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建筑住区设计
19116500000013

第13章 住区规划与设计(3)

(1)用地规模与配置

为使住区具备基本的生活设施以满足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一般要求住区的人口或用地达到一定的规模,这一要求对周围设施不足或没有设施的住区而言,如在城市边缘地区新建的住区,显得尤为重要。1993年颁布的国标《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1993)》中提出了城市居住区、居住小区和居住组团的用地规模,可以作为城市住区用地规模的参考。

各住区由于所处的区位不同、使用对象不同可能导致住区用地配置的侧重有所差异。在城市中心或周围已有较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可供使用的住区,其公共服务设施用地的比重可以适当降低。在气候恶劣或地理条件较差的城市中的住区,城市的旧区改造或处于城市边缘地区的住区,其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建项目和面积可酌情增减。

城市住区规划应鼓励土地的立体化和复合化利用,如开发地下空间和地面进行公共空间分层开发利用等。在这种情况下,住区规划的用地配置会有相应的变化。

满足住区居民的居住生活需求是确定住区用地配置的基础,不同的居住对象对住区的居住、公共服务、户外环境和交通设施等存在不同的需求,因而应该根据居住对象的特点适度增减住区各类用地构成的比例。

(2)设施分级与布局

住区的设施包括公共服务设施、道路与停车设施、教育设施、绿地与户外活动场地、管理设施和市政设施六大类。住区各种设施既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同时也是空间景观的活跃元素。

①服务半径与设施分级

服务半径是指各项设施所服务范围的空间距离或时间距离。各项设施的分级及其服务半径的确定应考虑两方面的因素,一是居民的使用频率,二是设施的规模效益。在规划住区的各项公共服务设施、交通设施和绿地以及户外活动场地时,各项设施服务半径要求的满足是规划布局考虑的基本原则,应该根据服务的人口和设施的经济规模确定各自的服务等级及相应的服务范围。

②布局原则

各项公共服务设施、交通设施以及户外活动场地的布局应在满足各自的时空服务距离的同时,达到使居民有更多的选择性的目标。

A.公共服务设施

各类公共服务设施宜根据其设施规模、服务对象、服务时间和服务内容等方面的服务特性在平面上或空间上组合布置。商业设施和服务设施宜相对集中布置在住区的出入口处,符合居民的出行原则,这样既能保证商业设施的效益,聚集人气,又能够促进居民之间的相互交往。文化娱乐设施宜分散布置在住区内或集中布置在住区的中心,提供老人和住区居民进行综合性社区活动的设施宜安排在住区内较为重要与便捷的位置,以提升住区活力。

B.教育设施

各类教育设施应安排在住区内部,与住区的步行和绿地系统相联系。

中小学的位置应考虑噪声影响、服务范围以及出入口位置等因素,避免对住区内居民的日常生活和正常通行带来干扰。

C.绿地

住区绿地的布局应以达到环境与景观共享、自然与人工共融为目标,充分考虑住区生态建设方面的要求,充分考虑保持和利用自然的地形和地貌,发挥其最大的效益。

住区的绿地布局系统宜贯穿整个住区的各个具有相应公共性质的户外空间,并尽可能地通达至住宅。绿地布局应与住区的步行游憩布局结合并将住区的户外活动场地纳入其中。绿地系统不宜被车行道路过多地分隔或穿越,也不宜与车行系统重合。

D.户外活动场地

各类户外活动场地应与住区的步行和绿地系统紧密联系或结合,其位置和通路应具有良好的通达性。幼儿和儿童活动场地应接近住宅并易于监护,青少年活动场地应避免其对居民正常生活的影响,老人活动场地宜相对集中。

E.道路

住区的道路规划布局应以住区的交通组织为基础。住区的道路布局应充分考虑周边道路的性质、等级和线型以及交通组织状况,以利于住区居民的出行与通行,促进该地段功能的合理开发,避免对城市交通的影响。

住区的道路布局结构是住区整体规划结构的骨架,应在满足居民出行和通行需求的前提下,充分考虑其对住区空间景观、空间层次、形象特征的建构与塑造所起的作用。住区的道路布局结构应考虑城市的路网格局形式,使其融入城市整体的空间结构中。

