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考试综合知识全真模拟试卷
19118700000022

第22章 综合知识(公共基础知识)全真模拟试卷(十三)(1)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35小题,在每题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符合题意要求的答案,将其序号填入题干中括号内。)

1.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上,唯心主义的根本错误是( )。

A.否定意识对物质的决定作用

B.否定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

C.夸大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

D.夸大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关系

2.实践高于理论是因为实践具有( )。

A.普遍性

B.客观实在性

C.社会历史性

D.直接现实性

3.真理是( )。

A.绝大多数人普遍接受的认识

B.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相一致的认识

C.客观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

D.对人们有用的一切理论认识

4.唯物辩证法的扬弃范畴是指( )。

A.新事物彻底抛弃旧事物

B.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非连续性

C.新事物对旧事物的既克服又保留

D.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连续性

5.“变者,复之初,复之故”,是( )。

A.形而上学的观点

B.相对主义的观点

C.机械论的观点

D.循环论的观点

6.全部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核心是( )。

A.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B.政治经济学

C.科学社会主义

D.人道主义

7.邓小平关于( ),从根本上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取得了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最大的理论成果。

A.社会主义的本质的理论

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C.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的观点

D.和平统一祖国和“一国两制”的构想

8.为了使货币供应量和需求量趋于平衡,要通过( )的办法来解决。

A.降低货币需求量

B.提高货币需求量

C.调节货币供应量

D.以上答案都不对

9.某省公安机关请求他省公安机关提供某犯罪嫌疑人的情况,这是一种( )。

A.协调关系

B.业务关系

C.协作关系

D.临时关系

10.发送给抄送机关的文件,以及在报刊上公布的文件,可视为( )。

A.副本

B.正本

C.存本

D.修订本

11.关于社会保障,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社会主义保障以人道主义为本色

B.社会保障立法被称为“社会保障的保障”

C.社会保障是解决贫富悬殊的最终手段

D.对于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来说,任何一个社会成员都不应该被排斥或遗漏在社会保障这张安全网之外

12.我国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和优势,主要是通过( )。

A.国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的量的优势体现出来

B.国有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的规模和实力体现出来

C.对经济发展的控制力和其市场竞争力体现出来

D.国家对市场活动的正确指导和有效调控体现出来

13.下列情况中,可适用假释的有( )。

A.甲因盗窃被判处有期徒刑,2000年刑满释放后,2002年又犯诈骗罪被判处有期待刑,执行过程中确有悔改表现

B.乙因强奸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0年,执行中确有悔改表现

C.丙因抢劫罪被判处有期徒刑8年,执行中确有悔改表现

D.丁因诈骗罪被判处拘役,执行中确有悔改表现

14.有关犯罪预备,错误的说法是( )。

A.犯罪预备包含着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B.刑法规定对犯罪预备予以必要的处罚

C.犯罪预备已经造成犯罪客体的实际损害

D.刑法规定对预备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15.我国现行的民族自治地方有( )。

A.自治区、自治州、民族乡

B.自治区、自治县、民族乡

C.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

D.自治州、自治县、民族乡

16.国家制定的规范性文件有( )。

A.国家行政机关的裁决

B.立法机关的法律

C.审判机关的判决

D.公安机关的逮捕证

17.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对行政机关的派出机构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下列哪一机构为行政诉讼的被告?( )

A.该行政机关

B.该派出机构和该行政机关

C.该派出机构

D.该行政机关的上级主管机关

18.对所有相对方要一视同仁,不偏不倚,给相关利害关系人以同等的辩论机会,这体现了行政程序的( )。

A.程序法定原则

B.相对方参与原则

C.程序公正原则

D.效率原则

19.狭义的国土资源是指( )。

A.社会资源

B.自然资源

C.经济资源

D.人力资源

20.受理国家公务员申诉的机关是( )。

A.原处理机关

B.检察机关

C.审判机关

D.党委组织部

21.依据同一系统内部的业务领导或指导关系而实施的行政系统内部监督是( )。

A.上级对下级的监督

B.下级对上级的监督

C.职能监督

D.主管业务监督

22.按协调对象不同,行政协调可分为行政组织与环境的协调、行政组织结构协调和( )。

A.行政组织人员协调

B.行政部门协调

C.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协调

D.机构与人员的协调

23.在下列人员中( )可以由委任制产生。

A.乡长

B.国务委员

C.审计长

D.外交部副部长

24.公文的结尾通常采用下述哪种形式?( )

A.交代制发公文的根据与目的

B.直接点明结论,以阐明制发此文的原因

C.发出号召,提出希望与要求

D.表示敬意、谢意

25.( )是国家公务员制度的根本标志和特征。

A.考核培训

B.公务回避

C.职位分类

D.考试录用

26.会议纪要是会议文件的一种,以下关于会议纪要的标题说法正确的是( )。

A.标题需写明会议名称与文种

B.标题需写明发文机关名称、事由与文种

C.标题需写明会议名称、事由、文种

D.可以利用一般文章标题的形式,在标题中简要明确地揭示中心思想

27.胡锦涛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指出,衡量有没有真正学懂、是不是真心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最重要的标志,是必须( )。

A.牢牢地把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B.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

C.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D.牢牢把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28.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这一论断体现的哲学原理是( )。

A.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

B.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C.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D.目标和经济发展的统一

29.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对市场经济认识上的重大突破是( )。

A.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

B.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调节作用

C.市场经济不属于社会基本制度的范畴

D.市场经济是有国家干预的经济

30.( )的特点是用于环保、教育、扶贫、农业开发项目。

A.国际金融组织贷款

B.国际产业贷款

C.外国政府贷款

D.出口信贷

31.行为人没有法定的义务或者约定的义务,为避免他人利益遭受损失而进行管理和服务所实施的行为是( )。

A.不当得利

B.侵犯他人合法权利

C.合同行为

D.无因管理

32.甲盗窃同事乙的信用卡后,良心发现,在乙发觉前又放回原处,甲的行为是( )。

A.犯罪中止

B.犯罪未逐

C.犯罪既逐

D.不负责刑事责任

33.( )不能成为监督行政的主体。

A.国家机关

B.社会组织

C.行政主体

D.公民

34.根据《国务院组织法》规定,国务院发布行政法规由( )签署。

A.总理

B.主管部长

C.秘书长

D.国务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