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走进青铜峡:塞北江南的发源地
19119300000019

第19章 日臻完善——明清时期(5)

五、清代名人

1.董学礼

董学礼(?~1666年),青铜峡广武人。明崇祯年间(1628~1644年),就任花马池(今盐池县)副将。李自成起义后,归顺义军,被封为总兵,驻守怀庆(今河南沁阳)。清兵入关后,又投降多铎,随征陕西。顺治五年(1648年)七月十七日,被朝廷授予右都督。次年,奉召进京又授予湖广提督,叙功一等精奇呢哈番(满语爵号,即子爵)。随后又镇压农民起义军,多次和李来亨作战。清康熙三年(1664年),被解职,卒于康熙五年(1666年)。其子董永艾,先任江苏布政司,后改浙江按察司。

2.俞益谟

俞益谟(1654~1713年),字嘉言,号澹庵,别号青铜,青铜峡广武人。俞益谟自幼天性聪慧,身材魁梧,膂力过人,善于骑射,有文有武,被誉为“一代名将、千古文人”。俞益谟“少英敏”,15岁入乡学,喜读孙吴兵法,又擅诗文。尤其敬重班超功业,“挽强善射”,有志投笔从戎。19岁时中乡试第一名(解元)。20岁中进士,即归里候选。早年,俞益谟随宁夏提督陈福平叛王辅臣。清康熙十四年(1675年),宁夏提督赵良栋招朔方健儿练兵,俞益谟即参与营伍。

康熙十八年(1679年),赵良栋调任陕西提督,俞随赵出征,进剿吴三桂。由略阳入川,破朝天关,直下重庆,以军功加级,授左都督,管四川达州游击事。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调任广西玉林营参将。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奉命镇压鄂东起义有功,被提升为两江(江南、江西)督标中军副将。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冬,康熙拟定亲征噶尔丹,召见俞益谟,赐给“五爪龙袍、龙缎”,并命俞益谟随军亲征,开始押运粮草,后来任前锋。春天,胜利凯旋,康熙帝又召见,升授山西大同总兵官。

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康熙来宁夏,在驻跸山西大同时,俞益谟朝拜于大同行宫。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康熙巡幸山西五台县时,俞益谟又朝见一次,康熙御赐“焜耀虎符”匾额。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补授湖广提督。镇压湖南西部、贵州、广西等邻界的山区苗人起义。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偏沅巡抚(湖广地区最高文官)赵申乔上书朝廷,参劾俞益谟,康熙帝谕令兵部审察,后将赵申乔革职留任,俞益谟休致(退休)回乡为民。俞益谟归里后,即从事写作,着有《道统归宗》《青铜自考》《办苗纪略》等,倡修《朔方广武志》。同时,顾念乡里,为家乡捐资修“千金渠”,办义学,捐置义田,抚孤幼,惠泽桑梓,深得乡人赞颂。

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康熙帝60寿辰,俞益谟进京贺寿,康熙皇帝念俞益谟的功名,制曰:“尔提督湖广等处地方总兵官、左都督加三级俞益谟……特授尔阶荣禄大夫,锡之诰命。”并封其妻张氏为一品夫人,分别增其曾祖父、祖父、父亲为荣禄大夫;增其曾祖母、祖母、母亲为一品夫人。不料俞益谟病逝京师,归葬于广武荫子山。清乾隆三年(1738年)后,其次子俞汝亮奉旨补宁夏前营守备。

3.梁朝桂

梁朝桂(?~1794年),青铜峡广武人。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以中卫营外委,出征金川有功,提升为江西南赣镇总兵,被列为五十功臣,画像紫光阁。历任陕西兴汉镇、甘肃肃州镇(今酒泉)、广东高廉镇总兵。

梁朝桂镇守高廉时,福建林爽文以传教为名,聚众起义。梁朝桂奉命率领粤兵,星驰入闽,兵至盐水港,直攻义军营堡,杀死义军不计其数,又烧毁义军营房。在镇平庄带伤力战,大获全胜。因作战有功,清帝赏戴双眼花翎,穿黄马褂,赐奋勇巴图鲁(满语,勇士之意)名号,并提升为福建陆路提督。

