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卫史话
19113100000004

第4章 大麦地彰显史前画,石马沟隐现隔世马(2)

单个图像有太阳、月亮、星辰、河流、湖泊、树林、花,兽类有岩羊、马鹿、大角鹿、长颈鹿、虎、豹、牛、狼、狗、狐狸、熊、野猪、兔、马、驴、骆驼等,鸟类与禽类有鸵鸟、雕、鹰、雀、水鸭、鸡等,爬行类有蛇、龟、蜥蜴、蛙等,人物有猎人、牧人、骑者、战士、巫师、首领等,偶像有人形像、人头像、手印、足印、兽头、蹄印、灵物等,工具与武器有弓箭、棍棒、绳索等,还有尖顶屋、平顶屋、脊顶屋、栅栏等建筑物以及圆圈、同心圆、不规则圆、直交线条、斜交线条、曲线、孤线等。其中以羊、鹿、牛、虎、豹、狼、狗、马为大宗。

组合图像有天体图、动物图、植物图、祭祀图、人头像、人头像与兽类、人头像与手印、人头像与龙、人形群像、步猎图、骑猎图、狩猎图、骑乘图、饲养图、放牧图、争战图、舞蹈祭祀图、生殖图、建筑图、符号图等。

综观中卫岩画,除各类动物之外,出现最多的是有关繁衍、生殖崇拜的内容,这类题材在整个北山岩画中屡见不鲜,并且通过夸张或写实的动作、外观形象、有寓意的图案、阴性和阳性符号等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有的直接刻画出男女交媾的场景,充分反映了远古人类对生命延续的渴望,对生殖形态及内涵的崇拜。

此外,射猎题材也是中卫岩画中较为普遍的内容,主要的射猎对象是虎、羊、鹿等,图案场景中的人物大多都持有弓箭,有徒步射猎,也有骑马射猎,有些还刻画了多只猎狗参加狩猎的场面,反映了古代中卫地区北方狩猎民族的生存生活状态。

与生产活动相联系的是含有原始宗教意味的动物崇拜、天体崇拜、祭祀舞蹈等,这些图案在中卫各岩画区内比比皆是。正如有些学者所说:“宗教一开始便和经济活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中卫地区狩猎畜牧经济延续时间相当长,所以其祭祀等宗教活动也多与动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可能是中卫岩画以动物图案为大宗的直接原因。

中卫岩画有研磨、敲凿、线刻、刻磨等多种制作方式,绝大部分岩画图案位于面南的岩石之上。其艺术特点:一是粗犷古朴,刻画简练粗拙,主要表现事物的外部特征。通过简单的手法,突出所刻画物体的主要轮廓,并不在乎细枝末节的描绘。显示出远古人类对事物的概括性认识,以及对事物的存在价值、拥有价值的重要认识,实用、功利的观念在这里占据了重要位置。二是中卫岩画中许多图案的刻画,映照着现代意义上的某些形式规律,如对称、均衡、比例等,使画面显得较为精美,给人们以视觉上的愉悦,也表现出刻画者追求形式特色的愿望与努力。三是刻画者对刻画形象的主观理解在岩画中表现尤为明显。由于远古人类对某些自然现象不理解,加之特定群体中情感、观念的差别,刻画者有意识地对某些事物进行主观取舍、嫁接或夸张,从而反映出群体的意识和观念。如在刻画老虎时,大多夸张了老虎具有强大威力的牙齿和爪子,虽看上去有些比例失调,但却很好地表现了虎的威猛,这实际显现出了对事物本质特征的认识。四是装饰性的岩画图案也占据了一定数量。有些装饰性图案,描绘了事物的外表纹饰、体貌特征,具有写实的意味,如虎的斑纹、鹿的皮毛特征、盘角羊弯曲优美的大角……这与现代艺术的装饰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但有些装饰图案绝非我们现代意义上的装饰美化。一类是刻画在动物身上的“有意味的”艺术装饰形式,如动物从口部延续到胸部的线条、牛腹部大大小小的圆圈、鹿胸部的同心圆等,其内涵远远超过了写实性的装饰,当视为对活体生命、繁衍的暗示、祈盼或象征。另一类是体现在人面相上的抽象的装饰纹,这类图案已脱离了事物的具体形态,很可能包含着一种族群集体的共同观念意识,是一种符号化的标志或象征。

