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人本心理学研究方案之研究
19120000000050

第50章 人本心理学研究方案的历史地位(4)

进化心理学也是近20年来所兴起的一种新的研究取向。与其他学科相比,进化心理学作为一种心理学的研究思想,它主要是将进化生物性的知识和规则运用到对人类心理结构研究的解释上。它把自己看做是认知心理学范围内的一种新取向。在进化心理学家看来,认知心理学因借用信息加工的“科学”的精细化的描述,从而满足了进化心理追求科学的理论冲动。但是,认知心理学因为缺乏(进化的)历史的维度而受到了进化心理学的批判。

所以,进化心理学不只是要为认知心理学提供一个历史的维度,以便更有效地理解心理结构及其机制。其基本主张是:过去是理解心理机制的关键,功能分析是理解心理机制的主要途径,心理机制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演化形成的,模块性是心理机制整体组织的特性,人的行为是心理机制和环境互动作用的产物。在研究对象上,进化心理学也考察人类心理和行为的生理机制,但是它并不赞同认知心理学对人类生理机制的预设,而是主张人类心理和行为的生理机制是经过千百万年来为了生存和繁衍发展而来的。这些机制就是具有专门化机能的、相对封闭的一个个模块。在研究范式上,进化心理学虽然批判了认知心理学对人脑是机器的预设,但是它并不否认科学研究的立场,也肯定客观性研究原则。因此,正如它自己所宣称的那样,它是科学主义心理学阵营中的一个新取向。

进化心理学由于其全新的观点主张吸引了众多的追随者,确实给人类的心理行为提供了一种新的解释框架,也有助于人们对人脑的神经系统功能的进一步认识。在进化心理学的理论框架中,我们也看到了它对主流心理学的修正与整合的尝试。进化心理学家看到,认知心理学、进化生物学和神经科学近30年的研究进展和融合表明,仅仅靠任何一个单独的学科来揭示心理功能问题都是存在致命缺陷的。因此,进化心理学致力于这些学科想整合,进化心理学的这些努力为心理学实现整合提供了一种视野和尝试,无疑是具有重大价值的。同时,进化心理学也对认知心理学中人的意识及其心理机制的预设进行了批判,强调人具有不同于机器的特质,这种对人的本质的认识也有其进步与合理之处。但是,我们也不难发现,进化心理学由于过于强调人的生物本性,导致它自身无法超越的理论难题。进化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假设是人是一种生物体,进化决定了人们怎样行动、思维和学习,使其行为与世代以来促进生存的方式相一致。

在进化心理学的视野下,人类的心理就是一整套信息处理的装置(模块),这些模块都是由自然选择而形成的,目的是处理我们祖先在狩猎等生存过程中所遇到的适应问题。所以,进化心理学夸大了基因的作用,否认了其他因素在人类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与价值。在进化心理学家看来,人生的中心任务是基因的复制,个人仅仅是基因制造的另一个基因的一种方式。在这种观点下,人类的社会行为是被基因所决定的。完全将人的心理现象等同于生理、生物现象。人的主观能动性、社会现实性以及人类自身的文化历史性在人类心理行为发展中的重要价值都被基因所覆盖,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也只局限于人类生存和繁衍活动,否认了高级的文明创造活动。这样,人的心理机制与生理机制一样,成为经历了数百万年的一个进化过程。显然,进化心理学并没有展现人的全貌,人不同于物的独特本性在进化心理学视野里并没有得到阐释,因而,进化心理学同样不能担负未来心理学的重任。

相比积极心理学与进化心理学,生态心理学的发展在时间上更早。从20世纪40年代末就有了生态心理学的研究,有人将40年代末至70年代末称为生态心理学的奠基阶段,80年代到90年代为生态心理学的发展阶段。期间生态心理学的国际机构以及学术杂志也相继创办,90年代以后,随着人们对全球性生态危机越来越关注,又出现了以生态心理学为名的生态危机研究,生态心理学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总体来说,生态心理学取向的基本观点就是在“现实生活”或者说真实环境中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它反对笛卡儿-牛顿的机械世界观与二元论。主张心理学所研究的世界应当是一个生态的世界,是相互联系与相互依赖的、运动发展的、有自身的层次与结构的世界。心理学研究应该按照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来进行考察。

