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华回乡纳家户
19111600000006

第6章 纳家户纳姓来源及其家族在全国的分布(1)

纳家户清真寺匾额上一句“吾家弃秦移居西夏”的话,使人产生了无穷的历史遐想。然而,真正解决纳家户纳姓始祖这一问题的是新近发现的“元翁纳老太师之墓”碑。以此碑为线索,参证历史文献资料,我们终于弄清楚:“元翁纳老太师”即赛典赤·赡思丁之孙、纳速剌丁第六子哈辛。终元之世,赛典赤·赡思丁家族人物累代簪缨,元代贡师泰即有“子孙亦建侯专阃,布满中外”的赞语。《赛典赤家谱》所列该家族元代人物有“八王七相四公五侯五帅”,大多可考,绝非虚语。元代以降,赛典赤家族出现过伟大的航海家郑和这样功名显赫的人物。赛典赤家族繁衍众多,其后裔分布很广,虽年湮代远,也能大体勾勒出其在全国的分布情况。

第一节纳家户纳姓的来源

回族的纳姓无一例外地将自己的宗族来源追溯到纳速剌丁。宁夏纳家户纳姓回族也来源于纳速剌丁,对此,没有人提出过疑义。在回族史、宁夏地方史的研究和关于纳家户的各种介绍材料中,通常引述到这条材料:

据《陕西通志》记载:元初,贵族赛典赤·瞻思丁,其子纳速拉丁,子孙甚多,分为纳、速、拉、丁四姓,居留各省,故宁夏有纳家户,长安有拉家村,今宁夏纳氏最盛。

这条资料实际出自于慕寿祺所撰《甘宁青史略》,原文是:

案:《陕西通志》元初瞻思丁以回回别庵尔之裔归降太祖,号赛典赤,译言贵族也。历官太原、平阳、陕西、四川、云南各省,追封咸阳王,其子纳速拉丁追封延安王,子孙众多,分为纳、速、拉、丁四姓,留居各省。故宁夏有纳家户,长安县有拉家村。今临夏喇氏最盛。

由于慕寿祺的这一段话没有采用新式标点,人们看不出哪是《陕西通志》原文,哪是他自己的说法,加之后来的着述者们辗转誊抄,鲁鱼豕亥,面目全非,故而有辩证的必要:

其一,明清时撰修的《陕西通志》,见于着录者凡6种:嘉靖《雍大记》36卷,何景明纂;嘉靖《陕西通志》40卷,赵廷瑞修,马理纂;万历《陕西通志》35卷首1卷,李思孝修,冯从吾等纂;康熙《陕西通志》32卷首3卷,贾汉复修,李楷纂;另有康熙《陕西通志》32卷首1卷图1卷,韩奕续修,王功成、吕和钟等续纂;雍正《陕西通志》100卷首1卷,刘於义等修,沈青崖等纂,该志于雍正十三年(1735年)付梓;道光《陕西志辑要》6卷首1卷,王志沂编修;民国《续修陕西通志稿》224卷首1卷,杨虎城、邵力子修,宋伯鲁、吴廷锡纂。

雍正《陕西通志》为《四库全书》所推许,尤为治陕西及西北史地者所倚重。在卷五十一“名宦二”中说:

赛典赤·赡思丁一名乌马尔,回回人,别庵伯尔之裔。至元元年,置陕西五路西蜀四川行中书省,出为平章政事。莅官三年,增户九千五百六十五、军一万二千二百五十五、钞六千二百二十五锭、屯田粮九万七千二十一石,撙节和买钞三百三十一锭。中书以闻,诏赏银五千两,仍命陕西五路四川行院大小官属并听节制。八年命行事于兴元。

我们遍查各时期的陕西通志,有记述者总体没有超过《元史·赛典赤传》的材料。有的如嘉靖《陕西通志》在“全陕名宦”中收有维吾尔人廉希宪,甚至没有提及赛典赤·赡思丁。

其二,关于“长安县有拉家村”。各时期的陕西通志中都没有说过“故宁夏有纳家户,长安县有拉家村”之类的话。查成书于清嘉庆二十年(1815年)的《长安县志》卷四“乡镇图”,有“喇家寨”一名,属西乡廒。

其三,慕寿祺说“今临夏喇氏最盛”,被引述者们誊改为“今宁夏纳氏最盛”,当然是抄错了,但慕寿祺本人也说错了。他不该把“纳”“拉”“喇”以及“宁夏”“临夏”混在一起,徒增纷扰。从回族姓氏形成来说,“喇”姓固然有可能来源于纳速剌丁,但还有更多的来源,金吉堂先生早就指出“奥都喇合蛮之后裔姓喇”“乌巴都剌或阿都剌之后裔姓喇”。引述者们以讹传讹,居然变成了关于纳家户纳姓回族来源的通行材料。

