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卫史话
19113100000055

第55章 塞上高庙乃奇观,陈铭师徒声名传

高庙位于宁夏中卫市区北侧,坐落在环古城墙的高台上,其下是保安寺。创建确切年代失考,明初称新庙。据地方志载,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已初具规模,距今至少也有600多年的历史。清代改名玉皇阁,民国年间,老百姓约定俗成,把下边的保安寺也包括在内通称高庙。

历史上中卫高庙风风雨雨,迭遭地震、火灾毁损,多次进行修葺和增建。规模大的有两次:一次是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九月地震,因地震楼阁坍塌进行重修;一次是1942年农历二月十五日庙会,因香火不慎,造成南天门以上所有建筑焚毁,次年动工重建,历时4年竣工。今天的高庙就是1942年修建后的产物。这次修建的高庙耸天百尺,气势磅礴,巍峨壮丽。其建筑造型独特、重楼叠阁,飞檐相啄,成为一座建造完美、风格独特的建筑群体。主楼高达29米,层楼边缘,均有砖刻木雕,墙壁上绘有山、水、花鸟等图案,工艺精湛。整体建筑集中紧凑,在占地4100余平方米的面积上竟建有260多间(楹)楼阁殿堂。其建筑格局是,对直山门前广场戏楼(现为公园牌楼址),径直向北成一条中轴线,直通魁星楼(山门)、天王殿、南天门、中楼、主楼,两侧楼阁左右对称,随主楼逐次递进升高,形似凤凰展翅,巍然屹立于蓝天白云之下,给人以凌空欲飞的感觉。

高庙的造型艺术完全继承了华夏特有的砖木结构建筑形式,整个布局分为三部分:下边是保安寺,山门面南,上建魁星楼,塑魁星像。进山门是东西陪殿组成的四合院,院中竖一双层小牌坊,小巧玲珑,有微型天宫弥勒佛雕其上,称弥勒阁。向北拾级而上是大雄宝殿,高悬“人间天堂”匾额,两柱楹联是:“佛法广大通三界,圣通高明贵十方”,殿廊下有“佛法无边”和“佛光普照”匾两块。殿门两边墙上有砖刻浮雕,东为“神龙献瑞图”,西为“威凤呈祥图”;大殿两旁墙壁上绘有颂扬佛之图画,东为“菩萨拜寿”,西曰“罗汉朝天”图;殿内塑释迦牟尼佛,左右陪塑普贤、文殊二菩萨。两边山墙上是浮雕假山,假山之上塑有十八罗汉,形貌各异,栩栩如生,各呈自然逍遥之态。大殿东侧祠为地藏宫,塑地藏菩萨像;西侧祠为三霄宫,雕三霄娘娘像。东西两边陪殿内塑有十方佛和二十四诸天。

穿天王殿,登24级台阶达“南天门”(于右任书),前十二级连接天桥,天桥两侧被环绕一周的转圈楼围成两个天井(叫东天池、西天池),两个天池由天桥下的隧洞沟通,叫地宫“轮回洞”,内张贴十八层地狱变相及六道轮回转生图,象征“鬼道、阴界”。应照转牌楼题额:“无上法桥”“赏善罚恶”的因果报应信条。四周的殿堂转楼设有灵官殿、诸灵殿、孤魂堂等,象征由佛接引、超脱地狱轮回,渡过天桥,进入南天门而升入天堂。南天门建有砖砌牌坊,牌坊两边砖雕有栩栩如生的十二属相。中间是“鹤翔凤鸣”的壁雕。两边镌刻:“儒释道之度我度他皆从这里,天地人之自造自化尽在此间”的对联,可品味出高庙的“三教同源”“三教合一”的意境。