在平定金川时,梁朝桂又因作战有功,被列为二十功臣,重画图像,皇上亲写赞语曰:“金川剿逆,埋根进首。盐水恒瑞,未免掣肘。及防麻豆,御贼坚守。受疮力战,嘉哉鲜偶。”由广西调任湖广提督,后卒于任所。

梁朝桂曾在家乡广办私塾,造福桑梓,为人敬仰。

4.梁生岳

梁生岳,清辛卯科、道光十一年(1831年)进士。苏州千总,又任肃州千总,后升任提督,人称小梁提督。同治四年(1865年),梁生岳以提督之职镇压马化龙起义,镇守胜金关。同治九年(1870年),胜金关被马化龙攻破,梁生岳阵亡。

5.董福祥

董福祥(1838~1908年),字星五,青铜峡峡口乡任桥村人。祖居固原毛居井(今甘肃环县),董福祥幼时家贫,读书未成。董福祥愤于世事,于清同治元年(1862年),聚众于甘肃安化(今庆阳)起义反清,号称10万余众,以花马池等地为据点活动。不久,被泾州守备捕获,押于囚车,用开水灌顶。禁卒见董身材魁梧,相貌堂堂,不忍致死,谎报守备“董已被烫死”,守备令弃尸于荒郊。后被一老妪救助治伤,愈后复聚众起事。清同治初年,陕甘回民起义,各地以团练自保,董宫保府内宅清军不能平息。同治七年(1868年),陕甘总督左宗棠兵分三路进剿马化龙反清回民军。此时董福祥已聚众20万人,因粮饷不足,于同治八年(1869年)被湘军提督刘松山收编为“董字三营”。

同治十二年(1873年)九月,董福祥随湘军统帅刘锦棠进剿西宁白彦虎回民军。先后攻占了大小峡、卓子山(均在甘肃兰州西北部)诸要塞,屡立战功,甚得刘锦棠倚重,被保荐为提督。光绪二年(1876年)阿古柏投靠沙俄,分裂新疆,董福祥又跟随左宗棠率220营大军进兵天山。董部于同年九月先后收复了天山、木里河、玛纳斯诸城,又挥军转向南疆,一举攻克吐鲁番、托克逊、达坂城及乌鲁木齐,继又攻克了喀喇沙尔、库尔勒、库车、阿克苏等城,最后,彻底击败喀什噶尔、和田、叶尔羌等地的残部。董因战功显赫,先后任阿克苏镇总兵、喀什噶尔提督。清帝赏穿黄马褂,封阿尔杭阿巴图鲁,袭骑都尉兼云骑尉。

光绪二十年(1894年)董福祥奉召入京,晋尚书衔,命练甘军,留防京城。次年,河州回民起义,董改任甘肃提督,带兵由康家崖、边家湾、太子寺进攻,解河州之围,后又进兵西宁。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十月,着加“太子少保”衔,赐紫禁城骑马。1900年,董福祥率军在天津大败八国联军(木版画)。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五月十三日,奉调入驻京师,所率甘军与义和团配合,杀日本使馆书记官杉山彬。五月二十三日,击毙德国公使克林德。次日,受命围攻东交民巷使馆区,共56天。六月十日,西摩尔统八国联军2000多人,从大沽经天津向北京进犯,在廊坊被义和团和董福祥部马福禄、马海晏等所率甘军击败。七月二十日,护卫慈禧太后和光绪帝逃往西安。在清廷与八国联军和谈时,联军提出的所谓“惩办恶首”名单里董列其中。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迫于压力,董被清廷革职,回居金积堡,屯军马家滩(今宁夏青铜峡中滩)。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卒于董府。

6.赵良才

赵良才(?~1887年),又名赵进才,青铜峡邵刚人。清光绪年间,是宁夏哥老会首领,农民反清起义的领导人之一,人称赵神仙。

早先,赵良才在宁朔县邵刚堡以开设粉房、杂货店,兼相面算命为掩护。从光绪九年(1883年)起,奔走于金积、灵武一带,秘密发展力量,暗买枪械,积极进行反清起义的准备工作。后来,队伍发展到五六百人,自称西列王,准备攻打金积堡。由于事机不密,清兵闻讯并有所防备,赵看大事不成,便到豫旺城暂避,继续发展队伍。一年之后,首先占领天景山的滴水崖一带,四处张贴告示,进行宣传发动,内定于光绪十三年(1887年)十月二十九日攻打宁安堡。结果被中卫县知县匡翼之侦知,匡一面调军,一面飞报上司,合兵进剿。在强大的剿抚兼施之下,赵良才英勇杀敌,拒不投降。清兵又加强合围,终因寡不敌众,战至最后,被杀示众,起义军遂告失败。