到底纳家户的先祖是谁,目前没有发现文献记载资料。我们曾走村串户,试图发现纳家户族谱之类的材料。有的老乡说,他们家原本有家谱,但不是毁于同治年间,就是毁于“文化大革命”。在族谱调查中,绝大多数人只知道自己祖父的姓名,少部分人知道曾祖的姓名。记忆中,最高的辈分依次为万、玉、长、殿、洪、福,目前的辈分排行比较混乱。至于对族姓来源的传说,更是众说纷纭,理不出头绪。

据纳家户清真寺“清净光明”匾额:“吾家弃秦移居西夏”,似乎是说,纳家人是从“秦”即陕西搬迁来的。但细细琢磨这个“弃”字,却使人感到疑惑和突兀——假如纳家人真是从秦地故乡搬迁过来,“别秦”或“离秦”都可遣词。一个“弃”字,看不出通常人们对故乡的留恋或依依不舍之情。同时,“清净光明”匾的这句话由于过于简单,不能给我们提供关于纳姓回族来源的更多细节,显得迷雾重重。李兴华先生在《银川伊斯兰教研究》中说:

可关于这支穆斯林,我们只知道他们是赛典赤·赡思丁之子纳速剌丁的后裔,大约是在明嘉靖初由陕西关中来到宁夏府地区的。这主要是根据寺内原有建寺匾文,内中有“吾家弃秦移居西夏,吾寺建于大明嘉靖三年,圣迹永存”这样的一些内容。至于弃秦迁居西夏的纳姓始祖叫什么名字,原住在关中什么具体地方,为何要弃秦来西夏,来西夏后是直接就定居在纳家户这个地方还是先居住在别处后才决定定居在纳家户这个地方的,来西夏后是充当戍卫的兵士还是从事民屯,来时是一人还是多人,是如何逐步演变成一个穆斯林聚居堡寨的这些具体的问题,笔者却不知晓。故在至纳家户实地调查时,很想从当地的穆斯林朋友那里知道,但并未如愿。寺内负责人称,他们正在撰写有关历史资料。不过倒是见到了这样一段寺之情况的介绍。谓寺“始建于明嘉靖三年。纳氏一姓由滇陕迁宁。数百年多受明清仕宦之亲近,更受民国、新中国众多学者、研究者所亲昵。以其悠久的历史,独特的阿拉伯艺术形式与中国传统建筑风格有机结合而远近闻名”。这就是说,纳家户的纳姓穆斯林,也有可能是原住云南,后来是辗转陕西关中而来到宁夏府地区的。到底如何,还是期待早些见到纳家户穆斯林的自我介绍。

真正解决纳家户纳姓先祖这一问题的是“元翁纳老太师之墓”碑。但人们对此碑的历史价值一直认识不足。该碑现存于银川沙滩拱北,此地过去属于农村,名为沙滩自然村,故称“沙滩拱北”。2004年银川城市建设中,沙滩自然村已被兴庆区征为城市建设用地,原有的一切均已拆除,沙滩拱北被括在新建的“世纪小区”内。

元翁纳老太师墓碑为辉绿岩琢成,顶端呈拱圆形,高150厘米,宽62厘米,厚20厘米。碑座呈梯形,高50厘米,上宽66厘米,下宽70厘米,厚24~40厘米。正面有阴刻汉文、阿拉伯文两种文字。

汉文三行:

右:乾隆三年岁次戌午四月吉旦按:即农历四月初一,公历1738年5月19日,星期一。

中:元翁纳老太师之墓

左:文字“文化大革命”时严重损坏,但刻痕明显,据纳连成先生回忆,为:至顺壬申隐光寿八七岁。按:至顺壬申为至顺三年,公元1332年。依次推算,墓主人生于1245年。又,至顺是元文宗图帖睦尔的年号,共计4年(元年1330年五月至末年1333年十月)。至顺三年八月文宗死,十月元宁宗懿质班即位沿用;十二月宁宗死,元顺帝妥帖睦尔即位沿用。这一年历经三帝。而据纳家后人的记忆和传承,哈辛的纪日在农历六月二十四,故其逝世之时当为文宗时期。

阿拉伯文两行。除首行行尾有轻度损毁外,大部分字迹清晰可辨。

对碑文中阿拉伯文的理解是比较容易的,但在意译方面还是有一些细小的不同。纳连捷先生向我们出示过多位学者、阿訇的转写和译法。

上行意译:“唉,主啊,你给我们好处”或“养育我们的主啊!”

