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专业建设与评估(电子信息类)
19116900000016

第16章 以国家预警探测系统发展为牵引推进雷达工程专业建设全面协调发展

蓝江桥 舒重胜 陈志刚

(空军雷达学院武汉430019)

摘要:专业建设是院校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直接关系着院校办学的水平、特色和人才培养质量。本文系统阐述了空军雷达学院加强雷达工程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对加强品牌专业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雷达工程品牌专业协调发展

我院是一所为空海军雷达兵部队和空军电子对抗部队培养指挥和工程技术军官的高等军事院校,是一所高技术兵种院校,也是我国预警探测系统唯一一所专门院校。雷达工程本科专业是我院的传统骨干专业,从1979年开始培养本科生。20多年来,我们坚持以信息作战需求为牵引,紧密跟踪预警探测装备发展,不断拓展专业内涵,努力保持专业建设与国家预警探测体系建设同频共振,人才培养质量受到用人单位肯定和好评,专业建设水平上了新的台阶。近年来,获军队级教学成果奖5项,军队科技进步奖20余项,2人被评为全军优秀教师,2部主干教材列入教育部“十一五”重点规划教材选题,1门课程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和军队优质课程。

一、凝练特色,做好专业建设的顶层设计

1.深入调研,积极探索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的培养规律

人才培养是专业建设的核心,人才培养质量是专业建设的生命线。为了科学确定雷达工程专业建设指导思想和人才培养目标,近年来,学院领导先后20余次带领工作组,到雷达部队、雷达研究所和友邻部队调研访谈;先后8次召集来院学习的雷达部队领导就人才培养问题座谈,听取部队同志的意见;每年坚持对应届毕业学员进行问卷调查,还向40多个用人单位进行“毕业学员质量分析”的函调。为了积极借鉴地方大学及国外军事院校专业建设的经验,学院领导还专程到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十多所地方院校调研取经,利用参加学术会议和出国交流之机,考察了美国、韩国、印度、澳大利亚、俄罗斯等国高校和军事院校的相关专业建设情况,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在深入分析存在问题,广泛借鉴经验的基础上,制订了雷达工程专业建设发展规划,提出了“突出信息化,强化大预警”的专业建设指导思想和“夯实基础,强化实践,发展个性”的人才培养思路。

2.信息主导,拓展雷达工程专业内涵

近年来,我国预警探测系统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常规对空情报雷达信息化水平有了质的飞跃,预警探测装备在探测机理、战技性能、组网结构等方面发生了显着变化,呈现出多功能、网络化、大系统发展趋势,地位作用日益凸显,一批特种预警探测装备已经或即将形成作战能力,既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又为雷达工程这个传统专业赋予了新的发展内涵。为此,我们以学科专业建设为龙头,统筹教学、科研和为部队服务三大职能,按照“突出陆基、加强空基、跟踪天基,面向大预警体系”的原则,及时调整专业方向,拓展发展领域,构建了以常规防空情报雷达装备为基础,以气象雷达、航管雷达为补充,以特种预警探测雷达为重点的专业方向布局,初步形成了为国家预警探测系统发展服务的专业特色,与雷达兵部队军官任职岗位协调一致的人才培养特色和面向信息化战争的时代特色。

3.全程优化,制订雷达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构建了雷达工程专业军事应用型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模型,制订了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方案和“一个核心、两个渠道、三个阶段、四个计划”的人才培养模式。“一个核心”就是以多样化的课程设置方案为核心,综合课程和分科课程相结合,必修课、选修课、讲座课和自修课相结合。“两个渠道”就是实行课内教学与课外活动、理论教学与实践锻炼相结合。“三个阶段”就是将四年学历教育分解为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岗位教育三个阶段。通识教育阶段实行宽口径培养,着重打牢学员政治、军事和科学文化基础;专业教育阶段实行应用型人才培养,培养学员的工程素养,着重打牢专业发展基础;岗位教育阶段实行针对性教学,教学主阵地设在黄陂校区的改装训练系,采取基地化驻训,将学员按雷达站建制编组,开展模拟岗位轮流任职,着重培养学员的第一岗位任职能力。“四个计划”就是以“三到一长期(到边疆去、到艰苦地方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长期为雷达部队服务)”教育为主题的思想品德教育计划,以打牢军官岗位任职基础为目标的军事基础训练计划和体育训练计划,以培养创新精神和能力、发展个性特长为核心的科研训练计划。

