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肿瘤综合治疗与康复
19116100000081

第81章 造血系统肿瘤的综合治疗(1)

第一节 白血病

白血病(leukemia)是一类造血干细胞的恶性克隆性疾病。因白血病细胞自我更新增强、增殖失控、分化障碍、凋亡受阻,而停滞在细胞发育的不同阶段。在骨髓和其他造血组织中,白血病细胞大量增生积累,使正常造血受抑制并浸润其他器官和组织。

根据白血病细胞的成熟程度和自然病程,将白血病分为急性和慢性两大类。急性白血病(AL)的细胞分化停滞在细胞发育的较早阶段,多为原始细胞及早期幼稚细胞,病情发展迅速,自然病程仅几个月。慢性白血病(CL)的细胞分化停滞在较晚阶段,多为较成熟幼稚细胞和成熟细胞,病情发展缓慢,自然病程为数年。其次,根据主要受累的细胞系列可将急性白血病分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简称急淋,ALL)和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简称急非淋,AML)。慢性白血病则分为慢性髓细胞白血病(简称慢粒,CML)和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简称慢淋,CLL)及少见类型白血病,如毛细胞白血病(HCL)、幼淋巴细胞白血病(PLL)。

一、急性白血病

急性白血病(acute leukemia,AL)是造血干细胞的恶性克隆性疾病,发病时骨髓中异常的原始细胞及幼稚细胞(白血病细胞)大量增殖并抑制正常造血,广泛浸润肝、脾、淋巴结等各种脏器。主要表现为贫血、出血、感染和浸润等征象。急性白血病(AL)的细胞分化停滞在细胞发育的较早阶段,多为原始细胞及早期幼稚细胞,病情发展迅速,自然病程仅几个月。根据主要受累的细胞系列可将急性白血病分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简称急淋,ALL)和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简称急非淋,AML)。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人类白血病的病因尚不完全清楚。

1.生物因素

主要是病毒和免疫功能异常。成人T细胞白血病/淋巴瘤(ATL)可由人类T淋巴细胞病毒Ⅰ型(HTLV-Ⅰ)所致。部分免疫功能异常者,如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白血病危险度会增加。

2.物理因素

包括X射线、g射线、电离辐射。从事放射工作者。日本广岛及长崎受原子弹袭击后,幸存者中白血病发病率高。大面积和大剂量照射,可使骨髓抑制和机体免疫力下降,DNA突变、断裂和重组,导致白血病的发生。

3.化学因素

多年接触苯以及含有苯的有机溶剂与白血病发生有关。制鞋业接触含苯胶水、氯霉素、保泰松、乙双吗啉、抗肿瘤药中烷化剂和拓扑异构酶Ⅱ抑制剂。

4.遗传因素

从许多观察研究说明,白血病发病某些方面与遗传因素有关,主要为家族遗传因素。

5.其他血液病

某些血液病最终可能发展为白血病,如MDS、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PNH等。

(二)分类

国际上常用的法美英(FAB)分类法将AL分为ALL和AML两大类。

AML分为8型:

M0: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微分化型,骨髓原始细胞>30%,无嗜天青颗粒及Auer小体,核仁明显,光镜下髓过氧化物酶(MPO)及苏丹黑B阳性细胞<3%;电镜下MPO阳性;CD33或CD13等髓系标志可呈阳性,淋巴系抗原通常为阴性,血小板抗原阴性。

M1: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未分化型,原粒细胞(Ⅰ型+Ⅱ型,原粒细胞浆中无颗粒为Ⅰ型,出现少数颗粒为Ⅱ型),占骨髓非红系有核细胞(NEC,指不包括浆细胞、淋巴细胞、组织嗜碱细胞、巨核细胞及所有红系有核细胞的骨髓有核细胞计数)的90%以上,其中至少3%以上的细胞为MPO阳性。

㎡:急性粒细胞白血病部分分化型,原粒细胞占骨髓NEC的30%~90%,其他粒细胞>10%,单核细胞<20%。我国将㎡型又分为㎡a和㎡b两型。㎡a型即㎡型。㎡b是我国提出的一个亚型,其特点为骨髓中原始及早幼粒细胞增多,但以异常的中性中幼粒细胞为主,有明显的核浆发育不平衡,核仁常见,此类细胞>30%。

M3: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骨髓中以颗粒增多的早幼粒细胞为主,此类细胞在NEC中>30%。可分为二种亚型:(1)M3a,粗颗粒型;(2)M3b,细颗粒型。