下行可以有多种译法,如可直译为:“尊贵的导师哈辛的拱北”或“此坟是尊贵的导师哈辛的”。已故的宁夏伊斯兰经学院教授苏敦理哈吉根据碑文中“穆安立穆”(教、传授,有导师之意)、穆安左米(尊敬、被尊敬的人)、穆砍勒麦(有尊严的、有威望的人)几个词的用法,译为“伟大导师哈辛之墓”。杨万宝阿訇认为“哈门拉”的称谓,指主道的智者、主道的贤哲、主道的英明者等,这不是一般的穆斯林可以随便使用的——这主要是对“侯赛因”一词的理解不同:作为人名,即“侯赛因”;如不作为人名,为“俊美,真主喜爱的”之意。我们也不妨作一语双关来理解。

拱北的主人是哈辛,今通译“侯赛因”。根据碑文推算,他的生卒年代为公元1245~1332年。如果“87岁”是一个虚岁的说法,其生年或许还要晚1~2年。

据纳连捷等老人说,与“元翁纳老太师之墓”碑在一起的,还有一通阿拉伯文碑,它或许就是哈辛本人归真时所立原碑,但后来遗失,有人说“拿去修桥去了”,期望它能再现。

哈辛其人,在赛典赤家族的各种家谱中是有记载的,史籍中也能找到他的一些材料。《元史·纳速剌丁传》列其子十二人,但录其姓名者七人:伯颜、乌马儿、法尔、忽先、沙的、阿客、伯颜察儿。另有五人没有列出姓名。但家谱资料如《南滇赛氏族谱》(石屏)和《马氏家乘》等都说哈辛是纳速剌丁的第六子,是赛典赤的孙子,见下表(加※号者为与《元史》同):

从赛典赤及其家族成员的生活年代来判断,墓碑的材料是可信和合理的。

关于赛典赤的生年,有不同的看法,《元史·赛典赤传》记为“至元十六年卒,年六十九”;《新元史》记为“年七十九”。按照享年69岁来推测,生于1211年,长哈辛34岁,在回回人的传统生育习惯中,这并不是罕见的事。如果按照享年79岁来推测,当生于1201年,长哈辛44岁,这就更属常见。其父纳速剌丁,生年不详,但他1253年随兀良哈台进入云南,当时应该是一个青壮年了。至于纳速剌丁的其他儿子,史籍可见者生卒年代均不可考,但多数活动的时间下限都在这个时期,如:

伯颜,卒于大德十一年(1307年),不过他不是善终而是被杀;

乌马儿,至大四年(1311年)被罢黜;

忽先,至治三年(1323年)任云南行省平章;

伯颜察儿,泰定三年至致和元年(1326~1328年)任中书平章。

石碑为何人所立?因无落款,已无从考究。今福州市西北郊象山北麓井边亭村有元代伊本·穆尔菲德·艾米尔·阿莱丁的墓冢,为亭式建筑。清初,墓厅圆顶坍毁,乾隆二年(1737年)宁夏人马骥捐资重修,南门上端嵌有一块石碑,阴刻三行汉文楷书:“乾隆二年岁次丁巳季春吉旦,特简福建台澎水陆等处地方挂印总兵官、置都督佥事仍带记录一次、陕西宁夏马骥捐资重修。”鉴于沙滩拱北墓碑为辉绿岩材料,非宁夏本地所产;重修福建阿莱丁墓的是宁夏人马骥,立碑时间为乾隆二年岁次丁巳季春吉旦,与立此碑的时间相隔不到一年;落款方式也很相像,都选择初一。是否他在重修福建阿莱丁墓后,第二年在宁夏就便所立,也未可知。

由此碑可知,宁夏纳姓的先祖是哈辛。

哈辛何人?

沙又新藏本《赛典赤家谱》:“哈辛,宣慰司副使。”《南滇赛氏族谱》载:“哈辛,宣慰副使兼宿卫将军。”

如果家谱的记载准确,哈辛是宣慰司副使。宣慰司长官称“宣慰使”,从二品;副使,正四品。《元史·纳速剌丁传》列载纳速剌丁的七个儿子,秩级最低的太常礼仪院使阿容也是正二品。可能其收录人物有秩级的规定和要求,哈辛最多只是一个四品官,因此未能载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