二、更新内容,构建高起点的课程体系

1.注重前瞻性

紧密跟踪预警探测装备尤其是特种预警探测装备的发展前沿,加强新机理、新技术、新器件等方面的教学。在数字电路课程教学中,根据当前新型预警探测装备大量使用PLD器件和EDA技术的实际,确立了用EDA主导数字电路教学改革的思路,教学内容由传统的以逻辑器件为主线的教学,转变为以现代数字电路设计方法和应用为主线的教学,形成了PLD和中、小规模集成电路设计互相融合渗透的新模式,编写的《现代数字电路设计》教材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并入选“十一五”国家级电子信息类规划教材。在雷达信号处理课程教学中,做到“三个突出”:一是突出雷达新体制中的信号处理理论,如预警机雷达信号处理理论,成像雷达信号处理理论等;二是突出雷达新功能中的信号处理技术,如:波束控制、抗干扰、目标识别等;三是突出雷达信号处理实现的新方法,特别是基于DSP与并行处理的现代高速数字实现。编写的《雷达信号处理》教材被评为空军优秀教材一等奖并入选军队级重点建设教材。

2.强化基础性

加强技术基础平台课程建设,打破课程壁垒,突出综合,突出应用,按照知识的发展进行渗透融合。比如将“信号与系统”与“数字信号处理”课程整合为“信号、系统与信号处理”,并将实验打通,加强MATLAB和DSP的应用;从“电路分析”课中就引入PSPICE,一直到“模拟电子线路”逐步深化。将“电磁场与电磁波”和“微波技术与天线”整合,以雷达和电子对抗装备射频系统的工作原理和作战运用为牵引,加强电磁场、微波与天线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技能教学,为学员打牢复杂电磁环境下作战训练的基础。整合的“微波技术与天线”课程,入选国家精品课程,编写的《微波技术与天线》教材,入选“十一五”国家级电子信息类规划教材。

3.加强实践性

针对预警探测新装备关键岗位和作战任务的实际需求,专业教学向新装备聚焦,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雷达工程本科学员的专业课程教学中,实践性环节占总教学时数的50%以上,其中一门核心专业课是装备原理与维修,分原理、检调、维修和装备实践等模块,教学时间为440学时。同时还制订有科研训练计划,实行课内课外相结合、院校部队相结合、院校社会相结合,做到专业实践训练不断线。学员的毕业设计选题80%以上直接面向新装备。

4.突出对抗性

着眼预警探测系统面临的威胁,在相关课程中充实综合电子战知识,包括电磁频谱、战术机动、伪装防护、网络安全、干扰与反干扰等方面的内容。按照贴近部队、贴近岗位、贴近实战的要求,每年进行以“实装、机动、对抗”为主题的毕业学员综合演练,将雷达工程专业的学员和中级指挥班、参谋班、分队指挥专业学员混合编组,组织近千公里的阵地转移、机动演练和对抗演习,中央电视台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媒体都曾进行了专题报道,已经成为雷达工程专业特色鲜明的综合实践模块。

三、能力为本,打造双师型教员队伍

1.调整教员能力导向

明确提出专业教员既是教师又是工程师,从重提高学历到重提高综合能力转变,着力提高以驾驭新装备为核心的专业实践能力。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形成了“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团结协作、争先创优、潜心钻研、锲而不舍、改革创新、开拓进取”为核心的“兵器精神”和“三熟两过硬”(线路原理熟、现象波形数据熟、整机结构熟;维护修理技能过硬、机务作风过硬)的教员专业技能标准。

2.完善考评机制

提出“教学能力是第一能力,教学业绩是第一业绩”,将教员教学能力纳入业务考评体系,严格新任教员上岗前培训和教学资格认证,开展新装备教员维修能力等级考核认定,加强一线教学的督导督查,在晋职评优上实行教学质量一票否决,并将教学质量分为五档,实行优质优酬。

3.拓宽能力培养渠道

实施“名师培养工程”,推行装备教员主讲制,开展装备教员岗位练兵活动,努力造就一批在军内外有影响的新装备专家。针对新装备尤其是特种预警探测装备难以配备到院校的实际,在雷达兵部队建立了7个教学实践基地,组织专业教员到部队、装备承研承制单位实践锻炼,到部队进行技术支援和参加对抗性实兵实装演习,不断提高专业综合能力。

