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用书.小学.上册
19115100000005

第5章 学校生活真快乐

一、主题分析

(一)训练意图

1.让学生感受、体验学校生活中的快乐。

2.使学生发自内心产生对学校的喜爱,并激发他们热爱校园生活的感情。

(二)训练目标

1.让学生讲述自己在学校遇到的高兴的事情。

2.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体验集体生活带来的快乐。

3.学会交朋友,感受与大家在一起轻松、愉快的氛围,从而真正的喜欢学校生活。

(三)重点、难点

1.重点

感受、体验在学校时产生的愉快、轻松的情绪。

2.难点

让学生关注自己的快乐体验,并善于发现和捕捉校园中的快乐,积极参与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掌握与老师同学和睦相处的方法,这节课就算成功了。

二、板块剖析

(一)诊断评价

1.目标

让学生了解他们自己目前对学校生活的感受,并体会因为对学校生活不同态度所引起的不同情绪体验,促使其找到自己喜欢或讨厌学校生活的原因。

2.操作程序

(1)“实话实说”环节通过引入小学生对待学校生活的两种不同态度,促使学生对自己目前的状态进行重新审视。教师可以这样引入:小朋友们,从你们进入小学校门的第一天开始,我就在观察大家上学时的样子,发现了有两种情况,那么下面就让大家先看看课本上面的两张图片,想想自己平时上学的样子像哪张图片中的哪位同学?

(2)“请回答”环节通过让学生根据自己日常生活的实际情况进行回答,从而激发他们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在本环节中,老师需了解学生对待上学的态度,以及不同情绪体验所占的比重,并初步了解其形成原因。

(二)观点意识

“观点意识”环节,要求学生自己阅读,该环节主要是要告诉学生“快乐”的心理含义,导致对学校生活不同态度的原因,以及怎样才能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感受校园生活的快乐。

(三)策略训练

1.目标

(1)引导学生关注在校园生活中感到快乐的事情。

(2)培养学生养成积极参与学校各项活动的习惯。

(3)训练学生学会处理好师生关系,融入学校的集体生活。

2.操作程序

(1)根据诊断评价部分的结果,有针对性地选择1~2个策略进行重点训练。

(2)训练策略灵活运用小组讨论、班级交流、角色扮演和现场练习等多种活动方式,充分调动其参与热情及活动积极性,让学生亲身实践,多体验感受。

(3)临近结束时,请学生分享自己参与活动的收获、体验或感受等,在学生分享过后,教师对本次活动作总结。

(四)反思内化

1.目标

让学生回顾一下在本课中的活动体验,所思所想,进一步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牢记学到的内容。

2.程序

(1)“我主我心”环节通过让学生画一幅画来描述一下自己最近在学校中感到快乐的事,使学生再次体验到在校园生活中积极的情绪体验,加深对学校快乐生活的感受。

(2)“快乐报告”环节,要求学生课后向父母聊聊自己在学校里的学习、生活情况,把自己的快乐分享给爸妈的同时,也加深他们的情感体验。

三、策略操作

(一)“关注自己的快乐体验”策略教学建议

积极的情绪体验是积极心理学研究极其关注的中心之一,它包括高兴、快乐、自信、满足、幸福等体验,重在强调一个人如何在积极的模式下才能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因此,作为一名小学教师,为了孩子更好地成长,我们更应该懂得如何去引导孩子关注他们自己的快乐体验。

1.实例演示。将教材上相关的漫画或选取类似的图画,配上语言、音乐等,也可以让学生以小品的形式表演出来。

2.分组活动。将全班分为4个活动小组。第一小组主题是谈谈自己在学习上的快乐体验,第二小组主题是谈谈在集体生活中的快乐体验,第三组主题是说说在处理人际关系中的快乐体验,第四组主题是谈谈校园新鲜、有趣的事带来的快乐。

注意事项:老师应组织、分配好各小组成员任务,指定一名负责人管理本组秩序;请2名同学专门记录下本组集思广益的成果,并等活动结束后向全班汇报,可给他们命名为“汇报员”。

3.结果汇报。请每组的汇报员分别陈述本组活动的结果,也可以演示或表演给大家看。师生共同评出表现突出的小组,予以奖励和表扬,对其他组也要给以鼓励,提出建议。

(二)“感受集体生活快乐”策略教学建议

1.课前准备。教师制作出几个精美的标识牌,如“文艺表演组”“兴趣小组”“运动会组”“趣味知识竞赛组”,同时在每块标识牌上贴上相应的活动照片,给学生详细讲解一下每种活动的具体内容和意义。

2.自由组合。根据标识牌分为四个小组,每个小组自主决定本组活动项目,请同学们自愿选择项目参加。

3.各组同学之间密切合作,在限定时间内进行本组的活动。考虑到课堂上的时间有限,教师可以提前将组划分好,要求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准备,课堂上的时间可以用来“彩排”,做最后的准备活动。

