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卫史话
19113100000054

第54章 沙坡鸣钟举世奇,石空夜灯半山明(2)

从1978年起,先后有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行政官员、观光代表、科学工作者前来参观学习,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这么大面积的流沙被固定,世界上其他国家还没有过,中国人真了不起。1994年,沙坡头被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并以其人类治沙史上的奇迹而被联合国授予“全球环境保护500佳”单位。

沙坡头是汉唐以来通往西亚丝绸之路辅道的必经之路,又是陕西、山西、宁夏平原通向祖国西部武威、河西走廊的重要通道,自古以来见证了许多重要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武功方面显赫者有成吉思汗勒马沙坡头阎王砭,意外落马受伤后,扶疾(带伤)指挥大军越黄河九渡,兵指西夏王国的重镇灵州和都城兴庆府;文事方面最耀眼的则是唐代大诗人王维奉旨赴武威慰问打了胜仗的将士,经过沙坡头时留下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一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其意境达到了古今描写大漠空旷寂寥、黄河飘逸隽永的极致,成为今日沙坡头旅游事业最激动人心的历史文化亮点。

王维(701~761年),字摩诘,开元九年(721年)进士,杰出诗人、画家。开元二十二年(734年),张九龄为相,提拔王维为右拾遗。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张九龄被贬,王维也跟着遭冷遇。恰在这时,凉州报来河西节度副使崔希逸大胜吐蕃的战报,于是奸相李林甫借机将王维排挤出朝廷,叫他奉旨以监察御史的身份,赴凉州河西节度使慰问打了胜仗的将士,时年36岁的王维在离开京城长安的时候,心情是悲愤而抑郁的。

王维由长安启程,单车简行。向北出原州,经萧关(在今海原李旺堡)过黄河到达丰安城(今中卫境),转而向西,踏上了去凉州(武威)的道路。当他行至沙坡头时,已是黄昏。这是一个风尘不起、天远地阔的黄昏,王维站在沙坡头高耸的沙丘上,眼前大河奔流,浩浩荡荡;对面的香山巍峨蜿蜒、形若屏障;背后腾格里沙海波涌、一望无垠。这时,浩渺的沙漠腹地一柱孤烟,袅袅升起、直上云天,天幕下一轮燃烧的红日正在徐徐下沉,如烟似血的晚霞映红了天际,浩瀚的沙漠金光万道。这壮丽无比的塞上奇观,使王维深感震撼,他忘记了仕途的不快,整个身心沉浸在这一壮美景观之中。作为一名文学造诣深厚的诗人,他被眼前壮美的自然景象吸引,在塞上黄昏观日落,真是难得的机遇,在这充满诗情画意的塞上黄昏——大漠、黄河、孤烟、落日,创作的冲动在他胸中激荡。他回想起自己单车简从,出使边塞,像蓬草一样行旅漂泊,出了大汉的边界,如同一只回归的大雁,飞入胡人的云天,心情一直处在黯然抑郁之中,没承想在沙坡头能观赏到如此壮丽奇观,想来实在不枉此行。他心潮起伏,诗兴大发,一首《使至塞上》五言绝句从心底涌出: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

吟诵完这首诗,他一扫心中郁闷,忘却崎岖旅途风餐露宿带来的疲劳,心情豁然开朗。作为朝廷官员,王维没有忘记自己的使命,他想到边关大营,想到戍边将士,他们舍生忘死扞卫祖国边疆,自己则带着人民的心愿、代表朝廷到边关去慰问他们。天色已晚,他要赶到下一个宿营驿站。回头望着难舍难离的沙坡头,心情怅然如落、无法平静。车乘的轮子加快了转动的速度,沿着腾格里沙漠边的丝绸之路奔驰了下去。

今天,走进沙坡头旅游景区北大门,王维那凝重肃穆的塑像就屹立在右边台阶上,他让人们产生无限联想,想起王维《使至塞上》这首诗,想起“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一千古绝唱。

王维《使至塞上》这一不朽的历史文化古诗、“沙坡鸣钟”这一奇异现象延伸开来,不断发展,使沙坡头集沙、山、河、园、林于一体,交相荟萃,以其丰富独特的旅游资源、悠久厚重的历史文化、享誉世界的治沙科研成果展现于世。沙坡头已成为国家首批5A级旅游区,这里“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相融的奇特景观不仅在西北、在全国也是独具特色,首屈一指,被世人称为“世界垄断性旅游资源”。“沙坡鸣钟”不仅吸引了中国人的眼球,同时也吸引了全世界人的眼光。

由中卫市区往东约45里,就到了中卫的另一个名胜之处——石空大寺。石空大寺东南距中宁县城20公里,在余丁乡金沙村北侧的双龙山南麓。双龙山俗称石空山,大寺背靠双龙山断崖,面向黄河。古时沙漠离山尚远,石空山一带山青水绿,风景秀丽。据史书《陇右金石录》《甘肃新通志》记载:“寺创造于唐时,就山形凿石窟,窟内造像皆唐制。”《嘉靖宁夏新志》云“元古寺”,清《中卫县志》载:“元昊建。”今有人研究称北魏始建。这些记载,均可说明寺窟历史的悠久。石窟的开凿和佛像的雕塑到底于何时?尚未准确定论,还有待于进一步考证。

