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中医自学百日通
19115500000082

第82章 中医皮肤科(1)

第一节热疮

热疮是发热后或高热过程中在皮肤黏膜交界处所发生的急性疱疹性皮肤病。相当于西医的单纯性疱疹,特点为成群的水疱,有的互相融合,多在1周后痊愈,易于复发。

本病多见于高热患者的发病过程中,如感冒、猩红热、疟疾等,好发于口唇、鼻孔周围,面颊、外阴等皮肤黏膜交界处。

【病因病机】

外感风温热毒,阻于肺胃二经,蕴蒸皮肤而生;或肝经湿热下注阻于阴部而生疮;或因反复发作,热邪伤津所致。受凉、月经来潮、妊娠、肠胃功能障碍等常为诱发因素。

【诊断】

本病好发于皮肤黏膜交界处,常见于口角、唇缘口鼻周围、面颊及外阴等部位。

皮损初起为红斑,灼热而痒,继而形成针尖大小簇集成群的水疱,内含透明浆液,破裂后露出糜烂面,逐渐干燥,结痂脱落而愈,留有轻微色素沉着。病程1~2周,易反复发作。

【辨证论治】

本病以清热解毒养阴为主要治法。

1.内治

(1)肺胃热盛证

证候:群集小疱,灼热刺痒;轻度周身不适,心烦郁闷,大便干,小便黄;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疏风清热。

方药:辛夷清肺饮合竹叶石膏汤。

辛夷、生甘草、生石膏、知母、栀子、黄芩、枇杷叶、升麻、百合、麦冬、竹叶、人参、半夏、粳米。

用法:水煎服。

(2)湿热下注证

证候:疱疹发于外阴,灼热痛痒,水疱易破糜烂;可伴发热、尿赤、尿频、尿痛,苔黄,脉数。

治法:清热利湿。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板蓝根、紫草、延胡索等。

龙胆草、栀子、黄芩、柴胡、生地黄、车前子、泽泻、板蓝根、紫草、延胡索。

(3)阴虚内热证

证候:间歇发作,反复不愈;口干唇燥,午后微热,舌红,苔薄,脉弦细。

治法:养阴清热。

方药:增液承气汤加板蓝根、马齿苋、紫草、石斛、生薏苡仁。

玄参、莲子心、麦冬、细生地、板蓝根、马齿苋、紫草、石斛、生薏苡仁。

2.外治

(1)初期局部75%乙醇溶液消毒,用三棱针或一次性五号针头浅刺放出疱液。

(2)局部以外用药清热解毒燥湿、收敛为主。

【预防调护】

(1)饮食清淡,忌食辛辣。

(2)多饮水,多吃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

(3)保持局部洁净,促使干燥结痂。

第二节蛇窜疮

蛇窜疮是一种皮肤上出现的成簇的水疱,在身体单侧带状分布,痛如火燎的急性疱疹性皮肤病,相当于西医的带状疱疹。特点是皮肤上出现红斑、水疱或丘疱疹,累累如串珠,排列呈带状,沿一侧周围神经分布区出现,局部刺痛。

【病因病机】

由于情志内伤,肝气郁结,久而化火,肝经火毒蕴积,夹风邪上窜头面而发;或夹湿邪下注,发于阴部及下肢;火毒炽盛者多发于躯干。初期为湿热火毒,后期为正虚血瘀夹湿邪。

【诊断】

本病好发于春季,发病前患部有皮肤灼热刺痛,伴全身不适、疲乏无力、轻度发热等前驱症状,疼痛有的伴随皮肤疼痛,有的疼痛发生1~3天出现皮疹,皮肤刺痛轻重不等,儿童疼痛轻微,老年体弱者疼痛剧烈,常扩大到皮损范围以内,病程2周左右,老年人3~4周。

【辨证论治】

1.内治

(1)肝经郁热证

证候:皮损鲜红,灼热刺痛,疱壁紧张,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大便干燥或小便黄,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滑数。

