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中医自学百日通
19115500000102

第102章 中医内科(8)

(3)瘀血腰痛

症状:痛处固定,或胀痛不适,或痛如锥刺,日轻夜重,或持续不解,活动不利,甚则不能转侧,痛处拒按,面晦唇暗,舌质隐青或有瘀斑,脉多弦涩或细数。病程迁延,常有外伤、劳损史。

治法:活血化瘀,理气止痛。

方药:身痛逐瘀汤。

当归12g,川芎9g,桃仁12g,红花12g,没药12g,五灵脂12g,地龙12g,香附9g,牛膝15g。水煎服,每日1剂。

(4)肾虚腰痛

症状:腰痛以酸软为主,喜按喜揉,腿膝无力,遇劳更甚,卧则减轻,常反复发作。偏阳虚则少腹拘急,面色白,手足不温,舌淡,脉沉细;偏阴虚则心烦失眠,口燥咽干,面色潮红,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弦细数。

治法:偏阳虚者宜温补肾阳;偏阴虚者宜滋补肾阴。

方药:偏阳虚者以右归丸为主方,温养命门之火。熟地黄15g,山药12g,山茱萸9g,枸杞子9g,杜仲12g,菟丝子15g,当归9g。水煎服,每日1剂。

偏阴虚者以左归丸为主方。用地黄15g,枸杞子9g,山茱萸9g,龟甲胶12g,菟丝子12g,鹿角胶9g,牛膝15g。水煎服,每日1剂。

【其他疗法】

1.中成药(1)腰痛宁胶囊:口服,每次3~4粒,每日1次,晚上临睡前用开水或酒送服。

30天为1个疗程,如未恢复,停药3~5天,继续服用第2个疗程。具有温经通络、化瘀止痛之功效。有严重心、肝、肾疾患者不宜服用,孕妇忌服。

(2)铁弹丸:口服,每次4~6g,每日2次或3次。具有活血镇痛、通经活络之功效,用于治疗气滞血瘀型和风寒阻络型腰痛。孕妇、严重心脏病、贫血症及妇女经期禁止服用。

(3)强肾镇痛丸:口服,每次1~2丸,每日2次或3次,温开水送服。具有温肾益气、散寒止痛之功效,用于治疗肝肾亏虚型腰痛。阴虚内热或外感患者忌服。

2.外治法(1)乳香、没药、杜仲各12g,麻黄、自然铜各10g,马前子、生草乌、生川乌各6g,骨碎补20g,上药共炼制成膏药备用。用时取适量调敷患处,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2)生铁末500g,食盐水60~70ml。两味药物混匀浸泡后装入布袋,乘热敷患处,每日1次,每次15~30分钟,10次为1个疗程。

(3)巴戟天、肉苁蓉、乌梢蛇、川椒各15g,熟地黄、桂枝、陈皮各12g,蜈蚣4条,上药用黄酒浸泡2个月左右备用。每日1次,用棉球擦腰腿部,每次10~15分钟,以局部擦红为度。

3.辅助疗法运用针灸疗法、局部封闭疗法,配合超短波、音频、水疗、醋疗、泥疗、远红外等理疗措施,均有助于康复。

【转归预后】

(1)腰痛患者若能得到及时正确的治疗,一般预后良好。

(2)若失治误治,其病迁延日久,痛久入络,气郁血阻,脉络不通,肢节失荣则可能合并痿病,预后欠佳。

【预防调护】

本病为退行性疾病,平时应积极参加适合自己的体育锻炼,保持机体活力。负重时要坚持正确使用腰部姿势,切不可超负荷用力。注意防寒保暖。长期弯腰工作者,平时应加强腰背部功能练习。

急性期间严格卧床休息(大小便均不下床或坐起),3周后症状可基本缓解。待症状基本消失后,可在佩戴腰围保护下起床活动。骨盆牵引法,主要适用于早期患者或反复发作的急性患者。牵引重量可根据患者感受进行调节,一般在20kg左右,每日牵引1次,每次约30分钟。病情好转后,适当进行腰背部肌肉的功能锻炼,促进康复。

第十九节颤震

颤震,亦称“颤振”或称“振掉”,是指以头部或肢体摇动、颤抖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轻者仅有头摇或手足微颤,尚能坚持工作和生活自理;重者头部震摇大动,甚则有痉挛扭转样动作,两手及上下肢颤动不止,或兼有项强、四肢拘急。

本病老年人发病较多,男性多于女性,多呈进行性加重,对本病的预防尤应重视。

《内经》无颤震之名,但有类似记载。《素问·五常政大论》不但明确病因、主症,而且指出病名。

西医学所称某些锥体外系疾病所致的不随意运动,如震颤麻痹、舞蹈病、手足徐动症等,符合本病证候特征者,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1.风阳内动多由年迈久病肾亏,劳欲太过,饮酒无度,虚阳内动,脑髓失养,神机失调,血脉不利,心神失主而成。

