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华回乡纳家户
19111600000009

第9章 纳家户纳姓来源及其家族在全国的分布(4)

益都杨氏是纳速剌丁子伯颜察儿的后裔,元末明初由北京迁来。明太祖驱逐元顺帝,收复大都(今北京)后,下令“都人”(北京仕官的后裔)一律南迁,有的迁入山东。据益都《杨氏世谱》载:“至大明洪武元年,兵取大都,大将军令都人南迁,六世祖遂协(携)莫苏及二女奔青州。……以尝居举市,易姓为羊,复改为杨。”《益都县图志》均载有伯颜察儿二孙女事。

《益都县图志·古迹志下》云:杨氏二女墓,元驸马伯颜察儿孙女,南阳府知府应奎祖姑也。及笄,父欲字之,辞曰:“我两人生值不辰,恳以金枝玉叶下配编氓哉?”终身不嫁,以寿终卒,葬城西东埠,至今二冢并列焉。

《益都县图志·烈女传》云:南阳知府杨应奎祖姑姊妹二人,乃元驸马伯颜察儿孙女也,旧居宛平羊市角头。值洪武鼎革,遂以羊为姓,随父奔,又改为杨氏。及笄,父为择配,坚辞曰:“我两人生值不辰,恳以金枝玉叶下配编氓哉?”终身不嫁,俱至上寿卒,葬城西东埠,至今二冢并列焉。

杨家徙居青州(今益都县)后隐姓埋名,甚至两代都不读书,以农耕为生。至明正德时,杨家才出了一个有才学的人,即上述《益都县图志》提到的南阳知府杨应奎(详下)。杨应奎之后,明清两代杨家出过很多有才学的人。时至今日,其后裔迁居山东各地,遍布10个县。

现位于山东省青州市益都镇昭德街南端路西的青州真教寺,据寺内碑文记载,为元大德六年(1302年)元相伯颜后裔所建,杨应奎重修,寺内有明朝朱元璋题“百字赞”碑,历来是山东东部伊斯兰教活动中心。已故着名大阿訇王静斋曾在这里掌教,译着过伊斯兰教经典着作;马松亭大阿訇1935年曾在此讲过经、领过拜;淄博、临沂、济宁等地的许多阿訇都曾在这里学经。

河南省

纳速剌丁长子伯颜,至元三十年(1293年)任河南行省平章。

据钱大昕《济渎重建灵异碑记》,乌马儿的儿子也列夫,曾任孟州达鲁花赤。

湖北省

《元史·世祖本纪》载,元世祖忽必烈调集10万大军围攻襄阳(1267~1273年),令“赛典赤行省事于兴元(今陕西南郑县),转给军粮”。襄樊是赛典赤到过的地方。

湖南省

据《元史·赛典赤传》,赛典赤·赡思丁曾任丰、靖、云内三州都达鲁花赤。靖州,辖境相当于今湖南会同县、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通道侗族自治县和贵州天柱等县。

广东省

《元史·赛典赤传》载,赛典赤·赡思丁次子哈散曾为广东道宣慰司使都元帅。广东道宣慰司至元十五年(1278年)属江西行中书省,治在今广东广州市。

广西壮族自治区

未详。

海南省

未详。

四川省、重庆市

赛典赤·赡思丁从至元元年到至元十年(1264~1273年),出任陕西五路西蜀四川行中书省平章政事。《元史·百官志》载,陕西等处行中书省“至元三年,移治利州,十七年,复还京兆”。利州,在今四川广元。至元八年(1271年)平嘉定(今四川乐山)。这五年中,赛典赤坐镇四川,主要任务为元军进攻南宋提供后勤保障。《元史·赛典赤传》说:“宪宗即位……帝伐蜀,赛典赤主馈饷。”可见,赛典赤在陕西等处行中书省任平章时,是往来于秦蜀之间的。

马注的《王陵常住碑记》说,赛典赤去世以后,“殡朝服于秦之十里铺,葬缠冠于蜀之宾银台”。四川有无赛典赤的衣冠冢,需要进一步的考察。

赛典赤·赡思丁三子忽辛,大德八年(1304年)出任四川行省右丞。

赛典赤·赡思丁四子苫速丁兀默里,任建昌路(治在今西昌地区)总管,镇守西昌。

纳速剌丁子伯颜察儿,致和元年(1328年)被流放远州(治所在今四川松潘县西境)。

马注撰《赡思丁公莹碑总序》说:“有居建昌者,是为月鲁帖木儿之后。”据《南滇赛氏族谱》,月鲁帖木儿为纳速剌丁之子。马思锐先生通过口碑、碑刻等资料,论证月鲁帖木儿应属回族。今西昌经久乡合营村的沙姓回民世代相传,称其先祖是赛典赤·赡思丁,元代从云南迁入西昌定居。另外,建昌路在元代至元十九年(1282年)属云南行省的罗罗斯宣慰司所辖,《元史·世祖纪》:“改罗罗斯宣慰司隶云南省。”究竟这个“月鲁帖木儿”是不是纳速剌丁之子,还需要作进一步的考察。

