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中医自学百日通
19115500000083

第83章 中医皮肤科(2)

②糜烂型:可选1∶1500高锰酸钾溶液、3%硼酸溶液,二矾汤或半边莲60g煎汤待温,浸泡15分钟,次以皮脂膏或雄黄膏外搽。

③脱屑型:可选用以上软膏外搽,浸泡剂浸泡。

(3)灰指甲:每日以小刀刮除病甲变脆部分,然后用棉花蘸2号癣药水或3%冰醋酸浸涂。

(4)圆癣:可选用1号癣药水、2号癣药水、复方土槿皮酊等外搽。

(5)紫白癜风:用密陀僧散,用茄子片蘸药涂搽患处,或用2号癣药水,或1%土槿皮酊外搽,每天2次或3次。治愈后,继续用药1~2周,预防复发。

【预防调护】

(1)加强癣病基本知识的宣传,对预防和治疗要有正确的认识。

(2)注意个人、家庭和集体卫生。对幼儿园、学校、理发室、浴室、旅店等公共场所要加强卫生管理。

第六节虫咬皮炎

虫咬皮炎是被致病虫类叮咬,接触其毒液或虫体毒毛而引起的一种皮炎。较常见的虫有蠓螨瘾翘虫、刺毛虫、跳蚤、虱类、臭虫、飞蛾等。本病特点为皮肤成丘疹样风团,上有针尖大小的瘀点、丘疹或水疱散在性分布。

【病因病机】

人体被昆虫叮咬,接触其毒液或虫体毒毛刺,邪毒侵入皮肤与气血相搏,或本性不耐,过敏而成本病。

【诊断】

本病多见于夏季,好发于暴露部位,小儿、青年多见。皮肤以丘疹、风团、瘀点多见,皮损中间有吸吮点散在分布或数个成群,自觉奇痒灼热或疼痛,一般无全身不适,严重者有恶寒发热、头痛恶心、胸闷等。

【辨证论治】

1.内治

热毒蕴结

证候:皮疹较多,成片红肿,水疱较大,瘀斑明显,伴畏寒热,头痛恶心,胸闷,舌红苔黄,脉数。

治法:清热解毒,消肿止痒。

方药:消毒饮加黄连解毒汤加地肤子、白鲜皮、紫荆皮。

金银花、野菊花、紫花地丁、天葵子、蒲公英、黄连、黄芩、黄柏、栀子、地肤子、白鲜皮、紫荆皮。

2.外治

(1)皮肤以丘疹、风团、瘀点多,则用三黄洗剂。

(2)生于毛发处,剃毛后外搽百部酊洗剂。

(3)溃烂者用马齿苋煎剂湿敷。

(4)松毛虫、桑毛虫皮炎可用橡皮膏粘去毛,外涂碘酒。

【预防调护】

(1)保持环境卫生,消灭害虫。

(2)多饮水,多吃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

(3)衣被勤洗,防虫藏身。

第七节疥疮

疥疮是由疥虫寄在人体皮肤所致的一种接触性传染病。本病特点为夜间痒,皮损有灰白色、浅灰色或普通灰色的隧道,可找到疥虫。

【病因病机】

由于密切接触而引起强传染性,在集体人群中可互相传染,可由患者使用过的衣被等传染,本病发生后,患者常伴有湿热郁于肌表的症状。

【诊断】

传染性强,常见于夏季,在集体人群中多见,好发于皮肤薄嫩或皱褶处,如手指侧、指缝、腕肘关节屈侧、腋窝前缘、女性乳房下、少腹、外阴等处。皮疹以红色小丘疹、小水疱、隧道、结节、结痂见于阴囊、少腹,隧道为疥疮的特异性皮疹,长约0.5mm,弯曲,微隆起,色白或皮色,在末端可见疥虫,奇痒,夜间尤甚,影响睡眠。

【辨证论治】

1.内治

湿热蕴结证

证候:皮损以水疱为主,丘疱疹泛发,壁薄液多,破流脂水,或脓疱多,或红丝走窜,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化湿,解毒杀虫。