2.髓海不足久病或年迈肾亏精少,精生气,气生神,神伤则精损气耗,脑髓不足,神机失养,筋脉肢体失主而成。

3.气血亏虚气之源头在乎脾,今脾损致中气不足,中焦失运化,精血不生,则气虚血少,阴亏阳亢,波及于肝,肝阳独炽,筋脉肢体失司而成。

4.痰热动风多因肺脾肾亏虚所致。盖肺虚则水津不布,通调失司,痰饮内生;脾虚则中州不运,津停液结为痰、饮、湿;肾气不足则不能制水,痰湿丛生。积痰日久化热,热极化风,痰热动风,致使气机失司,脑神被扰,而成本病。

【诊断】

(1)具有头部及肢体摇动、颤抖的特定临床表现。轻者头摇肢颤,重者头部震摇大动,肢体震颤不已,不能持物,食则令人代哺;继见肢体不灵,行动迟缓,表情淡漠,呆滞,口角流涎等症。

(2)多发于中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

(3)起病隐袭,渐进发展加重,不能自行缓解。

(4)测血压,查眼底,必要时做颅脑CT、MRI等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

【辨证论治】

1.治疗原则本病的初期,本虚之象并不明显,常见风火相煽、痰热壅阻之标实证。治疗当予清热、化痰、息风为主;病程较长,年老体弱,其肝肾亏虚、气血不足等本虚之象逐渐突出,治疗当以滋补肝肾,益气养血,调补阴阳,兼以息风通络。由于本病多发于中老年人,多在本虚的基础上导致标实,因此,治疗更应重视补益肝肾,治病求本。

治以填精补髓以息风解痉,健脾益气以化瘀散结为其大法。

2.分证论治

(1)风阳内动

症状:肢体颤动粗大,程度较重,不能自制,眩晕耳鸣,面赤烦躁,易激动,心情紧张时颤动加重,伴有肢体麻木,口苦而干,语言迟缓不清,流涎,尿赤,大便干。

舌质红,苔黄,脉弦。

治法:镇肝息风,舒筋止颤。

方药:天麻钩藤饮合镇肝熄风汤加减。

天麻12g,钩藤12g,石决明15g,代赭石15g,生龙骨30g,生牡蛎30g,生地黄15g,白芍12g,玄参12g,龟甲15g,天冬12g,怀牛膝15g,杜仲15g,桑寄生15g,黄芩12g,山栀9g,夜交藤15g。水煎服,每日1剂。

(2)痰热动风

症状:头摇不止,肢麻震颤,重则手不能持物,头晕目眩,胸脘痞闷,口苦口黏,甚则口吐痰涎。舌体胖大有齿痕,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治法:清热化痰,平肝息风。

方药:导痰汤合羚角钩藤汤加减。

半夏12g,胆南星6g,竹茹6g,川贝母12g,黄芩12g,羚羊角3g,桑叶12g,钩藤12g,菊花12g,生地黄15g,生白芍12g,甘草6g,橘红6g,茯苓12g,枳实12g。水煎服,每日1剂。

(3)气血亏虚

症状:头摇肢颤,面色白,表情淡漠,神疲乏力,动则气短,心悸健忘,眩晕,纳呆,舌体胖大,舌质淡红,苔薄白滑,脉沉濡无力或沉细弱。

治法:益气养血,濡养筋脉。

方药:人参养荣汤加减。

熟地黄15g,白芍12g,当归6g,人参12g,白术12g,黄芪15g,茯苓12g,炙甘草6g,肉桂6g,天麻12g,钩藤15g,珍珠母15g,五味子6g,远志12g。水煎服,每日1剂。

(4)髓海不足

症状:头摇肢颤,持物不稳,腰膝酸软,失眠心烦,头晕,耳鸣,健忘,老年患者常兼有神呆、痴傻。舌质红,苔薄白,或红绛无苔,脉象细数。

治法:填精补髓,育阴息风。

方药:龟鹿二仙膏合大定风珠加减。

龟甲15g,鳖甲12g,生牡蛎15g,钩藤12g,阿胶12g,枸杞子12g,熟地黄15g,生地黄15g,白芍12g,麦冬12g,麻仁15g,人参15g,山药15g,茯苓15g,五味子6g,甘草6g。水煎服,每日1剂。

(5)阳气虚衰

症状:头摇肢颤,筋脉拘挛,畏寒肢冷,四肢麻木,心悸懒言,动则气短,自汗,小便清长或自遗,大便溏。舌质淡,舌苔薄白,脉沉细无力。

治法:补肾助阳,温筋脉。

方药:地黄饮子加减。

附子6g,肉桂6g,巴戟天15g,山茱萸6g,熟地黄15g,党参15g,白术12g,茯苓15g,生姜6g,白芍12g,甘草6g。水煎服,每日1剂。

【转归预后】

本病运用中医治疗,部分病例能缓解症状,延缓自然加重过程。若失治或调摄治疗不当,则逐年加重,可转为痴呆,预后不良。

【预防调护】

预防颤震应注意生活调摄,保持情绪稳定,心情舒畅,避免忧思郁怒等不良的精神刺激,饮食宜清淡而富有营养,忌暴饮暴食及嗜食肥甘厚味,戒除烟酒等不良嗜好。

此外,避免中毒、中风、颅脑损伤对预防颤震发生有重要意义。

颤震病人生活要有规律,保持心情愉快和情绪稳定。平时注意加强肢体功能锻炼。

适当参加力所能及的体育活动,如太极拳、八段锦、内养功等。病室应保持安静,通风好,温湿度宜人。对卧床不起的患者,注意帮助患者翻身,经常进行肢体按摩,以防发生压疮,一旦发生压疮,要及时处理,按时换药,保持疮口干燥,使压疮早日愈合。