通过努力,雷达工程专业教员队伍结构有明显改善,获博士学位的占7.9%,有研究生以上学历的达53.5%,空军高层次人才占20.4%,100%专业教员通过装备维修技能认证,84%专业教员近三年内到过教学实践基地实习。去年,两名雷达工程专业课教员在空军组织的新装备教学法比赛中双双进入“十佳”,其中一人夺冠。

四、突出创新,完善多样化的实践平台

1.搭建以创新教育实践基地为核心的创新实践平台

自筹经费300余万元,建立了创新教育基地,实行全天候开放式管理模式,学员可以自主进行各类电子信息实验;基地中开设创新教育基础理论和方法等创新教育系列课程,单独设立虚拟电子实验、数学实验、综合电子设计等实验课程,针对雷达工程专业学员工程设计能力的基本要求和电子信息类学科发展的趋势,分电源、信号发生器、频率测量、通信电子线路、可编程逻辑器件、自动控制单元等模块,开设专题实验课程,加强对学员创新能力的系统培养。组织学员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2001年获3项全国一等奖,1项二等奖;2003年获得3项全国一等奖;2005年又获得2项全国一等奖,组队获高奖比例名列参赛高校前列。

2.构筑以专业实验室为支撑的专业实践平台

以军队“2110工程”建设为契机,按照“大预警”的要求,重点建设了与电子侦察监视预警领域体系配套的雷达装备新技术、雷达对抗技术、雷达兵作战仿真中心等专业实验室,建立了空军电子战中心和雷达装备维修中心,为培养雷达新装备人才提供了有力支撑。开发了装备网络教学系统,建立了雷达装备教室,将园区网布入新装备雷达阵地,联通装备方舱,提高了雷达装备教学的信息化水平。

3.打造以集成训练系统为主体的岗位实践平台

投资近亿元,建成了新装备改装训练系,建有几十个雷达阵地和相应的模拟雷达站,配置了几十种雷达新装备;将所有雷达单元,模拟雷达旅、营指挥自动化系统以及电子对抗系统联成一体,形成一个编制上虚拟、环境上逼真、规模上压缩的雷达旅和电子对抗团,为开展复杂电磁环境下对抗演练和集成训练奠定了物质基础。

五、发展个性,建立刚柔相济的教学管理机制

1.实行素质学分评价制,彰显个性特长

用素质学分的形式来评价学员的学业成绩、专业素养及个性特长。素质学分包括学业分、学科素质分、特长分三个基本评价指标,学业分反映学员课程学习的共性基本要求;学科素质分反映学员在某学科领域课程学习实践活动中表现出的稳定品质的差异;特长分反映学员在某一方面的特长情况。通过素质学分制的实施,有效地促进了教法、学法的改革。

2.推行本科学员导师制,促进自主创新

在学员队实行导师制和教员兼职学员队副队长,增加本科生与教员的密切接触。进入专业学习后,通过双向选择,为每名学员配一名导师带教,帮助学员结合自身实际,确立学习目标,获得正确的学习方法,同时通过科研活动在学员和导师之间建立联系,让学生尽早进入科研活动,掌握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方法。

3.举办优异学员培养班,充分挖掘潜能。

选拔基础扎实、成绩优秀、思维敏捷、自学能力较强的学员,实行单独的培养方案和课程基本要求,采取八项制度,因材施教。优异班学员在图书查借、自主性实验等方面享受与硕士研究生同等待遇,免费上机时数增加一倍;实行动态管理,全程淘汰。

4.强化学员主体评教制,凸现主体地位

实行以学员为主体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制度,突出对学员主体地位的承认和主体作用的发挥。评价指标体系突出学术性、民主性和自学性等大学教育的主要特征,激励教员通过课程教学培养学员的学术精神和科学与人文相融合的全面素质,建立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激发学员对课程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思维的水平,教给学员学习方法,培养个性鲜明的自学能力等。

5.开展综合素质评价制,促进全面发展

制订了《雷达工程专业毕业学员军官基本素质考核方案》,实行多元评价,有学员自评、互评,也有学员队干部和教员的评价,还要聘请部队领导、机关领导和雷达研究所的专家组成考核专家组进校考核评价。考核内容包括政治思想、科学文化、军事专业、身体心理和个性特长5个方面的一级指标,19项二级指标,考试形式采取笔试、口试、现场操作等。

在近几年空军机关组织的毕业学员综合素质考核中,雷达工程专业学员的优良率达到85%以上,毕业学员的综合素质受到部队的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