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综合实践活动理论与实践
19118300000049

第49章 信息技术教育(5)

(2)信息技术对学习文化氛围的整合

信息技术文化使得学习者超越了只是信息的接受器与处理器的处境,而成为学习事件过程的参与者。使学习成为真正的现在进行时。学生由被动走向主动,从而打破教师在学习事件中的垄断地位。同时,由单向的传输变成双向的互动。信息技术的最大特征交互性充分地展示出来,教师和学生之间改变了原来的控制与被控制、传授与被传授的关系,取而代之的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平等、民主的关系。教学模式从以教师为中心走向教师、学生双主体的教学模式。信息技术成为摧毁旧有僵化和不民主教学体制革命性的力量。信息技术让平等、民主的文化氛围得以彰显。

(3)信息技术对文化内容的整合

一个信息社会的合格公民应该具有信息素养或称之为信息文化。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信息社会的一种背景文化,成为我们新世纪公民赖以生存的环境文化。在其他学科的教育中,我们必然地要去渗透信息文化的培养。

3.学习内容的整合

把基础性的计算机知识和操作技能与任务驱动式教学、网上探究式教学结合起来,自编部分教材,制定新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在初中、高中阶段,我们可以以课外兴趣小组的方式,让学生自制网页,建立自己的网站;在小学阶段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制作电子绘画作品,教他们制作简单的网页。

五、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现实问题和解决办法

教育信息资源是教育信息化的核心。教育信息资源的匮乏是制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瓶颈,教育信息资源的缺乏主要体现在一下三个方面:

(一)从现代教育技术发展历史来看,硬件、软件建设不同步的问题一直未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在各种教育达标活动中,未能对这一问题引起足够的重视,未能制定相关的政策来激励其平衡发展。更为严重的是有些学校投入数十万、甚至上百万建成的校园网,建成后由于没有充足的教育资源作应用基础,往往是一个空设的物理结构,不能为教育教学服务,直接影响到信息技术与整合的发展。

(二)随着信息技术教育的蓬勃发展,不少软件公司看好教育这个大市场,投入到教育软件开发的大潮中,并且制作出了相当丰富的教育软件。但我们同时也看到,由于受软件制作周期较长、某些商业利益驱动等影响,其内在质量尚不能完全满足教育教学的需求,特别是有些软件,指导制作的教育理念落后,不能很好地应用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

(三)为了弥补成品软件的不足,广大教师自制课件作为教育教学中的补充,其中不乏大量的精品。但由于受信息技术环境的制约,难以实现共享,推广更受到限制。实际上这也是一种智力和财力的浪费。

所有这些问题都严重制约了教育资源的发展,形成了整合的最大瓶颈。那么,怎样才能解决这些问题呢?

从硬件设施建设上,除了增加软件投入,坚持以“购买引进为主,自制补充为辅”的资源建设原则外,当务之急要解决好一个资源共享问题,让有限的资源能发挥出最大的效益。当前,蓬勃发展的网络技术给我们提供了实现资源共享的天地。一个学校、一个乡镇或一个地区的教育资源可以通过网络传输达到共享。

教育领域,有大量的资源要共享,有大数据量的课件要播放,VOD日益成为教育教学的必需。从窄带发展到宽带,完成这些要求的城域教育网已向我们走来,城域教育网的出现,可以说开启了教育信息化的新纪元,它是以网络技术为依托,以各种信息设施为支持,以教育软件和资源为基础,以实现现代化教育管理为目的,为区域教育提供全方位应用的信息化环境,是对区域教育的全新规划,是解决整合瓶颈的有效武器。

城域教育网可以实现一个区域最大范围内教育资源共享的目的,是“校校通”工程中起龙头带动作用的系统工程,它必将带动校园网建设进入“快车道”发展,它还令与之相接的各处校园网减少资源建设的投资,令校园网的设施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得以简化,还进一步推动了区域内办公自动化。面对新形势,我们正在着手建设覆盖全市所有学校的城域网,并且将城域网中包括的教学资源中心、教育管理中心、远程教育中心建设成可持续运营的系统。

从教师、学生和学校角度而言,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整合这种新的尝试,它将使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发生很大的变化。它是信息技术教育的一次改革。为保证这一改革的顺利进行,还需要在观念、教材内容以及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等方面实现转变或改变。

首先是观念的转变。观念的转变是实施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的一个重要条件。在传统的教学中,信息技术课程要教给学生的仅仅是信息技术知识,它与其他学科没有什么联系,教师往往仿照传统教育中其他学科的教学,教给学生书本知识,将知识分解为不同的章节,教完这些章节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

而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整合当中,不仅要教给学生信息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运用,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它要求教师必须改变旧的观念,不要人为地在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学科之间划分界线,将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学科联系起来,将其他学科的知识有效地融入信息技术课程当中,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率和学习效率,让学生具备不断更新知识,创造新知识的能力。这将有利于信息技术教育更好地发展。

其次实是教材内容的改变。如上所述,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整合是将其他学科的知识融入信息技术课程,使教师能教得更好,学生能学得更好。那么,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的实施就必须改变当前的教材内容,取消各个模块,将信息技术知识综合起来,根据当前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以及学生的特点,结合其他学科的知识设置相关的课题内容,并且按照课题难度的大小安排学习的顺序和课时。

最后是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改变。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整合中,无论是老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教学方式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促进者。

学生的学习方式转变体现为以下三种主要的学习方式的广泛运用。

首先是小组指导学习。小组指导学习,是由学生提出学习要求和请教内容,由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的教学方式。由于综合实践活动中的任务的差异,一般各小组的要求都各不相同,教师的指导要有针对性,要紧扣学生的要求。其次是互动合作式学习。综合实践活动又联系着一个群体,群体中成员的协作是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协作学习就是小组成员之间、小组之间、学生和教师之间通过研究、讨论和交流等进行教和学的一种方式。

