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灵武口之捷
明朝建立后,元顺帝退走漠北,国公叆沮脱火赤率军屯驻和林(今蒙古人民共和国首都乌兰巴托西南),数次率队南攻明朝边境。洪武十三年(1380年),明太祖令西平侯沐英(回族)率领陕西军征讨西蒙。三月,到灵州,获悉蒙古骑兵集结于亦集乃路(今内蒙古额济纳旗),明军由灵州过黄河,从贺兰山灵武口(今宁夏青铜峡大柳木高北侧大口子)经阿拉善旗,行军七昼夜,在敌营外20公里处将兵分为四路,沐英自率轻骑攻其中军,其他从侧翼进攻。当夜幕降临时,便发动了攻击,结果敌军败溃,擒叆沮脱火赤等,获其全部,奏凯以归。
2.大坝之捷
天顺四年(1460年),鞑靼部首领哱来毛里孩,率兵1万攻掠固原。返回时到黄河青铜峡大坝对岸扎营,想掘毁河坝放水,淹灌宁夏城。当时,宁夏精壮骑兵调援延绥。镇守都督张泰招募义勇3000余人,以残弱者拉兵车交其子张翊率领,行至青铜峡大坝和鞑靼部相遇,便背河扎营,坚壁不战。鞑靼兵求战不得,锐气稍减。天快黑时,张翊对士兵说:“我父亲嘱咐我说,今夜贼必然袭击我营,阵中有奔跑而来的骆驼,大家不要惊慌害怕,应当奋勇抵御。”众兵应允。到半夜,鞑靼兵果然来,遂被打败。第二天,张翊又密谋在河中南滩放了许多牛马,让会水的士兵在河中游泳,来往戏骂,鞑靼兵看到水深不及腰,误认为浅,便驱使大兵绕过张翊营地后过河。当前军下到河中,张翊命令拉车士兵,截其前军,然后,率队发起攻击。结果,其前军淹死水中甚多,又被杀死数百人。鞑靼兵溃逃,张翊率军追杀,直追到贺兰山外,才收兵回营。
3.仇钺与庚午之捷
仇钺(1465~1521年),字廷威,明代大将,镇原(今甘肃平凉镇原)人。初为佣卒给事宁夏总兵府,颇受人们信爱。都指挥佥事仇理离世,因其无嗣,仇钺世袭其位,为宁夏前卫指挥同知,后因功升任都指挥佥事。正德二年(1507年),仇钺擢升宁夏游击将军。
正德五年(1510年),宦官刘瑾擅权朝廷,派大理寺少卿周东等来宁敲诈,军士怨怒。四月五日,安化王朱寘鐇命令杀掉周东等,并数刘瑾罪行,乘机起兵叛乱。都指挥何锦承命,号称“讨贼大将军”,左副将军周昂、右副将军丁广也集部助逆,杀害守臣,拥立安化王朱寘鐇为主,呼之为“老天子”。
何锦、丁广进攻青铜峡广武营。陕西总兵曹雄闻变,率兵沿河堵截。灵州守备史镛令会水的士兵夺取河西叛军之船,停泊黄河东岸,阻止其渡河。何锦闻讯惧怕,朱寘鐇派其余党、叛将魏镇等率兵亦到达广武。广武指挥孙隆命令士兵烧掉供大坝、小坝渠工卷埽的柴草,又令士兵以弓箭、神枪将叛军拒之城外。叛军无计可施,何锦、丁广又率军夜至大坝。大坝都指挥郑卿,密令指挥杨准等把守城门,率兵与之激战。何锦、丁广败逃,郑卿带骑兵数10人击杀魏镇等11人。
宁夏镇城巨变之时,仇钺正率部赴防,驻兵于南路玉泉营,叛军召其回城入伙,他恐妻儿老小被害,遂将计就计率部入城。回城后又主动交出兵权,称病卧床,但却暗将所部将士分配叛军各部,“阴结壮士”,出城告慰广大官兵说援军将至,以鼓舞士气。何锦等人对这位老上级十分信任,时时问计求教。当仇钺得到密报,知曹雄已将大坝、小坝两处粮草烧毁,又把封锁在河西的渡船夺回东岸,大有一举渡过黄河或挖大坝水淹镇城之举。何锦感到恐慌,仇钺乘机向何锦“献策”,认为河防至关重要,建议他亲率城内主力坚守河坝。何锦中计,遂与丁广一起倾营而出,城中只留周昂一支人马。这时朱寘鐇又派人召见仇钺,仇钺佯装有病不出。四月二十三日,周昂得知仇钺病重,即到仇钺家中探视,走进内室,伏兵猝起,杀了周昂。仇钺立刻披挂上马,手提周昂首级,率领亲兵、壮士百余人,直扑安化王府,生擒朱寘鐇等人,尽杀主要文武党伙,并立即假传朱寘鐇之令,命已赴河防叛军返城,先后将何锦、丁广等头目一网打尽,顺利收复镇城。在赴宁夏征讨各路大军基本上尚未到达之时,历时仅18天的宁夏事件即告平定。