1975年,在西昌市西郊乡宁远村桑坡元代“月鲁城”遗址,发现了一通阿拉伯文石碑,碑刻五行阿拉伯文,字体近似库法体,为《圣容赞碑》,是赞美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容貌的赞圣文。第一行为“太思米”(奉至仁至慈的真主之名),第2行至第5行,一般可译为:他的肤色是白的,两腮红润,眉毛细长,双眼碧兰,鼻始鹰钩,胡须修长,身体魁梧矫健,十指细长,头发细而直,胸毛至脐,双手过膝,两耳垂肩,圣容难以用文字来描述。而另有四字一句、对应工整的翻译:白皮光亮,玉容红腮,眉如一字,凤眼至黑,轮鼻高窍,堂朗胡须,身体娇嫩,体窍周全,十指细长,汗毛一字,从胸至脐,两手过膝,两耳垂肩,圣帝贵容,翰墨难宣。

由于伊斯兰教禁止崇拜偶像,所以用文字的形式表达对至圣的崇敬。这种阿拉伯文字,也见于晚近时期的纸质材料。如,《江苏省回族古籍提要》一书载,今南京净觉寺安建龙阿訇处藏有《穆圣圣容表述图》《穆圣圣容描述图》,中间为阿拉伯文,两边为汉文,可以参看(见下页图)。

贵州省

元代普安路(治今贵州省盘县东旧普安镇)、普定路(治今贵州安顺市)、乌撒路(治今贵州威宁县)均属云南行省管辖,而云南行省是赛典赤家族活动最集中的地方。

纳速剌丁子哈辛为普安路同知。

云南省

云南是赛典赤精心打理的地方,他兴建云南行省,规划行政设置,理顺管理关系,设置郡县,把万户府、千户所、百户所改为路、府、州、县,路设总管,府设知府,州设知州,县设县令或县尹;兴修水利,大规模开展军屯民屯,大力发展农业生产,修设驿站鼓励商旅;首创文庙兴办儒学,并大力传播伊斯兰文化。赛典赤·赡思丁及其子孙多有在云南任职者。元代云南行省的省臣12人中,赛典赤家族就占了6人:

赛典赤·赡思丁,至元十一年至十六年(1274~1279年),平章。

纳速剌丁,赛典赤·赡思丁子,至元十七年至二十年(1280~1283年),右丞;至元二十一年至二十七年(1284~1290年),平章。

忽辛,赛典赤·赡思丁子,大德元年至七年(1297~1303年),右丞。

马速忽,赛典赤·赡思丁子,泰定四年至天历二年(1327~1329年),平章。

忽先,纳速剌丁子,至治三年(1323年),平章。

另有两人与他们家族密切相关: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前任参政、至元二十八年后至大德三年(1299年)任左丞的怯烈;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前任平章的赛阳。

因此,有元一代,“说云南行省是赛典赤家族统治也不为过”。

赛典赤家族后裔繁衍出赛、沙、纳、马、速、撒、丁、合、哈、闪、金等十余个望族大姓。据2005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云南省的回族人口有64万余人,有5000以上回族人口的市县(区)为滇东,滇东北的昭通、鲁甸、会泽、宣威、曲靖、寻甸,滇中的嵩明、西山、盘龙、五华、禄丰,滇南地区的个旧、开远、建水、弥勒、泸西、砚山、文山、通海、华宁、澄江、峨山、玉溪,滇西地区的巍山、永平、大理、腾冲、洱源等地。在今天云南60余万回族穆斯林人口中,赛典赤家族的后人占有相当高的比例。

现在,经过与赛典赤家谱资料的比照,其后人在云南各地都有分布,源流已经比较清晰。具体来说:

滇西地区。主要以大理为中心,包括巍山、永平、腾冲等地。回族分布较多的是巍山县、大理市、永平县、洱源县、腾冲县、保山市。据《马氏家乘》,赡思丁有五子二十三孙,是云南赛、纳、哈、沙、马、丁、速、忽、闪、撒、金等姓之祖。其中除马姓来源较为复杂,非出自一系而外,其余各姓多出于此。赛典赤第五子马速忽之后更是多有居于此地者。马速忽,曾“授云南行省中书宣慰使,升荣禄大夫、平章政事,治大理、鹤庆二路”,其子法忽鲁丁“授姚安路达鲁花赤”,其孙赛撒度罗“授鹤庆路总管”,后裔相继在这些地区落籍,但都遵天方国旧俗,以名为姓。传至三十七世卜罗添赛哈智之后始遵汉制,以马为姓。其三十八世文明、文英、文衡、文慧四子二十孙,多散居于滇西的大理、巍山、云龙、保山、腾冲、景东以及凤庆等地。另据其家谱所载,谱中的第四十三世马逸为明万历辛卯科举人,其子易从又为万历巳酉科解元,两人事迹同见载于《蒙化府志》,马注《赡思丁公茔碑总序》说:“有居大理、永昌、蒙越(魏山、腾冲)者,是为余十四世祖马速忽公之后。”此外,楚雄、昆明、嵩明和昭通等地亦有其分支。