第二十节痹病

痹病是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处发生疼痛、酸楚、麻木、重着、灼热、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变形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以潮湿、高寒之地,或气候变化之时,患者为多。

论痹首见于《内经》。至今常用的独活寄生汤即首载于《千金要方·诸风》。

本病的临床表现多与西医学的结缔组织病、骨与关节等疾病相关。如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反应性关节炎、肌纤维炎、强直性脊柱炎、痛风、增生性骨关节炎等可参照本病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风、寒、湿、热之邪侵袭。本病的发生系由机体正气不足,卫外不固,或先天禀赋不足,则外无御邪之能,内乏抗病之力,复因久住湿地,汗出当风,冒雨涉水,热毒浸淫,风、寒、湿、热之邪得以内侵肌肉、筋骨、关节之间,致使邪气留恋,或壅滞于络,气血凝滞,脉络痹阻而成。

复感于邪,邪气内舍而成内痹之象,即脏腑痹。

痹病的病机是经络闭塞,气血不通,脉络绌急。

【诊断】

1.发病特点本病不分年龄、性别,但青壮年和体力劳动者、运动员以及体育爱好者易患。发病及病情轻重与寒冷、潮湿、劳累以及天气变化、节气等有关。

2.临床表现突然或缓慢地自觉肢体肌肉疼痛、屈伸不利,为肢节痹病的症状学特征。

3.舌苔脉象舌质红,苔多白滑,脉象多见沉紧、沉弦、沉缓、涩。

4.辅助检查实验室和X线等检查常有助于痹病诊断。

【辨证论治】

1.治疗原则痹病以风、寒、湿、热、痰、瘀痹阻气血为基本病机,其治疗应以祛邪通络为基本原则,根据邪气的偏盛,分别予以祛风、散寒、除湿、清热、化痰、行瘀,兼顾“宣痹通络”,祛邪活络,缓急止痛为大法。

2.分证论治

(1)风寒湿痹

①行痹

症状:肢体关节、肌肉疼痛酸楚,屈伸不利,可涉及肢体多个关节,疼痛呈游走性,初起可见有恶风、发热等表证。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缓。

治法:祛风通络,散寒除湿。

方药:防风汤加减。

防风12g,麻黄6g,桂枝10g,葛根15g,当归12g,以养血活血通络;茯苓12g,生姜6g,大枣3枚,甘草6g,以健脾渗湿,调和营卫。水煎服,每日1剂。

②痛痹

症状:肢体关节疼痛,痛势较剧,部位固定,遇寒则痛甚,得热则痛缓,关节屈伸不利,局部皮肤或有寒冷感。舌质淡,舌苔薄白,脉弦紧。

治法:散寒通络,祛风除湿。

方药:乌头汤加减。

制川乌6g,麻黄6g,芍药12g,甘草6g,蜂蜜3g,黄芪12g。水煎服,每日1剂。

③着痹

症状:肢体关节、肌肉酸楚、重着、疼痛、肿胀散漫,关节活动不利,肌肤麻木不仁。舌质淡,舌苔白腻,脉濡缓。

治法:除湿通络,祛风散寒。

方药:薏苡仁汤加减。

薏苡仁15g,苍术10g,甘草6g,羌活12g,独活12g,防风10g,麻黄6g,桂枝10g,制川乌6g,当归6g,川芎10g。水煎服,每日1剂。

(2)风湿热痹

症状:游走性关节疼痛,可涉及一个或多个关节,活动不便,局部灼热红肿,痛不可触,得冷则舒,可有皮下结节或红斑,常伴有发热、恶风、汗出、口渴、烦躁不安等全身症状。舌质红,舌苔黄或黄腻,脉滑数或浮数。

治法:清热通络,祛风除湿。

方药:白虎加桂枝汤合宣痹汤加减。

生石膏30g,知母12g,黄柏12g,连翘12g,桂枝12g,防己10g,杏仁6g,薏苡仁15g,滑石15g,赤小豆15g,蚕沙6g。水煎服,每日1剂。

(3)痰瘀痹阻

症状:痹证日久,肌肉关节刺痛,固定不移,或关节肌肤紫暗、肿胀、按之较硬,肢体顽麻或重着,或关节僵硬变形,屈伸不利,有硬结、瘀斑、面色黯,眼睑浮肿,或胸闷痰多。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舌苔白腻,脉弦涩。

治法:化痰行瘀,宣痹通络。

方药:双合汤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