宁夏事变平定以后,杨一清、张永驻宁夏镇城,首先将朱寘鐇家眷和何锦等犯家属押送京师,并收捕何锦余党58名,其余胁从者皆宽宥不咎。与此同时,张永传宣圣旨,安抚宁夏军民。杨一清、张永在宁夏处理善后事宜时,又共同策划了一桩震惊全国,影响朝野,改变明朝政治走势的大动作,即合作剪除刘瑾的密谋。
4.井沟之捷
哱拜,鞑靼族。嘉靖年间,哱拜因得罪酋长,遂归降明朝,因屡立战功,封宁夏都指挥加副总兵。后因年事已高,由儿子哱承恩承袭父职。哱拜虽已告老,但是图谋不轨,平时收罗、招结亡命之徒千余人,以备后用。万历二十年(1592年)二月十八日,哱拜纠集宁夏镇4营官军、家丁,围杀巡抚党馨及副将石继芳。叛卒刘东旸夺取总兵官印,游击土文秀、千总哱云拥兵入城,逼总兵张维忠自缢而死。刘东旸自任总兵,派哱拜之子哱承恩率兵围攻玉泉营。玉泉营游击傅桓关闭城门守御,把总陈继武暗降哱承恩,作为内应,擒绑傅桓送镇城关押,玉泉营遂陷叛军之手。哱承恩率部继续南攻,长驱直入。大坝守备赵继等退守属堡,广武游击袁尚忠弃城远逃。至此,河西47堡均被叛军控制。在哱承恩攻西路的同时,哱拜派兵进攻北路平罗,参将萧如薰率军守城,坚守不下,叛军遂率兵渡河欲取灵州。一时叛军“势甚猖獗,全陕震动”。
总督三边尚书魏学曾闻讯奉旨,速往宁夏镇擒拿叛军首恶。他一面招抚叛军,一面调兵遣将,命令副总兵李眴、王通、赵武等率兵1万多人,由广武的散逃军士做向导,从灵州渡河向西路进攻,加之外攻内应,不久西路所陷城堡广武、大坝、玉泉营等处,均被收复。七月,明军决大坝黄河水。八月,镇城外水深近3米,城墙崩30多米,明军入城。九月十八日,镇城收复,叛军首恶被擒,历时七个月的哱拜叛乱终被平定。
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二月,哱拜残余势力从贺兰山后聚集起来,“勾虏内牧,蹂躏疆场”,入攻广武一带。总兵萧如薰、副总兵麻贵、游击马孔英提兵到井沟(今宁夏青铜峡大坝镇西贺兰山沟),与之展开激战,杀死哱拜军175名,其余逃散而去。
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蒙古银定部又入掠广武。宁夏巡抚黄嘉善命令出兵剿灭,总兵萧如薰、督同署副总兵都司马允登,镇城游击潘国振、广武游击江应诏、玉泉营游击贺维桢等,各率精兵到井沟地方,接战之后,杀死银定部83人,其余皆向山后败逃。
5.马世龙击败虎墩兔部
崇祯六年(1633年)五月,西蒙插汉、虎墩兔率5万余骑自清水营、横城进攻宁夏,守将张向政等望风溃逃。次年三月,插汉小王子虎墩兔合兵进攻河西玉泉营,宁夏总兵官马世龙率兵前往剿杀。七月,虎墩兔又入掠广武营,马世龙再率宁夏官兵抵御,酣战之后,杀死虎墩兔部416人。
四、移民屯田汉延渠口古老的挡水方法
明朝面对的西北地区,多为蒙元兵锋南下的通道。元顺帝退守漠北草原以后,边境的冲突又开始了。明朝在边疆地区的屯垦开发,较元代又有很大发展。明朝在北方长城沿线设九大军事重镇,在西北沿边设置了统领军务的“三边总督”,管辖数10个卫所,将士及家属40余万人。农业生产的发展是和农业人口密切相关的。当时宁夏境内军事性质的移民在不少地方都成为当地人口的主体。除军事性质的移民之外,还有非军事移民。非军事移民是商屯和民屯。宁夏有肥沃的土地,有临边的军事防区,明代移民是特定时代的历史现象。
1.军事屯田
宁夏军事地理位置特殊,明代军事性质的移民屯田也开始得较早,是在明初洪武至永乐年间相继开始的,绝大多数是以军屯的形式迁入。明太祖朱元璋为防止北元势力卷土重来,首先分封诸子于北方各重镇,建立王府,设置官属,护卫甲士少者三千,多至万九千人。其次,设立卫所,集权调动兵力。受封于宁夏的明太祖第十六子朱,实际上成了地方权要人物,辖有边境重地,握有重兵。朱棣取得帝位后,以为皇兄皇弟边镇大权在握,同样会造成威胁,便以宦官取代明太祖时代给予诸皇子的权力,边地遂由宦官出镇监军。明代全国的军事战区基本按行政省划分,各省卫、所统归都指挥司领导。