7.瞿靖

瞿靖,青铜峡瞿靖人,祖籍陕西韩城。早年,其祖父瞿建业领民落户今瞿靖堡,居住屯田。瞿靖稍长,充当明朝军士,并升任军营小吏,管理兵士屯戎和生产。相传,瞿靖胆子大,敢作敢为,人称“瞿大胆”。明洪武九年(1376年)在宁夏设卫所、修堡寨。官府勘定在姜家小营子(今宁夏青铜峡蒋顶银辉姜家桥边)筑堡,并且插旗定址,准备次日破土动工。瞿靖认为将堡寨建在这里,不如建在今瞿靖堡有利,于是,在当天夜里带人将旗杆拔取,插在今瞿靖之地。官兵发现旗被移址,遂到处寻查移旗之人,将瞿靖抓获并杀害。官兵带着瞿靖的人头连夜赶回驻地交差,不慎丢了人头。瞿靖家人向官府要人头,官司打到宁夏府。宁夏府断定:“不拔旗,不还旗,人头换城堡。”堡寨遂建于今瞿靖处。人们为了纪念这位大胆英雄,就将这个堡寨称为瞿靖堡。

8.瞿三益

瞿三益,字友善,宁朔人。少时聪明过人。16岁学习骑射,三年衣不解带,武艺精湛。清道光五年(1825年)中解元,道光九年(1829年)中进士。历任四川青云、建武等营守备都司,后因功升任万州营游击。每到一地任职,即着力整顿营规,训练士卒。好读四书五经及古代名人的格言,年近古稀,仍书写条幅,训诫子女。后因疾卒于广东。

六、赫赫有名的广武

广武依山傍水,山河锦绣,人杰地灵,又处战略要地,《明诗综》卷四十二选录明朝诗人王用宾《出塞曲》一首诗中写道:

贺兰山下羽书飞,

广武营中战马肥。

壮士争夸神臂弩,

打围先射白狼归。

1.广武城

明正统九年(1444年),巡抚金濂筑广武城,旧城周回两里许。成化九年(1473年),协同陈连增筑为三里。弘治十三年(1500年),巡抚都御史王珣拓之为四里,高2丈5尺,池深1丈5尺,阔4丈,南门上有楼。嘉靖四十年(1561年)夏六月十四日,地震异常,城舍倾颓十之八九,协同李世威统官军4000名,起工修筑,增高女墙,四正四隅,俱有城楼,高3丈2尺,池深1丈5尺,阔4丈。清乾隆四年(1739年)重修,周围570丈,门楼城堞增筑皆较旧制有加。同治元年(1862年),堡绅白尚忠捐资补修。光绪十七年(1891年)复修。城门洞3个,瓮以砖石。

城内有俞府、梁府,市面铺房,街坊牌楼和众多寺庙等,还有各种碑刻,记录着这里的历史渊源。1967年水库蓄水,当时无意识、也无力搬迁,可惜众多重要历史文物被水淹没,造成历史的遗憾。

2.广武营

明朝初年,宁夏镇为北方九边重镇之一,下设五路,即东路花马池、中路灵州、北路平虏城、南路邵刚堡、西路中卫。广武营,属宁夏西路,又为西路军事重地。

西路广武营,东逾黄河界7.5公里,西至贺兰山15公里,北至大坝营界10公里。西河要冲,本西夏兴州地。

明朝正统年间(1436~1449年),驻军500名。嘉靖年间(1522~1566年),住有1300户,8100口,由协同官统领,领枣园堡等,分防自大小关墩起,至大沟墩止,袤长85里3分。明嘉靖年间,有大佛寺墩、井沟墩、渠口墩、三塘墩、四塘墩、头塘墩、二塘墩、五塘墩、界首墩、木头井墩、苦腥条墩等关墩26座。广武营在明朝弘治年间(1488~1505年),屯田92顷80余亩。嘉靖年间,屯田587顷,设有粮仓和草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