M4:急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AMML),骨髓中原始细胞占NEC的30%以上,各阶段粒细胞占30%~80%,各阶段单核细胞>20%。可包括下列四种类型:

(1)M4a:原始和早幼粒细胞增生为主,原、幼单核和单核细胞≥20%(非红系细胞)。

(2)M4b:原、幼稚单核细胞增生为主,原始和早幼粒细胞>20%(非红系细胞)。

(3)M4c:原始细胞既具有粒细胞系,有具有单核细胞系形态特征者>30%(非红系细胞)。

(4)M4Eo:除上述M4型的各特点外,嗜酸性粒细胞在NEC中≥5%(非红系细胞)。

M5: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AMoL),骨髓NEC中原单核、幼单核及单核细胞≥80%。如果原单核细胞≥80%为M5a,<80%为M5b。

M6:红白血病(EL),骨髓中幼红细胞≥50%,NEC中原始细胞(Ⅰ型+Ⅱ型)≥30%。

M7: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AMeL),骨髓中原始细胞≥30%。血小板抗原阳性,血小板过氧化物酶阳性(骨髓往往干抽)。

ALL分为3型:

L1:原始和幼稚细胞以小细胞为主。

L2:原始和幼稚细胞以大细胞为主。

L3:原始和幼稚细胞以大细胞为主,大小较一致。

WHO髓系和淋巴肿瘤分类法(2001)将患者临床特点与形态学(morphorlogy)和细胞化学,免疫学(immumology),细胞遗传学(cytogenetics)和分子生物学(molecular biology)结合起来,形成MICM分型。

如APL诊断,更强调染色体核型和分子学结果。在FAB分类基础上增设了有特定细胞遗传学和基因异常的AML,伴多系增生异常的AML和治疗相关的AML等三组白血病亚型。

(三)临床表现

主要表现为贫血、出血、感染和浸润(肝脾、淋巴结肿大)等征象。

1.正常骨髓造血功能受抑制表现。(1)贫血。(2)发热,半数患者以发热为早期表现。虽然白血病本身可以发热,但高热往往提示有继发感染。以口腔炎、牙龈炎、咽峡炎最常见,其次为肺部感染,肛周感染。严重时可致败血症。最常见的致病菌为革兰阴性杆菌,革兰阳性球菌的发病率有所上升。长期应用抗生素可出现真菌感染,如念珠菌、曲霉菌、隐球菌等。患者伴发免疫缺陷,可发生病毒感染。(3)出血。出血可发生在全身各部位,以皮肤淤点、淤斑、鼻出血、牙龈出血、月经过多为多见。眼底出血可致视力障碍。APL易并发凝血异常而出现全身广泛出血。颅内出血时会发生头痛、呕吐、瞳孔大小不对称,甚至昏迷而死亡。

出血病因,大量白血病细胞在血管中淤滞及浸润、血小板减少和凝血异常以及感染,是出血的主要病因。

2.白血病细胞增殖浸润的表现。(1)肝、脾、淋巴结肿大。(2)骨骼和关节,常有胸骨下段局部压痛,可出现关节、骨骼疼痛,尤以儿童多见。发生骨髓坏死时,可引起骨骼剧痛。(3)眼部粒细胞白血病形成粒细胞肉瘤或绿色瘤,常累及骨膜,以眼眶部位最常见,可引起眼球突出、复视或失明。(4)口腔和皮肤,尤其是M4、M5,可出现牙龈增生、肿胀,皮肤斑丘疹。(5)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可发生在疾病的各个时期,但常发生在治疗后缓解期,这是由于化疗药物难以通过血脑屏障,隐藏在中枢神经系统的白血病细胞不能被有效杀灭,因而引起CNSL。以ALL最常见,儿童尤甚,其次为M4、M5和㎡。临床表现为头痛、头晕,重者有呕吐、颈项强直、甚至抽搐、昏迷。是急性白血病髓外复发的主要根源。(6)睾丸出现无痛性肿大,多为一侧性,另一侧虽无肿大,但在活检时往往也发现有白血病细胞浸润。睾丸白血病多见于ALL化疗缓解后的幼儿和青年,是仅次于CNSL的白血病髓外复发的根源。此外,白血病可浸润其他组织器官,如肺、心、消化道、泌尿生殖系统等均可累及。

