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走进青铜峡:塞北江南的发源地
19119300000039

第39章 古峡历史文化采撷(1)

青铜峡历史文化地理——塞北江南的发源地

第一节经久不衰的引黄灌溉造就了青铜峡文化

银川平原上的引黄灌溉事业,源远流长,历久不衰。在祖国水利史上,青铜峡古渠保存数量之多,灌溉时间之久,效益之显着,发展前途之广阔,敢与“都江堰”媲美。这些都是银川平原地理环境的变迁和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五代以前,历代王朝多定都关中,所谓汉家烟尘在西北,为了保卫都城的安全必须树屏藩于阴山、贺兰山一线。宁夏南连秦岭,北尽大河,扼丝绸之路与居延故道之冲。山河险峻,平原广阔,交通便利。

银川平原平坦肥沃,黄河水源充沛,泥沙较少,利于灌溉。青铜峡拦河大坝并可淤高地面增加肥沃客土。青铜峡引水条件优越,山岩突出,河漕稳定,人工灌溉“用力少而成功多”。没有灌溉便没有农业,银川平原享河水之利,得泥沙之益,得河水乃润,得浊泥乃沃。

贺兰山拔地而起,横亘于银川平原黄河西岸灌区边缘,成为天然屏障,阻止腾格里沙漠东移和西伯利亚寒流及暴风的袭击。灌区沟渠纵横,水田密布,林木茂盛。青铜峡地区和银川平原一样农牧兼营,耕战两利,是农、牧业的过渡地带。水利促进农业,农业支持战争。田多则粮多,粮多则兵强。历史上要富国强兵,最有效的经济手段莫过于灌溉农业。

灌区历代设有专职官员,各渠有渠长、段长专职专责,受益户民出工出料,定期疏浚渠道,修治闸坝,民办官督,不误农时。人们不断总结经验,制定出渠道岁修、养护管理、水量分配、人员考核等一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发挥人的主动作用。

历史上以灌溉农业为主,兼营畜牧的经济结构没有发生过根本的改变。这种经济结构是适应青铜峡自然条件的合理布局,造就了青铜峡文化,对今后的发展仍将起到重要作用。

第二节诗词文化——历代“八景”诗中的古峡

我国素称“诗的国度”,具有浩瀚的以意境为核心的诗文化。这不仅是因为我国诗歌源远流长,诗人和作品流派林立,数量众多,而且诗歌在社会生活和文化发展中一向占有特别和显着的地位。唐代以前是诗歌的发轫期,自然天籁,朴拙浑成;唐代是诗歌的黄金期,直抒胸臆,而又各具面目;宋代是诗歌的转型期,思辨机趣,融情入理,由长短句到诗词,形式自由,名家、名篇不胜枚举;宋代以后诗歌的流派繁多。

我国的经典诗词博大精深,蕴涵着丰富的中华传统美德和文化精髓,它能引导我们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陶冶健康的审美情趣,丰富精神世界。古诗词的平仄韵律朗朗上口,充满着韵律美,非常适宜诵读。通过诵读数量的积累和逐步的理解,本身就是对人的一种熏陶、引导,这对提高人的人文素养和语文素养,乃至对人的终身发展都是有益的。

吴怀章先生在其《古峡揽胜》一书中,对涉及青铜峡的历代诗词作了详细记载与注释,这里就历代八景中的青铜古峡诗词作一简单介绍。

历史名胜以“八景”命名由来已久。天下最早传世的“八景”缘起于宋代着名画家宋迪所画的潇湘风物八幅图,再经大书法家米芾欣然赋诗,书画相配,得以传世。有了前人的文化积淀,后人如法效仿,浓缩各地风景名胜的人文“八景”沿袭不断。作为一种文化时尚,朔方“八景”、广武“八景”应运而生,给青铜峡留下了内涵丰富的“八景”文化。