F.停车设施

各类停车设施的布局既应依据居民出行的方便程度进行安排,也应该从保证住区的安静安全和生态环境的角度来考虑。居民的非机动车停车宜尽可能地安排在室内,并接近自家单元,可以以一个住宅组群、250~300辆为单位集中设置。居民的机动车停车宜考虑以安排在室内为主,并在相对集中的前提下尽可能地接近自家单元。晚间路边停车的方式可以考虑作为居民私车停放的辅助方式之一。

(3)空间层次与组合

①空间层次

住区品质保证的最重要一点就是对住区空间环境的营造,良好的住区环境除了保证有相适应的各部分住区空间之外,还应注意对空间层次的界定,大致来说,住区空间可划分为公共空间-半公共空间-半私密空间-私密空间四个层次。适宜的空间规划在设计方面应考虑以下几点:

保证各层次的生活空间领域的相对完整性;

注意各层次空间的衔接和过渡;

考虑不同层次空间的尺度、围合程度和通达性。

②空间轴线

住区空间组织是根据住区的规划组织结构,把规划的空间结构、空间层次、景观结构和自然环境结构这些因素统一考虑,并主要由空间轴线将其整合为一个整体。空间轴线不仅将所有的空间要素串联在一起,也成为住区中功能空间有机联系的一种方法,其主要涉及的类型有下面几种。

A.从功能分:商业轴、文化轴、景观轴等。结合住区结构或道路系统,用轴线串联起住区公共服务设施,如商业店铺、教育文化、休闲景观等,这种轴线设计可营造出活跃开放的公共空间,在创造适宜的场所同时,也有利于居民进行交流。这种轴线适于大规模的住区设计,用商业轴、文化轴等成为规划组织结构的主要骨架。如上海三林苑小区以一步行水街为中心构成“水”轴线布局形式,百米长形水池并以大片草坪衬托,以景观轴组织空间。

B.从联系方式分:街道轴、视线轴、活动轴、空间轴等。这种空间轴线设计适于规模适中的住区或大规模住区中的居住组团的空间营造。苏州三元小区,是以“路”作为轴线组织其空间的。三元小区地处于作为城市中轴的主干道终端,小区的路轴成为城市景观视线的延续,也成为城市活动的延续。北京大吉城小区,以小区西北角的康有为故居广场为起点的斜向轴线,形成统贯小区的建筑对称轴,对建筑群起着全局的支配作用,外围建筑高,中间建筑低,围合成一个具有视线开度的内向性空间。

C.从长短分:连续性长轴、间断性短轴等。

③景观节点

在住区空间及景观设计的一些重要位置,需要设计必要的景观节点,比如轴线端部、轴线交叉处、长轴的中部地带、需吸引驻留之处等。

④标志体系

随着居民对住区品质的重视及市场优胜劣汰选择的残酷性,设计者越来越注重住区标志性的创造。从城市来看,公共建筑或构筑物可以成为整个住区乃至当地区域的标志物。从整个住区来看,住区环境中小品的创造和其他标志的设计与安排非常适于小尺度空间环境的营造,成为住区组团中的标志物。

(4)视觉景观与形象

住区规划设计应力求塑造出具有可识别性的住区空间景观与具有特色的住区形象。住区空间景观的规划结构应充分考虑住区周边和整个城市现状的空间景观情况以及规划的空间景观框架结构,并将住区的空间景观系统纳入整个城市或地区之中,形成一个整体;应充分考虑住区内外现有的自然环境,在充分保持与合理利用的原则下适度改造住区内的自然景观,并将住区内外的自然景观纳入住区空间景观的构筑框架。

此外,住区的空间景观还应考虑建筑层数的选择与分布,各层次外部空间的衔接、布局、形态、用途、尺度、街道的格局与形式和建筑的布局与风格等方面。具体要求如下:

①保证各层次的生活空间领域的相对完整性;

②注意各层次空间的衔接和过渡;

③考虑不同层次空间的尺度、围合程度和通达性;

④富有特色的空间组织形态;

⑤注意建筑及其群体的尺度把握;

⑥利用周边环境中有价值的景观因素;

⑦挖掘基地中可利用的景观因素;

⑧再造景观;

⑨景观序列营造。

住区规划结构的用地规模与配置、设施分级与布局、空间层次与组合、视觉景观与形象这四个方面相对独立,但有密切关联,住区规划方案可从任一方面着手构思,但必须对这几个方面加以整合。

4.3.2道路交通组织

住区道路是住区内外环境的重要组成要素。住区道路交通的规划设计不仅与居民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对整个住区景观环境质量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创造宜人的住区环境,尤其要注重对住区交通的规划设计。

