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综合实践活动理论与实践
19118300000088

第88章 附录一(11)

(三)课程实施的基本保证

教师观念的转变和实质上的重视是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成功的基本保证。如果没有教师实质上的支持,社会生活这一最重要的教育资源就会枯竭,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将极有可能流于形式。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把学生的学习从课堂上拉到课堂外学校外,从以教科书为蓝本转向了学生通过实际生活中获得体验与发展,这对教师课堂讲授的传统角色提出了挑战,也使得教师承担着更深刻的义务和更艰巨的任务,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如果学校没有高瞻远瞩的、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并接受新的教育观念的领导群体,如果学校没有一批具有现代教育意识、能够高出书本、课堂与考分来考虑问题、实施课程的教师,学校就不能很好地开展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1.更新教育观念,实现教师角色由传统到现代的转变。

2.加强教师指导、组织及协调能力的培养。

3.在实践中培养教师。

五、课程评价

(一)本课程评价的主要特点

1.突出发展;

2.注重过程;

3.体现多元;

4.强调自评。

(二)评价应注意的问题

1.教师应对学生的知识、技能、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价,但重点是对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社会参与意识、社会责任感、服务社会的态度与精神进行评价,不强调学生记住了多少知识、掌握了多少技能。

2.本课程不排除终结性评价,但更强调把评价贯穿在整个活动中,活动最后的成果可以作为评价时的参考依据,但主要依据来自活动过程中学生的参与、体验、表现、感悟的情况。教师应明确评价是整个活动过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不是在结束这门课程后另外进行的工作。

3.学生既是评价的对象,同时也是评价的主体。

4.教师要善于通过评价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在活动中充分施展个性和才能。

(三)评价方式建议

1.自评和他评相结合。

2.日常观察与成果展示相结合。

3.教师评价与家长、社区有关人员的评价相结合。

具体方式有:自我阐述、交流讨论、观察记录、档案袋、评语、成果展示、调查问卷、实际操作等。

六、课程管理

(一)课程资源的开发

1.学校、家庭、社区及整个社会必须树立大教育观,把教育看作是一种包括所有公民在内的社会责任,把社区乃至整个社会作为学生学习和成长环境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

2.学校应有效利用社区、社会教育资源。

3.社区、社会应制定相关制度向学生开放蕴藏于社区、社会内的教育资源,应为学校教育的有效实施创造充裕的物质条件和良好的精神氛围。

4.学校应作好课程资源开发的储备与管理工作,加强课程资源档案建设。学校之间应加强联系,互通信息,注重课程资源共享。

(二)学校对课程的管理

1.学校应充分认识本课程的意义,坚定不移地开设和实施本课程。应根据国家相关政策、纲要和课程指南,结合本地区实际,制定相应的实施计划。

2.学校应选拔合适的教师担任本课程的教学工作,并鼓励与要求其他任课教师参与协作,共同把教学工作做好。学校还可根据需要聘请学生家长、校友和其他社会热心人士担任本课程的辅导员,并做好和校内教师的协调工作。

3.学校应做好课程考核评价、课程资源档案管理、教师指导经验的交流与推广等工作。应合理统计教师的工作量,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参与本课程的教研工作。

7~9年级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实施指南

在科技发展突飞猛进的21世纪,以科学为基础的技术变革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将更加广泛、深刻和迅猛。实践表明,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繁荣与富强,不仅需要领先的科学,还需要与科学发展相匹配、相协调的技术,更需要具备现代劳动意识和现代科学技术素养、能应对未来社会生活挑战的广大劳动者。因此,在初中阶段对全体学生实施劳动与技术教育,使学生初步获得从事基本的劳动与技术活动的能力以及终身进行技术学习的能力,对培养学生成为未来的合格劳动者,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技术素养,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课程理念

劳动与技术教育是以学生获得积极的劳动体验,形成良好技术素养为基本目标,以操作性学习为基本特征的教育。其课程开发与实施必须遵循以下基本理念:

