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用书.小学.上册
19115100000047

第47章 与人交往要宽容

一、主题分析

(一)训练意图

1.使学生明白宽容待人在人际交往中是必不可少的。

2.帮助学生学会宽容待人,使学生能够更好地与人交往,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二)训练目标

1.促使学生明白宽容待人的意义。

2.培养学生宽容待人的能力。

(三)重点、难点

1.重点

让学生意识到人际关系对于个体的重要性以及宽容在人际交往中的作用。

2.难点

帮助学生在意识到宽容对于人际交往的重要作用之后,能够学会这些交往技能并将其运用于日常的人际交往当中。

二、板块剖析

(一)诊断评价

1.目标

(1)评估自己在过去的人际交往中是否做到了宽容待人。

(2)认识到什么是真正的宽容待人,并体会到宽容待人的意义。

2.操作程序

(1)“自我评估”环节,通过小测试使学生对自己在人际交往中的宽容程度有初步的认识。

在本环节中,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答案了解学生的“宽容”情况,初步了解不同宽容程度的分布比例及目前的状况。

(2)“七嘴八舌”环节,也属于一个检验环节。教师带领全班学生阅读洛克菲勒的故事,并对洛克菲勒的行为进行探讨。教师可以请几个学生分享他们对于教材所提出的问题的看法,通过这一过程了解学生对于宽容的认识,以及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宽容程度。

(3)“今天,你宽容了吗”小环节,教师让学生自行阅读,其目的在于让学生意识到宽容的重要性以及初步理解宽容的含义。

(二)观点意识

“人生哲学”环节让学生自己阅读,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真正的宽容需要我们做些什么。本版块提供了两个实例,都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实例的作用在于引起学生的共鸣,把学生带入到需要宽容的情境当中,使学生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并做出对比。在这一环节中学生可以从课本所提供的情境当中进一步意识到自己是否做到了宽容,同时也可以加深他们对于宽容的理解。

教师在这一环节中要观察学生的反应,判断学生是否被引入了情境当中。如果学生仍处于情境之外,对于宽容还没有认识,这时需要教师增加实例(最好让学生自己列举相关实例)。

(三)策略训练

1.目标

(1)思考在什么样的情况下需要我们宽容待人。

(2)怎样做才是真正的宽容待人。

(3)掌握宽容待人的策略,并在日常生活中实践应用。

2.操作程序

(1)根据鉴别诊断部分的结果,有针对性地选择1~2个策略进行重点训练。

(2)将训练策略灵活运用到小组讨论、班级交流、角色扮演和现场练习等多种活动形式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及活动积极性,让学生亲身实践,多体验、多感受。

(3)临近结束时,请学生分享自己参与活动的收获、体验或感受等,在学生分享过后,教师对本次活动作总结。

(四)反思内化

1.目标

使学生回顾一下在本课中的活动体验、所思所想,进一步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牢记学到的内容。

2.程序

(1)本课的反思内化板块只设定了一个环节,即“举一反三”环节,通过这一环节的阅读与讨论使学生认识到:宽容的对象不仅仅是他人,同时还包括自己。学会宽容自己同样是使自己进步的方法。除此之外,教师可以自行增加一两个环节,例如“问一问”“学一学”“用一用”等等。

(2)“问一问”环节,通过有针对性的提问,使学生再次回顾本课程的内容,掌握改善人际关系的技巧,学会宽容他人。

(3)“学一学”环节,提供一些名言警句供学生学习,也可以让学生提一些宽容待人的名言警句。

(4)“用一用”环节,提供一些具体的宽容待人的行动,供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实践。

(5)“读一读”环节提供一则宽容待人的故事,要求学生在课后写一写自己的感想,使学生进入情境,加深情感体验。

三、策略操作

(一)“语言暗示与合理宣泄”策略教学建议

1.通过课文中提供的例子,我们发现在生活中有许多情况需要我们宽容,但在这些情况中我们也许正处于消极的情绪之中,这使得宽容他人变得困难。而语言暗示是一种不错的排解自身不良情绪的方法。

2.建议教师选择一个需要宽容的情境,并将该情境编排成一个简短的情景剧,请学生表演。

在需要语言暗示时教师暂时中断表演3分钟,全班学生一起思考可以使用的心理暗示的句子帮助主人公进行心理暗示,然后继续完成表演。表演结束后教师要求学生记下刚刚使用过的心理暗示的句子,以便在以后使用。

3.对于“合理宣泄”的方法,建议教师以后续故事的方法引入,即在介绍故事背景时让学生为故事写后续,尤其是让学生想象宽容了对方的人在事件发生之后有怎样的情绪体验。事实上,宽容了对方的人在事后多多少少都会存在一些负面情绪,为了不让这些负面情绪伤害自己,我们就应该学会“合理宣泄”。教师可以简单介绍几种合理宣泄的方法,并请采用过这一方法的学生来分享感受。

(二)“站在对方的角度上想一想”策略教学建议

站在他人的立场思考问题,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宽容的关键。有时我们就是因为不能站在他人的立场上思考问题,不宽容才会发生。本策略中先要求学生阅读活动提供的故事,然后再组织学生活动。