(四)实验室检查

1.血象

大多数患者白细胞增多,也有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减少(白细胞不增多性白血病)。分类检查可见原始或幼稚细胞。外周血中出现幼稚型白细胞为诊断白血病的重要依据之一。典型的血象显示贫血、白细胞数量的变化及血小板减少。

2.骨髓象

是诊断AL的主要依据和必做检查。FAB协作组提出,原始细胞占全部骨髓有核细胞(ANC)≥30%,为AL的诊断标准,WHO分类将骨髓原始细胞≥20%定为AL的诊断标准。多数病例骨髓象有核细胞显着增生,以原始细胞为主,而较成熟中间阶段的细胞缺如,并残留少量成熟粒细胞,形成所谓“裂孔”现象。㎡b以异常的中性中幼粒细胞为主,M3以多颗粒异常的早幼粒细胞为主,此类患者的原始细胞可能<30%。正常的巨核细胞和幼红细胞减少。在原始和幼稚红细胞≥50%时,若NEC中原始细胞≥30%,即可诊断为EL;不管这些原始细胞在ANC中是否大于30%。少数骨髓增生低下但原始细胞仍占30%以上者,称为低增生性AL。Auer小体仅见于ANLL,有独立诊断意义。

3.细胞化学染色

过氧化物酶(POX)、糖原染色(PAS)、苏丹黑(SB)、非特异性酯酶、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等。

4.免疫学检查

根据白血病细胞表达的系列相关抗原,确定其系列来源;造血干/祖细胞表达CD34抗原;如淋巴系T/B、粒-单系、红系、巨核系,后三者统称为髓系。白血病免疫分型欧洲组(EGOL)提出了白血病免疫学积分系统(见表6-1-1),据此将AL分为四型:(1)急性未分化型白血病;(2)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或急性双表型(两性)或双克隆(非同宗)或双系列(同宗);(3)ALL伴髓系表达;AML伴淋巴系表达;(4)单表型AL。

5.染色体和基因改变

大约一半的急粒患者存在染色体变化,这可以帮助医生选择针对性疗法进行治疗,但决定哪种治疗对另一半染色体无异常的患者最有效,这仍然是个挑战。目前并不清楚,现在的治疗对这些患者是否有效,这就是研究寻找基因突变或基因表达变化,来预测没有染色体异常的患者预后的原因。

6.血液生化改变

血清尿酸浓度增高,特别在化疗期间,尿酸排泄量增加,甚至出现尿酸结晶。患者发生DIC时可出现凝血异常。M5和M4血清和尿溶菌酶活性增高,其他类型AL不增高。

出现CNSL时脑脊液压力升高,白细胞数增加,蛋白质增多,而糖定量减少。涂片中可找到白血病细胞。

(五)诊断和鉴别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血象和骨髓象特点,诊断白血病一般不难。但因白血病细胞类型、染色体改变、免疫表型和融合基因的不同,治疗方案及预后也随之改变。因此初诊患者应尽力获得全面MICM资料,以便评价预后,指导治疗,并应注意排除下列疾病。

1.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该病的RAEB及RAEB-t型除病态造血外,外周血中有原始和幼稚细胞,全血细胞减少和染色体异常,易与白血病相混淆。但骨髓中原始细胞小于30%。WHO分类法已将RAEB-t划归AL。

2.某些感染引起的白细胞异常

如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血象中出现异形淋巴细胞,但形态与原始细胞不同,血清中嗜异性抗体效价逐步上升,病程短,可自愈。百日咳、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风疹等病毒感染时,血象中淋巴细胞增多,但淋巴细胞形态正常,病程良性。骨髓象原始幼稚细胞均不增多。

3.巨幼细胞贫血

巨幼细胞贫血有时可与红白血病混淆。但前者骨髓中原始细胞不增多,幼红细胞PAS反应常为阴性,予以叶酸、VitB12治疗有效。

4.急性粒细胞缺乏症恢复期

在药物或某些感染引起的粒细胞缺乏症的恢复期,骨髓中原、幼粒细胞增多。但该症多有明确的病因,血小板正常,原、幼粒细胞中无Auer小体及染色体异常。短期内骨髓成熟粒细胞恢复正常。

(六)综合治疗原则

白血病确诊后,医生应权衡患者知情权和保护性医疗制度,以适当的方式告知患者和家属。根据患者的MICM结果及临床特点,进行预后危险分层,按照患方意愿、经济能力,选择并设计最佳完整、系统的方案治疗。考虑治疗需要及减少患者反复穿刺的痛苦,建议留置深静脉导管。适合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者应抽血做HLA配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