夏纳姓人至今仍在这样称呼,最小的称老爹;云南人把嫂嫂叫姐姐,宁夏纳姓人至今仍把嫂嫂叫姐姐;云南人把家里来客(kè)人,叫客(kǎ),请人叫请客(kǎ),宁夏纳姓人也叫请客(kǎ),而北方叫客(kè)人,请人叫请客(kè);云南人说“仓”(cáng),意思是说看看或参观;宁夏纳姓人至今还说“住下多仓两天”;云南人说“把核桃敲(kāo)开”,而宁夏纳姓人说“敲(kāo)开核桃”。我的父亲是家中的老大,他的侄儿侄女至今仍叫他亲爹,我的母亲被称亲妈。我仍管我80多岁的嫂嫂叫姐姐。
纳先生所说的一些词汇很难说为宁夏纳家人所独有,兰银官话区普遍存在,但将“鸡”叫“牲口”确实是很独特的。从中可以看到银川纳家人对云南的历史记忆。
由哈辛本人宦游云南普安路的经历,我们终于明白了今天纳家户清真寺匾额上那句“吾家弃秦移居西夏”的话:陕西西安本来就不是哈辛的故乡,只是他守祖墓时游历过的地方——这也印证了纳家户人为什么至今认为他们与云南的关系更密切,而与西安毫无瓜葛可寻。宁夏纳家与云南纳家的历史联系从未中断过。据银川的纳连捷先生说,20世纪30年代,云南纳家营有个叫马依哈牙的人带领的马帮到内蒙古左旗贩盐,到银川歇脚,并到沙滩拱北上坟;也有从纳家营来到纳家户清真寺学经的满拉。在新时期,永宁纳家户与云南纳家营的来往更加密切。
第二节赛典赤及纳速剌丁家族
遍迹全国
赛典赤家族累代簪缨,繁衍盛多,其后裔在全国的分布很广。但由于年湮代远,兼之历史的风风雨雨,其家族人口在全国的分布情况不甚明了。马注在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时撰写《赡思丁公茔碑总序》即已感叹:“无何四百年来,子孙星列,因名着姓,派异支分,其他杂处,无所考稽。”他根据《咸阳家谱》与自己“亲历燕鲁、吴越、秦楚、中山、滇黔、西蜀”的考察,列出了一个大概的分布:“有居于昆明、陆凉、呈贡、嵩明者,是为忽先公之后;有居直隶、松江、济南、利州者,是为伯颜察儿之后;有居建昌者,是为月鲁帖木儿之后;有居南直隶而锦衣者,是为马哈只之后;有居大理、永昌、蒙、越者,是为余十四世祖马速忽公之后。”这个记载难免挂一漏万,正如他自己所说,是“聊纪什一”。考虑到当时的交通、通讯条件以及各地回族族源族谱的研究基础,这已经难能可贵了。现在距马注的时代又过去了300多年,再来考察赛典赤家族在全国的分布,难度可想而知。但搞清这一问题,对中国伊斯兰教史、中国回族史的研究是很有意义的,对纳氏家族的族源认同以及纳家户文化产业的开发,更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现在,我们根据赛典赤及纳速剌丁家族人物当年在全国各地的宦游、各种家谱材料的说明,特别是近年来各地回族族源的研究,勾画一个大概的布局,给人们留下进一步追溯的线索。同时,也尽量地反映一下赛典赤后人留存各地的文化遗迹。
北京市
北京是赛典赤家族的大本营之一,特别是其长子纳速剌丁留下了很深厚的足迹,这是以前的研究中所注意不够的。
其一,赛典赤在元初即入为燕京路断事官,中统二年(1261年)又拜为中书省平章政事,出任云南平章时,是元世祖当面在京谈话。
其二,《史集》明确说纳速剌丁卒后葬于北京自家的花园里:“纳速剌丁则照旧为哈剌章的长官,[没有]来向合罕行‘帖克失迷失’,他在这[最近的]五六年中去世,被埋葬在汗八里城他自己的花园里。”
其三,《元史·纳速剌丁传》说,纳速剌丁“子十二人”,但只记载了七人,姓名已如上文所引。其中有中书平章政事伯颜,中书平章政事伯颜察儿,太常礼仪院使阿容,都在北京任职。
其四,《史集》所载,元世祖在北京一次奖赏了伯颜的七个兄弟,这更说明北京是他们家族人特别是纳速剌丁卒后以其长子伯颜为中心聚集的地方:
就在那一天,[铁穆耳]合罕的母亲阔阔真召了他去,说道:“因为你获得了这样一些奖赏,并且合罕又把国事委托给了你,请你去问一问:‘真金的宝座被封存九年了,你对此有何吩咐?’”而当时,[铁穆耳]合罕正在征讨海都和都哇的军队。伯颜平章把这话禀过了[合罕]。合罕由于过分高兴,从病床上起来,召来异密们说道:“你们说这个撒尔塔兀勒是个坏人,然而他却出于怜悯而作了有关臣民的报告,他谈到了宝座和大位,他关心了我的子女,为的是在我身后他们之间不致发生纷争!”于是,他又一次奖赏了伯颜平章,并以其祖父的名字赛典赤来称呼他。伯颜平章对于他和在场的他的七个弟兄,都赐予了荣服,发给了诏书和牌子,伯颜平章说道:“现在就骑马去把我那率军向海都方面出征的孙子铁穆耳叫回来吧,把他扶上他父亲的宝座,举行三天宴会,授予他帝位,然后让他在三天之后出征,到军队里去。”赛典赤奉旨出发,把铁穆耳合罕从途中召回来,在开平府中,扶他登上了真金的宝座。三天之后,[铁穆耳]合罕到军队里去,赛典赤便回来见合罕了。
其五,赛典赤后人多人出任各行省高官,按元代惯例,一定有子弟入质在京。
其六,明初克定大都,太祖朱元璋深恐在北京的回回人接济蒙古人,下令北人南迁,其中有伯颜三子率家人于洪武二年(1369年)迁居山东青州,是为青州赵家;伯颜察儿的后人也于洪武元年(1368年)迁居青州,是为青州杨家。
元末明初迁居山东青州的伯颜后人赵氏,又有迁回北京的,据其家谱记载,其十世宴公居北京,十二世时麟公居北京南湖北县。
天津市
未详。
河北省
马注《赡思丁公茔碑总序》说,伯颜察儿之后有居于直隶者。
山西省
据《元史·赛典赤传》,赛典赤·赡思丁曾任太原、平阳二路达鲁花赤。
赛典赤·赡思丁三子忽辛,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任山西道转运使。
内蒙古自治区
据《元史·赛典赤传》,赛典赤·赡思丁曾任丰、靖、云内三州都达鲁花赤。云内,今大同市西北、呼和浩特一带。
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