方药:黄连解毒汤合三妙丸加地肤子、白鲜皮、百部、苦参。

黄连、黄芩、黄柏、栀子、苍术、牛膝、地肤子、白鲜皮、百部、苦参。

2.外治

(1)硫黄为特效药,临床多以水银配硫黄调敷。

(2)以温肥皂水洗涤全身后再搽药,早、晚各一次。先以花椒、地肤子煎汤外敷,或用温水肥皂洗涤全身后,再搽药,一般先搽好发部位,再涂全身。每天早、晚各一次,连续3天,换洗衣被,为1个疗程。一般1个或2个疗程,如无出现皮损,则为痊愈。

【预防调护】

(1)饮食清淡,忌食辛辣。

(2)多饮水,多吃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

(3)保持局部洁净,促使干燥结痂。

(4)衣被勤洗,煮沸消毒,防虫藏身。

(5)忌食发物。

第八节药毒

药毒是指药物通过口服、注射或皮肤黏膜直接用药等途径,进入人体后所引起的皮肤或黏膜的急性炎症反应。相当于西医的药物性皮炎,亦称药疹。其特点是发病前有用药史,并有一定的潜伏期,常突然发病。皮损形态多样,颜色鲜艳,可泛发或仅限于局部。

【病因病机】

本病由于禀赋不耐,邪毒侵犯所致。风热之邪侵袭腠理,入里化热,热入营血,血热妄行,溢于肌肤;或禀血热之体,受药毒侵扰,火毒炙盛,燔灼营血,外发皮肤,内攻脏腑;或禀湿热之体,受药毒侵扰,体内湿热蕴蒸,郁于肌肤;病久药毒灼伤津液,气阴两伤,肌肤失养。久病阴液耗竭,阳无所附,浮越于外,病重而危殆。

【诊断】

1.临床表现

(1)发病前有用药史。

(2)有一定的潜伏期,第一次发病多在用药后5~20天,重复用药常在24小时内发生,短者甚至在用药后瞬间或数分钟内发生。

(3)突然发病,自觉灼热瘙痒,重者伴有发热、倦怠、纳差、小便黄赤等全身症状。

(4)皮损形态多样,颜色鲜艳,可为全身性、对称性分布,可泛发或仅限于局部。

2.常见类型

(1)荨麻疹样型:皮损同荨麻疹,但较一般荨麻疹色泽更红艳,持续不退。

(2)麻疹样或猩红热样型:躯干上发生散在或密集针尖、米粒大,红色丘疹、斑丘疹,皮肤灼热,但前驱症状不明显。

(3)多形红斑样型:红斑、丘疹、水疱、风团,重者见紫红色斑片上发水疱,伴发热、恶寒。

(4)固定红斑型:好发于口腔黏膜、唇缘、阴部、手足背等处,皮损呈圆形、椭圆形水肿性鲜红或紫色边界清楚的斑片,斑上可有水疱。

(5)剥脱性皮炎型:初为小片皮肤红斑,迅速见全身皮肤潮红、干燥和龟裂,很快糜烂、滋水淋漓、滋痂、异臭。口腔黏膜糜烂,重者头发、指甲脱落,病情好转时滋水变少,广泛大片脱屑。

(6)大疱性表皮松散型:皮损初为鲜红或紫红色斑片,很快起疱呈棕褐色,迅速形成松弛性表皮松解,易擦破,创面如牛肉样鲜红,同时累及黏膜、内脏,伴高热、神昏谵语。

(7)湿疹皮炎样型:为湿疹样,有红斑、水疱、丘疹、丘疱疹、糜烂、流滋、剧痒。

【辨证论治】

1.内治

(1)湿毒蕴肤证

证候:皮疹为红斑、丘疹、风团、水疱,甚则糜烂渗液,表皮剥脱;伴灼热剧痒,口干,大便燥结,小便黄赤,或有发热;舌红,苔薄白或黄,脉滑或数。

治法;清热利湿,解毒止痒。

方药:萆渗湿汤加减。

萆、薏苡仁、黄柏、赤茯苓、车前子、莲子心、白术。伴发热者,加生石膏;肿胀糜烂者,加白茅根、茵陈;剧烈瘙痒者,加白鲜皮;大便燥结者,加生大黄。

(2)热毒入营证

证候:皮疹鲜红或紫红,甚则为紫斑、血疱,灼热痒痛;伴高热,神不清,口唇焦燥,口渴不欲饮,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红绛,苔少或镜面舌,脉洪数。