1.建议教师请一组学生将故事中所呈现的内容表演出来,表演结束后请表演者针对自己所扮演的角色谈谈自己的感受。

2.请一名学生分饰两个角色,分别扮演“不被宽容者”和“不宽容者”,并请表演者与大家分享自己的感受。

当日常交往中发生冲突时,人们往往只能站在自己的立场思考问题,这样只能使矛盾更加激化。学会站在他人的立场思考问题,多考虑别人的处境会使我们变得更加宽容。

(三)“调整自己的认知”策略教学建议

不同的人看问题会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这是很正常的现象。但有时这一正常现象会引起误会,产生纷争。本策略要求先让学生阅读故事,然后再组织学生进行活动。

1.建议教师根据班级情况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活动。

2.教师要求小组内部先进行讨论(限时5分钟),讨论主题是“是否发生过与故事的主人公类似的故事”。讨论结束后由各小组选出的小组代表分享小组讨论的故事。

3.由教师带领学生为每个小组分享的故事寻找解决的方法。建议教师在寻找方法时以“调整自己的认知”为突破口,让学生认识到“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调整我们自己的认知”也是帮助我们宽容待人的好策略。

四、活动设计建议

1.本课程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本课内容教师应组织学生提前预习,在课前完成许多环节布置的任务,这样才能保证本课的顺利进行。

2.活动操作方式和调控:

(1)鼓励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

(2)讨论时把握学生的讨论方向,不要偏离主题。

(3)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实践所学的策略。

五、参考资料和问题思考

(一)参考资料

空椅子技术

空椅子技术是格式塔流派常用的一种技术,是使来访者的内射外显的方式之一。这种技术常常运用两张椅子,要求来访者坐在其中的一张椅子上,扮演一个“胜利者”,然后再换坐到另一张椅子上,扮演一个“失败者”,以此让来访者所扮演的两方持续进行对话。

通过这种方法,可使来访者充分地体验冲突,而由于来访者在角色扮演中能从不同的角度接纳和整合“胜利者”与“失败者”,因此冲突可得到解决。通过两部分的对话,使人们内在的对立与冲突获得较高层次的整合,即学习去接纳这种对立的存在并使之并存,而不是去消除一个人的某些人格特质。

空椅子技术在操作时应该怎么做?心理学上,将空椅子技术分为三种形式:

第一种叫“倾诉宣泄式”:这种形式一般只需要一张椅子,把这张椅子放在来访者的面前,假定某人坐在这张椅子上。来访者把自己想要对他说却没来得及说的话表达出来,从而使内心趋于平和。这种形式主要应用于三个方面:

1.恋人、亲人或者朋友由于某种原因离开自己或者去世,来访者因为他们的离去感到特别悲伤、痛苦,甚至悲痛欲绝,却无法找到合适的途径进行排遣。

2.空椅子所代表的人曾经伤害、误解或者责怪过来访者,来访者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又不能直接将负面情绪发泄出来,郁结于心的情感,此时可以通过对空椅子的指责,甚至谩骂,从而使来访者获得内心的平衡。

3.空椅子代表的人是来访者非常亲密或者值得来访者信赖的人,来访者由于种种原因,无法或者不便直接向其倾诉。

第二种叫“自我对话式”:就是自我存在冲突的两个部分展开对话,假如来访者内心有很大的冲突,又不知道如何解决时,放两张空椅子在来访者面前,坐在一张椅子上,就扮演自己的某一部分,坐在另外一张椅子上,就扮演自己的另一部分,依次进行对话,从而达到内心的整合。这种形式主要应用于两个方面:

1.由于种种原因,来访者认为自己本应该做的事情却没有做,引起了不好或者严重的后果时,就会产生强烈的内疚感、负罪感和自责心理。此时,利用空椅子技术,让来访者自己与自己展开对话,从而降低内疚感。

2.面对各种各样的选择,很难下定决心或者处于人生的十字路口不知道何去何从时,来访者会因此逃避现实,甚至通过烟酒或者其他方式来麻醉自己。此时,运用空椅子技术,让来访者自己与自己展开对话,澄清自己的价值观,分析各种选择的利弊,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第三种叫“他人对话式”:它用于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对话,操作时可放两张椅子在来访者面前,坐到一张椅子上面时,就扮演自己;坐在另一张椅子上时,就扮演别人,两者展开对话,从而可以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然后去理解别人。它主要应用于两个方面:

1.来访者以自我为中心,不能或者无法去体谅、理解、宽容别人,因此存在人际交往方面的困难,自己却找不到原因。此时,运用空椅子技术,让自己和他人之间展开对话,让来访者设身处地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从而领悟到人际交往困难的原因。

2.来访者存在社交恐惧,不敢或者害怕和他人交往。此时运用空椅子技术,模拟人际交往的场景,让来访者在这种类似真实的情境当中减轻恐惧和焦虑,学会或者掌握与人交往的技巧。

(二)问题思考

1.怎样才能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2.怎样可以强化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宽容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