中卫岩画的存在与发现,绝不是一个孤立的文化现象。在中卫岩画出现的地域范围及其毗邻地区,有史前时代原始人类的遗踪。这为我们认识岩画、研究岩画提供了一个客观环境。在中卫岩画的范围内,现已发现的旧石器、新石器时代遗址,有长流水、一碗泉、荒草湖等。文物考古工作者从上述遗址采集到的文化遗物有敲砸器、砍砸器、刮削器、打制石片、尖状器、石斧、石锛、石磨盘、石环、骨珠等,还有夹沙红陶、夹沙粗红陶、夹沙灰陶、青陶,其器型多罐类。以上各种陶片除素面外,还有绳纹、划纹、蓝纹、方格纹,彩陶极少。考古学家认为:上述遗址从旧石器晚期到新石器时代,延续时间很长。这些石器时代的遗物中,许多石器类似水洞沟旧石器遗址出土的石器。它们有些属于“河套文化”,有些比河套文化的年代还要早些。

2004年12月6日新华社报道,据宁夏水洞沟第五次发掘的专家介绍:这里出土的文化标本共有4万多件。中国考古专家认为,这里的多数石制品属于欧洲旧石器中期的莫斯特文化和奥瑞纳文化的传统类型。欧洲来水洞沟考察的科学家说,这里有相当比例的标准的勒瓦娄哇石器,与欧洲文化有着惊人的相似。勒瓦娄哇文化、莫斯特文化和奥瑞纳文化属于欧洲旧石器时代中期和晚期。对水洞沟出土石制品的研究证明,至少在旧石器时代的中晚期,水洞沟地区就有原始人类在繁衍生息。从古人类学对原始民族活动范围的研究中,我们知道一个地方的原始人类,其活动范围一般在500里以内。中卫岩画距水洞沟遗址400里左右,应在水洞沟原始居民的活动范围内。反之,水洞沟遗址也在中卫岩画区的原始人类的活动范围内。因此,中卫岩画中所反映的原始信仰、原始巫术、生殖崇拜等精神和物质的文化形态,可与水洞沟出土的石制品的文化类型相互验证,可与制造使用水洞沟石制品的原始人类的思想观念、社会形态、技术传统互相验证。

水洞沟遗址出土的石制品和大麦地发现的维纳斯所反映的文化现象说明,从现今大洲界线和国家疆域看,石制品维纳斯体现了东西方文化相互影响、渗透与融合。水洞沟人、大麦地人都是在华夏大地上繁衍生息的族群,各族群互相影响、渗透与融合,造就了华夏文化的包容性、丰富性和多元性。

中卫大麦地史前岩画维纳斯的发现,是对水洞沟出土莫斯特和奥瑞纳类型石制品的佐证;水洞沟出土的莫斯特和奥瑞纳类型石制品有力支持了大麦地史前岩画维纳斯及其家族群像。大麦地岩画维纳斯及其家族群像的发现,也为大麦地岩画的断代提供了无可辩驳的例证,说明大麦地岩画确属旧石器时代的产物,属世界早期岩画之一。

中卫岩画中的早期作品,产生于公元前三、二万年的旧石器时代,大部分作品创作于公元前1万年左右的中石器、新石器时代,少数作品延续到公元前1千年左右的青铜时代、铁器时代。

史前岩画是原始人类的共同语言。原始人类以原始社会的宗教、巫术、狩猎、生殖、祭祀为中心的各种活动,大多时候是以岩画为媒介具体实施的。遗存至今的各种史前岩画,就是当时思想观念和社会活动的真实写照,也是刻画在岩石上的史书。中卫山川遍布的岩画,是早已逝去的史前时代的历史见证。在今人无法了解的遥远的洪荒年代,原始人类通过在坚硬岩面上的凿刻涂抹,以图画形式记载了他们的生存斗争、经济生活、社会实践和思想观念,再现了史前人类的精神世界与物质世界。他们通过岩画向我们转述了祖先的文明,将人类的文明史在现有基础上又向前推进了好多万年。

以大麦地为中心的北山岩画区以及香山岩画区,于1990年2月被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9月,大麦地岩画被自治区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