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人本心理学研究方案之研究
19120000000026

第26章 人本心理学启发式研究方案(6)

4.5.2.威拉德·弗里克(Willard Frick)对象征性成长体验的研究

启发式研究的一个重要的应用是在对象征性成长体验(symbolic growth experience)的研究中的贡献。象征性成长是指在感知、理解或信念上突然的变化,这种变化会改变一个人的内部参照框架或世界观。内在的变化往往与外在的事件相连,但这种联系是同步的、自发的和有意的,而不是因果关系的结果。弗里克以及其他启发式研究者的工作显示,启发式研究过程和方法能够帮助理解同一性、个性、性格与自我,促进个人象征性成长。弗里克是在阅读的过程中意识到象征性成长体验的重要性的,在反思的过程中,他逐渐意识到象征性能改变一个人的自我感知、自我形象和自我概念。这样,他逐渐形成了一个核心问题:象征性成长是生活体验的潜在的现实吗?接着,他搜索了与象征性成长相关的自传、传记以及小说,也获得了一些第一手体验描述。他的这一过程包含了启发式研究的沉浸、酝酿和澄明阶段。在全面而深入地研究了这一体验以及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后,他发现象征性成长体验在个人的发展中有着特殊的目的,对人的同一性的发展有着特殊的作用,对功能失调的生活有着矫正功能,同时还具有整合、稳定性与差异性、变化和成长两个特点。

4.5.3.来访者中心治疗与启发式研究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启发式研究是来访者中心治疗某些观点的体现,反过来,启发式研究又验证了来访者中心治疗的观点与主张,两者是一个相互促进的关系。O’Hara和Barrineau、Bozarth等人在探讨人文科学研究方法与心理治疗的关系时指出,启发式研究在来访者中心治疗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他们指出,来访者中心疗法本身就是一个对人类体验意义和本质的启发式研究过程。启发式研究和个人中心治疗都把个人的体验看成是独特的,两种方法都强调与来访者或研究参与者的直接联系,研究者和治疗师都对参与者和来访者接受、关心和不予判断,都关注的是整体的人。在研究和治疗过程中,都没有预先的假设、预想和理论说明,而是探究来访者和参与者体验的特征,描述和说明内在世界的情感、思想和意义。两种方法都是一个内在理解、情感和意义展开的过程,都是一个由自我发展引导到实现更清楚的理解的过程。两者都认识到个人内部参照框架、内在体验的重要性以及内居、诚实、真实性、人类的在场的价值,都把同感作为自我发现和自我更新的催化剂。都强调关注个人真实的展现,说明体验的深层意义和意识的拓展。都强调研究者或治疗师在研究过程中视角转换的自由,实际上都承认了知识的主观性特征。在罗杰斯的《走向人的科学》一文中,他描述了他的启发式过程:“在我自身内——从我的内部参照框架——我可以了解我的爱与恨、我的感受、我的体会、我的理解。我可能相信或不相信、享受或不喜欢、感兴趣或厌烦……只有根据我内在参照的感情流,我才能开始概括出一个回答……我品尝一道外国菜,我喜欢它吗?也只有通过我所体验的,我才能体会到其中的意义”。

4.5.4.启发式方法在心理治疗上的运用

启发式研究方法提出以后,吸引了探询“经验中个人的本质”的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的很多研究者的关注,他们积极地将这一方法运用到心理治疗实践当中。启发式心理治疗包括七个基本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初始的介入:在这一阶段要营造一个自由和信任的气氛,让患者充分表达自己;第二阶段是沉浸:治疗师完全沉浸到患者的世界中,要无任何偏见地彻底开放以了解患者的世界,了解问题的特征、结构、情绪状态、范围和内容。这要求治疗师完全在场地去品味、触摸、感受、了解;第三个阶段是酝酿:一旦治疗师了解到患者体验的参数——重要的组成部分,就会与这些成分交织在一起,内居于其中以获得对它们的基本的理解,此时观点、理解逐渐产生;第四个阶段是澄明:通过观察、参与、对话和自我探索,患者的世界的结构、细节得以揭示;第五个阶段是说明:对问题主题和参数的全面说明,在说明过程中,患者世界的基本成分得以描述和探究;第六个阶段是创造性综合:这一过程是通过反思和与患者的对话实现一个新的整体,其间,所有的因素都整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整合的主题或世界观,使治疗师获得对患者的理解;第七个阶段是行动:要把澄明和说明的问题方面附诸于实践,在行动阶段,患者得到治疗师的支持与鼓励。启发式治疗要求治疗师直接的和积极的参与,要求在探索和对话过程中的相互信任,只有进入治疗师与治疗对象关系之中,才能获得两者之间的会意,实现对患者的全面认识与理解。

5.启发式研究方法的贡献与局限

像其他人本心理学研究方案一样,启发式研究方案也体现出新一代人本心理学家试图将心理学作为人文科学的努力。作为一种人文取向的质化研究方法,启发式方案显然吸收了早期人本心理学的一些思想观点,并秉承了与早期人本心理学方法论一样的思想传统:反抗科学主义方法论的霸权,高扬人的独特本质并追寻人的特有研究方式。它反对主流心理学过分关注研究对象的描述、解释和预测,积极致力于主观体验的自我探究;反对传统研究事先假设因果关系,主张为了发现现象自身的意义和本质,通过直接的第一人称对即时体验的描述和反思,揭示经验本身的状态;主张研究不是去证明或驳斥一个事物对另一事物的影响,而是去发现问题或现象自身的特征,按照它自身存在对它加以说明;它关注意义,而不是测量;关注本质,而不是表面;关注质量,而不是数量;关注整体,而不是部分。这一切,显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科学主义心理学方法论的缺陷。

