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综合实践活动理论与实践
19118300000086

第86章 附录一(9)

采取多种途径配备好专兼职师资和教学辅助人员,并保持兼职师资的相对稳定性。有条件的学校可建立劳动与技术教研组(或中心教研组)。

积极创造条件并鼓励教师参加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培训与进修活动,促使劳动与技术课教师不断学习新的技术,以适应不断发展的教学需要。

妥善管理和科学使用劳动与技术教育专项经费。同时,学校也应积极创造条件,开辟筹资渠道,以增加劳动与技术教育的经费投入。

加强劳动与技术教育基本设施和设备及其专用教室与场所的建设。可因地制宜建立多种形式的劳动与技术教育基地(中心)。

(二)教育行政部门对劳动与技术教育的管理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充分认识劳动与技术教育的重要性,切实加强对劳动与技术教育的课程实施的管理,确保作为国家课程内容之一的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目标的实现。同时,优先考虑开设相应的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地方课程。

加强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的督导工作,把劳动与技术教育实施情况列入考核学校的内容之一。对于不执行课程计划,用其他教育内容取代劳动与技术教育的现象,应严肃处理。多种渠道筹措劳动与技术教育的经费,以保证劳动与技术教育的正常运行。加强劳动与技术教育设施和设备的采购管理,从实际出发进行多种形式的劳动与技术教育基地(中心)的规划与建设。

采取积极措施,鼓励有关高等院校和教师进修部门参与劳动与技术教育师资的培养和培训工作。加强对劳动与技术教育的科研和教研工作的领导,县以上教学研究部门要配备教研人员,并积极组织教研活动。

积极创造条件,设立劳动与技术教育基金,以支持劳动与技术教育的科学研究,促进劳动与技术教育的教师队伍建设,推动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发展。

(三)教育资源的利用与开发

学校是公共教育的主要机构,蕴藏着丰富的劳动与技术教育资源。各学科的教师,应结合本学科的教学,渗透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因素;学校可能拥有的工厂、农场、田地,是得天独厚的劳动与技术教育场所,应当得到有效规划和利用;学校的树木花草、建筑、橱窗以及教室的墙面、园地等的布置与维护,可以使学生获得劳动与技术教育的体验;此外,学校日常生活中的清洁卫生工作,教学具的收拾和整理,课桌椅的修理都是实施劳动与技术教育的有益资源。

家庭是学生生活的主要场所。父母亲应是劳动与技术教育最早的老师。在小学生的自我服务劳动、家务劳动、家政常识以及最初的职业了解等方面的学习中,家长具有重要的使命。家庭生活中的洗涤、整理、小物品采购等都是富有劳动与技术教育意义的活动,家长应有意识地引导孩子认真地参与,并使孩子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家庭生活中发生管道泄漏、器具损坏、家禽家畜栏破损等现象时,这也正是实施劳动与技术教育的良好时机,家长应该打消顾虑,放手让孩子去参与、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社区是学生赖以生存的环境,是促进学生社会化的重要场所。当地社区所拥有的科技文化场馆、企事业单位、政府机构、社区组织、知名人士、名胜古迹、广播电视网络等都是劳动与技术教育的资源。在农村,果园、农场、花木基地等都是天然的劳动与技术教育资源,其教育价值应当得到充分挖掘;在城市,科研机构、高校、大中型企业的技术人员及先进设备更是劳动与技术教育的一支力量,应当通过多方面的工作和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其劳动与技术教育的潜在功能得到充分发挥。

附录四

7~9年级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

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是初中阶段(7~9年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它由我国1992年10月颁布的《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小学、初中课程计划》所规定实施的活动课发展而来,是对活动课的继承、发展和规范。本指导纲要是依据《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总则》制定的。

初中阶段(7~9年级)学生身心发展基本成熟,同时可塑性强。他们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思维活跃,具有强烈的探究欲望,不满足于对书本知识的简单地死记硬背,在知识和能力方面具有了一定的研究基础;初中生的生活空间不断扩大,对人生、对社会、对自我形成了初步认识。

初中阶段是培养有责任感的生活、有创意的生活、有个性的生活方式的关键阶段,是人生观教育、价值观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关键阶段;初中生不满足于单纯书本知识的学习,具有参与社会生活的愿望。拓展初中教学活动空间和活动内容,引导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在应用中学习,主动地参与社会生活,并服务于社会,成为初中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要求。

初中阶段是我国九年义务教育的关键阶段,初中毕业生的素质状况,直接反映了我国国民的基本素质水准。我国的国情决定了一部分初中生,特别是农村初中生,毕业后便后直接面向社会生活的实际,参与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因此,加强培养初中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我国国情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初中教育必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克服片面的书本教育的弊端,引导初中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培养他们的综合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以及社会责任感,以适应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初中学生终身学习的需要。

一、综合实践活动的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的总目标是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推进学生对自我、社会和自然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综合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7~9年级综合实践活动的具体目标是:

(一)增进学生对自然的了解与认识,逐步形成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思想意识和能力;

(二)主动积极地参与社会和服务社会,增进对社会的了解与认识,增强社会实践能力,并形成社会责任感和义务感;

(三)逐步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和劳动技术,具有自我认识能力,养成负责任的生活态度;

