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用书.小学.上册
19115100000003

第3章 老师同学我喜欢

一、主题分析

(一)训练意图

1.促使学生改善或维持与老师和同学之间的良好关系。

2.体验与老师和同学和睦相处的快乐。

(二)训练目标

1.引导学生学会和老师、同学保持良好的关系。

2.培养学生和老师、同学和睦相处的能力。

(三)重点、难点

1.重点

诱发学生的情绪体验,使学生能够真切地体验与老师同学和睦相处的快乐。

2.难点

诱发学生深刻的情绪体验。若学生能在本课训练过程中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对老师同学产生信赖感,这节课就算成功了。

二、板块剖析

(一)诊断评价

1.目标

使学生初步体会自己与老师、同学在一起的心情。

2.操作程序

“我的心情我做主”环节通过选出代表心情的词语,教师可以请同学讲一讲自己在学习生活中与老师、同学在一起的心情。使学生对自己与老师、同学的关系有个初步的了解。

(二)观点意识

“观点意识”环节,要求同学们自己阅读,该环节主要使同学们明白与老师、同学在一起的共同心声。

(三)策略训练

1.目标

使学生了解如何称赞别人。掌握与老师、同学有效沟通的策略,并在日常生活中实践。

2.操作程序

(1)有针对性地选择1~2个策略进行重点训练。

(2)策略训练灵活运用小组讨论、班级交流、角色扮演和现场练习等多种活动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及活动积极性,让学生亲身实践,多体验感受。

(3)临近结束时,请学生分享自己参与活动的收获、体验或感受等,在学生分享过后,教师对本次活动作总结。

(四)反思内化

1.目标

使学生回顾一下在本课中的活动体验,所思所想,进一步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牢记学到的内容。

2.程序

通过“唱儿歌”环节,使学生再次体验和老师、同学在一起的快乐。

三、策略操作

(一)“称赞老师和同学的优点”策略教学建议

赞美是同批评、反对、厌恶等相对的一种积极的处世态度和行为。根据班级情况,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建议6~8人一组),在小组内讲述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一个和同学友善相处的小故事。

通过这个小故事说明你为什么喜欢他(她)。

(二)“学会用微笑传达你对老师和同学的喜爱”策略教学建议

笑是一种最为常见的心情表达方式,同样是笑,会因笑法的不同而有很多含义。而笑中最令人心旷神怡的当属微笑。微笑是一种态度:爱生命,爱生活,爱自己。微笑中有宽容,有安慰,有自信。根据上次的分组,在小组内表演课本上的内容,表演结束后,请同学讲一讲自己的感受,可以是自己对角色的体验,也可以是自己在活动过程中的感想。

同学分享结束后,教师就上述活动及同学们的体验做一个总结。

(三)“多与老师和同学谈心里话”策略教学建议

1.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会发生各种各样的事情,有高兴的事就和我们的朋友分享一下,有难过的事就和老师、同学说一说。

2.在小组内与大家分享。

3.在本课的几次小组分享中,让组内的每位成员都有发言的机会。

4.教师总结。

四、活动设计建议

1.本课程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活动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触动学生的内心,以学生的情感体验为主。

2.活动操作方式和调控策略:

(1)鼓励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

(2)讨论时把握学生的讨论方向,不要偏离主题。

(3)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实践所学的策略。

五、参考资料和问题思考

(一)参考资料

小学生与同伴交往的特点

小学生的同伴关系最初是建立在外部条件或偶然兴趣一致的基础之上的,如住在同一街道、同一幢楼房、同桌关系、长辈间相互熟悉等。后来,他们逐渐建立了新的交往标准:倾向于选择与自己的兴趣、习惯、性格和经历相近的人做朋友;倾向于选择品行得到社会赞赏的人做朋友,如挑选学习成绩比自己好或能力比自己强的人做朋友。

小学生的同伴关系还具有一定的性别特点。小学生对他们最喜欢的同伴在性别上的选择态度随着年龄的变化而变化。青春期以前的小学生,都倾向于选择同性同伴,这种现象在小学阶段呈上升趋势。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原因:其一,同性别的小学生具有共同的兴趣和活动方式,便于相互合作和交流;其次,选择同性别的同伴也反映了小学生性别认同的作用。所谓性别认同,是指对自身性别的正确认识。小学生在社会生活中正确地理解自己的性别并将自己投身到同性别的活动中去,是完全正确和必要的。这样有助于小学生对自身性别的接受,逐渐形成符合社会期望、社会规范的行为,并最终适应社会生活。

此外,在小学生的同伴交往中,还会出现一些有趣的现象。有些男生尤其是低年级的男生,常常采取制造事端的方式与女生接触,如在课间把女生的文具藏起来,在课桌中间画一条界线等。随着年龄的增长,男女生会表现出微妙的变化,如表现出拘谨、腼腆、故意的漠不关心等。所有这些行为特征,都是小学生异性交往的特点。

小学生与老师交往的特点

小学生与老师的关系是其人际关系中的一种重要关系。与幼儿园的老师相比,小学老师更为严格,既引导学生学习,掌握各种科学知识与社会技能,又监督和评价学生的作业、品行。与中学老师相比,小学老师的关心和帮助更加具体而细致,也更具有权威性。

几乎每一个儿童在刚跨进小学校门时都对老师充满了崇拜和敬畏,老师的要求甚至比家长的话更有权威。对小学低年级学生来说,老师的话是无可置疑的,这种绝对服从心理有助于他们很快学习、掌握学校生活的基本要求。但是,随着年龄增长,小学生的独立性和评价能力也随之增长起来。从三年级开始,小学生的道德判断进入可逆阶段,学生不再无条件地服从、信任老师了。他们对老师的态度开始发生变化,开始对老师做出评价,对不同的老师表现出不同的喜好。小学生对老师的评价还影响着小学生对老师的反应,他们对自己喜欢的老师往往报以积极的反应,而对自己不喜欢的老师往往报以消极的反应。例如,同样是批评,如果来自于小学生所喜欢的老师,他们就会感到内疚、羞愧;如果来自于小学生所不喜欢的老师,他们就会反感和不满。因此,老师努力保持与学生的良好关系有助于其教育思想的有效实施。

(摘编自西柯教育网)

(二)问题思考

1.如何让学生学会与老师、同学更好地相处?

2.怎样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