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卫史话
19113100000003

第3章 大麦地彰显史前画,石马沟隐现隔世马(1)

中卫地处宁夏西部,北面有腾格里沙漠及卫宁北山,南部有香山,中部是黄河冲积平原。黄河流经中部,将中卫分割为南北两部分。在黄河北岸的卫宁北山和黄河南岸的香山之中分布着大量岩画。

卫宁北山东西长约50公里,南北宽约8公里,由多支较低矮的山梁和坳谷冲沟组成,主峰海拔1476米。该岩画区属矮山丘岭地带,其西与阿拉善左旗通湖岩画相望,北与内蒙古腾格里大沙漠接壤,东临中宁县黄羊湾岩画。这里是干旱与半干旱区、沙漠区与半沙漠区,也是山地沙漠畜牧区与农业区的交界处。这一区域约400平方公里,现已发现岩画点10多个,有大麦地、黄石坡、石房圈、新井沟、黄羊湾、石马湾等,遗存岩画10000多幅(个),个体图案2.2万多个,其中大麦地岩画最为集中,在约6平方公里的区域内,共有岩画近2000幅,在一块约10米长的巨石上,刻有不同时期的岩画210多幅,是名副其实的世界级岩画主要地区。

香山岩画区在黄河南面。香山属祁连山余脉,在中卫境内东西长约80公里,南北宽约40公里,该岩画区海拔1500~2300米,香山主峰高达2361米。这里崇山峻岭,沟壑纵横,地势开阔,水草丰美,自古以来就是良好的狩猎、畜牧场所。香山岩画区现已发现的岩画点有石马沟、石羊沟、大井河、骚虎槽子、红石水沟、茶树沟、韩索井、南长滩、李家水、暖圈沟、火石沟、小井子沟、南井沟,遗存史前岩画1000幅(个)左右,其密集中心在南长滩。此外,中宁牛首山也发现岩画20余幅。

岩画的发现,并非是今天的事,也不是近代,而应该更早。香山地区的“石马沟”“石羊沟”“骚胡槽子”,中宁县境内的“石马湾”“黄羊湾”等这些古地名,便是因这些地方的山岩上刻有羊、马等岩画而得名。石羊沟的石壁上刻有活蹦乱跳的野山羊,还刻有奔腾跳跃的鹿,甩着大尾巴的狐狸等动物,特别是三只同行的野猪,形态逼真,跃然壁上。骚胡槽子山崖石壁上刻着两只大“骚胡”(当地百姓将未骟的公羊称为“骚胡”),那刻意放大的公山羊头上的两只大角特别显眼,山崖石壁上还刻着许多马、狐狸等。

对中卫岩画全面而系统地展开调查、整理与研究工作是20世纪90年代初的事。中卫籍学者周兴华在这方面做了大量考察和研究工作。20世纪70年代末,周兴华同志在香山工作期间,曾听当地群众神秘地说:石马沟里有一大块矗立着的青石板,又光又平。当太阳爬上山顶时,一群“神马”的影子就落在青石板上,活灵活现。一过中午,“神马”就不见了。神奇的传闻,诱发了他的好奇心,促使他寻找这块大青石板上的“神马”。时隔不久,他探寻香岩寺遗迹,走进了石马沟,终于找到了这块大青石板。当时,阳光正好从东方斜射到石面上。从远处看,图像清清楚楚:这何止是一匹“神马”,是几匹!马上还骑着“神人”!渐次走近,图像逐渐模糊;用手摸,图像与岩面一样平整,无沟槽刻痕。他立即想到了大学时代书本中所看到的欧洲崖穴壁画。欧洲洞穴中有岩画,那中卫的旷野山崖上是不是也有岩画?带着这一疑问他继续深入考察。1986年上半年,他在勘察金矿、移牧、草场及原中卫县与阿拉善左旗的交界时,意外发现金矿所在的大麦地竟有许多岩画!顺藤摸瓜,终于发现在这荒山野岭中居然还遗存着一个规模庞大、涵盖恢弘的大麦地史前岩画富集区。1987年,他从黄河北岸的西山去甘塘镇北长滩村时,又发现了中卫西山岩画区。

北山岩画区的密集中心在大麦地。这里四面群山环绕,中间冈峦沟壑遍布。在东西长约2公里,南北宽约3公里的范围内,自北而南排列着东西走向的17道山梁16道山水沟,自东而西排列着南北走向的11条冲沟。山梁、山沟石壁嶙峋,排列有序,如同一道道天然陈列台,恰似一座野外岩画博物馆。就在这6平方公里的山梁、山沟岩画区,遗存有岩画2137组,含个体图像8532幅(个),每平方公里图像达356组,含图像1422幅(个),超出国际公认的世界“岩画主要地区”规定的142倍。在一个面积仅12平方米的大石板上,凿刻着216个图像,每平方米图像达18个。在一块长26厘米,宽22厘米的石头面上,竟凿刻着20多个图像。这块石头上的野山羊大多高2厘米,长4厘米。最大的一只野山羊高4厘米,长8厘米。这块石头上的岩画,也可叫做微雕岩画。这些在世界上也是少有的。

北山坡有幅神秘的“维纳斯”岩画,是一位双乳饱满、大腹便便的女性裸像,是典型的旧石器时代晚期石雕女性裸像。先民用夸张的手法表现孕妇特征:体态丰腴,乳房硕大饱满,腹部隆起,臀部肥大,五官省略,手臂纤细,双腿并立。她与奥地利维伦多府出土的石雕女性裸像堪称为孪生姊妹。考古学家、艺术史学家把这种史前石雕女性裸像称之为“维纳斯”,在古罗马神话中,维纳斯是爱和美的女神,也称为生育女神。这是探讨原始社会发展进程、研究造型艺术及意识形态的珍贵资料,历来受到学术界的重视。石雕女性裸像最早发现于欧洲,属旧石器时代晚期,年代最早的为奥瑞纳文化期,距今3万年左右。中国近现代的考古学家、艺术史学家一直企盼在中国大地上发现史前“维纳斯”,这里发现的岩画版史前“维纳斯”,在国内外尚属首例。

在大麦地,还有一幅神龙岩画,这条龙头尾俱全,形体伸展如蛇,凿刻在长110厘米的红砂岩面上。画面由一条巨龙、一个神人头像和4条小龙组成。巨龙位居中央,龙头高昂,龙口大张,两只短角上竖,一绺额发后扬,龙颈短促前曲,龙体蜿蜒曲折,呈长蛇状,龙尾尖细下卷,龙腿前后各一,粗短无爪。神人为半身头像,骑乘于龙身尾部,头顶上有芒线冠饰,面部眉、眼、鼻、口俱全。4条小龙从上到下,紧靠巨龙。神人乘龙仿佛遨游于茫茫苍穹之中,大有飘飘凌空之状。在香山岩画区大井河岩画中也有一幅龙岩画,凿刻在一块长130厘米、宽65厘米的岩面上,龙高昂着头、大张着口、龙体盘曲似蛇,还有足。这些,都是先民以蛇为原型创造出来的图腾形象,承载着部落信仰。

中卫岩画的题材主要有射猎、动物、植物、天体、人物、符号、文字、祭祀、放牧、战争、工具、建筑、舞蹈、生殖等多个种类,可谓丰富多彩、包罗万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