4.结果汇报,对各组进行奖励或表扬。

注意事项:若时间允许,可让同学们交替参加不同小组,从而拓宽活动兴趣,感受不同活动带给自己的丰富多彩的体验。

(三)“营造融洽的人际氛围”策略教学建议

1.课前准备:同学们先在白纸上写出自己好朋友的名字,并准备小礼物如一幅画,相互赠送。

2.小组讨论:老师把全班同学随机分组,组内成员相互分享自己与好朋友的友好相处的经验方法。

3.重新认识:老师和同学们重新认识彼此。先让学生自由讨论一下自己心目中的老师是怎样的,如何看待与老师交朋友这个问题。然后,请学生上台与大家分享,说说自己如果要和老师交朋友应该怎么做。

4.课后总结:在这一策略结束时,老师总结好的与朋友相处之法,学生总结与老师的相处之法。

四、活动设计建议

1.建议该节课采用的活动为角色扮演、自由畅谈、分组合作、比赛、游戏等。教师应注意:角色扮演者应由各组抽签决定,以创设民主、平等的课堂气氛,使每个同学都有参与的机会;小组合作要求每个成员都充分展现自我,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合作,发挥集体智慧;组间竞赛也应注意调节好小组间的关系。

2.另外还可以添加一个“参观美丽校园”的活动,可以对训练策略进行一个综合强化的过程,重在培养学生发现和感受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并可增强学生对自己学校的热爱之情,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将活动放在课外活动时间进行,也可结合训练策略在教学时进行;参观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集体行动,也可以将同学们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由2名同学负责组织,分头行动,参观结束以后进行交流,看看各组发现了些什么,教师作最后的总结、评价。

3.有条件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同学生一起,用摄像机录下同学们快乐的学校生活,配上音乐、解说,制作成生动有趣的MV作纪念。

五、参考资料和问题思考

(一)参考资料

1.神经系统:整体机能,兴奋与抑制的过程进一步发展,儿童的活动能力逐渐增强,大脑的分析综合能力也在增强,行为逐渐由无意变为有意。

2.口头语言:已积累2500个左右的口头言语词汇,初具言语交流能力,能运用较丰富的口头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并伴有动作、表情、语气、语调等。

3.行为:在老师的组织下,能参与集体活动,体力活动时间可达到20分钟左右。

4.思维:非常活跃,会根据平时观察,想出许多问题。

5.自我意识:是迅速发展的时期,能初步评价自己的行为,并能按成人要求逐步掌握社会行为规范,出现了初步独立而主动的社会道德动机。

(摘自:《发展心理学》,林崇德,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上学以后,经过2、3个月,多数儿童都会逐渐熟悉并慢慢喜欢校园生活,可仍有一些儿童不喜欢上学。造成这种情况的最主要原因,恐怕是精神上的不安。具体来讲,有以下几种类型:

1.焦虑。孩子不喜欢上学,其中一个原因是他们一与家人分开就焦虑不安。这种情况最常发生于家庭气氛紧张期间,或孩子就要去另一学校就读的时候。父母如果反应不当,可能令孩子焦虑加深。

2.寂寞。有些孩子不喜欢学校是因为没有朋友。如果小孩总是自己一个人,或者假装生病逃避课外活动,又或以送贵重礼物来讨好别人,很可能就会在学校没有朋友。

3.受欺负。有些学生讨厌学校是因为害怕受人欺负。如果孩子过分沉默焦虑,在学校没朋友,或突然自信心低落,那他可能是在学校被人欺负了。

4.学习困难。有些孩子不喜欢学校可能是因为患有学习障碍。他们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异常,无论怎么努力,学业进步都很有限,加上家长和老师不予体谅,久而久之,产生抗拒学习的心理。有学习障碍的孩子常常精神沮丧,经常没法按时完成学校作业,或者似乎总是不听从老师的话,他们甚至也许无法记住简单的事情。

对于以上几种不喜欢学校生活的学生,教师应尽量做到心中有数,以便对症下药,从而使每个同学都高高兴兴地来到学校,快快乐乐地回家。

(摘自新浪爱问知识网站)

推荐教师阅读书目

1.《轻松治愈孩子“厌学症”》,卜鹤,朝华出版社

2.《儿童心理学》,朱智贤,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二)问题思考

1.孩子不愿意上学,很大程度上受到与老师、同学关系的影响,教师应在学生心目中树立一种怎样的形象,或与学生形成一种什么样的师生关系,才会使学生喜欢老师,进而喜欢学校?

2.作为教师,应营造一种什么样的环境和气氛,从而使学生感到在学校里的每一刻都是新鲜、充实而快乐的?教师应该做出哪些方面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