贺兰晴雪、灵武秋风、汉渠春涨、连湖渔歌、黄河晓渡、芦沟烟雨等景观名称在明代就已先后出现。清代又产生了山屏晚翠、河带晴光、古塔凌霄、长渠流润、西桥柳色、南麓果园等。《乾隆宁夏府志》所载灵州“八景”是:宁河览胜、晏湖远眺、牛首飞霞、龙泉喷玉、高桥春柳、滴水秋梧、青峡晓映、黄沙夕照。在中卫景观中尚有:青铜禹迹、芦沟烟雨、黄河晓渡、河津雁字、牛首慈云、官桥新水、红崖秋风等。

《朔方广武志》中的广武“八景”是:紫金晓雾、芦沟晚霞、地涌浮屠、青铜锁秀、花石松纹、西天古刹、阁绘万佛、中洲株柳等。

一、有关青铜峡的明代“八景”诗

贺兰晴雪

(明)朱

嵯峨高耸镇西陲,势压群山培嵝随。

积雪日烘岩冗莹,晓云晴驻岫峰奇。

桥松风偃蟠龙曲,怪石冰消卧虎危。

屹若金城天设险,雄藩万载壮邦畿。

汉渠春涨

(明)朱

神河浩浩来天际,别络分流号汉渠。

万顷腴田凭灌溉,千家禾黍足耕锄。

三春雪水桃花泛,二月和风柳眼舒。

追忆前人疏凿后,于今利泽福吾居。

灵武秋风

(明)庆靖王

灵武山在林皋堡西,每岁秋七八月,声如风撼。

翠辇曾经此地过,时移世变奈愁何?

秋风古道闻笳鼓,落日荒郊牧马驼。

远近军屯连戍垒,模糊碑刻绕烟萝。

兴亡千古只如此,何必登临感慨多!

贺兰晴雪

(明)朱秩炅

贺兰西望矗长空,天界华夷势更雄。

岩际云开青益显,峰头寒重雪难融。

清光绚玉冲虚白,秀色拖岚映夕红。

胜概朔方真第一,徘徊把酒兴无穷。

二、有关青铜峡的清代“八景”诗

山屏晚翠

(清)王永佑

万里风烟落照长,贺兰西峙色苍苍。

天从紫塞飞霞气,人在高楼望夕阳。

远树连村迷晚翠,片云孤鸟荡山光。

于喁樵唱归沙径,柏叶松花一市香。

河带晴光

(清)王永佑

天际奔流到此平,日华摇浪色精莹。

金蛇倒掣鱼龙伏,素练横披水石明。

古岸青浮灵武嶂,烟墟绿暗典农城。

居人荷锸分膏润,沙塞时清正洗兵。

长渠流润

(清)杨浣雨

汉宣昔有言,河润及九里。

良吏福我民,美泽差方比。

塞垣一望但飞埃,黄蒿灭没沙崔嵬。

大河遥徙积石回,到此衍漾堪浮杯。

遂有磊落掀天才,转从屈注声如雷。

汉曰汉延唐唐徕,大清惠农今代开。

天潢倒吸怒龙口,浊浪急喷长鲸鳃。

虹桥历历明水树,蜃气霭霭浮楼台。

平畴散入花万井,山郭斜带青千堆。

马迁《河渠书》,道元《水经注》。

当时疏凿人,可惜不能具。

史称虞诩与郭璜,唐宋嗣者推李杨,

古迹汗漫不可详。

元有董郭明有汪,驱石筑堰绩用康。

王司马、通侍郎,圣朝伟业相辉光。

察汗弃壤通理疆,绣畦北尽省嵬旁。

岁粟十万输天仓,嗟哉美利何洋洋!

长渠之润于斯长,万民所怙惟循良。

浚淤泄涨高其防,俾我农人孙子乐未央。

君不见,南阳纵横旧畎亩,召杜至今歌父母。

长渠流润

(清)王都赋

长渠活活泻苍波,塞北风光果若何?