治法:清泄肝火,解毒止痛。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紫草、板蓝根、延胡索。

龙胆草、栀子、黄芩、柴胡、生地黄、车前子、泽泻、板蓝根、紫草、延胡索。

(2)脾虚湿蕴证

证候:皮损色淡,疼痛不显,疱壁松弛,口不渴,食少腹胀,大便时溏,舌淡或正常,苔白,脉沉或缓。

方药:除湿胃苓汤加减。

苍术、厚朴、陈皮、猪苓、泽泻、茯苓、白术、滑石、防风、栀子、木通、肉桂、甘草。

用法:水煎服。

(3)气滞血瘀证

证候:皮疹减轻或消退后局部疼痛不止,放射到局部部位,痛不可忍,坐卧不安,重者可持续几月或更长时间,舌黯,苔白,脉弦数。

治法:理气活血,通络止痛。

方药:柴胡舒肝散合桃红四物汤加减。

当归、地黄、赤芍、川芎、桃仁、红花、柴胡、陈皮、芍药、枳壳、甘草、香附。

2.外治

(1)初起用二味拔毒散调浓茶外敷。

(2)水疱破后用黄连膏、四黄膏或青黛膏外涂;有坏死者,用九一丹或海浮散换药。

【预防调护】

(1)饮食清淡忌食辛辣。

(2)多饮水,多吃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

(3)保持局部洁净,促使干燥结痂。

第三节疣

疣是一种发于皮肤浅表的良性赘生物,因发的部位不同名称各异,发于手背手指处者叫千日疮、疣目、枯筋箭、瘊子;发于颜面部、手背者叫扁瘊;发于背部有脐窝的赘疣,称为鼠乳,一般分为寻常疣、扁平疣、传染性软疣、掌跖疣和丝状疣。

【病因病机】

本病多由风热毒邪搏于皮肤而生,或怒动肝火,肝旺血燥,经气不荣,肌肤不润所致。

【诊断】根据各种疣的临床表现、发病部位及发展情况,不难诊断,但需与鸡眼、汗管瘤相区别。

【辨证论治】

(一)疣目

疣目相当于西医的寻常疣,多发于儿童、青年,最初为一针头大或绿豆大的赘生物,突出表面,色灰白,粗糙坚硬,以后体积增大,此为原发性损害,叫母瘊,此后自身接种,数目增多,好发于手背、手指,也可见于头面部。