生态心理学对传统主流心理学的改造主要体现在两个主要方面:研究对象上,它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人-环境这个统一的系统,而不是单纯从人的角度来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二是研究方法,“提倡在真实环境中研究”的主张。生态心理学与进化心理学一样,虽然都宣称是对科学主义心理学方法论的反叛,但是,它却肯定了客观性,它在基本立场上仍然持科学态度,生态心理学家继续使用科学的语言,保持了科学的言语。它是科学心理学阵营中的一支新生力量。

作为对主流的科学心理学方法论之弊端的修正与弥补,生态心理学方法论在心理学的健康发展中呈现了其特有的价值。生态心理学主张把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定位于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之上,突出了这种关系对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影响,督促心理学家从实验室走出来,转向对人在真实环境中的心理进行研究,关注现实性的心理现象,把对人单维的心理科学探讨转向多维的生态交互研究的探索,注重人与环境的互动,以开放的心理学研究态度和综合性的思维模式来扩展心理学的研究领域,排除封闭僵死的心理元素分析的桎梏等思想。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生态心理学在对心理学方法论的整合上比前两者更显着。它关注人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强调人与环境之间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因此要求在不破坏这个整体的情况下进行自然的观察与实验。这与人本心理学研究方案的心理学研究回归生活世界的主张达成了一致。在方法论上,生态心理学吸收了生态学的世界观与研究方法,也对传统主流心理学方法进行了修正。它主张取代自然情境的研究,倡导心理学研究的生态效度。呼吁心理学家走出实验室,对现实生活中人们的各种心理现象进行研究,拉近心理学研究与现实生活的关系,主张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多元性。生态心理学家里德(Reed,E.S.)就曾明确地指出,生态心理学的方法是无限开放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实证主义在心理学方法论上的霸权。虽然它仍然强调揭示变量之间、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寻找心理和行为发生的原因,但其因果分析也由原来的线性分析向多元分析转变,越来越关注人类心理的复杂性与丰富性等特征。同时,它强调研究客体的整体性,以及它与其所处背景的整体性关系,批判传统主流心理学的还原论。他们反对将人的心理限制在实验室中来对心理元素进行考察,而是主张研究自然心理状态。这种反对还原主义,坚持整体主义的立场与人本主义又遥相呼应。生态心理学的这些在方法论上的进步为心理学的整合以及健康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其意义与价值也是不言而喻的。

我们同时也注意到,生态心理学虽然抓住了人的复杂关系这一本质特征,并试图对现实生活中、生态关系中的人进行研究,但是由于其过分重视人与环境关系的探讨,进而忽视了对有机体本身的深入研究。在对人的认识上,生态心理学家认为,人与动物都是自然环境的一个环节,他们作为活动性存在的物体与植物相区别。因此,动物在与环境的互动意义上与人是相同的。这样势必将人的社会本质忽视甚至消解。与此同时,人的实践本性也没有纳入生态心理学的理论视野范围内,它远没有展现出人的完整本质,因而也不能代表未来心理学方法论。

马克思曾经指出:工业的历史和工业的已经产生的对象性的存在,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是感性地摆在我们面前的人的心理学,如果心理学还没有打开这本书即历史的这个恰恰最容易感知的、最容易理解的部分,那么这种心理学就不能成为内容确实丰富的和真正的科学。那么,心理学如何才能打开这本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成为“确实丰富和真正的科学”,帮助人类达到科学的自我认识呢?马克思认为,必须从它同人的本质联系上,把工业看成人的本质力量的公开展示。

马克思在这一论述指出了未来心理学发展的一个根本问题,即心理学只有建立在与人的本质的联系上,才能真正实现其为科学的意义与价值。而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是一种非特定化的、未完成的存在物,虽然他同动物一样是不由自主地被抛入到这个世界上的,但是人决不满足于动物般的被动角色,而是无时无刻不为一种超越此种动物性地位,超越其生存的偶然性和受动性,以及成为一种“创造者”的愿望所驱使。