畎浍自分星汉水,人家齐饭玉山禾。

春村野甸鸣鸠唤,夏色凉畦浴鹭过。

漫道汉唐遗迹远,由来膏泽圣朝多。

连湖渔歌

(清)杨润

平湖如镜水清涵,山翠天光荡蔚蓝。

雪点低空翔鹭净,银刀映日跃鱼憨。

桃花春远团红坞,香阁秋澄出赭龛。

几听鸣榔归唱晚,浮家有客梦江南。

青铜禹迹

(清)栗尔璋

铜峡中间两壁蹲,何年禹庙建山根。

随刊八载标新迹,疏凿千秋有旧痕。

凭溯远流推远德,采风作述识高门。

黄河永着安澜颂,留取丰功万古存。

河津雁字

(清)黄恩锡

秋城河外锁斜晖,风卷晴沙拂地飞。

过雁数声清堕玉,征人何处问寒衣?

黄河泛舟

(清)罗元琦

洪波舾揖泛中流,凫溆鸥汀揽胜游。

数点渔舟歌欸乃,诗情恍在白萍洲。

牛首慈云

登牛首山

(清)萧如薰

理棹还登岸,攀萝入紫烟。

云霄千嶂出,色界一灯悬。

石藓碑磨灭,金光像俨然。

不须探绝胜,即此是诸天。

边墙晚照

(清)郭鸿熙

锋镝销熔战垒空,断砖零落野花红。

村农倦倚苔垣坐,闲话桑麻夕照中。

三、有关青铜峡的广武“八景”诗

紫金晓雾

(清)俞益谟

重峦咫尺斗牛通,碧色连天接远空。

夜月常收千迭秀,曙星摇落万峰雄。

丹岩积翠迷烟树,环岭飞云逐晓风。

欲较晦明频頫此,三农景仰意何穷。

芦沟晚霞

(清)俞益谟

残角吟风晓弄奇,霞天归雁宿芦时。

边城赤帜连三塞,天际红云覆九嶷。

色照黄河波有艳,彩飞绿野暮相宜。

方期光耀随朝现,何日西晖日影移。

地涌浮屠

(清)俞益谟

香刹初开日半辉,凌霄古塔自巍巍。

法华谛演中原少,舍利光含化外稀。

七级清高云独立,两河倒泻水皈依。

西来共指虚空色,面面灯传照不归。

青铜锁秀

(清)俞益谟

临渊空羡几人渔,信步高楼目极初。

淡淡云光浮水泊,青青草色映山墟。

岭头苍翠千峰秀,峡内烟波一派舒。

月上扁舟寻钓侣,鸱夷佳趋娱闲诸。

花石松纹

(清)俞益谟

纹石从来世岂无,奇花错落动人吁。

精灵不事丹青手,工巧何须待价沽?

鸟影传神飞落翠,霜花励节现明珠。

丹岩自重千金节,不羡苍溪丽楚都。

西天古刹

(清)俞益谟

塞上西天无与齐,长空惟见白云低。

静中方识莲台古,闹里谁将觉路题。

结室百年三藏裕,闭关千日七情撕。

禅灯高照慈光普,暮鼓晨钟醒世迷。

阁绘万佛

(清)俞益谟

丹岩翠壁倚青山,登阁须将小意攀。

幽刹人稀来野鹤,崇堂像丽自庄颜。

日沉更挂琉璃罩,风微时敲玉佩环。

聚散浮云无定着,听经龙去又飞还。

中洲株柳

(清)俞益谟

二水中分异旧时,河洲株柳少人知。

虬枝偃盖宜仙岛,碧干撑天入凤池。

古木有缘皈净土,章台无分集寒鸱。

常随宝镫陪金勒,绝塞指挥万马嘶。

清乾隆三年(1738年)大地震后,许多风景名胜区荡然无存,震后改定的朔方“八景”,一直流传到民国年间,即山屏晚翠、河带晴光、古塔凌霄、长渠流润、西桥柳色、南麓果园、连湖渔歌、高台梵刹。

清代还有灵州“八景”,其中也有数个在今青铜峡地域的景点,如山屏晚翠、河带晴光、长渠流润、连湖渔歌、龙泉喷玉、青峡晓映、黄水夕照等。

我国是诗文的大国,在古代艺术中,古代学者从未像西方那样将诗文与绘画、书法、建筑、雕塑等艺术门类等同,而是形成一种特定的思维:诗文最高,绘画、书法次之,建筑、雕塑更次之,这种对诗文的特别青睐,对诗文的发展无疑提供了最好的土壤。其中,诗文中的游记体裁一直占优势。