1.内治

(1)风热血燥证

证候:疣目结节如豆,坚硬粗糙,大小不一,高出皮肤,色黄或红;舌红苔白脉弦数。

治法:养血活血,清热解毒。

方药:治瘊方加板蓝根、夏枯草。

熟地黄、何首乌、杜仲、赤芍、白芍、牛膝、桃仁、红花、赤小豆、白术、穿山甲(代)、板蓝根、夏枯草。

(2)湿热血瘀证

证候:疣目结节疏松,色晦,大小不一,高出皮肤,舌黯红,苔薄,脉细。

治法:清化湿热,活血化瘀。

方药;马齿苋合剂加薏苡仁、冬瓜仁。

马齿苋、紫草、败酱草、大青叶、薏苡仁、冬瓜仁。

2.外治

(1)推疣法:用于治疗头大蒂小,明显高出皮肤的疣。在疣的根部用棉花棒与皮肤平行或呈30°,向前推进,用力不宜过猛。

(2)鸦胆子散敷贴法:先用热水浸洗患处,用刀刮去表皮角质层,然后将鸦胆子仁5粒捣烂敷贴,用玻璃纸及胶带固定。

(3)菱蒂摩擦法:菱蒂长约3cm,洗去污垢,在患处不断涂搽,每次2~3分钟,每天6~8次。

(二)扁瘊

扁瘊西医叫扁平疣。一般无自觉症状,偶有瘙痒感有时可自行消退,但也可以复发。

1.内治

(1)风热蕴结证

证候:皮疹淡红,数目较多,或微痒或不痒,病程短,伴口渴不欲饮,舌红苔薄白,脉弦。

治法:疏风清热,解毒散结。

方药:马齿苋合木贼草、郁金、贝母。

马齿苋、紫草、败酱草、大青叶、木贼草、郁金、贝母。

(2)热郁互结证

证候:病程较长,皮疹较硬,大小不一,色黄或暗红,不痒不痛,苔白脉沉。

治法:活血化瘀,清热散结。

方药:桃红四物加黄芪、马齿苋、紫草、木贼草、郁金、贝母。

当归、地黄、赤芍、川芎、黄芪、马齿苋、紫草、木贼草、郁金、贝母、桃仁、红花。

2.外治

(1)洗涤法:用内服药的第二煎汁外洗,以海螵蛸蘸药汁轻轻擦洗疣体使之微红为度。

(2)涂法:用鸦胆子仁油外涂患处,每天1次。

(三)鼠乳

鼠乳相当于西医的传染性软疣,多见于儿童,呈丘形,数目不定,好发于躯干或面部,有传染性,可自行消失。

本病多用外治法,用消毒针头挑破患处,挤尽白色乳酪样物,再用碘酒或浓苯酚(石炭酸)溶液点患处。

(四)跖疣

跖疣相当于西医的掌跖疣,好发于足底、手掌,皮损为角化形丘形,中间稍凹,外周稍带黄色角质环,有明显的压痛,常在外伤部位发生。

本病多用外治法。①外敷法:用千金散局部外敷;亦可以用乌梅肉每次少许敷贴患处。②电灼法:在局部消毒麻醉下进行电灼,但不宜过深,以免影响预后,或形成过大的瘢痕。

(五)丝状疣

丝状疣多见于中年妇女,多发于颈部,单个丝状细软突起,呈淡红色,可自行脱落,一般无自觉症状。

本病治疗除采用推疣法外,还可用细丝线结扎疣的根底部,数日后即自行脱落。

【预防调护】

(1)饮食清淡,忌食辛辣。

(2)多饮水,多吃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

第四节黄水疮

黄水疮是一种发于皮肤、有传染性的化脓性皮肤病,相当于西医的脓疱疮。其特点是:皮损主要表现为浅表性脓疱和脓痂,有接触传染和自体接种的特性。

【病因病机】

夏季,气候炎热,湿热交蒸,暑湿热邪袭于肌表,以致气机不畅,疏泄障碍,熏蒸皮肤所致,反复发作,邪毒久羁,可造成脾气虚弱。

【诊断】

本病多发于春秋季节,儿童尤为多见,有传染性,好发于头面部、四肢等暴露部位,皮损处自觉瘙痒,破后形成糜烂时疼痛,一般无全身症状,重者可诱发发热、口渴等全身症状。

【辨证论治】

(一)内治

1.暑湿热蕴证

证候:皮疹多而脓疱密集,色黄,四周有红晕,破后糜烂色鲜红,破后有发热,多有口干便干小便黄,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滑数。

治法:清暑利湿解毒。

方药:清暑汤加马齿苋、藿香。

连翘、天花粉、赤芍、甘草、滑石、车前子、金银花、泽泻、淡竹叶、马齿苋、藿香。

2.脾虚湿盛证

证候:皮疹少而疱疹稀疏,色淡黄,四周红晕不显,多有食少、面色少华,大便溏薄,舌淡苔薄,脉细。

治法:健脾渗湿。

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冬瓜仁、藿香。

党参、白术、茯苓、扁豆、陈皮、山药、莲子、砂仁、薏苡仁、桔梗、大枣、冬瓜仁、藿香。

(二)外治

局部治疗原则:解毒、收敛、燥湿。

(1)脓液多者,选马齿苋、蒲公英、野菊花外洗。

(2)脓液少者,用三黄洗剂加入九一丹外搽。

(3)局部溃烂者,用青黛油外涂。

【预防调护】

(1)饮食清淡,忌食辛辣。

(2)多饮水,多吃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

(3)保持局部洁净,促使干燥结痂。

第五节癣

癣是发生在表皮、毛发、指(趾)甲的浅部真菌皮肤病。本病发生部位不同,名称各异。

临床常见的癣病有发生于头部的白秃疮、肥疮发于手部的鹅掌风,发于足部的脚湿气,发于面、颈、躯干、四肢的圆癣、紫白癣风等。癣都具有传染性、长期性和广泛性的特征。

【病因病机】

皮肤浅部癣多由于生活起居不慎,感染真菌,复因风、湿、热邪外袭,郁于腠理,淫于皮肤所致。病发于头发、毛发,则发为白秃疮、肥疮;病发于趾丫,则发为脚湿气;病发于手掌部,则发为鹅掌风;病发于体表、股阴间,则发为紫白癜风、圆癣、阴癣。