进入南天门,迎面高台上是三层高的主楼,一层为五岳殿,内塑五岳大帝,东陪三宫殿,西陪祖师殿。二层正中塑玉皇大帝。三层为老子三清像,还塑有王母娘娘及十二仙女像等。东西两侧为三教宫。主楼底层两侧为文武楼:东文楼,塑文昌,骑四不像怪兽;西武楼,有关公铜像,骑赤兔追风马。文武楼下层是龙王宫,塑四海龙王。三层主楼正面,还建有别致的六角三顶中楼,造型秀丽。上层塑太白金星,中层塑观音菩萨,下层绘二十八宿。中楼两侧有过桥走廊连通钟楼、鼓楼、四仙阁、观景台等,围绕在主楼前方、左右。主楼后尚有空地一片,原设计还要建两层楼阁,安排至圣先师孔子和亚圣孟子及孔门七十二贤的灵牌。后因故未建闲置到今。

高庙的全部塑像,有法名者共170多尊,都出自明清民国初年各代能工巧匠之手,形态各异,神情逼真,以形传神,形神兼备,造型淳朴古雅,衣冠服饰富有质感,观赏艺术价值都比较高,文化积淀丰富而深厚。整个建筑群的墙壁走廊,门窗棂扇都有许多精工细雕的花鸟字画和色彩鲜艳的绘画,从各类花卉盆景到珍禽异兽应有尽有,琳琅满目。可惜在“文化大革命”中多遭毁坏,甚为痛心。但建筑主体仍完好保存了下来,又经修葺彩绘、雕塑,各主要殿堂都塑上佛像。魁星楼改塑天宫弥勒,大雄宝殿改名天王殿,塑弥勒和四大天王。大楼一层原五岳殿改为大雄宝殿;二楼原玉皇大帝改塑西方三圣;三楼原为老子三清和瑶池圣母像改塑五方佛,曰:五方佛殿。原文武楼改塑千手观音和准提菩萨。此外,原地狱狭小,利用高庙基座下的人民防空工事,改建为新地狱,成为全国有名的四大地狱之一。地狱内配有现代声控、光控、电掣手段,使神呵鬼嚎,阴风惨惨,达到了幻真境界,看之惊心动魄,听之心惊胆战。

1998年,在高庙保安寺西边又新建500罗汉堂,为砖木结构,塑罗汉像,包括铜铸菩萨像共506尊。塑像造型逼真,风格独特,布局紧凑合理,千姿百态,既突出了佛教文化特征,又具有较高的艺术审美价值,成为宁夏乃至西北五省佛教寺庙中独具一格的雕塑艺术品。

让人难以置信的是,如此非凡的建筑艺术竟是由三个聋子领衔建造的!今天中卫人民谈起这瑰丽璀璨、历史文化厚重的古建筑高庙,就会想起耳聋的陈铭和他的两个耳聋的徒弟。

陈铭(1898~1980年),字子新,今沙坡头区黄湾村人,一生从事建筑工艺,技艺精湛。经其设计建造的古建筑,结构严密,工艺独特,造型别致,宁夏各地均有他的杰作。尤以中卫高庙为最,乃宁夏古建筑艺术之一绝,被列为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陈铭出生于木工世家,祖父陈诚、父亲陈玉清、叔父陈玉温都是中卫县名匠。幼年就读私塾,放学回家帮祖父干活,随通门历。祖父逝世后辍学,随父学艺,15岁时就熟练了木工基本功,并学会了雕刻、画样、汇料等高层次工艺。是年,父亲不幸病故,他又随叔父继续学艺。

陈玉温承袭父兄事业,技艺出众,但脾气暴躁,为师严厉,对徒弟动辄拳脚交加,左右开弓打耳光,陈铭亦难免苛责。久之,听觉减退,两耳变聋,人皆以“陈聋子”称呼。陈铭自幼性格倔强,沉默寡言。耳聋后,外界事物寡闻,忧愁烦恼减少,专志攻艺,精益求精,成了叔父陈玉温的高徒,在寺庙和大型建筑中逐渐崭露头角,年轻时即艺成出师,成了当地颇有名气的木工师博,开始独自包建工程。

