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专业建设与评估(电子信息类)
19116900000014

第14章 新时期军队院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

孔毅 胡友彬

(解放军理工大学气象学院南京211101)

摘要:随着新军事变革的兴起,军队院校教育正面临转型,如何培养适应现代战争需要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是军队院校十分关注的重大问题。近几年来,全军很多院校积极探索,锐意改革,以“立足部队,面向战场”为教学改革的总目标,努力实现教育质量质的飞跃,满足新时期新阶段军事斗争的需要。我院针对军事气象学科群总体发展需要,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进行了全面的教学改革,突出“实战、应用和创新”环节上的培养,建立起新的教学体系,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获得了很好的经验。

关键词:军队院校教学改革电子信息工程教学质量

引言

当前,我军现代化建设正处于由机械化向信息化转变的关键阶段,培养适应信息化建设要求的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是加速推进我国特色新军事变革的一项基础工程。依据新的任务,总部要求各院校要抓住“立足部队,面向战场”这个教学改革的总目标,全面审视和梳理以往的教学理念、教学目标和人才培养体系,突出学员应用能力、实战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全面修订课程体系和教学实践环节,调整政治理论课程、军事训练课程、通识教育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综合实习(设计、演练)的教学时间,改革考核方式,把突显军事特色和强化应用能力的思想贯穿于培养的全过程。几年来,我院针对军事气象学科群总体发展的需要,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进行了全面的教学改革,以教学内容改革为突破口,重新设计学员的知识能力结构,加大专业课教学的高科技含量,使课程结构由对口岗位教育向宽口径综合化方向转变,突出“实战、应用和创新”环节上的培养,建立起新的教学体系。

一、专业教学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院电子信息工程学科建立于20世纪80年代初,是在军队气象部门的发展迫切需要大量电子信息技术人才的情况下建立的。学院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方法,积极建设教员队伍,在人才培养计划和教学大纲的制订上吸取地方高校之长,融入军事气象学科群的实际需求。20多年来,随着部队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本学科的教学内容和培养计划也始终紧扣需求,在改革中谋求发展,毕业学员已经成为我军气象电子信息工程建设的主力军。进入21世纪后,随着新军事变革的深入发展和军队院校教学任务的转型,原有的专业培养计划和方案有诸多缺陷,不能完全满足部队的现实需求,急需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教学理念、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进行改革。通过自身梳理查找,组织部队调研和专家论证,我们感到在专业建设中存在着以下的问题与不足:

(1)套用地方同类专业课程体系的痕迹明显,片面追求电子信息类课程的多而全,与军事气象学科群的联系还不够紧密。

(2)教员队伍普遍缺乏在部队工作或任职的经历,对部队的现状和实际需求了解不够,教学内容与部队实际结合有脱节。

(3)重理论教学、轻实际应用能力培养,实验和实习环节偏少,实验种类单一。

(4)教学方法上普遍存在着采用灌输式教学方式,研讨式、案例式、课题式的教学方式比重偏小。

(5)培养环境相对封闭,与部队信息交流少,教学科研与部队实际结合不够紧密。

(6)学员创新能力的培养还缺乏行之有效的手段和一以贯之的措施,学员的创新能力还不够强。

这些问题的存在,反映了我院电子信息工程学科在岗位定位、教育理念、课程体系、教学形式和职业特色等方面缺陷。

二、明确培养要求,转变教学理念

综合学科特点、部队需求和未来战争的需要,我们对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进行了认真的思考,一致认为,我院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应满足军事气象信息化建设的需求,培养具有大学本科和工程师素质,具备电子信息系统及设备的研究、设计、保障和技术管理能力的军队专业技术军官。通过院校的学习,使得他们打牢军事、科学、文化和专业基础,具备战略眼光、科学思维方法、电子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外语应用能力等综合素质,毕业后通过短期或无需学习,就能胜任部队任职岗位。

这个培养目标概括了人才的知识结构和应用能力要求,体现了我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应落实在解决军事气象领域信息处理和装备应用、管理和维护等问题上。在教学理念上,应由理论型教育转向应用型教育,突出军事气象领域的应用特色,专业口径宽,课程设置厚,注重主流技术,加大实践课程比例;面向未来战场,贴近部队需求,打破关门办学,强化综合化、野战化、实战化的能力培养,提高学员的应用能力。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改革考核方式,采取网络标准化考试、现场操作考试、上机操作考试、撰写小论文、课程答辩等方式,促进并牵引教学改革,全面提高学员的实际能力和教学质量。

三、突出岗位特色、完善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是院校开展教学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也是实施教学时间全过程的依据。我们在深入分析学科专业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就培养目标和教学理念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重新定位,最终形成了军事气象信息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新的人才培养方案由通识教育平台、专业教育平台、岗位任职基础教育平台构成,涵盖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课外教育训练三大领域的全期教育训练内容。通识教育平台,包括政治理论与人文社科、军事基础、自然科学(数学、物理)、公共工具(英语、信息科技)等课程模块;专业教育平台,由学科基础、专业基础和专业方向三个层次课程模块组成;岗位任职基础教育平台,主要安排专业业务方面的综合训练、适应第一任职岗位要求的强化训练和毕业教育等。