人,也只有人能够通过改变自然以适应自我,从而在开放性地展开对世界的关系的自觉自为的活动中努力去追求新的规定性并能够不断打破他所属的那个物种给予他的制约,更加全面地展现自己的特性和本质,不断地再生产和再创造自己。因而,人的本质不再是一种预成的封闭的存在,而是在历史中生成的,向未来敞开的和处于不断建构中的存在,是在人的实践活动中不断生存和展开的存在。人的劳动或人的实践活动,提供了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舞台,提供了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生活相统一的桥梁。从这个意义上,人的本质的生成与实现,又是一个随着个体现实生活实践的深入,随着人类社会历史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

因此,人的本质的生成与实现,不只取决于先天遗传的作用,也不只限于受到自知或自我意识的影响以及现实社会条件的制约,更主要的,还决定于人类社会的历史实践。以往心理学没有理解正是人的创造性的生存活动——实践赋予了人与自然、人与自身种种新的关系,赋予了人之所以为人的一切本质,使人成为一个能兼容诸多对立的两极又能使这些对立达成统一的“否定性的统一体”;不懂得人的本质有一个随着人类社会实践的历史发展而不断生成、展开的过程。这样,在以往的科学主义心理学和人文科学心理学中,“主观主义与客观主义”“直觉体验与逻辑验证”“说明与理解”“量化研究与质化研究”等之间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理论上的对立”。他们更不懂得“理论的对立本身的解决,只有通过实践的方式,只有借助于人的实践力量,才是可能的”。以此考察以往的心理学各种取向与流派,我们不难发现它们在对人的本质的揭示上都是不彻底的。

基于人的实践本性,未来心理学方法论一定是彻底的科学主义与彻底的人本主义的有机统一。早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就提出了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相统一的思想。他指出,由于历史的局限,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做人的感性活动,当做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所以,结果竟是这样,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随着人类社会实践的发展,人们对自然与自身认识能力的逐渐增强,这种结合将不再是“幻想”。“自然科学往后将包括关于人的科学,正像关于人的科学包括自然科学一样:这将是一门科学”。

未来心理学家将彻底摒弃两者以二歧视野为特征的思维方式,将从根本上剥离两者所依附的科学主义或人本主义根基。由此,未来心理学将实现彻底的科学主义与彻底的人本主义的完整统一。一方面,彻底的科学主义心理学一定是以人为本的,必然建立在对人的本质的全面把握基础之上,充分体现人的各种本质特征,因而是人本主义的;另一方面,彻底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基于人这一中心,它所进行的探索必然是符合科学规范的。这样,过去两相对峙的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整合。心理学因此将建基于对人的本质完整把握基础上,展现出从未有过的整合图景。

在心理学的研究主题上,由于将人视为一个超越自然的自然存在,因而,人所具有的一切本性都将成为心理学研究的主题,在重视自然科学的“事实世界”“潜能世界”研究的同时,也将重视人文科学的“价值世界”“理想世界”的研究;注重影响人类本质形成的外在条件和生理机制的同时,也会关注对人类内在意识、情感和意志的研究,在这样的情况下,它也就彻底地成了他自己——“人”的心理学;在心理学研究视角上,先前的“外观”和“内观”的对立,研究者将会按照研究对象的性质特征而实现完全的统一;在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上,将彻底抛弃方法所附属的科学主义或者人本主义根基,主张所有的方法都是人类认识自我的手段和方式,客观研究、定量分析、一般规律研究方法,和内省、移情理解、解释等主观方法,个案研究方法、整体理解方法等,未来心理学均会提供给它们合理存在的空间。心理学家将根据人的特性去选择相应的研究方法;在心理学的理论建构上,未来的心理学将实现合规律性和合理性的统一。它将给予实证研究与整体理解各自适当的位置,将存留并光大各种学派、各种发现、各种理论中蕴含的片断真理,从包容中见胸襟、从定位中显边界、从融合中现整体。并且,未来心理学将不会把心理学的理论建构过程看做一个仅仅趋同于客体、趋向客观性的过程。它将把真理看做体现着人的理想和追求的真善美的统一体,将真理身上所体现的统一性看做以人的方式所建立的人与客观、人与对象、人与世界的新的更高的统一性而心理学的理论则是一种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检验、拓展、完善的东西。

显然,这一统一的心理学的形成是建立在人类社会实践的高度发展基础上的。这既需要整个社会的通力合作,更需要一代又一代心理学工作者的共同追求和不懈努力。