治法:清热凉血,解毒护阴。

方药:清营汤加减。

水牛角、生地黄、玄参、竹叶心、金银花、连翘、黄连、丹参、麦冬。神昏谵语者,加服紫雪丹或安宫牛黄丸;尿血者,加大蓟、小蓟、侧柏叶;热盛者,加生石膏、牡丹皮。另外,可用清开灵注射液40ml,加入5%葡萄糖液500m1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用药7天左右。

(3)气阴两虚证

证候:严重药疹后期大片脱屑,伴低热,神疲乏力,气短,口干欲饮;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则:益气养阴清热。

方药:增液汤合益胃汤加减。

玄参、莲子心、麦冬、细生地。脾胃虚弱者加茯苓、白术、山药、黄芪。

2.外治

(1)皮损潮红无渗出者,用马齿苋或大青叶煎汤外洗,或炉甘石洗剂外涂。

(2)皮损潮红肿胀、糜烂渗出者,用马齿苋或黄柏煎汤冷湿敷,青黛散麻油调敷。

皮损脱屑干燥,用麻油或甘草油外搽;皮损结痂,用棉签蘸麻油或甘草油揭痂皮。

【预防调护】

(1)预防本病发生的关键是合理用药。用药前必须询问患者有无药物过敏史。应用青霉素及抗毒血清制剂,用药前要做过敏试验。

(2)用药过程中要注意观察用药后的反应,遇到全身出疹、瘙痒,要考虑药疹的可能,及时诊断,及时处理。

(3)多饮开水,忌食辛辣发物。

(4)皮损忌用热水烫洗或搔抓。

(5)重症药疹应按危重患者进行护理。

第九节瘾疹

瘾疹是皮肤出现红色或者苍白色、白色风团,时隐时现,瘙痒性、过敏性的一种皮肤病。相当于西医的荨麻疹。本病特点是皮肤上出现瘙痒性风团,发无定处,骤起骤退,退后不留痕迹。

【病因病机】

本病由于先天禀赋不足,卫外不固,风邪乘虚侵袭所致;或表虚不固,风寒、风热外袭,客于肌表,致使营卫失调而发;或饮食不节,过食辛辣肥厚,或肠道寄生虫,使肠胃积热,复感风邪,内不得疏泄,外不得透达,郁于皮毛腠理之间而发。

【诊断】

(1)本病可以发生于任何年龄、季节。

(2)发病突然,皮损可发生于任何部位,出现形态不一、大小不等的红色或白色风团,境界清楚,一般迅速消退,不留痕迹,以后不断成批出现,时隐时现。

(3)自觉灼热,瘙痒剧烈,部分患者可有怕冷、怕热等症状;如侵犯消化道黏膜,可伴有恶心呕吐、腹胀、腹泻等症状。

(4)皮肤划痕试验阳性。

【辨证论治】

1.内治

(1)风寒束表证

证候:风团色白,遇寒加重,得暖则减;恶寒怕冷,口不渴;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

治法:疏风散寒,止痒。

方药:麻黄桂枝(各半)汤加减。

桂枝、白芍、生姜、大枣、麻黄、杏仁。恶寒怕冷者,加炙黄芪、炒白术、防风。

(2)风热犯表证

证候:风团鲜红,灼热剧痒,遇热加重,得冷则减;伴有发热,恶寒,咽喉肿胀;舌质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止痒。

方药:消风散加减。风团鲜红灼热者,加牡丹皮、赤芍;口渴者,加玄参、天花粉;瘙痒剧烈者,加刺蒺藜、珍珠母。

荆芥、防风、当归、生地黄、苦参、苍术、蝉蜕、黑芝麻、牛蒡子、知母、石膏、甘草、木通。

(3)胃肠湿热证

证候:风团片大、色红,瘙痒剧烈;发疹的同时伴脘腹疼痛,恶心呕吐,神疲纳呆,大便秘结或泄泻;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治疗:疏风解表,通腑泄热。