另一方面,作为摆脱早期人本心理学方法论困境的一种尝试,启发式研究方案关注人类的内部经验,尤其是内部深层感受,主张通过详尽的自我探究、通过与他人对话以及对经验的创造性描述,经由一连串的主观沉思,逐步形成对经验本质与意义的系统、确定的说明;它重视想象、直觉、自我反思、缄默知识、内部参照框架等在内在经验研究中的作用,将研究过程区分为初始介入、沉浸、酝酿、澄明、说明、创造性综合等六个阶段,使自己成为一个较为完整的心理学方法体系。这一切,与其他人本心理学研究方案一道,使人本心理学方法论不再停留于抽象的理论倡导,而是融入人性研究的具体实践中,并获得一些有益的研究成果。并且,启发式研究方案还具有与其他人本心理学研究方案不同的特征。例如,同为对经验本质和意义的质化研究,启发式方案就与现象学方案有所不同:(1)现象学研究鼓励研究者与研究对象的分离,启发式研究则强调两者的联系与关系;(2)现象学研究允许研究者对经验结构的有限描述加以总结,启发式研究则是对本质意义的描述和对隐含在现象中的个人意义的描绘;(3)现象学研究一般是对经验结构的代表性进行总结,启发式研究则是对所提炼出来的知识进行重新整合,这些知识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的发现,是一个包含了直觉和缄默知识的综合;(4)现象学研究在描述性分析的过程中往往丢失了个体的人,在启发式研究中,研究的参与者在对资料的考察过程中仍然是可见的,仍然被描绘成为一个完整的人。现象学研究的结果是经验的本质,启发式研究则保持了经验中个人的本质。此外,启发式研究方案与解释学方案也有差异。这些独特性的存在,确保了启发式研究方案能在新一代人本心理学家发展的众多研究方案中,成为一道较为亮丽的风景。

启发式研究方案的合理性也是较为明显的。它关注内在经验的结构、本质的研究,积极寻求适于人的特性的心理学研究方式,显然有助于心理学重回健康发展轨道;它强调直觉、缄默知识、内在参照框架在心理学研究中的价值,凸显心理学知识的主观、相对的特点,越来越为现代哲学、心理学接受和证实;作为一种有着系统的概念框架和完整研究步骤的心理学方法体系,它丰富、拓展了人本心理学方法论,特别是心理学的质化研究方法;它强调心理学研究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一个从整体到部分然后再回到整体、从个别到一般再回到个别、从感受到词语再到感受、从体验到概念再回到体验的过程等,显然带有辩证的意蕴。罗杰斯曾对启发式研究方案做出了高度的评价,他指出:启发式研究的特点是充满激情的,高度个人的,是对内在真理的自我探索。它有着自己的标准和过程。在我看来,它是严格的而直觉的研究,借助于任何可能的主观手段探索个人经验本质。

但启发式研究方案也存在着一些明显的局限。这首先体现在它包含着许多自相矛盾之处。桑迪(Sandy Sela-smith)指出,启发式研究方案至少在以下四个方面存在着自相矛盾:(1)由于缺乏对启发式研究方案的清晰、明确的界定,很多启发式研究往往研究的是外在的情境而非内在的体验;(2)启发式研究方案的中心是自我探究,但它却把共同参与者包含进来,这很容易形成对内在过程的不专注。事实上,只有对内在体验的持续关注,研究者自身的缄默知识才能提升到意识状态中来。当关注他人时,所了解到的是来自观察的孤独而不是内在体验;(3)启发式研究方案中,隐含着三种语言。第一种语言是“我感受”导向的。它关注内在体验;第二种语言是“报告”导向的。它是外部语言,是对体验的“我”第三人称的提取;第三种语言是“外在观察”语言。此时,对他人的概括和对自己的概括间不存在任何差异。当启发式研究转向第二、三种语言时,体验也成了戴着质化研究者口罩的实证主义科学家的另一个对象。就像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语言上的混乱以及不同的视角和意义,使研究者迷失自己自我探究的方向;(4)启发式研究方案主张,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采用内在的还是外在的立场。在后种情况下,对体验和自我的探究就变成了对自己和他人体验的观察。

更为重要的是,启发式研究方案在抗议科学主义心理学方法论霸权之时,仍像早期人本心理学方法论一样,彻底否认了人与物之间的联系,否认了心理学的自然科学取向及科学主义心理学方法论的价值和意义,忽略了人性的整合本质。原本辩证统一的自然科学取向与人文科学取向、经验研究与行为研究、主观方法与客观方法、逻辑证实与直觉体认、质的研究与量的考察、规律解释与特征描述等,在启发式研究方案中仍旧呈现为截然对立的两极。这表明,从思维方式来说,启发式研究方案坚持的仍是具有形而上学性质、适于“物”性研究的心理学的“二歧视野”。

迄今,启发式研究方案仍在发展之中。从现有进展看,在未来,它一方面需要进一步从概念、设计、操作等方面澄清并消除自身的自相矛盾之处,使自己成为一门完善的研究方法或技术;另一方面,它还需以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观点去看待人的本质,确立心理学的整合视野,进而真正实现自己的目标——建立适于人的心理学研究方式,展示人的全面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