滇东地区。滇东地区的保姓回族很多,一般传述其为赛典赤后裔十三姓之一。由于滇西、滇中和滇南等地回族长期辗转迁徙,也有部分赛氏后裔移至滇东地区定居者。

滇东的寻甸是一大回族聚居地。据寻甸《马氏族谱》云:“始祖姓纳,南京应天府籍。明太祖起兵时,有督驾之功,后随征,屡见奇绩。洪武登极后,授锦衣卫指挥使。至十三年,随黔宁王征进云南,即命驻临安河西县治,即今纳家营是也。自后子孙蕃衍,宗仿籍盛。瓜瓞虽繁,未免有枝大根绕之患。至二世祖于明弘治年间始就寻甸而卜居焉。改姓马,讳汪,生一子曰虎星。星生一子曰聪。聪生五子,遂分支五派。长枝四枝乏嗣,五枝移居昆阳,另立成族。惟二枝三枝在寻,云仍相继。自卜筑至今,历世已久。”这说明该马姓回族也属赛典赤后人。

滇南地区。包括个旧市、开远市、建水县、庐西县、通海县、玉溪市,都有赛典赤·赡思丁的后裔。

个旧市回族主要集中在沙甸村,是目前滇南地区最大的回族聚居村寨。回族入居沙甸大致在明嘉靖、万历年间,最初主要姓氏有林、王、马、白、金、赛、沙、纳、丁等家,他们多从建水和石屏两地迁入。据《赛典赤家谱》所记,赛氏三十四世祖赛撒度罗长子赛尔拾迪曾授临安总府,今阿密(开远)、石屏等地有其后裔。当地赛、沙、纳、马、白、丁等姓都自认是咸阳王的后裔。玉溪回族聚居之所,现被统称为“龙门九村”,即大营、北城、西营、东营、得胜营、七树营、中锁营、马鹿塘、石狗头等9个村子。从现今这些村落回民所保留的姓氏来看,当初落籍者就有赛典赤长子纳速剌丁及其后裔的支系。玉溪回族老人马际昌藏有清同治年间马钧所撰《玉溪龙门马氏宗谱》,其序文说:“纳、哈、马、忽、速、撒、赛、保、闪、木、沙、苏、郝十三姓皆咸阳王赛典赤后裔也。”

纳家营为玉溪市通海(原称河西)纳古镇的一个自然村,居祀麓湖边,田土平敞沃饶,现有千余户人家,纳姓约占五分之三,马、哈两姓占五分之一,其余为杂姓。村后纳氏祖墓地有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所立之《皇明敕封世袭锦衣卫纳公讳永阶之墓》碑。碑中云:“纳氏远祖肇自西域,数传至赡思丁,元世祖以平章政事命辅滇南,惠政罔不备举,后被敕封为咸阳王。二世、三世俱封王爵。至四世祖纳速鲁,授临安元江宣慰司都元帅。洪武三年,访咸阳王后裔,授武略将军之职。宣德七年,又升授掌印世袭锦衣卫,连续八代。我叔曾祖永阶公,犹然阴袭也。公之生平,积德累功,难以悉数,于是后裔迭兴,子孙繁衍,迄今沿世五代。”又该村一家墙角处残存有嘉庆年间所立《百岁老人碑》,碑文云:“百有一岁孺人马氏,伯父讳学成之元配,自祺州龙门(今玉溪大营)嫔于河阳(今河西县)咸阳王之遗裔。”这些石刻资料证明通海及玉溪的“纳”姓回族,确为赛典赤长子纳速剌丁之后,其祖先至少在纳速鲁时即已落籍于此,并世受皇恩。纳家营的马姓、合姓,也为赛典赤后裔,《河西县志》卷四“流寓”条:“哈散,回回人,元咸阳王次子也。任临、元、广宣慰使,流寓于此。后易哈为合。”

纳古镇文化教育发达,贤达辈出,被誉为出“一石二斗芝麻尔林(学者)”的地方。历史上,知名阿訇达400余人,武略将军、举人、进士及儒学训导30余人。中国着名的阿拉伯历史学家、荣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阿拉伯文化沙迦国际奖”的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纳忠、着名翻译家纳训先生都是纳古人。全镇有3所清真寺,其中建于2004年的纳家营清真寺是目前云南省内最大的清真寺。

建水县是明代临安府治所,其境内的回族源于元代。据《建水县志稿》记载:“回回随大吏赛典赤·赡思丁到建水……所在之处有清真寺。”

滇南开远市华宁的盘溪,据《赛典赤家谱》所述,忽辛长子赛伯杭曾授中庆路达鲁花赤,当地的马、忽二姓仍为华宁回族中的大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