【诊断】

1.白秃疮(相当于西医的白癣)是头癣的一种,多见于学龄儿童,男性多于女性。

皮损特征是在头皮有圆形或不规则的覆盖灰白鳞屑的斑片。病损区毛发干枯无泽,常在距头皮0.3~0.8cm处折断而呈参差不齐。头发易于拔落且不疼痛,病发根部包绕有白色鳞屑形成的菌鞘,自觉瘙痒。

2.肥疮(相当于西医的黄癣)为头癣中最常见的一种,俗称“黄癞”,多见于农村,好发于儿童。皮损多从头顶部开始,渐及四周,可累及头部。初起红色丘疹,或有脓胞,干后结痂蜡黄色。除去黄癣痂,其下为鲜红湿润的糜烂面,病变部位可相互融合形成大片黄痂。病变区头发干燥,失去光泽。久之毛囊被破坏而形成永久性脱发。病变四周1cm左右头发不易受损。

3.鹅掌风(相当于西医的手癣)以成年人多见,男女老幼均可染病,多为单侧发病。

皮疹特点是:初起为掌心或指缝水疱,或掌部皮肤角化脱屑、水疱,水疱多透明如晶,散在或簇集,瘙痒难忍。水疱破后干涸,叠起白屑,中心向愈,四周继发疱疹,并可延及于背、腕部。

4.脚湿气(相当于西医的脚癣)

(1)水疱型:多发在足弓及趾的两侧。

(2)糜烂型:发生于趾缝间。

(3)脱屑型:多发生于趾间、足跟两侧及足底。

5.圆癣(相当于西医的体癣)因皮损多呈钱币状、圆形,故名圆癣,亦称铜钱癣。

6.紫白癫风(相当于西医的花斑癣,俗称汗斑)常发于多汗体质青年,可在家庭中相互传染。

【辨证论治】

1.内治

(1)风湿毒聚证

证候:肥疮、鹅掌风、脚湿气,症见皮损泛发,蔓延浸淫,或大部分头皮毛发受累,黄痂堆积,毛发脱而头秃:或手如鹅掌,皮肤粗糙,或皮下水庖;或足丫糜烂、浸渍剧痒;苔薄白,脉濡。

治法:祛风除湿,杀虫止痒。

方药:消风散加地肤子、白鲜皮、威灵仙,或苦参加白鲜皮、威灵仙。

荆芥、防风、当归、苦参、苍术、蝉蜕、胡麻仁、牛蒡子、知母、石膏、甘草、木通、地肤子、白鲜皮、威灵仙。

(2)湿热下注证

证候:脚湿气伴抓破染毒,症见足丫糜烂,渗流臭水或化脓,肿连足背,或见红丝上窜,胯下核肿痛;甚或形寒高热;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化湿,解毒消肿。

方药:湿重于热者,用萆渗湿汤;湿热兼瘀者,用五神汤;湿热并重者,用龙胆泻肝汤。

萆、薏苡仁、黄柏、赤苓、牡丹皮、泽泻、滑石、通草。

2.外治

(1)白秃疮、肥疮:采用拔发疗法。其方法为剪发后每天以0.5%明矾水洗头,然后在病灶处敷药(敷药宜厚),可用5%硫黄软膏或雄黄膏,用薄膜盖上,包扎或戴帽固定。

(2)鹅掌风、脚湿气

①水疱型:可选用1号癣药水、2号癣药水、复方土楝皮酊外搽,二矾汤熏洗,鹅掌风浸泡方或藿黄浸剂浸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