相传昔日山鸣三日,一孩童在此牧羊,接连二日听见“山开了吗?”的呼问,循声无影,孩童甚为诧异,回家告知其母,其母让之应曰“山开了”。第三日孩童又听见“山开了吗?”的呼问,随即应曰“山开了——”,话音未落,一声震天炸响,洞天突启,洞内现出一土石凝结的三丈六形体,宛然一座卧佛,世人稍事凿削,即成一大佛,寺名因谓之“石空大佛寺”。

该石窟寺共有石窟13个,自西向东分别为:焰光洞、万佛洞、百子观音洞、老君洞、三清洞、玉皇洞、无量洞、九间无梁洞、财神洞、药王洞、娘娘洞、龙王洞、睡佛洞。其中的九间无梁洞规模最为宏大,是该石窟寺的中心,洞高25米,宽12.5米,进深7.24米,内塑88佛,加上菩萨、罗汉、供养人等共有360尊之多。正面有三个佛龛,正中大佛龛为一铺五身群像,当中的大坐佛是石胎泥塑的释迦牟尼佛坐像,高达5米,螺鬓、圆脸、长眉、大眼、耳垂至肩、袒胸盘膝,身披红色袈裟,仪态雍容,温和慈祥。胁侍菩萨头戴花冠,颈佩璎珞,袒胸露肩,腕戴钏镯,着贴身长裙,系彩色腰围,面部丰满,长眉大眼,鼻子微隆,额下有一条弧线,眉宇间点有红色吉祥痣,妩媚动人,是典型的盛唐风格,后壁为火焰光环。佛龛两侧有彩色壁画,分内外两层,外层绘迦叶渡海等佛经故事。石窟两侧各塑罗汉坐像三排,每排八九尊,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窟顶绘有彩色西番莲花图案的藻井,窟内宽敞,可容纳200多人跪拜诵经。

万佛洞和焰光洞规模也很大,两洞相邻凿于半山腰,洞窟各高5米,深10米,宽6米。万佛洞正面佛龛塑金身释迦坐像,两侧为侍里菩萨,窟顶及两壁贴塑无数小佛,号称万佛。焰光洞左右窟壁各开小型佛龛10个,内塑菩萨坐像,龛下各设供台,塑有小型罗汉坐像几十尊。焰光洞正中佛龛上边塑焰火佛,下边塑地藏菩萨,左右佛龛各塑菩萨坐像,洞窟两侧塑有十殿阎君,型体高大威猛,神态各不相同。窟壁绘有壁画,窟顶也贴塑无数小佛像,但比万佛洞的贴塑小佛略大,两窟中间开有一个小窟,高3米,宽1.5米,内塑百子观音坐像,窟壁塑“娃娃山”,无数天真烂漫的孩童点缀其间。

睡佛洞规模也较大,洞高5米、深10米、宽4米,内塑释迦牟尼像,卧佛身长3.5米,身后侍立16弟子立像,神态肃穆,气氛庄重。洞外建有三间雨棚、起脊飞檐,气势不凡。洞顶建有菩萨殿三间,内塑观音、文殊、普贤三尊菩萨坐像。其余8个洞窟规模略小,分布于上述几个大洞窟之间,窟内造像、壁画等均为道教内容,表现出与佛教内容迥然不同的艺术风格,两种宗教、两种文化在此处相互交融为一体,这在宁夏乃至西北也是不多见的。

《乾隆中卫县志》对石窟作过详细的描述:“寺在半山,分为两院。东院山门内,重楼依山,楼下启洞门而入,中空若邃屋……西院梯土阶而上,有真武阁、亦因山窟而室。转西则新建佛殿巍然,内外各六楹。其前因山筑台,凭栏远眺,河流环抱,村堡错落。”此景明代叫做“石空夜灯”,在明志中列为中卫十景之一。清代黄恩锡更名为“石空灯火”,排在中卫十二景之中。清代的石空寺已是宁夏一带的佛教圣地,每遇庙会夜晚,佛灯僧烛,红遍半山,远看如列星炳耀,极为壮观。有诗为证:

朗列星辰接大雄,行人遥指半山红。

分来夜色排仙掌,灿出离光烛梵宫。

好借慧灯开觉路,还疑剑气倚崆峒。

欲从实地寻三昧,尽在慈光普照中。

清同治年间,石空寺遭兵燹,洞外建筑物被焚毁。晚清后,社会动乱,农村凋敝,寺院荒废,无人维修。这里又是腾格里大沙漠的南缘,遭风沙侵害,石窟逐渐被流沙掩埋。20世纪40年代末,仅存一个群众称之为“九间没梁寺”的石窟,“文化大革命”期间,仅存的中寺山门、天王殿、戏楼、斋房等被拆除。

为了再现被淹埋的文化宝藏,1983年,自治区人民政府拨款17万元,有关方面组织清除淤沙,清理出上中下三寺和彩塑100余尊,并修复了上寺的二层大殿。此后,佛教徒以布施的方式集资,先后又建起禅房、斋房、天王殿、菩萨殿等,整修了石窟及寺院,彩绘补充佛像,石空寺又恢复了昔日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