古往今来,我国文学各个门类风采,有些曾绝倒一时,有些则是昙花一现,唯有山水游记却是贯穿古今久盛不衰,而且还呈方兴未艾之势,其涉猎游记文学的专业和业余作者之众、篇目之多、内容之无所不包、风格之百花齐放,都是其他文学样式所难以企及的。这自然是因为我国的江山多娇,无论谁面对这造化天工,都要抒发独特情感;也因钟灵毓秀之地常常孕育出雄姿英才。这种山水和人物之间互动式的影响感染,就使游记体裁的诗词文赋源远流长,风格万千,也使我国的旅游文学具有永久的魅力,并不断得以丰富和发展。

在古代,由于山高路远,交通不便,再加上邮政又处在鸿雁传书的阶段,通信不畅,所以古人非常重视送别之情。“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亲情、爱情、友情都在分别的时候得到了升华与体现。因此,抒发送别之情的诗歌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像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等等送别名句,已经成为中国人重情重义的一种诗意缩影。

第三节寺庙文化

庙宇是人文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旅游资源开发,有它独特的社会意义和经济价值。庙宇是民间宗教和文化活动的聚集中心。庙会的实质在于信仰,是一种群体性的信仰活动。庙会既是民间一种祭祀活动,也是乡间集市贸易的地方。庙会,在旧社会交通不便的农村,通过物资商贸交流,满足人民需要,促进经济繁荣,起着极其重要的桥梁作用。同时又是民间文化传播的阵地,农民在难得一次的庙会上,可直接享受传统文化和道德规范的熏陶。在科学不发达的旧社会,借助祈神拜佛,可以解脱诸多恩恩怨怨和心理上的枷锁,填补精神上的空虚。庙会尤其又是人们一次大聚会,大游览,大享受,把终年劳累的疲惫,消除在庙会的欢乐中。

宗教寺庙,其建筑选址非常重视风水,一般选建在气候温湿、林草丰茂、依山傍水、避风向阳之地,以便于“聚气迎仙”。建筑布局依照我国古代阴阳五行之说,吸收民宅的一些特点,确立了中轴对称的格局。庙宇造像体态圆润,线条流畅,栩栩如生,尤其是衣褶和眼神刻画入微,创造出一种敦厚含蓄、优美健康的艺术形象。

庙宇为信徒提供了祭祀的场所,同时反映了当地的民情风俗和人们的精神状态。青铜峡主要有牛首山寺庙群,还有分布在乡村的寺庙20余座。

述及庙宇不能不先说说弥勒佛、四大天王、韦驮菩萨。

走进佛教寺庙的天王殿,人们会看到正中坐着大肚弥勒佛,左右两厢立着四大天王,弥勒佛背后,立着手执宝杵的韦驮天。佛教把世界划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其中欲界最低。欲界中最高级的是“六欲天”,是超乎人鬼以上的天界、天神所居。六欲天分六重,第一重叫“四大王天”。四大王天是四天王及其眷属的住处。据说,这四大天王就在有名的须弥山的山腰。此山有四山峰,四大王及其眷属分住其上。四大天王的任务是“各护一天下”,即掌握佛教传说中的须弥山及四方人类社会四大部洲的山、河、森林和地方。所以又称为“护世四天王”。这四位天王分别是:东方持国天王,身白色,穿甲戴胄,手执弓矢。南方增长天王,身青色,穿甲胄,持宝剑。西方广目天王,身红色,穿甲胄,一手持宝剑。以上所说,都是这几位天王在中国早期特别是唐代佛教画像中的典型形象。

北方多闻天王在四大天王中最为突出。据说他就是古代印度教中的天神俱毗罗,别名施财天,意思是财富的赠予者。他是北方的守护神,又是财富之神,相当于中国的财神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