卫所制,是朱元璋创建的明代常备军建军制度。取得政权后,他就依照前代屯田的办法,实行军屯政策,一边戍守一边屯田。卫所的士兵称“军”,军人都是世袭的,世代为军,如无子孙继承,由政府派官员到其原籍由其亲属壮丁顶补。兵营实际成为武装的集体家庭。军士及其家庭具有特殊的社会身份,有专门的军籍,不受地方行政官吏的管束。这些变相的移民,终身为军,一代一代服务于垦区。其军屯完全按照卫、所编制单位进行,实际上是把农业生产移植到军队中。
在明朝军队统一西北的过程中,出于军事需要,“屯田遍天下,九边为多”。卫所军士除戍守边地,还有屯田任务,一般是戍三屯七,或戍四屯六,也有戍、屯各半的,这就是明代常例的军屯。依庆王朱的《宁夏志·屯田》看,当时是六分屯田,四分守城,说明边镇军事防御的重要,在明代屯田御边的守军中,是守军人员比例较大的边镇。屯田,是开垦荒地的重要途经。明代驻守在宁夏的军队,其粮饷供给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南粮北调;二是屯田。军屯是军饷的主要来源,规模最大。
明代宁夏屯田,是军屯、民屯、商屯齐头并进,充分利用宁夏黄灌区的水利优势,发展屯田生产,数年即大见成效。《明太祖实录》里记载:“修筑汉唐旧渠,令军士屯田,引河灌田万余顷,兵食以足。”
2.屯田的基层组织——屯堡
“屯”以百户为单位,建屯是为了加强对屯军的组织管理。“堡”,始于永乐年间,明成祖命兵部宁夏多屯所,虏卒至恐各屯先受掠,故可与四五屯内择一屯有水草者,四周浚壕,广丈五尺,深则广之半;筑土城约高二丈,开八门以便出入,旁近周围四五屯辎重粮草皆集于此。无警则各居本屯耕牧,有警则驱牛羊从八门入土城固守,以待援兵,则寇无所掠。屯堡修建都按要求进行。数年后,明成祖又命兵部、都察院派官员视察推行筑堡防御的执行情况,并再次重申前令:每小屯五七所,或四五所,择近便地筑一大堡,环以土城,高七八尺或一二丈,城门八;围以壕堑,阔一丈或四五尺,深与阔等,聚各屯粮刍于内。其小屯量存日引粮食,有警则人畜尽入大堡,并力固守。可见,设立屯堡的作用很清楚,就是“为守备计”,出于防御的需要。在这个特殊背景下,形成了当时的军事化屯堡。屯堡的设立,为屯田固边、军队足食起了重要作用。
如今青铜峡仍以“堡”沿袭为地名的有20余个,就是明代军屯留下的地方文化遗产。它们是那个时代文化的缩影,沿袭了几百年,生命力极强。屯堡,在当日起到了屯田与御敌的双重效应,也由此演绎出丰富的地名文化。
3.民屯、商屯
除军事屯田外,还有民屯和商屯等。民屯,就是移民屯垦。分为移民屯田、募民屯田、徙罪屯田三类。民屯与军屯在管理隶属上不一样。民屯是由政府通过招募、迁徙等方式,将一部分民户从狭乡移往宽乡或边远荒闲之地屯垦的一种耕种形式。
商屯,是为解决军粮问题而实行的一种特殊屯田形式。通常意义上是指政府垄断食盐专卖权之后,因边防地区在战争状态下急需粮食,所实行的一种“募盐商于各边开中”的制度。即政府规定商人把粮食运到边境指定地点,交纳上仓,就可以换取国家专营盐场的盐引。“开中”,是一种鼓励商人输送粮食到指定的边地仓库换取政府盐引,以取得贩盐专利的一种制度,也称中盐法。
明代所属的产盐区即灵州盐区,是明朝政府管理的重要产盐区之一,设有盐课司管理大小盐池。盐商长途输送粮食于边地,付出的代价是很大的,为了就地获取便宜粮食,省去长途运输之苦,商人往往雇人在边地开荒垦种兴建屯田,将边地生产的粮食就地输送官仓,以换取盐引,这就是商屯。
开中法与商屯是不完全一样的。开中法,是商人将当地的粮食长途运往边地;而商屯是招募人来塞上就地耕种,粮食入仓换取盐引。商屯是军屯的补充措施。
4.移民集散地——洪洞大槐树
明朝初年,由于战乱,许多地方呈现出居民逃亡、城郭为墟、田地荒芜的冷落凄凉景象。
洪洞大槐树
到了永乐初年,战争的创伤尚未愈合,紧接着又出现了较大的天灾。于是,明朝立国之初,朱元璋就决定实行“移民屯田,开垦荒地”的政策。由于山西受战争破坏较小,于是,明洪武、永乐年间,政府便大量从山西迁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