(四)发展主动获得知识和信息的能力,养成主动地获得信息的学习习惯和主动探究的态度,发展信息素养、探究能力和创造精神。

二、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

(一)初中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开发

7~9年级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内容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等主要领域。另外,为了充分体现学校特色,学校可把班级活动、团活动、校传统活动纳入综合实践活动之中来加以开发和实施。

1.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本身应成为一个整体,追求活动内容的综合性。

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等领域既对学生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值,但初中综合实践活动的活动主题和活动方式应跨越三大领域的界线,应体现综合性的特点。学校在课程内容的开发过程中应以综合主题方式,将研究性学习渗透于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之中,或由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统摄研究性学习、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亦可从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领域切入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实现四大领域课程内容的整合。

2.初中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不求面面俱到,但应具有一定的深度。

3.初中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整合,要充分开发与利用学校、社区和地方的课程资源,渗透信息技术教育,开发和实施综合实践活动。

(二)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组织

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是开放的、广泛的,但也要有计划地设计和组织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或内容。7~9年级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设计和组织,要贴近学生的生活领域,围绕以下问题来设计和组织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主题。

1.人与自然的关系领域;

2.人与社会的关系领域;

3.学生与自我的关系领域。

三、实施建议

(一)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基本要求

初中综合实践活动的组织与实施应注意:

1.拓展初中学生的生活空间和学习途径;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加强教师的指导;

3.学校和教师在开发课程资源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制定学习的系列计划,形成学生感兴趣的、具有一定深度的系列活动主题,以保证综合实践活动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

(二)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1.地方和社区的自然因素及其状况,如水土、气候、植被,以及综合环境。这些因素都与学生进行的关于自然问题的探究有关,诸如水资源状况的调查研究、水土保持研究、垃圾问题等,都因地不同,城乡中学在自然问题和社会问题的探究方面,具体选题就有明显的差异。

2.地方和社区的社会因素及其历史与现实状况,如工农业生产、交通、文化遗产、社区经济生活、社区文化生活、政府与社会机构等等。因而,不同地方的学校可结合地方差异及其社会因素方面的课程资源,开展多样化的社会问题探究、社会考察、社会调查等活动。

3.地方或社区社会活动,如宣传、服务、文体等方面的活动等。

4.社区和地方民族文化传统、学校传统。我国拥有漫长的历史和优良的文化传统。多民族、多种民族文化是我国宝贵的课程资源。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应充分利用这些资源,通过对文化传统的体验,使学生获得民族文化传统的熏陶。

5.图书馆、博物馆、革命圣地、历史遗迹、政府与社会机构等。历史文化名城的学校可就地方浓厚的文化遗产资源展开系列的调查和考察研究。有条件的地方和学校还可充分利用网络等现代信息化途径,引导学生进行综合实践活动。

6.城镇初中应开设劳动场所,建立劳动教室、劳动基地、劳动工厂等,还可利用社区教育网络和相应的条件,建立稳定的劳动与技术教育基地。

7.全球化问题和国际背景。综合实践活动项目和活动领域的设计,还可结合全球背景,并关注全球性的问题,利用各种信息技术和手段,使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和活动项目体现地方和学校特色。

(三)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组织形式

1.小组活动;

2.个人活动。

(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时间分配

初中阶段的综合实践活动在时间安排上,以一个学期为单位,统筹安排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课时。每学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课时是每周3课时,各初中可以将综合实践活动在实践上予以统筹安排。

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实施,采取活动项目的方式实施。研究性学习每学期组织1~2个研究课题或项目,根据研究课题的难易程度,安排不同的课时;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每学期进行2~3次活动;劳动与技术教育可按集中或分散的方式,统筹安排课时。

五、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

(一)综合实践活动的学生评价

(二)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师评价和学校评价

7~9年级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和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共同构成初中的“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修课列入《国家九年义务教育课程计划(实验稿)》中。本指南旨在指导普通中学有效地实施研究性学习活动,落实课程计划中的相关要求。

一、研究性学习的课程理念

初中阶段的研究性学习以学生的发展为宗旨,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着眼点,构建一种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这样的活动对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重视学生的自主活动,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

(二)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进入对问题的探究过程;

(三)提供开放的学习空间,发现和开发学生多方面的智慧潜能;

(四)师生共同探求新知,课程成为教与学交互推进的过程。

二、研究性学习的目标

具体来说,根据初中学生的年龄的特点,初中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强调以下几点:

(一)获得亲身参与探究活动的体验;

(二)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四)学会合作与分享;

(五)养成科学态度与科学道德;

(六)增强公民意识与社会责任心。

三、研究性学习的内容

研究性学习从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去研究和解决问题。它强调在系统学习书本知识、获得间接经验的基础上,更多地通过学生对生活中实际问题的主动探究来获得直接经验,提高综合运用各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研究性学习内容的基本特点

研究性学习的内容领域,涉及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它的基本特点是开放性。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既可以由教师提供范围,也可以由学生自行确定;可以是课堂教学和课本知识的拓展延伸,也可以是对自然、社会和人生各种现象的探究;可以着重对某一学科领域中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也可以对某些综合性的问题开展多角度、多方面的研究。与一般学科课程相比,研究性学习在内容上更广泛、更灵活、更富有弹性;它注重向学生提供更多的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为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