(一)在操作活动中进行技术探究和技术学习。

(二)立足学生所处的现实世界,注重教育内容的生活取向。

(三)劳动与技术教育既是已有知识的综合运用,也是新的知识与能力的综合学习。

二、课程目标

(一)认识劳动世界,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和热爱劳动的思想感情。

(二)拓展生活中的技术学习,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

(三)主动进行技术实践,掌握一些现代生产必备的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四)发展技术学习兴趣,初步形成从事技术活动和进行技术学习的基本态度与能力。(五)关注职业领域,增进职业认识,形成初步的职业选择意向和初步的创业意识。

三、内容

(一)内容的安排

7~9年级劳动与技术教育内容包括技术基础、家政和职业引导等方面。技术基础包括传统工艺、信息技术、基本技术等内容。传统工艺包括印章、雕刻、陶艺、编织、刺绣等,选学其中的1个项目;基本技术包括木工、金工、电子电工、简单机械维修、农机具使用与维修、缝纫、农作物栽培技术、花卉栽培、摄影、养殖技术、农副产品贮藏和加工、农作物良种繁育、树木种植等,选学其中的2个项目;信息技术包括操作系统、文字处理、网络基础及应用等;家政包括营养与烹饪、家用器具使用与保养、家庭理财与购物等,可选择其中1~2项;职业引导可结合学生的毕业教育、社会调查和技术基础学习确定具体内容;同时应结合课外活动、社区活动安排一些力所能及的公益劳动。

各地区、各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在上述指定内容中确定具体项目,同时适当补充具有地方特色的技术学习内容。根据年级的不同,教育内容的安排应有所侧重。

(二)内容的选择

所安排的内容分为基础性内容和拓展性内容。基础性内容是完成初级中学劳动与技术教育目标的主要载体,体现了现阶段初级中学劳动与技术教育在内容上的结构性和方向性,是必修内容。拓展性内容在广度和深度上均有一定的发展,同时对实施条件也有相对较高的要求,是为部分地区、学校和学生在实现基本目标的基础上达到较高要求而提供的选择性内容。在选择和确定这些具体内容时,必须考虑以下几点:

1.立足现实;

2.贴近学生;

3.便于教学;

4.体现综合;

5.涉及的材料既经济又安全。

(三)基本内容与要求

技术基础

1.留心生活中的材料世界,探究常见材料的性能及其加工与连接方法,体会材料世界的深奥和博大。

2.通过比较和材料加工等活动,学习使用常用工具和设备,领悟工具和设备对于技术活动的独特意义。

3.识别一些简单图纸,能进行简易的作品设计,进一步发展想像力和创造力。

4.通过传统工艺品或模型等的制作活动,了解一些工艺品制作的工艺过程或作品制作要求,掌握操作学习的一般方法,进一步培养严谨、负责的科学态度。

5.通过鉴赏、辩论、测试等活动,对技术作品进行一定的评价,形成初步的技术审美能力。

6.通过木工、金工、电子电工等项目的学习,了解一些简单工业技术的基础知识,掌握一些基本的操作方法,感受技术的奥秘与价值。

7.学会一些作物栽培和动物饲养的一般方法,了解农副产品的生产工艺改进和营销策略方面的知识,学会一些先进的农业生产或农副产品加工技术,丰富劳动的体验,增进创造的愉悦。

8.掌握信息技术的一些基本知识,学会用计算机进行一般的信息收集、分析与处理,进一步领悟技术的神奇魅力和对人类生活所带来的巨大变化。

家政

1.进行营养与烹饪的学习,拓宽日常生活领域,进一步体验生活学习的乐趣。

2.了解家用器具的使用与保养方法,感受技术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进行“技术造福人类”的意义思考。