1)交通的类型

住区内部道路按照交通功能可分为通勤性交通、生活性交通、服务性交通和应急性交通四种类型。按照交通方式可分为:步行交通、非机动车交通、私人机动车交通和公共交通等四种类型。

2)道路的功能

住区道路具有一般道路交通的普通功能,即满足居民各种出行的需要,如上下班、上放学、购物等,使他们能顺利地达到各自的目的地;同时,也能满足必须进入区内的外来交通,如走亲访友、送货上门、运出垃圾等要求。

此外,住区的道路还是联系停车场地的必要交通;并且能够结合绿地设计合理地组织景观,是住区规划设计的主要结构,串联起各个空间。

3)道路分级

住区道路分级可以借鉴居住区道路分级模式,在道路分级方式及规模的划分上,居住区的分级方式有很强的借鉴性。根据功能要求和住区规模大小,住区道路可以分为三级或四级。住区主干道是解决住区内外联系,作为住区与城市道路网相衔接的中介性道路,在大城市它可视为城市的支路,在中小城市可视为城市次干道。住区道路不仅要满足进出住区的人行和车行交通需要,还要保证各种基础设施(如市政管线、照明灯柱)和绿化的合理布置。车行道路宽度不应小于9m,红线宽度一般为20~30m。

住区小区级道路是住区的次要道路,也是住区小区级的主干道,具有沟通小区内外关系、划分住区组团的功能。主要通行私人小轿车、内部管理机动车、非机动车与人行交通,不允许引进公共电、汽车交通,同时需要保证紧急情况下消防、救护车辆的通行。车行道路宽度一般为7m,红线宽度根据规划要求确定。

住区组团级道路是居住区内的支路,用以解决住宅组群的内外联系,主要通行内部管理机动车、非机动车与行人,同时满足地上、地下管线的铺设要求。车行道宽度一般为4m。

宅间小路是进出住宅及庭院空间的道路,通向各户或各单元门前的小路,主要通行自行车及人流,但要满足清理垃圾、救护、消防和搬运家具等需要。一般宽度为3m。此外,在居住区内还可能有专供步行的林荫步道。

4)道路布置原则

住区内部道路主要为住区服务,为了保证住区内居民的安全和安宁,应该符合以下原则:

(1)住区道路应避免过境车辆的穿行,但应适于消防车、救护车、商店货车和垃圾车等的通行;组团级道路,既应方便居民出行和利于消防车、救护车的通行,又应维护院落的完整性和利于治安保卫。当公共交通线路引入住区级道路时,应采取措施,减少交通噪声对居民的干扰。

(2)道路设计走向符合居民出行规律,便于职工上下班,住宅与最近的公共交通站之间的距离不宜大于500m。

(3)与城市干道不应有过多交叉口。

(4)为减少人流和车流的干扰,一般情况下,住区人行和车行出入口尽可能分开布置。为保证紧急情况下的疏散和救护,以及方便行人和车辆的进出,住区内主要道路至少有两个方向与外围道路相连。每个住区至少有两个车行出入口,且机动车道出入口的间距不应小于150m。当沿街建筑物长度超过150m时,应设不小于4mX4m的消防车通道。人行出口间距不宜超过80m,当建筑物长度超过80m时,应在底层加设人行通道方便行人进出,以及满足紧急情况下的疏散与救护。

(5)充分结合地形,如尽可能结合自然分水线和汇水线,以利雨水排出。在南方多河地区,道路宜与河流平行或垂直布置,以减少桥梁和涵洞的投资。在丘陵地区则应注意减少土石方工程量,以节约投资。

(6)为避免进出居住区的车流与城市道路车流的相互干扰,机动车出入口一般不允许布置在城市快速路、主干路上,同时城市道路交叉口70m范围内也不宜布置机动车出入口。住区道路与城市次干道、支路相接时,其交角不宜小于75毅;平面交叉口视距三角形范围内妨碍驾驶员视线的障碍物应清除,满足道路交叉口安全视距,安全视距为交叉口平面线内侧司机视线能看得见对面来车的距离S(以右侧通行为准),在安全视距的清楚范围内,规定不得设置1.2m视线高度以上的障碍物,以确保行车安全;交叉口转角处的缘石宜做成圆曲线或复曲线,缘石转弯最小半径应满足各种机动车行车要求。

(7)在进行旧住区改建时,应充分利用原有道路和工程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