木工承揽工程须有一班人员,技艺传承靠徒弟,陈铭从自己耳聋的切身体会中,竟感到耳聋对学好木工有优势——可以躲避杂念,可以专心致志,他居然领了两个聋子徒弟。大徒弟叫汪仁,二徒弟叫狄振义,都是中卫人。两个徒弟也不负陈铭厚望,虽然耳聋但头脑聪明,又能吃苦,技艺学习很快。师徒三人虽听觉都失聪,却心有灵犀一点通,师傅设计出的图样,不需多言,两个徒弟一看便心领神会,很快制出并能加以完善。三人齐心协力,干活能出活,进度快。

1932年,他承揽中卫县常乐堡高庙的修建工程,设计为五转三结构,大殿五间,楼高三层。施工中运用杠杆原理,向高层运送木料、砖瓦,省工省力,加快了工程进度,得到群众的赞赏。

1938年,应永康堡群众邀请,修建永康堡财神庙大殿及两层主楼,因工艺新颖、省工省料、工程进度快而远近闻名。

1939年,平罗整修玉皇阁,陈铭应邀前往作主事工匠,途经省城银川,特地参观了玉皇阁建造工艺,腹中酝酿设计方案。到平罗后,工程主持人邀集宁夏数县木工大师傅进行设计比赛,陈铭不照搬传统模式,匠心独运,设计出富有新意的玉皇阁图纸,造型独特,气势雄伟,赢得优胜,遂承揽了工程。工程竣工后,受到宁夏各个行业赞赏,陈铭的名字也就在宁夏广泛传开。今平罗玉皇阁被列为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40年,灵武县修建高庙,慕名聘请陈铭。他绕道银川,再次观察省城古建筑。到灵武后又考察了当地寺庙,依据平罗玉皇阁的设计经验,他设计出大殿为转山顶,两侧钟鼓楼为十字顶方案,历时一年,主体工程建成,型体与工艺较平罗玉皇阁更胜一筹。陈铭走到哪,两个徒弟跟到哪,其他木工可以在当地找,但这两个徒弟是不能缺的。两徒弟在他指挥下干活,有了疑难问题他和徒弟一起研究,一些创新其实是他和两个徒弟的共同成果。

1942年,中卫高庙失火,主楼建筑全部被焚。中卫县地方士绅和教门信徒商议重修,成立中卫高庙修建委员会,募捐布施,集资备料。翌年兴工,陈铭任工程总指挥和设计师。他继承古寺庙建筑的艺术传统,充分利用原高庙台址的空间,适当增加高度,勾绘出层楼迭阁、回廊曲栏、错落别致的主楼、附楼建筑蓝图。新建主体三层,为九转七工程,楼顶至基址地面高25米。主楼前面建有中楼三层,高23米,整体似凤凰昂首凌空。中楼二、三层以天桥式斜坡回廊曲栏与主楼二、三层接连相通,连为一体。在主楼、中楼的东西两侧,又配置两座双层文武楼,形似凤凰两翼。二楼通过天桥回廊与南天门门楼相连,构成半环形楼台曲廊。

原高庙旧台基仅2000平方米,建起4幢楼阁,2座悬亭,4条回廊,静房斋房等,总面积达3600余平方米,真乃奇迹一般。其梁、柱、檩、椽、门窗、雕格、雕屏、飞檐、拱斗,名目繁多,图样之新颖,工艺之精巧,令人叹为观止。

陈铭重建的高庙,与楼台前的南天门、保安寺、广场戏楼,相互映衬,浑然一体,巍峨壮观,实属宁夏乃至西北庙宇建筑艺术之一绝。时值年富力强的陈铭,夜以继日,带领徒弟及其他众多工匠为之辛劳,历时4年方成,给中卫人民留下了宝贵的艺术珍宝。中卫高庙为塞上古城增添了无限光彩,游览过中卫高庙的人,无不为它那超群绝伦的构造、雄伟壮观的气势所折服。当游人一提到如此不凡之建筑出自何人之手时,中卫人总会津津乐道地大谈一代建筑大师陈铭,大谈“三大聋子修高庙”的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