3.通过调查、设计、购物等活动进行家庭理财与购物的学习,逐步形成科学的消费观,做一个明智的消费者。

职业引导

1.关注社会的职业分工和职业道德要求,学会职业分析的基本方法,培养爱岗敬业的意识。

2.通过调查、比较、测试等活动,进行职业意向的初步选择。

3.接触和分析一些创业案例,形成对创业的初步认识。

四、实施

(一)实施的基本原则

1.教育对象的全体性

2.实施过程的综合性

一是注意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各领域学习活动的统筹规划和有机协调。如劳动能力和劳动态度的培养可与社区服务结合起来,职业了解可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技术项目的学习过程应当体现研究性学习的思想等。

二是注意劳动与技术教育内技术、家政、职业引导几方面内容的渗透和融合。要注意将劳动教育贯穿到技术基础、家政和职业引导的学习过程之中。

三是注意劳动与技术教育各个具体项目之间内容的联系与各年级的衔接。

3.活动组织的科学性

4.教育结果的实效性

(二)实施中的活动设计及其组织

(三)实施中的教师指导

实施过程中,教师的根本任务是为学生的技术学习和技术探究提供有效的指导和优质的服务。教师在进行学生的学习指导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自主性、创造性,使所有学生都能成为劳动与技术学习的主人,都能成为活动的受益者。

2.正确处理好教师的示范、讲述与学生的自主活动之间的关系,在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突出技术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的指导。

3.充分利用学生内部人际关系及学生群体的作用,引导学生学会技术活动中的分工与合作,引导学生相互交流、观摩与学习。

4.加强巡视指导,做到个别指导与集体指导相结合。

5.注意指导过程的科学性和创造性。应通过积累,逐步形成自己的指导风格和指导个性。

6.发挥多种教育技术和手段的作用。在一些有条件的地区,把计算机辅助教学引入劳动与技术教育,并加强在模拟仿真训练和技术设计方面的运用,以提高指导效果。

7.根据初中生的性别差异控制好学生的劳动强度,做好劳动保护。应要求学生严格遵守劳动纪律和安全规程,注意劳动卫生、劳逸结合,确保学生安全。

8.注意劳动与技术教育资源的利用和开发,在利用现有资源的同时还要注重开发新的资源,尤其要注意各类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

(四)教学材料

劳动与技术教育的教学材料包括教科书、教学参考资料、教具、学具等。

为了教师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教育内容,也为了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科学的学习,可以就技术含量较高的劳动与技术教育内容编写教材。

教材的编写应体现城市和农村的不同特征,反映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形成教材的可选择性。

教材内容选择的原则主要有:

——工具价值与发展价值相统一;

——体现劳动与技术学习领域的特征;

——便于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技术探究;

——有助于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形成科学的方法与能力;

——贴近学生的心理特征和经验基础;

——对教师和学生同时具有拓展和挑战意义。

教材的编写应注意以下几点:

——根据学生的学习规律和技术学习的特征组织学习内容;

——突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和劳动教育要求,整合各类教育目标;

——充分考虑师生双方的互动,有利于组织学习活动;

——具有多学科的综合视野,注重各方面、各项目内容的联系与整合;

——表达方式生动活泼,做到图文并茂;

——突出安全注意事项。

(五)基地和设备

五、评价

(一)评价特点

1.发展性;2.整体性;3.全程性;4.多主体。

(二)评价方式

评价方式应当灵活多样,可以采用产品展示、撰写心得体会、考核、专题活动、相互交流、自我评价、作品评定、日常观察等形式。

六、管理

(一)学校对劳动与技术教育的管理

(二)教育行政部门对劳动与技术教育的管理

(三)教育资源的利用与开发

附录五

普通高“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与社会实践、社区服务、劳动技术教育共同构成“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修课程列入《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为帮助学校有效地实施研究性学习,落实课程计划中的相关要求,特制定本指南。

一、设置研究性学习的目的

实施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关键是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设置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要求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也必须发生转变。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将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教师在参与指导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必须不断地吸纳新知识,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并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