方药:防风通圣散加减。

防风、荆芥、连翘、麻黄、川芎、当归、白芍、白术、山栀、大黄、芒硝各15g,石膏、黄芩、桔梗各30g,甘草6g,滑石9g。大便稀去大黄,加薏苡仁;恶心呕吐者加茯苓、竹茹;有肠道寄生虫者,加乌梅、使君子、槟榔。

(4)血虚风燥证

证候:反复发作,迁延日久,午后或夜间加剧;伴心烦易怒,口干、手足心热;舌红,少津,脉沉细。

治法:养血祛风,润燥止痒。

方药:当归饮子加减。

当归、白芍、川芎、生地黄、白蒺藜、何首乌、黄芪、甘草。心烦失眠者,加酸枣仁、夜交藤;瘙痒较甚者,加首乌、刺蒺藜。

2.外治

(1)炉甘石洗剂外搽。

(2)香樟木或晚蚕沙30~60g,煎汤熏洗。

【预防调护】

(1)禁用或禁食某些对肌肤过敏的药物和食物,避免接触致敏物品,积极防治某些肠道寄生虫病。

(2)忌食鱼腥虾蟹、辛辣食物、葱、酒等。

(3)注意气温变化,自我调摄寒温,加强体育锻炼。

第十节牛皮癣

牛皮癣是一种皮肤状如牛领之皮,厚而且坚的慢性瘙痒性皮肤病。在中医古代文献中,因其好发于颈项部,又称摄领疮;因其病缠绵顽固,亦称顽癣。相当于西医的神经性皮炎,特点是扁平丘疹融合成片,剧烈瘙痒,挠抓后皮损肥厚,皮沟加深,皮嵴隆起,极易形成苔藓样变。

【病因病机】

本病初起为风湿热之邪阻滞肌肤或硬领等外来机械刺激所引起;病久耗伤阴液,营血不足,血虚生风生燥,皮肤失却濡养而成。肝火郁滞,情志不遂,郁闷不舒,或紧张劳累,心火上炎,以致气血运行失职,凝滞肌肤,每易成为诱发的重要因素,且致病情反复。

【诊断】

本病多见于青壮年,呈慢性经过,时轻时重,多在夏季加剧,冬季缓解。

本病发病部位大多数见于颈项部、额部,其次为尾骶、肘窝、月国窝。常呈对称性分布,亦可沿皮肤皱褶或皮神经分布而呈线状排列。

皮损初起有聚集倾向的扁平丘疹,干燥而结实,皮色正常或淡褐色,表面光泽。

久之融合成片,逐渐扩大,皮肤增厚干燥成席纹状,稍有脱屑。自觉阵发性奇痒,入夜尤甚,搔之不知痛楚。情绪波动时瘙痒随之加剧。

【辨证论治】

1.内治

(1)肝郁化火证

证候:皮疹色红,伴心烦易怒,失眠多梦,眩晕,心悸,口苦咽干;舌边尖红,脉弦数。

治法:疏肝理气,清肝泻火。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

龙胆草、黄芩、泽泻、木通、车前子、当归、生地黄、柴胡、甘草、栀子。

(2)风湿蕴肤证

证候:皮损呈淡褐色片状,粗糙肥厚,剧痒时作,夜间尤甚;舌淡红,苔薄白或白腻,脉濡缓。

治法:祛风利湿,清热止痒。

方药:消风散加减。

荆芥、防风、当归、生地黄、苦参、苍术、蝉蜕、黑芝麻、牛蒡子、知母、石膏、甘草、木通。

(3)血虚风燥证

证候:皮损色淡或灰白,状如枯木,肥厚粗糙似牛皮;心悸怔忡,失眠健忘,女子月经不调;舌淡,苔薄,脉沉细。

治疗:养血润燥,息风止痒。

方药:当归饮子加减。

当归、白芍、川芎、生地黄、白蒺藜、何首乌、黄芪、甘草。

2.外治

(1)肝郁化火、风湿蕴肤证可用三黄洗剂外搽,每天3次或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