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建筑中小城市总体规划解析
19113900000025

第25章 江都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要点分析(东部)(4)

②良好的经济基础。“九五”期间,江都市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较为显着的成效。国民经济持续增长,2000年全市完成国内生产总值97.02亿元,人均9180元,财政收入6.49亿元,“九五”期间年均递增率分别为8.9%、9.1%和13.2%,全市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结构调整初见成效,粮经结构比由1995年的7.6∶2.4调整为2000年的5.5∶4.5。第三产业比重显着上升,2000年达到39.3%,比1995年提高了7.6个百分点。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着,长期制约江都发展的交通、电力、通讯等“瓶颈”得到缓解。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城镇面貌焕然一新。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科技、教育、文化、卫生、新闻、广播电视等各项工作取得了新的成效。各项改革不断深化,企业改制取得突破性进展。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迅猛。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建立。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00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657元,城镇在岗职工人均工资达到7680元,比1995年分别增加1187元和2323元。城乡市场商品丰富,物价稳定,居民住房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党的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全市提前两年全面实现小康目标,完成了由温饱转向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开始向第三步战略目标迈进。

③相对较好的资源优势。江都市是苏中地区经济发展较有成效的区域。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市内大量高产稳产的优质耕地被占用,相对于全国耕地被占用的总量和年均占地量的平均水平而言,江都市耕地减少的幅度更大,仅“八五”期间,江都市非农建设眼1演占用耕地和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占用耕地总量共计1769.7公顷。通过国土部门的耕地增减变化趋势分析,到2010年,江都市通过土地复垦开发、土地整理等新增耕地2030.67公顷。到2010年江都市因各项建设、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共减少耕地面积1965.53公顷。耕地增减相抵后,江都市到2010年净增耕地65.14公顷。

在江都市域的野生动物已发现有鸟类161种,鱼类90余种,两栖类8种,爬行类12种,哺乳类20余种,另外还包括甲壳类、软体类和环节类;野生植物分属65科,约205种;江都市的矿物只有煤炭和石油,1993年探明石油储藏量约为3000万t。

历史文化资源是一个城市文化品位的主要表现,江都市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历代文人辈出,文字记载和着作很多,具备丰富的文化底蕴,唐代曹宪、李善,明代陆弼、汪懋鳞、董恂等,近现代李涵秋、王少堂等,都有不少传世之作。民间文艺丰富多彩,江都扬剧和江都民歌都很闻名。

6.2.2设计重点

根据城市发展的区域背景,江都的城市总体规划中主要的设计重点是建立一种合理的城市用地模式,以硬件形式支撑江都市经济的高速发展,遏止以往逐渐拉大的苏中与苏南城市间的差距。

1)确定城市发展经济目标

参考江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和2015年远景目标纲要,结合经济学原理和预测方法,按2005年、2010年、2020年三个时段的经济发展,其主要指标。

江都市经济发展的阶段战略目标是基于带动苏中和苏北区域经济的振兴,减小江都与苏南经济发达地区城市经济水平的差距的战略原则而制定的。2001年至2020年,将成为江都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根据江都市“九五”和“十五”期间的发展态势和经济基础,江都近期将维持快速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远期将在经济总量提高的基础上,稳定并维持较高的增长速度,逐步缩小与苏南地区在量、结构和发展能力上的差距,完成工业化和城镇化的相互促进的进程,发展成为一个现代化的中等城市。到规划期末,江都市的发展总体目标为:建立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

2)明确产业布局形态

(1)布局总体思路

面对江都市经济布局总体现状,反思过去,展望未来,跨世纪经济的空间布局总体思路应调整为“点、线、面”相结合的网络式发展模式,实行“突出重点,分步实施、逐渐推进”的方针。今后15年,江都市区域经济发展要充分发挥区位、资源的优势,并与城镇体系建设紧密结合,促进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的协调发展,应提高市区、强北促东,发挥各区域优势,促进生产要素向重点地区集中,以提高规模经济效益和产业的集聚度为中心,促进资源、资金、技术、人才和信息在空间上的合理流动,通过资源优化配置、产业和企业的重组、转移与升级,逐步形成以市区为中心,建制镇为重点,分工合理、协作性强、优势突出又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格局。

(2)农业产业布局

农业布局分为六大区域。

①东北部里下河生态农业区。重点改造低产田,建设绿色食品原料生产基地,同时发展渔业、牧业及推广农产品深加工利用。

②西北部沿运河渔粮林生态农业区。该区已经形成畜禽规模养殖、自然保护区的建设、高产鱼池、节能节水栽培四大特色。

③南部沿江粮林渔生态农业区。形成沿江防护林、家庭手工业、花卉水果带、特畜养殖四大特色。

④东南部高沙土林粮经济作物生态农业区。形成林果花卉、经济作物、吨粮田三大特色。

⑤中部高平桑林粮生态农业区。形成农田林网、农机化、桑蚕养殖加工、河堤复垦开发四大特色。

⑥中心城镇郊区生态农业区。发展大棚蔬菜,建立农副产品批发市场。

总的调整方向是:里下河地区缩粮扩渔,高沙土地区缩麦扩油,中部地区缩粮扩经,加快粮经二元结构向粮、经、饲、特多元结构转变;在种植方面稳定油菜、蔬菜等大宗经济作物的同时,适当扩大牧草、青玉米、四色豆、荞麦等饲用作物和特用粮生产。

(3)工业及第三产业发展布局

从县级经济区域来看,工业的合理布局是指将生产过程中与生产工艺、原料辅助材料、半成品和燃料有密切协作关系的企业合理地集中于一定区域,这不仅有利于共同利用区域性公用基础设施工程和城镇生活服务设施,有利于集中治理“三废”污染,而且也是降低工业产品生产成本和提高工业整体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并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较为成熟的工业布局模式。

江都市40家重点工业企业主要分布在江都镇、高徐镇、丁伙镇、邵伯镇、双沟镇、浦头镇、小纪镇、宜陵镇、真武镇、周西镇、吴桥镇(如图6.6)。机电工业主要布局在江都镇、邵伯镇、武坚镇。其中,化工医药工业主要布局在麾村镇、周西镇、丁沟镇、丁伙镇。轻纺工业主要布局在江都镇、郭村镇、塘头镇、小纪镇、高徐镇、真武镇、邵伯镇、丁伙镇、大桥镇、樊川镇、宜陵镇。

针对当前江都市工业布局中的分散和无序状态,今后全市工业总体布局应采取适当集中与分散相结合、按点-轴系统布局工业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