1.在通识教育上,加强军人素质要求

拓宽通识教育平台,与地方高等院校区别的是:在政治理论与人文社会科学模块、自然科学模块、公共工具模块上,依据对军人素质的要求,增加军事基础模块。为了培养学员的战略眼光,开设了世界重要战略地区分析、非战争行动、军兵种知识等相关课程。为了培养学员的基层管理能力,开设了军队基层领导能力与培养等课程。为了培养学员的军事素质,开设了轻武器射击(手枪)、军事理论概要、军事地形学、信息战概论等课程。除了课堂的理论教学,还加大室外教学训练力度,安排学员的入学入伍教育训练、日常养成训练、暑期下部队当兵训练等内容。训练他们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表达能力、交往合作能力和获取知识的能力,培养军人气质和素质。

2.在专业教育上,突出军事气象应用特色

在全面梳理学科特点及其在军事气象学科群中的地位的基础上,明确学科的主要研究对象、服务对象和关联学科,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正确理解和把握专业教育定位。调整课程设置,设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方向课程和岗位教育课程。在专业基础课程中增加普通气象学、大气探测学、大气环境科学概论,在专业方向课程中增加军事气象学、GPS气象学,在岗位教育课程中增加军事气象保障。

3.教学贴近部队,课堂对接战场,让课堂教学与部队训练与实战接轨

建立专业教员赴部队代职制度,定期选派骨干教员到作战部队代职。几年来,共选派了十多名专业课教员奔赴一线作战部队进行为期半年或一年的代职锻炼。在代职过程中,教员们通过执勤领班、参加综合演习、举办新技术讲座、与官兵座谈交流等形式,深化了对我军信息化建设的全面认识,现场检验教学成果,研究解决现实问题,把部队训练成果直接融入教学,使院校教学更加适应作战部队的需要。

4.密切关注并吸收前沿技术,及时更新充实教学内容,保持教学内容常教常新

近年来,我们针对部队的实际需求,陆续新增并开设了军事气象信息技术规范、气象可视化技术课程、军事气象网络系统、气象卫星资料处理技术等专业课程及配套实验;结合学员的任职需求,有针对性地开设了军事气象数据库设计、气象资料规范与处理技术和气象水文信息网络系统与工程设计等综合实验;与科研成果与新装备发展同步,把部队关注的技术难题作为学员的毕业设计的课题,使得他们熟悉军队气象水文装备保障业务,了解气象雷达、卫星云图以及气象水文信息网络系统的基本原理与操作使用,掌握气象、海洋和空间信息系统的常用处理技术,具有较强的气象信息系统设计维护能力以及业务管理能力,具有开展气象信息系统的科学研究能力,具备良好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能够适应气象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岗位转换的需要。

5.采取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机制,促进学员综合素质的提高

突破相对封闭的院校教育模式,加强与部队的交流,形成一个与部队合作育人的机制,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开放多元化。具体的做法有:

(1)通过组织学员去部队实习,培养学员作为初级军官必备的军事素质,通过贴近部队实际的体验,增强军人意识,让他们知道部队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自身距离部队所需人才标准的差距还有多少。

(2)岗位任职能力的模拟训练。根据未来作战样式机动性、灵活性的特点,每年均安排毕业学员进行野战综合演练,一切从实战出发,充分发挥学员的主人翁精神和能动性,练意志、练思想、练作风,练技术。通过演练,电子信息工程学员明确了未来在部队的岗位及所担负的职责,在演练中还学会了怎样与其他专业人员的协同与合作,在实战中增长聪明才智,满足第一任职岗位的需要。

6.采取多种有效的方法,促进学员创新能力的提高

对学员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院校教育根本目标,创新能力是学员适应能力的重要方面。在制定新的人才培养方案时,努力采取多种有效措施,促进学员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通过点面结合的方式,点就是面向课程或在学员队范围内,进行科技创新的实践活动;面就是在全院范围内通过组织学员参加大学生科技竞赛、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计算机应用能力竞赛和优秀学员参与科研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法,努力促进学员创新能力的提高。

四、结语

在新的历史时期,军队院校改革和发展的任务十分繁重,如何牢牢抓住质量效益这个核心,实施“质量工程”,提高教学质量,是大家所关注的问题。近年来,我们针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教学改革,初步建立了符合现实要求的人才培养方案,并进行了有效的实施,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教学效果。当然,目前所采取的方法,还没有完全解决学科建设和教学实践中的所有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以期取得更大的成绩。

参考文献

[1]王保存.世界新军事变革新论.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5

[2]军事科学院外军部.新世纪美国军事转型计划.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3

[3]胡海德.教育学原理.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