学生通过协作去实现知识、方法、思想的交融,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了深入的了解,彼此间使得学习的交流更加简洁、及时高效,使学生能集思广益,取长补短,以谋求在各自需要的方向上发展。最后是自主探究式学习。

综合实践活动的本质就是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去体验,去构建知识,去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了极为丰富的电子化学习资源,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学习就是自主式学习。而探究式学习则是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检索服务功能,通过对相关信息的搜集、处理、交流,从而获取知识,完成探究任务。他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和自主参与学习的过程。

第五节信息技术教育课程资源开发

信息技术教育课程资源是课程得以实施的重要前提,而信息技术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是我们当前开展信息技术教育中的薄弱环节。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

一、全面深刻理解信息技术课程资源的丰富性

对于信息技术在课程中的意义的认识,决定了我们对于信息技术作为课程资源的地位的认识。因此,全面深刻地理解信息技术作为课程资源在作用和层次上的丰富性,是我们多角度全方位开发信息资源的前提。

过去,很多老师对信息技术的作用和意义认识十分的狭窄,仅仅把信息技术等同于上网查资料,把多媒体可见看成是电子黑板。实际上,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信息技术在教育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具体而言,信息技术在教育中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角色。

信息技术作为教学中的演示工具。这是信息技术应用于学科教学最初的表现形式,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最低层次。目前,大多数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都采用这种方式。教师可以使用现成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或多媒体素材库,综合利用各种教学素材,编写自己的演示文稿或多媒体课件,清楚地说明讲解的结构,形象地演示其中某些难以理解的内容,用图表、动画等展示动态的变化过程和理论模型。这样,通过合理的设计与选择,计算机代替了幻灯、投影、粉笔、黑板等传统媒体,实现了它们无法实现的教育功能。

信息技术作为个别辅导的工具。目前,有大量的操作练习型软件和计算机辅助测验软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练习软件,在练习和测验中巩固、熟练所学的知识,并决定下一步学习的方向,使软件充分发挥个别辅导的作用。

信息技术提供资源环境。用信息技术提供资源就是要突破书本是知识主要来源的限制,用各种相关资源丰富封闭的、孤立的课堂教学,极大地扩充教学知识量,使学生不再只是学习课本上的内容,而是能开阔思路,接触到百家思想。

信息技术作为交流协作的工具。将信息技术以辅助教学交流的方式引入教学,起到师生之间情感与信息交流的作用。计算机网络技术为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实现协作式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基础和支持环境。计算机网络环境大大扩充了交流协作的范围,学生可以借助MUD、Email、BBS等网络通信工具实现相互之间的交流。通过参加各种类型的对话、协商、讨论等活动,培养独立思考、求异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信息技术作为研究开发的工具。虽然我们强调对学生的信息加工、处理以及协作能力的培养,但最重要的还是要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的能力,这才是教育的最终目标。在实现这个目标中,信息技术扮演着研究开发工具的角色。很多工具型教学软件都能为研究性的教学和学习提供很好的帮助。

二、信息技术教育课程资源开发的原则

原则规范着人们的行为,是正确行动的根据、尺度和准则。信息技术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是随意而行的,同样需要一定的原则来规范。信息技术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自然要遵循一般的课程资源开发的原则,但是由于信息课程资源自身有着区别于其他课程资源的特征,我们认为信息技术教育课程资源应该遵循以下几个重要原则:

(一)开放性原则

信息技术教育本身要实现的目标就是提高信息时代人的信息素养,而以网络为基础的信息社会的发展变化可以说是日新月异。信息技术教育就是要提高人们在信息的洪流中去创生、传播、选择和运用信息的能力。如果离开信息世界,离开网络来谈信息技术教育,这本身就是空洞的,因此我们必须依靠网络开放性的开发信息技术教育课程资源。

(二)经济性原则

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开设依赖学校的信息技术硬件设施建设,仅仅从多媒体教师和计算机机房的建设而言,对于大部分办学条件本来就不好的学校来说是非常大的开销,在教育投入总体不足的情况下,各个学校一定要本着经济实用的原则,量力而行地建设学校的信息技术硬件设施,充分发挥它们的功用,而不是在设备的质量和档次上盲目抬高要求。这个对于农村和贫困地区来说意义更加明显。

(三)针对性原则

由于信息技术教育的课程资源对于社区的信息资源环境要求比较高。城市和农村所面临的信息环境差别很大,我们在文中所提到的很多方面的问题对于城市而言是很容易的,特别是各种实践性和探究性活动,离开社区信息资源中心的支持,是很难开展的。总体而言,农村孩子不可能像城市学生一样方便地运用以网络为主导的各种信息传播手段。很多在网络上开展的活动对于农村孩子来说是不实际的。因此,对于农村地区的学校来说,还是要从传统的信息渠道和信息手段入手,运用传统的信息传媒来开展信息观念的教育。

三、课程资源开发的主要途径

(一)加强信息技术教育的基础设施建设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对于信息技术课程而言,必要的基础设施、基本设备是课程实施的物质基础。要配备能满足教学需要的计算机房、多媒体教室等设施;配备数量合理、配置适当的计算机和相应的外部设备(打印机、投影仪、扫描仪等);具备上网条件。

对于城市学校而言,学校应该充分利用现在城市家庭上网的条件,加强和家长的沟通。在家长的监督和引导下,让学生通过家庭电脑上网,把信息技术教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延伸到家庭,通过家庭和学校的合作,更广泛地扩展信息素养教育的空间,从而引导学生更好地提高信息技术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